书城教材教辅高等学校课堂教学质量标准监控与保障
18259100000020

第20章 学校教学管理水平的提高(3)

第四节 提高教学管理工作水平

教学环节的管理效率和水平关系到本科教学质量的提升,关系到综合型、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抓好各个教学管理环节,提升管理水平和效率是提高高校办学质量的必由之路。

一、提高实践教学环节工作水平,增强实践教学效果

(一)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推动创新型人才培养

高校实践教学环节是一个系统工程。应着力推进实践教学体系、内容、方法和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1.构建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实践教学体系。要使实践教学体系的优化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结合起来,就要从人才培养体系的整体出发,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主线,根据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要求,分不同层次、不同门类对学校人才培养规格与质量标准进行深入研究,分清不同实践教学环节在能力培养中的不同作用,在此基础上,认真修订或重新设计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大纲和实验教学大纲,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和实践课程体系。

2.优化整合实验项目,推进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实验教学内容的确立,除应符合课程体系的要求外,还要与学科专业教学体系相吻合、相配套,避免重复。一是密切与科研、工程、社会应用实践相结合,引入现代科学技术和教学改革新成果;二是实现两个结合,即基础与前沿、经典与现代结合,在继承的基础上,吸取学科前沿的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技术融入实验教学,不断更新和丰富实验教学内容;三是增加综合型、设计性、研究创新型等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特色培养的实验内容和比重,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3.改革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实践教学效果。第一,改革考试考核方法,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适应学生能力培养和鼓励探索的多元实验教学模式和考核方法。第二,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提高实验效率,建立实验教学管理系统和网上实验教学平台,大量开发实用的多媒体实验教学软件,实现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现代化、多元化和人性化。第三,扩大实验室的开放程度。学生可以经过一定的方式,自行选择时间进行实验;学生实验内容、手段、方法只要符合实验室管理规章,就可以到实验室做实验。真正把开放实验室建设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结合起来,与学生合作学习能力和团队意识培养结合起来。

(二)加强规范管理,提高毕业论文(设计)质量

毕业论文(设计)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1.加强指导,明确任务,规范学术道德。毕业论文(设计)的全面质量管理,首先要加强毕业论文创作(设计)的指导,明确任务,规范学术道德。加强指导和明确任务,就是要加强毕业论文创作(设计)的指导,明确毕业论文创作(设计)的任务。各专业通过在毕业论文创作(设计)前开设论文写作指导课或讲座等形式,使学生掌握毕业论文(设计)创作的基本思维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了解本专业毕业论文(设计)创作的基本要求;进入毕业论文创作(设计)的前期阶段,要指导学生认真学习毕业论文(设计)的管理规定等管理文件,做好选题、查阅文献资料、撰写开题报告、制订实验方案或设计说明书等工作;在中期阶段,通过毕业论文创作(设计)诚信保证书的签订,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加强对学生的学风教育,积极引导,倡导科学、严谨、求实、开拓创新、团结协作的优良学风,使学生理解毕业论文创作(设计)的目的和意义,明确学习目的,充分认识到毕业论文创作(设计)对自身思想品德、业务水平、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深远的影响;建立学生毕业论文创作(设计)诚信制度,通过签订诚信保证书,要学生保证毕业论文(设计)是自己创作,不存在抄袭等不良行为,加强学生的学术道德建设,使学生在论文创作阶段养成勤于思考、辛勤劳动的良好习惯,坚决杜绝弄虚作假、抄袭等不良行为,在毕业论文创作(设计)过程中,实现实践育人;在后期阶段,要对学生进行论文答辩的指导。

2.制定各阶段的质量标准和要求,实行全过程管理。毕业论文创作(设计)按照工作过程来说,可分为前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学校和各专业要制定各阶段的质量标准和要求,实施毕业论文创作(设计)的全过程管理。毕业论文创作(设计)的前期阶段,主要是要根据选题和指导教师方面的要求,制定选题的质量标准。选题是毕业论文创作(设计)工作的关键,要严把选题关,把一人一题作为选题工作的重要原则;选题应符合专业培养目标,与生产、科研、文化和经济相结合,工科类各专业结合工程实际的题目要占总题目数的80%以上;注重选题的创新和内容的更新,要求紧密联系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选题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专业特点、学生的兴趣和就业的需要,以人为本,允许学生自拟选题,但指导教师要认真审查学生自拟的选题。对指导教师在职称上和业绩上(主要是研究课题或发表论文方面)提出基本的要求,明确指导教师的职责,确保指导教师的指导时间到位、指导精力到位,实行毕业论文创作(设计)指导教师负责制,把毕业论文创作(设计)指导情况作为教师教学考核的关键指标。在中期阶段,高度重视毕业论文创作(设计)的中期检查工作,按照中期检查标准,建立和完善符合本学院特点的毕业论文创作(设计)质量管理模式和监控制度,保证毕业论文创作(设计)工作完成的各项条件,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措施,进行整改。在后期阶段,一是各院系要认真组织、精心安排毕业论文(设计)答辩工作,严格按照答辩要求,认真审查学生的答辩资格,对达不到毕业论文(设计)规定要求的学生,不安排答辩。要坚决杜绝毕业论文(设计)答辩工作只是一种形式、走过场的现象。二是答辩专家组成员要严格依据评分标准,从严把握,客观、科学地进行评分。答辩评语经答辩组成员充分讨论后,由答辩专家组成员撰写,并要防止答辩评语标签化。遇到评定等级意见不一致时,可安排学生二次答辩。三是毕业论文(设计)成绩评定。成绩评定采用三项评分制,即由指导教师、评阅人和答辩组分别评定成绩。

二、提高课堂教学工作水平,增进课堂教学质量

(一)目前高校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受传统继承性教育模式的影响,教学方法上注重演绎而忽视归纳,教学过程中以知识继承为重心,课程设置上重知识的继承轻创新精神的培养,缺少学生学习能力和研究方法的训练;重求同式思维轻求异性思维,缺少学生发挥自己的新见解和鼓励突破创新的锻炼。很显然,这种继承性教育模式和课程设置难以适应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求。推进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从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向培养认知能力为主的研究型教学转变,通过教师的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展研究性的学习,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发展能力的目的,促进学习质量和教学水平的共同提高。1987年,美国学者Chickeringhegamson所提出的著名的本科教育实践的七原则:师生经常交流、鼓励合作学习、鼓励主动学习、对学生表现及时反馈、帮助学生有效利用时间、对所有学生都抱有很高期待、尊重学生天赋和个性差异,充分反映了以学生为本的思想,也充分体现了师生互动对于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作用。而师生互动、经常交流和反馈,既是目前高校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最薄弱环节,也是深入开展研究型教学的关键所在。在人才培养模式观念上,倡导“探索”、“质疑”,倡导“努力拼搏,敢为人先”;推进因材施教、按类培养、分级教学、联合培养等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具体要素

1.学生主体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核心内容。学生主体是指在教学中要把教书育人放在首位,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创造性学习,学生要成为教学的主体,变教师中心为学生中心。学生主体是大学教学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是现代教育思想的核心部分,是对教师为中心、课堂教学就是灌输知识等传统教育思想的根本性变革。要做到以学生为主体,首先,要摈弃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彻底实行启发式教学方式,压缩教师课堂讲授时间,增加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时间,多搞提示——读书——讨论——小结式教学,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师生互动。其次,引导和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本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思想,教师要把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尽最大努力,帮助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端正学习态度,培养学习精神,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学风。再次,深入开展教学民主,搞好评教评学活动。要定期征求学生对课堂教学和教学管理的意见,对他们提出的合理建议要认真研究和采纳。任课教师在课中和课后都要认真组织评教评学活动,并把加强师生关系和促进教风建设作为重点。

2.真、精、深、活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基本要素。课堂讲授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和教书育人的基本形式,课堂讲授水平的高低,不仅是评价教师教学能力强弱的重要尺度,也是一门课能否吸引学生的关键环节。讲授每门课的理论部分,首要的要求是讲“真”,即所讲的理论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具有真理性、彻底性和排他性。讲真话,不讲假、大、空话,更不能讲错误的话。其次的要求是“精”讲。依据科学知识的迅猛发展和学科与专业的新变化,课堂讲授必须实行精讲的原则。精讲是丰富教学内容的浓缩,要讲精华,要讲清重点和难点问题;讲授内容要精确、精当;要把能否精讲作为评选优秀教师和精品课程的重要条件。再次的要求是讲“深”。课堂讲授应以揭示事物的本质为主,旁征博引,有较大的信息量;指点前沿,介绍不同的观点和自己的研究成果;理论联系实际,着眼于解决现实问题;深入浅出,能使抽象的道理具体化、深奥的道理通俗化、复杂的道理简明化。最后的要求是讲“活”。引人入胜,激发兴趣,是课堂讲授的基本要求。寓理于事,选用经典事例、案例说明道理;课堂讲授要有哲理,善于运用逻辑的力量征服听众,诙谐幽默不失为一种语言风格,但决不能使用低级庸俗的语言;恰当地运用手势、眼神和表情,使课堂教学声情并茂、形神兼备。

3.问题为纲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必然要求。在课堂教学中以问题为纲,就是以问题为统领和主线,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学生发展与成才的需要出发,着力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以问题为纲是大学教学的鲜明特点,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必然要求和迫切需要。课堂教学要做到以问题为纲,首先,要深入了解和掌握“问题”。课前要通过召开座谈会、问卷、参加班会和个别谈话等多种形式,了解学生在发展与成才方面需要解决的问题;对调查来的问题要梳理分析,分清问题的性质,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其次,要精心设计“问题”。哪些问题作为课堂讲授的重点,哪些问题作为学生研究的重点,哪些问题作为课余时间个别帮助的重点,都要一一列出,精选问题,列入教学内容和备课要点,使“问题”与教学内容有机融合。再次,要把课堂教学过程变成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讲解“问题”,要精辟透彻,入情入理,以理服人;采用研究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围绕问题组织讨论,使学生在研究与碰撞中获得真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角色,自己提出问题,自己研究与解决问题,进而获得创新性思维品质。

4.方法创新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基本途径。教学方法是工具和手段,是达成教学目的的“桥”和“船”。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始终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要使教学内容相对稳定,教学方法比较灵活,教学方法改革有较大空间。教学方法创新的重点在于:一是回答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就业能力、创业能力;二是回答在教学中如何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四个能力”培养的关键点是“转化环节”的研究与实践;现代化教学手段运用的关键点是提高质量和资源共享。教师是方法创新的实践者与承担者,要充分认识方法创新的必要性,在教学中,不拘泥于已有的方法,敢于提出和运用新的方法,并能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充实和完善,使其成为具有自己特点的管用的方法。校、院每年都要组织教学方法创新研讨会,对方法的价值、内容、原则、规律和方法创新面临的现实问题进行研究,逐步形成具有学校特点的教学方法理论体系和实践体系。

三、提高开放办学力度,增强人才培养的外向性合作

(一)人才培养的外向性合作和大学教育国际化紧密相连

人才培养的外向性合作和大学教育国际化,在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派出留学生、课程建设上体现的最为明显。一是教师队伍的国际化。在我国,一直都很重视教师的国际交流,具体来说主要通过两种方式推动教师的国际化。“请进来”——积极聘请海外学者来华任教、讲学,增加外籍教师的比例,通过这些教师把国外前沿的知识输送给广大学生。“送出去”——派遣优秀的骨干教师到国外访问、学习、进修,学习国外先进的知识。二是派遣留学生。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留学派出国之一,留学教育的主要方式是派遣留学生。由于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和科技水平与世界发达国家差距较大,因此,留学生教育和我国国情密切相关,其主要目的是学习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优势学科;让学生通过在异国文化环境和社会氛围中的学习、生活和交流,养成尊重异国文化的心态,接受异国民族风格的熏陶,提高了解和研究国际问题的兴趣和适应国际环境的能力,进而成为深谙异国文化的国际性高层次人才。三是课程建设的国际化。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潮流下,大学应加快课程国际化建设的步伐,开设和引进大量的国际教育课程,在课程改革方面还应积极推行双语教学。

(二)人才培养工作与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紧密相连

学校办学离不开社会的支持和支撑,离不开特定时空的社会环境条件,而社会更需要大学的文化引领、知识创新和人才培养。学校应加强产、学、研合作,争取社会力量以多种方式加入到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中来,双方实现优势互补、实现双赢。校企合作办学,充分发挥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和国家级、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的专业、学科优势,同有实力的企业联合,建立校企一体化的人才培养平台,推动学科建设的兼容性、多样性,推进人才培养的复合性、综合性和创新性。同时,加强与企业联合办学,可以把握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为人才培养方向提供预测,使人才培养工作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越来越需要更多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拔尖人才。应当充分利用国际教育与学术网络,拓展国际合作与交流的平台,扩大学生出国(出境)学习交流的规模和层次,特别是加强与世界一流大学的教育合作力度,打造若干国际交流品牌项目,逐步建立与完善本科教育的海外学习模块,为增强学生的国际竞争力创造良好条件。

四、深化课程体系改革,提高人才创新能力

(一)课程体系改革的具体要求

课程体系改革应当是科学知识完整性和系统性基础上的综合化,要打破学科界限去寻求教学内容实质上的综合,使跨学科知识相互渗透,形成有机整体。要打破传统的前两年基础、后两年专业的教学原则,而且应将人文、社会科学课程贯穿于四年的本科教学之中。专业课教学改革可在一年级开设学科专业导论和新生讨论课,使学生了解学科专业概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索精神;在高年级构造若干不同方向的专业课群,实行课程模块化。应在毕业班设置覆盖面广、综合性强、能全面描述学科专业概貌的“顶点”课程,塑造“顶峰体验”,使知识融会贯通。从横向看整个立体交叉课程体系,可分为三个知识领域:学生达到应具备人格素质的课程,包括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课程;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课程,包括创新能力、团队能力的培养等;实现学生全面知识结构的课程。从纵向看整个立体交叉课程体系,构成“T”型知识结构,可划分为三个层次:相对于综合素质培养的基础课,包括公共基础课、必要的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等;相对于学科大类的专业基础课,为人才奠定广博的专业基础;专业课、前沿学科、交叉学科课程。重构立体交叉课程体系,应紧密围绕学校的办学宗旨和人才培养目标,适应国际化高等教育需要,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适应学生个性发展需要,发挥课程调节机制的作用。

(二)课程体系改革的基本思路

1.加强适应社会化的课程。课程的设置与调整、教学内容的更新均与社会各界保持紧密联系,学生入学教育应与求学计划、职业生涯设计相结合,学生选课和组织自己的大学生活从一年级抓起,并与将来就业和职业发展紧密结合。

2.增设适应国际化的课程。要倡导跨国界文化教育,积极推进基于课堂的国际化课程并开展课外学术活动,通过各种课程、项目和活动,在校园内实现课程国际化,培养学生能在国际化和多元文化的社会工作环境下生存的能力。

3.多设适应个性化的课程。教育培养工作要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课程设置要考虑学生选择的需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权和自由发展空间,使学生自主积极主动地学习。如开设双语人才培养的课程,培养学生具有国际合作与竞争意识及双语表达能力;开设学生自主式的活动课程和研究性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等。

4.开设多样化的跨学科课程。打破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内容结构,实行学科交叉、文理渗透、知识和能力综合,构建多样化跨学科课程,提高选修课的比重,调整学生的综合知识结构,增强学生的社会职业适应能力。开设跨学科复合课程:鼓励学科背景不同的教师联合开设,建立联合导师制度,开展主副修专业、联合学位培养项目等,培养学生多角度的视野和综合知识结构。如美国博愚大学开展了为期4年的合作教育法实践研究,学校每年组建10个团队,每个团队由授课教授、图书馆人员、信息技术人员、学生等四方人员组成,各方对所开设课程具有同等权利,进行课程内容研究、讨论教学计划、运用新技术手段及信息反馈等工作。多设跨学科选修课程:在学分制的基础上,与学科交叉方式相一致,推进无学院边界、无学科边界的无障碍选课制。设置大量的跨学科选修课,学生可以在任何二级学院任选课程,包括本科生能共享研究生教育资源。增设综合性课群:构建科学人文主义的课程体系,促进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调发展,合理设置人文、艺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技术科学课群。通过外国教育资源与本国实际相结合,帮助学生形成新的价值观念,提高对不同文化的鉴别能力、协调各种矛盾的能力,以及应对各种不确定因素与挑战,等等。

5.推进以研究为本的学术研究教育。大学的教学应与研究相结合,学生的学习应基于研究。要倡导更多的课程引导学生探索问题,提供更多的研究资源,全面构建学生科研创新体系,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思辨能力和创造能力。通过增设学术研究课程,设计具有创造性思维的课程内容和教学策略,重视科研方法训练,课程内容既呈现正确的理论和方法,也呈现各种不同的学派观点。多设讨论课程,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让学生在合作的环境中探索问题,正确对待不同的学术观点。制定科研训练计划,开展各类课外学术研究活动,尤其提倡跨学科的综合性学术活动,组织各类课外科技活动和学科竞赛活动,让学生历经真理的探究过程。在宾夕法尼亚大学,文理学院“先锋课程”系列要求学生必须做学术研究项目,由学生自己制定学术研究计划。

6.强化实践教育体系。实践教育覆盖基础知识应用、专业技能运用、科学研究探索等各个方面,包括以实验、课程设计、专题研究为代表的教学实践,以现场教学、生产实习、研究和开发、毕业设计为代表的专业实践,以志愿服务、爱心奉献、挂职锻炼、支医支教、考察调研为代表的社会实践等。通过改革实践教学环节、重组实验教学体系、加强基地建设、加强产学研合作、丰富社团活动等环节,提升学生的人格,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五、建设创新型教师队伍

大学教师是培养综合性、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主导和关键因素,要培养创新型人才,教师首先必须具有创新性。我国具有现代意义的大学不过百年的历史,其模仿性较强,现代性存在明显的不足,其中又有许多历史的断层,发展断断续续,由此导致我国大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水平的偏低、偏弱,其创新性也明显不足。努力打造一支创新型教师队伍是各大学面临的主要任务。

(一)创设有益于大学教学创新的文化与制度环境

创新精神是创新文化的灵魂,创新精神是承载于主体之内而外显于主体之外的,单个教师主体的创新精神的展露不足以形成一所大学的创新文化,只有教师群体创新精神的凝聚才能构建起大学的创新文化来。因此,立足于教师群体,让每一位教师各尽所能、人尽其才,在各自岗位上焕发出创新的活力,这是构筑大学创新精神的根本点。特别是要展现教师在教学上的原创性、突破性的活动过程与成果,激励教师在教学岗位上进行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允许有多种多样的探索,甚至是失败。

(二)积极推动大学教师专业化发展

在促进大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方面,一个基本现状是教师仅靠由教育行政部门主办的岗前教师资格培训并取得教师资格证,获得一些有限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而教学能力则主要靠教师在工作中的自我摸索,盲目性非常大。因此,高校应该在教师专业化方面给予指导和推动。如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就已经成立了“教学支持中心”、北京大学新近成立了“教学促进中心”,在全国首开全面指导教师教学专业发展的先河,其共同做法是开展一系列有计划的教学专业培训、座谈、沙龙、微格教学等活动,促进教师教学的专业化。

(三)建立完善的科研反哺教学机制,坚持教授为本科生上课

改变教师教学和科研的“油水分离”的局面,建立科研反哺教学的机制,可从三个方面推进:一是在教学中使教师的科研成果及时地融入教学内容;二是在教学中使教师的研究方法、创新思维能够不断地熏陶、影响学生的创新意识,启发学生的创新灵感;三是使教师的科研过程与教学过程相结合,如教师的科研实验室向本科生开放等。

六、加强教风学风建设,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一)搞好教风学风建设的重要意义

高校教风学风是一所大学的灵魂,是大学的宝贵财富,是巨大的精神力量和育人资源。它体现在学校长期形成的教育思想和治学方针以及办学过程中,与学校的育人目标、人才培养方式和教学管理水平息息相关。教风,就是教师在从事教学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它是教师的思想文化素养和人格修养的综合体现,无论对整个教学工作的推动,还是对学风、校风的形成,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风作为学生认识活动的一种表征,它诚然要受到社会这个大环境中各种因素的影响,但就教学本身来说,学风主要是受教风的影响。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领导者,是学生灵魂的工程师。学生主要是受教师的学识、教师的人格和教师所安排的教学内容的影响;学生的认识途径,也主要是由教师所决定的。学生作为在特定环境中的学习者,接触最多、受影响最深的自然是自己的老师。教风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学风的好坏,好的学风是由好的教风带出来的。因此,加强教风、学风建设,尤其是教风建设,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重要途径,是地方高校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二)加强教风学风建设的基本思路

1.以人为本,严格管理。严格管理是教风、学风建设的前提。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校必须围绕教风、学风建设制定一套科学而又严格的规章制度,并狠抓落实。规章制度体现了高校的治校思想,对师生具有一定的控制力和约束力,有助于培养师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教风学风建设。同时,要针对目前一些学生学习自觉性差、自制能力弱的情况,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建立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规范学生的行为。在管理上要严格,是非分明,奖优罚劣,对于违犯制度的学生要严格按照规定给予批评教育直至纪律处分,以端正学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特别是要重视考风考纪建设,加强考风管理,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管理水平、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学风的具体体现,对此要严肃对待,不能姑息迁就。

2.加强师德建设,以教风带动学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良好的教风是学风形成的重要条件,教风的好坏直接影响学风。教师是学风建设的主导,教师在学风建设中的主导地位是通过教风来体现的。江泽民同志在《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教师是学生增长知识和思想进步的导师,他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一定要在思想政治上、道德品质上、学识学风上以身作则,自觉率先垂范,这样才能真正为人师表。”抓教风,要广泛开展严谨治学、从严治教、教书育人的师德教育,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完善教师“人才梯队”的选拔和培养制度,发挥其骨干带头作用,完善教学科研奖励制度,注重人才交流,鼓励教师进修深造,积极为教师创造教学条件,并在学校中营造尊师重教的校园氛围,充分发挥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推动学风建设。

3.要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这是学风建设中最核心的本质和内涵。要努力激发学生的全面发展观和自我成才观,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大学时代是人生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时期。大学生普遍具有认知水平较高、自我体验复杂、自我表现强烈,但也存在涉世不深、阅历较浅、感情偏激的不足。因此,学风建设必须依据当今时代特征和大学生特有的身心特点,提高针对性,既要强化积极的方面,又要努力克服负面影响,从而增强学生的全面发展意识和自我成才意识,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自觉性。

总之,要加强高校的教风学风建设,需要全体师生对问题的紧迫性有充分的认识,对建设优良教风和学风达成共识,并且制度落实、措施到位、工作作风踏实,从而使高校的教风、学风建设再上一个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