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共和国的村庄
18258100000024

第24章 奋斗的历程

1961年,华西建村时,有600多人口,劳动力人数为292人,土地845亩,负债1.5万元。那一年出任支部书记的吴仁宝33岁。

那时的华西,村庄东一摊,西一簇,零零落落;蚯蚓一般弯弯的小河小浜,把七高八低的农田分割得支离破碎,全大队800多亩土地分成了1300多块。半月无雨苗枯黄,一场大雨白茫茫。粮食产量上不去,农民吃不饱肚子,集体资产2.5万元,人均分配仅53元。

因为穷,当地流传着这样的话:有女不嫁华西郎。

穷则思变,年轻的吴仁宝有志奋发图强。

华西大队制定了一个15年发展规划,随后开始平整农田,兴修水利,这一干就是7年。

1961年10月,华西大队从邻近的向阳大队买了一盘大石磨,用这盘磨加工面粉。这大概是华西村工业的源头。

抬回了石磨,吴仁宝与华西人又到河里捡石块、捡砖头,并且拆了一座土地庙,建成了磨房,为本大队和周边的群众加工粮食和饲料。华西有了它的“工业文明”。

华西和其他大队分家时,借债8000元,买下了当时其他大队不愿出钱要的一台30匹马力的柴油机。由于当时没有人会开,机器一直被闲置在磨房的角落里。从1963年起,华西的经济条件逐渐好转,吴仁宝聘请了技术人员查阿炳,由查阿炳带出了会使用机器的赵阿郎、赵永良,他们是华西第一批技术人员。柴油机功率大,带一盘石磨亏负荷,吴仁宝和技术人员一起,新增了传动装置,又添置了一盘石磨,柴油机拉两盘石磨,一天大约能磨面600斤。

1963年后,华西村又办起了废纺站。吴仁宝在三间旧草房门前郑重其事地挂上了“华西废纺站”的牌子,指定副大队长朱阿大负责,瞿荣娣任会计,把收购来的等外棉、旧棉絮用弹花机弹松,然后分到各家各户纺纱、织布,再由废纺站收上来统一销售。

1964年,吴仁宝在陆桥聘请了铁匠师傅徐三南父子,与1961年从上海下放回村的工人瞿云清一起,创办了华西铁匠店,生产锄头等小农具,并修理农具,作为大队的副业。

1964年2月10日,《人民日报》发表《大寨之路》。时年36岁的吴仁宝被大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感动,大寨大队党支部书记陈永贵给吴仁宝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吴仁宝在群众大会上朗读了《大寨之路》。

在大寨精神鼓舞下,吴仁宝和党支部一班人制订了《华西大队学大寨十五年发展远景规划图》。

当时有人嘲讽华西是“吹牛大队”,但华西大队从那时就开始了改造山河的艰苦奋斗。在党支部的带领下,华西人不分春夏秋冬,不分白天黑夜地挑土挖沟,平整土地。华西大队有时一个劳动力一天挑九方土。“铁姑娘战斗队”的六十四位姑娘在队长赵毛妹带领下,大干苦干,铁耙齿坌断了,竹扁担挑断了。

吴仁宝领着华西人白天拼命干,晚上加班干,一天干十几个小时。有人说吴仁宝和其他干部出风头,当典型,受表扬;社员吃苦头,当牛马,受洋罪。再这样下去,人都要“活做煞”。由此华西被外村人称为“做煞大队”。附近村甚至传出民谣:

做煞大队无搭头,

干起活来累死人。

有女不嫁华西去,

宁愿扔在河浜里。

据说,还真有因此和华西男青年退婚的姑娘。

从1964年到1966年,吴仁宝带领华西人开挖引水河,建立机灌站,筑干渠,填废河。苦战了三年,改变了过去排灌依赖小水塘的局面,做到了能排能灌,旱涝保收,大幅度提高了粮食产量。

从那时起,华西开始崭露头角,成为当时江阴县的五个样板大队之一。

1965年,华西大队把大石磨换成了大钢磨,提高了工作效率,一天能磨面粉2500斤。吴仁宝把大磨房更名为“华西粮食饲料加工厂”,为邻近五六个大队加工口粮面粉和饲料,每年可获利5000元。

华西村上世纪60年代创业的时候,建了一座砖窑,后来不用了,村里把它保留下来,并且建成一个景点——建业窑。进得窑洞,是一个整洁的会议室,墙上挂着一些图片资料,其中有毛泽东在延安窑洞里的图片。

1968年10月,《新华日报》《人民日报》和新华通讯社等新闻媒体曾经相对集中地报道过华西大队艰苦奋斗的事迹。

媒体报道引起了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南京军区司令员、江苏省革命委员会主任许世友的注意。

1969年6月,许世友到华西村视察。

许世友充分肯定了吴仁宝和华西人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并在华西召开了周围几个公社的大队党支部书记座谈会。

当某公社的一位大队书记衣冠整齐地进入会场时,许世友用他的方式表达了他的态度:

“你也是大队书记?你不要干了,也不要开这个会了!你不配做大队书记!你看吴仁宝,捋着胳膊,赤着脚,手上的老茧有铜钱厚,这样的书记才能领导好生产,让农民过上好日子。”

1969年,华西大队办起了小五金厂。当时的大环境强调“以粮为纲”,不认可农村搞副业,华西村就偷偷地干。当时很多人担心被指责为“搞资本主义”,吴仁宝却表示:“办厂是为了共同富裕,别的地方迟早要走这条路。”为了保密,他们在工厂四周垒起高高的围墙,窗户挂上厚厚的窗帘,对外守口如瓶。这个小五金厂,十年间给华西大队带来百万利润,让二百多户社员全部住进新盖的瓦房。

有一次,集体的农具坏了,请村里一位木匠维修,木匠却外出挣钱去了。第二次去请木匠,他连面也不给见,家里人出来挡驾说:“病了。”第三次去请他,他没能躲开,干脆实话实说:“若要我为集体出力,除非集体收入超过我单干。”

“穷够了!穷透了!”吴仁宝暗下决心,一定要改变华西贫穷落后的面貌。

从1964年至1972年,吴仁宝带领华西人一股劲苦干了8年,搬掉了984条田岸,削平了57个土墩,填平了39条废河沟渠,挑走了110多万立方米土,用了27万个人工,把原来1300多块七高八低的零星田块,改造成400多块能排能灌的高产稳产田。

华西村15年规划提前7年实现。1972年粮食亩产突破了1吨。1975年,华西大队粮食亩产突破“三纲”(2400斤),1976年又增加到2704斤。同年,向国家交售粮食94万斤,平均每亩交售1090斤;出售肉猪750头,家禽2.3万只,蛋品1.8万斤,菜兔3000只。工副业收入已达28.2万元,己占全年总收入的54.4%,集体积累(合资产)已经有60万元,“做煞大队”变成远近闻名的幸福村。

上世纪70年代,华西村“偷偷摸摸”办工厂时的一批厂房,几十年后已经很旧,却没有拆除,村里把它们租赁给来华西办私营企业的外乡人。在这些厂房里运营的小印刷厂、五金厂、电动机厂、卷帘门厂等等,每家每年要向村里上交一些钱,多的七八十万元,少的二三十万元。这些老板们说:“华西牌子响,我们沾了华西村的光。”

1973年7月1日,《人民日报》第二版刊登文章《一个朝气蓬勃的党支部——江阴县华西大队党支部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的调查》。文章摘录如下:

“现在的努力是朝着将来的大目标的,失掉这个大目标,就不是共产党员了。然而放松今日的努力,也就不是共产党员。”华西大队的共产党员,牢记毛主席的这一教导,干在当前,想着共产主义的未来,为改变华西大队的面貌出大力,流大汗。女共产党员赵毛妹,被群众称为“铁姐”,她从来不说一声“苦”和“难”。今年三月底,队里突击挑河泥,因为她在饲养场工作,没有分配她任务,她主动地带了副业线上的七个妇女参加战斗。早春雨多,天冷路滑,要把一百五六十斤一担的河泥,从陡峭的河底里挑上岸来,是很艰苦的。毛妹这帮铁姑娘,奋战了两天,超额完成了任务。毛妹豪迈地说:“为实现共产主义,共产党员就要敢于挑重担。”

华西大队的共产党员,发扬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平时,每个党员都负责联系十户八户群众,主动上门做思想工作。群众有困难,党员能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冬天到了,党员走访群众,问寒问暖;社员病了,党员主动去慰问和照顾。他们说:“党员一心想着我们,我们就要一心干社会主义。”

?……

华西大队党支部很注意做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抓住错误思想的苗头进行教育。老党员赵根元,在改变大队面貌的战斗中,出过力,流过汗,但随着生产的发展,生活的改善,一度产生了图安逸、享清福的思想。党支部觉得他的思想有一定的代表性,便在党员中开展了“为了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必须坚持继续革命”的教育。这样做了以后,不仅赵根元决心活到老,干到老,其他党员也深受启发。

……

华西大队党支部,一直坚持“三会一课”和定期开门整风的制度。几年来,他们做到一月一次支部大会、一次支委会(主要研究党的工作)、一次党课,十天一次党小组会,半年一次开门整风。党支部委员分工联系党员,支委会每月都要研究党的工作,分析党员的思想情况。组织生活的内容,除进行路线教育外,注意发扬好思想、好作风;开展积极的思想斗争;发动群众对党员进行评论。

华西大队党内教育好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党支部领导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为党员树立了好样子。他们要求党员做的事,支部领导首先做到;要求“一班人”做到的事,班长首先做到。五年来,支部委员平均每人每年劳动二百九十天。党支部书记吴仁宝,始终和党员、群众同甘共苦。党员群众说:“党支部是火车头,吴仁宝是好司机。”

1974年3月12日,《人民日报》以《他能多看几着棋》为题,报道当时的江苏省江阴县华西大队党支部书记吴仁宝带领群众学大寨十年的经验和成绩。文章说:

学大寨,第一步怎么迈?吴仁宝觉得,要做成一桩事,做到哪里算哪里是不行的,要有一个远大的理想。他常说:若是只有“小想”,没有“大想”,等于不想。为什么呢?因为按照常规走路,无所创造,无所前进,岂不是等于不想么?

吴仁宝不愿按常规走路。他多少次望着家乡的山山水水,盘算出了一个“十五年远景规划”:高高低低的地要挑平,零零碎碎的田要搞整,星星点点的村落要建设得集中、整齐;这里的人要爱国家、爱集体、一心奔社会主义;这里的粮食要亩产一吨。

这是个规划,也是幅蓝图。吴仁宝认为:造机器、造工厂、造大桥,无不有图,搞农业建设,为什么不能有图呢?也要有!一九六四年的寒冬,吴仁宝半夜半夜地伏在煤油灯下,一笔笔描绘。他画一阵,想一阵,又跑到田野里看一阵,还把支委会中一直共同战斗的老伙伴找来商量一阵。画了多少个夜晚,那一双刨田铲垄的手,居然画出重新安排河山的平面图来了。那上面,横道道、竖杠杠、圈圈点点,代表着哪儿是田,哪儿是渠,哪儿是房屋,连笔直的路旁要种杨柳树也画了出来。那上面,要挑多少土方,要动员多少劳动力,都有个估计。

这幅图,首先在支委会上亮出来,于是,不同的思想也亮出来了。那些老伙伴自然极力支持,但也有几个反对的,他们敲着潮烟筒,愣愣地说:

“把田开成河,把河填成田,这不是无事寻事做?须知河同田,不是油盏里的灯草,可以随便拨来拨去的。”

“若要亩产一吨粮,只好叫稻秆两头生穗。”

“农村干部还是安分种田吧,不要多想花样。”

言语不多,人只几个,却反映了一种得过且过的思想。这种思想,当干部的若是有了,最误大事。吴仁宝决心打通干部的思想。就在那个争论不下的支委会散后,仁宝回家算了一笔账,越算越高兴。次日五更天,他就把支委们叫起来,算给他们听:

“全大队八百多亩田,每年平整五六十亩,十五年怎么平整不完?解放前地主的租子是‘包三担’,连稻草交上都不够,如今产量不是已经翻了三番了?今后我们再积足肥料,精耕细作,叫它十年内产量每年增一成,十年后每年增半成,干它十五年,何愁达不到亩产一吨粮?”

反对的人听他算得有理,也帮着一起算,说:“头三年增产还不止一成,因为基数低;十年后增长也不止半成,因为那时科学技术更加发达了。”

算来算去,大家意见一致了,算成了一笔思想上政治上的大账:“大寨艰苦奋斗,创造了条件,粮食就翻番。我们也来它几年苦干,为什么翻不了番?要想粮食翻番,先要思想翻番,步子翻番,干劲翻番!”

一张图,一笔账,成了吴仁宝的怀中珍宝。开大会,讲;开小会,讲;走在田岸上,也拿出图来同人讲。人们被他讲得心明眼亮,心花怒放,满心里装着幅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好画图。

这样一来二去,就有一股风吹起来了。风言风语,都说华西大队是个“吹牛大队”。

吴仁宝怎样对待这股风呢?

他镇静自若,同社员群众说:“说我们吹牛,无非是说我们步子大了。如果眼睛朝后看,同过去的小农经济比,步子确实是大了。如果眼睛朝前看,同大寨比,步子着实还小哩!我们说了话做不到,当然是吹牛;说到做到,就不是吹牛。毛主席叫我们画最新最美的画图,我们就要用豪情壮志,画在心上,还要用力气、汗水、锄头、扁担,画在祖国的大地上!”

……

如今,在华西,广大干部一心奔社会主义,坚持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大队干部每人平均劳动天数,一九七二年是三百十五天,一九七三年是三百十六天。吴仁宝同志,一九七三年参加党的十大和省里的读书班八十多天,还劳动了二百零二天。

的确,华西大队闲不着人,党支部千方百计要把各种人都安排好劳动。那里方圆几十里内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华西大队有个荷英姑娘,自小儿两腿瘫痪,长到十七岁,还在家里吃闲饭。家里苦恼,姑娘苦恼,吴仁宝也很苦恼。仁宝想,这姑娘脚残手不残,让她去学做皮匠吧!他就一趟趟同镇上的领导、有关行业的负责人、皮匠老师傅去联系。联系好了,摇着船,亲自把荷英送了去。一个残废的女孩儿家,独自出外学手艺,生活上有多少事情要安排!都是仁宝一一托付妥当。一年多后,荷英学徒满师,又是仁宝摇着船把她接回来,安排在大队里为大家修鞋、打掌、补雨衣。现在,这姑娘已经劳动五年了,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了自己的力量。怎怪她每日里飞针走线时都像花儿一般在笑。

吴仁宝对群众的关心,的确称得起“比关心自己为重”。风雨来时,寒冬雪夜,过年过节,他都要同党支部委员们一起,到那些年老的、有病的、生活比较困难的人家去看望,问屋可漏,床可暖?自己却总是盖着那条三十几年前的老棉絮。华西大队现在家家都住进宽大敞亮的新屋了,但仁宝却是等百分之八十的社员造好新屋,自己才造的。许多社员都说:书记这样为大家操心,要多给他点补贴,但仁宝决不多拿。如今他的收入比同等劳力的社员还低。他常说:应该让社员穿的盖的都比干部好一点,这才算尽到了责任。否则,你这个干部就该考虑考虑:“你代表什么阶级?”

吴仁宝认为,越是大忙时节,越要保护劳动力,越要关心社员的生活。大队年年办半个月农忙食堂,每顿有荤腥。为了让人盛夏从田里回来能吃得下饭,还先送上些西瓜、番茄!在华西,每年的双抢大忙,的确是火辣辣的战斗,但是社员的身体却都很健康。

吴仁宝不但对群众的柴米油盐、生老病死样样想得到,他还想到更大、更远、更重要的事情哩!最近这一两年,他常常说:“群众积极性越高,干部越要当心,不要犯瞎指挥的错误。我们要调动群众的积极性,爱护群众的积极性,要让群众一滴汗、一点力气都不白费,点点滴滴都用在社会主义建设上。”

1975年9月5日,《人民日报》以《路线正 人心齐 泰山移》为题,报道“江苏省江阴县华西大队党支部领导农业学大寨运动的调查”。“调查”文章说:

华西大队生产步步发展,社员思想步步提高,关键在于有一个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党支部“硬班子”。

华西大队的干部思想好。干部们总是用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大队党支部书记吴仁宝的儿子,前几年由公社统一安排到外省做木工,收入交队。当时,吴仁宝并没有注意这件事。不久,吴仁宝觉察到这件事对社员安心务农有影响,便立即打电报叫儿子回来务农。社员们赞扬吴仁宝的做法,然而他心里还是感到不安,又在党支部会上剖析了这件事。他说,干部办事情,不能只看到是不是手续合法,还必须考虑到各方面的影响。凡是对社会主义事业有不利影响的,一件也不能干。华西的干部们不仅严格要求自己,而且教育子女,教育家属,教育亲戚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从而加强了干部与干部之间、领导与群众之间的革命团结。

华西大队的干部作风好。大队党支部要求干部要吃苦在前。江南水乡每年第二个“双抢”大忙期间,党支部委员都担任作业组长,干活走在社员前面。今年“双抢”刚开始,支部副书记吴锡坤的眼睛动了手术,但他回家后立即投入抢收抢种。参加集体生产劳动的制度,华西干部已经坚持了十年。去年,支委们全年平均劳动三百一十五天。

华西大队的干部遵守纪律好。过去,党支部委员对于集体讨论通过的决议、决定,一般都能执行,但也出现过有人不认真执行的现象。党支部经常对干部进行党的纪律教育,保证党的决议的贯彻执行。多年来,他们对涉及到劳力外出和种植计划的安排,农副产品的分配和出售等较重要的问题,都坚持由支委会统一研究决定,支部委员带头严格执行。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华西大队的干部起模范带头作用,就能有力地带领社员齐心协力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社员的思想境界一天比一天开阔。他们总是这样说:“搞社会主义大农业,不能只顾鼻子底下的小天地。一队富不算富,社社队队富,反修防修力量才能强。”有些大队缺少资金,华西大队便主动从经济上支援他们;有些社队缺乏技术力量,华西大队便派人去做辅导。

今年以来,华西大队党支部领导干部和社员认真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总结自己的经验,决心把农业学大寨运动推向一个新高潮。

1975年10月26日,《人民日报》发表了述评《站到伟大革命运动的前列》,其中提到了华西村和吴仁宝:

在离开北京的前夕,原江苏省江阴县华西大队的支部书记,现任江阴县委书记的吴仁宝同志,向江苏省的全体代表谈了他对规划的设想。华西大队真学大寨十一年,去年粮食亩产超一吨,今年可达二千五百斤。可是,怎样把江阴全县九十万人民都动员起来,把耕地都变成华西大队那样的高产稳产田呢?吴仁宝同志向自己提出了五项要求:一是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毛主席制定的路线、政策、方针和工作方法;二是县委每年进行一次整风,要群众做到的,干部先要做到,要领导班子做到的,一二把手先要做到;三是“没有要事不回城”,蹲好一个点,带好一个片,一年劳动一百天;四是百分之八十的力量用于抓农业,百分之八十的地方财力用于农业机械化,把各行各业纳入以农业为基础的轨道;五是继续抓好六十四个先进大队,同时帮助六个后进公社赶上来。除此以外,还要建立一万人的理论队伍,一万人的科学技术队伍。他还向全省代表讲了改土治水、作物品种布局、积肥造田、平整土地的规划。他把自己的蓝图,编成了一首诗:

九十万人民心向党,

七十万亩田成方,

六万山地换新装,

六万水面鱼满塘,

五业发展六畜旺,

社员人人喜洋洋。

以上几篇报道,尽管从立意到文字都难免带有那个时代的印记,但吴仁宝苦干、实干、巧干的精神风貌,沉潜稳健的气度,却得到了比较真实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