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汉初年的布衣将相群中,有两个同任丞相、功业卓著但性格迥异的人物,一个是奇计屡出、多谋深算的陈平,一个是疾恶如仇,戆直敢言的王陵。他们的结局也大相径庭,陈平在任何情况下都游刃有余,官运亨通。王陵则因在吕后当政时敢于讲真话、拂逆鳞,最后丢官罢职,在抑郁不平中离世。
陈平(?~公元前178年)是汉初布衣将相群中的典型代表人物之一,他历仕三朝,位至丞相,参加了从反秦起义到诛灭诸吕的一系列惊心动魄的政治斗争,但自己不仅安然无恙,而且官位长保,富贵无虞。显示出他既善于谋划国家大事,又巧于避祸保身,是一个城府甚深而谋略出众的人物。陈平是阳武户牖乡(今山东东明)人。从其“少时家贫,好读书,有田三十亩”的情况看,他的家庭大概属于仅能自给自足的小自耕农阶层。他青年时代“好黄帝、老子之术”,因而后来成为汉初君臣中笃信黄老之术、推行黄老政治的几个著名人物之一。父母去世后,他与兄长陈伯共居,陈伯自己种田,让陈平四方游学,增长知识才干。其嫂因陈平不事生产,口出怨言:“有叔如此,不如无有。”被其兄一怒而逐出家门。陈平到了娶妻的年龄以后,因家境不太富裕,富人家的女儿不肯嫁给他,穷人家的女儿他又看不上,高不成低不就,因而拖延下来。当时,户牖富户张负有一个孙女,人长得漂亮,但出嫁五次,五个丈夫全都死了,所以谁也不敢再娶她。但陈平却看上了她,不过一直没有机会表示自己的心意。
有一次,村里死了人,陈平前去协助办理丧事,正巧碰到张负。张负见陈平是一位高大英俊的美少年,办事有条不紊,十分喜欢。丧事结束后,老人借故随陈平来到他家。他见陈平之家虽然“负郭穷巷,以敝席为门”,但门外有杂乱的车辙,说明经常有头面人物前来造访。张负由此断定陈平不是一个平凡人物,决不会久居人下,安于贫贱。回家后即与其子张仲商量,打算将孙女嫁与陈平。张仲不同意,说:“平贫不事事,一县中尽笑其所为,独奈何予女乎?”张负对儿子的意见不以为然,说:“人固有好美如陈平而长贫贱者乎?”坚持将孙女嫁给了陈平。陈乎娶了这个富家女儿为妻,又得到一笔可观的嫁资,“赍用益饶,游道日广”,与各地的名人豪杰建立了更广泛的联系。有一次,里中欢庆社日,陈平主持分肉给每户村民。由于他十分公道,得到里中父老的普遍称赞,陈平感慨万端地说:“嗟呼!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这表明陈平是一个有远大志向的人。
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七月,陈胜、吴广起义后,很快攻克陈(今河南淮阳),周市奉陈胜之命率一支义军北略魏地。周市进展顺利,数日之内即占领原魏国的大部分地盘,并立魏国后裔魏咎为魏王。陈平见机会已到,立即辞别兄长,与里中少年一起投奔魏咎,被任命为太仆。他数次为魏咎出谋划策,魏咎不仅不予采纳,反而听信谗言,疏远于他。陈平明白此人不足与谋,于是愤然离去。公元前208年,当项羽率军北渡黄河救援赵国时,陈平前往投奔,并一直追随他入关,成为项羽身边的谋臣。公元前206年(汉元年)四月,项羽裂地分封以后,陈平随他返回彭城。同年八月,刘邦冲出汉中,还定三秦。接着又打出函谷关,向中原进军。殷王司马印据朝歌(今河南淇县)反楚归汉。项羽任命陈平为武信君,与魏王在楚国的客卿一起率军进击司马印,逼使他反汉归楚。陈平因功晋升为都尉,得赐金二十镒。但不久,汉军一个反击,又夺回殷地。项羽迁怒于陈平,想杀掉他。陈平见项羽气量狭窄,既难与共患难,将来更难与共安乐,因而毅然封存项羽所赏黄金与印信,让使者送还项羽,自己则只身离去,决心投奔刘邦。在北渡黄河时,船工怀疑他身上藏有大量金玉宝器,顿生杀人越货之心。陈平窥知其邪念,知道在渡船上无处可逃,便立即解衣裸体,让船工知道他一无所有,从而打消了图财害命的念头,得以安然渡河。陈平登岸,急急赶到汉军的大本营修武(今河南获嘉),通过同乡魏无知谒见刘邦。大概陈平向刘邦提供了许多楚军内部的珍贵情报,又提出了不少切实可行的战胜楚军的建议,一下子得到了刘邦的信任,当日就被任命为都尉,“使为参乘,典护军”,可以时刻追随刘邦左右,同乘一车,并对诸将行监督之责。这个任命一宣布,汉军将领们立即议论纷纷,对刘邦过分地信任陈平表示极大的不满:“大王一日得楚之亡卒,未知其高下,而即与同载,反使监护军长者!”刘邦丝毫不为所动,更加亲近陈平。刘邦这样做大有深意:目的是为楚营的反叛者树一个榜样,以便让更多的反叛者毫无顾忌地归顺刘邦。公元前205年(汉二年)四月,陈平随刘邦打进彭城。五月,项羽反击,又随刘邦败退至荥阳。此时,楚汉两军在荥阳一线艰苦鏖战,互有胜负。刘邦任命陈平为亚将,随韩王信屯兵于广武(今河南荥阳北)。
由于陈平归顺刘邦后备受信任,再加上他处事不够谨慎和检点,因而引起了汉营中不少人的嫉妒与非议。连周勃、灌婴等丰沛起义的元勋旧臣也找到刘邦,表示对陈平的严重怀疑和不满。他们说:
平虽美丈夫,如冠玉耳,其中未必有也。臣闻平居家时,盗其嫂,事魏不容,亡归楚;归楚不中,又亡归汉。今大王尊官之,令护军。臣闻平受诸将金,金多者得善处,金少者得恶处。平,反覆乱臣也,愿王察之。
由于周勃、灌婴等都是刘邦身边久经考验的战将,他们的话使刘邦对陈平产生了怀疑。刘邦找来魏无知,严厉责备他为什么引荐陈平这样盗嫂受金的行为不端之人?谁知魏无知不仅对所传陈平的“劣迹”供认不讳,而且理直气壮地讲出了一篇大道理:
臣所言者,能也;陛下所问者,行也。今有尾生、孝已之行,而无益处于胜负之数,陛下何暇用之乎?楚汉相距,臣进奇谋之士,顾其计诚足以利国家不耳。且盗嫂受金又何足疑乎?
一席话反倒把刘邦说得无言以对。刘邦思之再三,觉得此事与其质问魏无知,不如直接找陈平问个清楚。他于是召来陈平,直截了当地责问他说:“先生事魏不中,遂事楚而去,今又从吾游,信者固多心乎?”陈平十分坦然地回答说:
臣事魏王,魏王不能用臣说,故去事项王。项王不能信人,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平乃去楚。闻汉王之能用人,故归大王。臣裸身来,不受金无以为资。诚巨计划有可采者,愿大王用之;使无可用者,金具在,请封输官,得请骸骨。
这些话说得实实在在,不遮不掩,不卑不亢,入情入理,一下子消除了刘邦的疑心。因为刘邦坦荡大度,自然也喜欢说实话的人。他立即向陈平表示歉意,并厚加赏赐,任命他为护军中尉,“尽护诸将”,把监督诸将的全权交给了陈平。从此以后,汉军的将领们再也无人敢向刘邦讲陈平的坏话,而陈平在汉军中的地位也不可动摇了。
公元前204年(汉三年)四月,项羽指挥的楚军对汉军发动了空前猛烈的攻势,汉军通往敖仓的运粮甬道被截断,刘邦也被围困于荥阳城内陷于困境。处在危机中的刘邦向项羽发出求和的信号,要求以荥阳为界中分天下,停止战争。被项羽断然拒绝。刘邦求教于陈平说:“天下纷纷,何时定乎?”虽然刘邦看不出项羽的攻势已是强弩之末,对前程颇感困惑,但陈平却已经敏锐地看到了汉军胜利的曙光。他对刘邦仔细分析了楚汉两军特别是各自统帅的优缺点,指出只要刘邦扬两长,去两短,胜利指日可待。他建议刘邦使用“反间计”,离间项羽的君臣关系,使汉军从中渔利。他说:
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至于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今大王慢而少礼,士廉节者不来;然大王能饶人以爵邑,士之顽钝嗜利无耻者亦多归汉。诚各去其两短,袭其两长,天下指麾则定矣。然大王恣侮人,不能得廉节之士。顾楚有可乱者,彼项王骨鲠之臣亚父、钟离昧、龙且、周殷之属,不过数人耳。大王诚能出捐数万斤金,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项王为人意忌信谗,必内相诛。汉因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
刘邦不计较陈平对自己缺点的直言不讳的分析,十分赞赏陈平提出的反间计,立即拿出黄金四万斤交与陈平,“恣所为,不问其出入”。陈平散金与楚人,让他们四处散布钟离昧等人有功不得封王,因而对项羽不满,并将与汉军联合反楚的消息,果然引起了项羽的疑心,君臣之间开始出现裂痕。正在此时,项羽的使者来到汉军军营。陈平于是先命人摆出太牢之具,准备以隆重的礼节宴请使者;及至将楚使引来,又故作惊讶地说,原以为使者为亚父范增所遣,今不意为项王使者。随即撤去太牢之具,换上粗劣的食物,使者感到莫大的侮辱,回去之后即将此情况报告项羽。项羽果然中计,真的相信范增与刘邦暗中勾结,由此怀疑到范增的一言一行。恰在此时,范增向项羽提出了趁刘邦势孤力穷时猛攻荥阳的建议,被项羽严词拒绝。当范增知道自己无端被怀疑以后,愤怒异常,日:“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遂毫不犹豫地离开了项羽。这位年过古稀的老人在回彭城的路上“疽发背而死”。范增是项羽的头号谋士,他阅历丰富,头脑敏锐,在项羽集团中是最有战略眼光的老谋深算的人物,他的愤然离去,对于楚军无疑是一个不可估量的损失,对于汉军则不啻是一个巨大的胜利。得到范增离开项羽的消息之后,陈平马上为刘邦设计了一个自荥阳突围的策略。他先让两千女子与假冒刘邦的纪信一起,乘夜色在一片喧哗中出荥阳东门,引诱楚军全力截击。与此同时,陈平则保护刘邦悄悄从西门遁出。当楚军发现受骗上当时,已经追之不及了。刘邦回到关中以后,整顿士马,调整部署,统率新的生力军重返荥阳前线,从而扭转了战局。公元前203年(汉四年)十二月,当韩信平定齐国之后派使者向刘邦要求假齐王的封号时,陈平又与张良一起劝说刘邦满足韩信的要求,给予他齐王的封号。从而使韩信留在汉军阵营,并指挥他手下那支强大的部队参加了对项羽的最后歼灭战。
西汉皇朝建立以后,张良体弱多病,不像战争年代那样经常为刘邦出谋划策了。陈平此后替代了张良,一直处于决策的中心,几乎参与了一切重大的政治和军事的决策。他积极协助刘邦进行削平异姓诸侯王的斗争。公元前201年(汉六年),当刘邦接到楚王韩信谋反的密报以后,立即召集文武群臣研究对策。将军们慷慨激昂,一致建议大张旗鼓地发兵讨伐。刘邦知道韩信的军事才干,觉得诉诸武力没有必胜的把握,就问陈平怎么办。陈平日:“人之上书言信反,有知之者乎?”日:“未有。”日:“信知之乎?”日:“不知。”陈平问:“陛下精兵孰与楚?”刘邦回答:“不能过。”又问:“陛下将用兵有能过韩信者乎?”刘邦老实回答说:“莫及也。”陈平接着分析说:“今兵不如楚精,而将不能及,而举兵攻之,是趣之战也。窃为陛下危之。”刘邦向陈平请教:“为之奈何?”于是陈平为刘邦设计了一个不动刀兵,让韩信自投罗网、束手就擒的方案:
古者天子巡狩,会诸侯。南方有云梦,陛下弟出伪游云梦。会诸侯于陈。陈,楚之西界,信闻天子以好出游,其势必无事而郊迎谒。谒,而陛下因擒之,此特一力士之事耳。
陈平提出的智擒韩信的方案,是一个最省事、省力但却带有一定冒险性的方案。这个方案成功的关键在于秘密,使韩信在始料不及的情况下陷身罗网。陈平清楚,韩信与刘邦之间的矛盾虽然已经激化,但他还不想同刘邦公开冲突。凭功劳,韩信认为刘邦还不至于无情无义到诛杀自己的地步,所以压根就不会想到刘邦会密谋逮捕他。因而尽管心存疑忌,还是依照礼仪迎接刘邦。陈平的方案获得成功,消除了刘邦的一大心腹之患。刘邦带着胜利的喜悦回到洛阳之后,立即封陈平为户牖侯,以酬赏他的运筹帷幄之功。陈平故意辞谢说:“此非臣之功也。”刘邦追问:“吾用先生之谋计,战胜克敌,非功而何?”陈平回答说:“非魏无知臣安得进?”刘邦恍然大悟,大概也忆起了楚汉战争期间他对魏无知与陈平的责难,于是赞扬陈平说:“若子可谓不背本矣!”同时对魏无知进行了酬赏。
公元前200年(汉七年)冬天,以晋阳为根据地的韩王信叛汉降匈奴,引匈奴骑兵南下劫掠,北部边境,烽烟四起。刘邦率三十万大军北征,期望一战解除边患。陈平随行,襄赞军务。由于战略决策的失误,孤军深入,刘邦所统帅的汉军在平城白登(今山西大同)陷入匈奴骑兵的包围。一连七昼夜,人马不得食,士卒冻馁死亡甚众。又是陈平出奇计,买通了匈奴的阏氏,才使刘邦得以突围而出。刘邦一行南返洛阳,途中经过曲逆(今河北完县东)时,对该县的富庶大加赞赏:“壮哉县!吾行天下,独见洛阳与是耳。”为了酬赏陈平使自己平城脱险的功劳,就改封他为曲逆侯,食邑五千户,实际上是全县的户数。此后,陈平又以护军中尉的官职,随刘邦参加了讨平陈稀、英布等的战斗。“凡六出奇计,辄益邑,凡六益封。奇计或颇秘,世莫能闻也。”总之,陈平在西汉建国后,取代张良,成为刘邦身边的主要谋臣,在刘邦指挥的战争中,几乎每役必与,发挥了别人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从公元前206年陈平离开项羽投奔刘邦,至公元前195年刘邦寿终正寝,十多年的时间内,陈平一直跟随刘邦南征北战,在楚汉战争,消灭异姓诸侯王的斗争和反击匈奴的战争中,频出奇计,屡建奇功。陈平与张良一样,虽然不能亲赴前线冲锋陷阵,但却以自己的老谋深算发挥别人无可替代的作用:或使刘邦摆脱困厄,变不利为有利;或使刘邦以较小的代价换取较大的成功;或兵不血刃,取得比大规模流血还要大的胜利。在这十多年的艰难历程中,陈平非凡的才智,绝对的忠贞,经历了不同寻常的考验,因而获得了刘邦的极大信任,被视为可以托六尺之孤的忠臣,汉皇朝的重要支柱。
公元前195年(汉十二年)十一月,刘邦平定英布的叛乱后带病返回长安。不久,又得到燕王卢绾反叛的消息,于是立即命令樊哙率兵进击。然而,樊哙刚刚率军离开长安,就有人在刘邦面前进谗言诋毁他。病中的刘邦勃然大怒,立即命令陈平与周勃急驰至樊哙军中,将樊哙就地斩首,由周勃接替指挥权。二人受诏上路之后,明白这是一项非常棘手的任务,况且处在刘邦病情严重的时刻,决不能等闲视之。于是计议说:“樊哙,帝之故人也。功多,且又乃吕后妹吕媭之夫,有亲且贵,帝以忿怒故,欲斩之,则恐后悔。宁囚而致上,上自诛之。”二人的考虑是周密的,他们采取的矛盾上交的办法也是当时最好的选择。二人来到前线,一面将樊哙囚送长安,一面以周勃代统其众迅速平定了燕地的叛乱。陈平在返回长安复命的路上得到了刘邦的死讯,深恐吕后和樊哙妻子吕媭迁怒于他,立即决定先返长安,以便向吕后姊妹作出解释。但途中却接到使者专门传达的吕后之命,要陈平与灌婴一起屯兵荥阳。陈平接受诏书以后,思之再三,决定不去荥阳赴任,而是先回长安。陈平回到长安以后,连家门也未进,就奔到刘邦的灵前痛哭不止。同时向吕后复命,详细说明奉刘邦之命处理樊哙事件的经过,以求得到吕后的谅解。吕后看到陈平在刘邦灵前如丧考妣的样子,同时也感到他处理樊哙之事也比较得体,就没有怪罪他,只是要他回家休息。陈平怕吕媭及其亲信乘自己不在时向吕后进谗言,坚决请求留在宫中为刘邦的丧事服务。吕后见他态度至诚,言词恳切,就批准他的要求,同时任命他为郎中令,担任皇宫的卫戍任务,因而得以不离惠帝和吕后左右。如此一来,吕媭等人的谗言便无从得逞了。不几天,樊哙被解至长安,吕后当即下令予以赦免,复故爵食邑。从陈平奉刘邦之命处理樊哙问题到返回长安后的一系列活动,突出地表现了他超人的机智和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很短的时间内,陈平一次违背刘邦的命令,一次违背吕后的命令,每一次都可能使自己陷于死罪,可是陈平的两次违抗圣旨,恰恰为自己免祸创造了条件。陈平敢为人所不敢为,正显示了他的过人之处。
陈平为郎中令六年之久,终日周旋于惠帝吕后之间,进一步赢得了他们的信任。公元前189年(汉惠帝六年),相国曹参病逝。陈平由郎中令晋升为左丞相。安国侯王陵做了右丞相,地位居陈平之上。王陵(?~公元前181年),也是刘邦的同乡,“始为县豪”,说明他一定出身于较殷实的人家。刘邦微时“兄事陵”,表明他们是老朋友。后来刘邦发动丰沛起义,投身反秦斗争,组织领导了一支强大的队伍,一直打进咸阳。与此同时,王陵也拉起了一支数千人的队伍,同秦军作战,屯驻南阳一带,但一直到楚汉战争前夕,他还是独立活动,既未归附刘邦,也没有投奔项羽,项羽分封时,或者由于王陵未归顺于他,或者由于力量太小影响不大,因而什么封号与地盘也没有得到。楚汉战争开始以后,王陵意识到凭自己手中这一点力量实在难以独立存在,只能在楚汉两大集团之间进行选择。经过慎重比较后,他毅然选择了自己的老朋友刘邦。项羽为报复王陵,虏其母亲为人质,要挟王陵投诚。王陵母亲私送儿子派来的使者,泣日:“为老妾语陵,谨事汉王。汉王,长者也,无以老妾故,持二心。妾以死送使者。”遂伏剑而死。为此,项羽残忍地烹煮了王陵母亲的尸体。王陵之母是一个深明大义的老人,项羽对待她的暴行进一步坚定了王陵归附刘邦的决心。不过,王陵虽然已经投到刘邦的麾下,但因为他与刘邦的仇人雍齿相友善,再加上长期不愿归属刘邦,所以没有马上受到重用,直到很晚才得到一个安国侯的封号。但是,王陵毕竟是刘邦的同乡和老朋友,“为人少文任气,好直言”,具有许多别人不具备的品质。所以刘邦临终前留下遗言,让这位“少戆”的老友继萧何、曹参之后任汉朝的丞相。王陵任右丞相后二年,即公元前187年(汉惠帝八年),汉惠帝死去。吕后为了加强和巩固自己的权力,打算封自己的侄儿为诸侯王。有一次,她在朝堂上征求大臣们的意见,先试探王陵的口气,王陵丝毫不予通融。他振振有词地说:“高皇帝刑白马而盟日:‘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今王吕氏,非约也。”对吕后的要求断然加以拒绝,使吕后很不高兴。吕后转而试探陈平与周勃,这两位城府很深的人物知道当时他们自己无力阻止吕后封王诸吕,就顺水推舟地迎合说:“高皇帝定天下,王子弟;今太后称制,欲王昆弟诸吕,无所不可。”他们的话自然赢得了吕后的欢心。王陵知道陈平与周勃讲的是违心的话,对他们十分不满,罢朝以后,就怒形于色地责备二人说:“始与高帝歃血而盟,诸君不在邪?今高帝崩,太后女主,欲王吕氏,诸君纵欲阿意背约,何面目见高帝于地下乎!”陈平面对疾言厉色的王陵,并不生气,十分坦然地说:“于面折廷争,臣不如君;全社稷,定刘氏后,君亦不如臣。”陈平明白,在当时的情势下,封王诸吕已是吕后不可动摇的方针,朝中大臣谁也无力阻止。为了与诸吕进行长期而有效的斗争,首先必须保住自己的职位。为此,宁肯暂时迎合吕后而保住权位,也不能正面抗争而被赶出朝堂。只要保住权位,就为以后伺机而起创造了条件。事实证明,陈平当时采取的斗争策略是正确的。过于质直的王陵很快被夺去了相权,而迁为有职无权的太傅。王陵决定与吕后对抗到底,“以谢病免”,不接受太傅之职,后来“杜门竟不朝请”,不屑与吕后见面。最后于公元前181年(吕后七年)忧愤而死。平心面论,王陵在刘邦的布衣将相群中是个比较一般的人物,其智慧、谋略与功劳较之萧何、张良、陈平、曹参、周勃、樊哙、灌婴等人逊色多了。不过,王陵虽然较晚才归附刘邦,但对刘汉皇朝的耿耿忠心却能一以贯之,毫不动摇。在吕后的淫威面前,敢于面折廷争,毫不掩饰地讲出自己的观点,置生死荣辱于度外,宁肯丢官也不妥协,骨鲠之气,溢于言表。尽管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王陵显得过于戆直,但在刘邦的布衣将相群中,能如此者,也只有王陵一人而已。
王陵罢相之后,吕后晋升陈平为右丞相,同时以自己的亲信审食其为左丞相,实际上把持了丞相府的大权。陈平知道,此时必须行韬晦之计,使吕后放松对自己的警觉。于是他装出一副淡于名利,倦于政事的样子,“为相非治事,日饮醇酒,戏妇女”。这一着果然起了麻痹吕后的作用。虽然吕委多次在吕后面前以此诋毁陈平;但吕后对此却由衷地高兴,认为陈平是一个毫不可怕的酒色之徒,丝毫不会造成对自己的威胁。有一次,她故意当着吕媭的面笑嘻嘻地对陈平说:“鄙语日‘儿妇人口不可用’,顾君与我何如耳,无畏吕媭之谗也。”明白无误地告诉陈平:只要你一切顺着我,富贵利禄可保无虞。不久,吕后就立诸吕为王再次征求陈平意见时,陈平又佯装同意。通过这些办法,陈平保住了相位,从而为日后诛杀诸吕创造了条件。在处理同吕后的关系上,陈平显得圆滑世故,在策略上确比王陵高明。在同吕氏集团的斗争中,王陵是一个正气凛然的失败者,陈平却是一个老谋深算、笑到最后的胜利者。
公元前180年(吕后八年),吕后死去。陈平与周勃一起,团结朝野的拥刘势力,通过一次军事政变,一举诛杀诸吕,迎代王刘恒即皇帝位,从而把汉皇朝导向了一个新的稳定发展的历史时期。
在策划和实施诛杀诸吕的过程中,陈平和周勃同样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所以,在文帝即位以后,他们双双被任命为丞相,而陈平居右。此时,陈平感到周勃资格比自己老,功劳比自己高,官职反而比自己低,就决定将右丞相之位让于周勃。为此,他借故生病不履行职责。文帝对陈平的行动感到奇怪,就询问原因。陈平坦率地说:“高祖时,勃功不如臣平;及诛诸吕,臣功亦不如勃,愿以右丞相让勃。”文帝接受陈平的要求,晋升周勃为右丞相,位居第一。陈平降为左丞相,位居第二。同时,赏赐陈平金千斤,益封三千户。过了一段时期,文帝逐渐熟悉了国家政务,经常与朝臣讨论有关问题。有一次在朝见群臣的时候,文帝连问周勃:“天下一岁决狱几何?”“天下一岁钱谷出入几何?”周勃皆瞠目结舌不知所对,以致汗流浃背,羞愧难当。当文帝转而问陈平时,陈平回答“有主者”,并从容解释说:“陛下即问决狱,责廷尉;问钱谷,责治粟内史。”文帝又追问:“苟各有主者,而君所主者何事也?”陈平微微一笑,胸有成竹地侃侃而谈:
主臣!陛下不知其驽下,使待罪丞相。丞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育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
文帝对陈平的回答十分满意,因为丞相作为总理朝政、领导百官的国家最高行政长官,他的任务是协助皇帝掌握国家大政方针的决策和整个国家机器的运转,而不必事事躬亲,更不需要对具体部门的工作越俎代庖。下朝以后,惭愧得有点无地自容的周勃责备陈平说:“君独不素教我对!”陈平笑着说:“君居其位,不知其任也?且陛下即问长安中盗贼数,君欲强对邪?”这次朝对,使周勃知道自己处理国家政务的能力远不及陈平。于是他自愿呈请罢相,让陈平一人做丞相。此后,陈平一人独任汉朝丞相直到公元前178年(汉文帝二年)他病逝为止。
在刘邦的布衣将相群中,陈平是一个特点鲜明的人物。他的足智多谋近于张良,但二人却性格迥异。张良作风谨严,思虑周全,凡事三思而后行,因而任何事情都处理得圆满周到,天衣无缝。所以很少授人以柄,几乎给人以完人的印象。陈平则豁达大度,不拘小节,善出奇计,敢为人所不为,以权谋私,受诸将金,毫不隐讳。但他大节无亏,智谋超人,能为别人所不能为。虽然周围物议纷纷,刘邦却对他愈益信任。陈平与张良一样,在楚汉战争的艰难岁月里经常追随刘邦左右,随时献计献策,往往在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上提出正确的建议,协助刘邦做出正确的决策,显示了高瞻远瞩的卓识,立下了别人无法替代的功劳。但在楚汉战争结束,汉皇朝建立以后,张良与陈平的行动却似乎截然相反了。张良淡于名利,辟谷养生,退隐求全。陈平则依然故我,积极参加了一系列尖锐的政治与军事斗争。他不仅在协助刘邦平定异姓诸侯王和同匈奴的斗争中“六出奇计”,而且在刘邦死后又历仕两朝,最后在诛杀诸吕、保卫刘氏皇统的斗争中起了重要作用。晚年位居丞相,全面执掌了大汉皇朝的朝政,权势荣华,达于顶点。最后在汉皇朝进入辉煌的“文景之治”时无疾而终。陈平归汉二十七年,历仕三朝,对汉皇朝的建立、巩固和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在千回百转、波澜起伏、险象环生的军事政治斗争中,他运筹帷幄,从容不迫,奇计迭出,所谋必中。尽管朝中同僚对他嫉妒怨恨者不乏其人,但谁也动不了他半根毫毛。其根本原因在于,一是他对汉皇朝绝对忠诚,因而从刘邦那里取得了不可动摇的信任;二是他有着超人的智慧与谋略,使他能够在看来险峻的小道上如履坦途。他自称“多阴谋”,城府很深,善于把自己的真实思想感情掩饰得不露形迹。刘邦死后,吕后专权,形势对忠于刘氏皇统的人是不利的。陈平机智圆滑,巧于应付,保住了自己的官位,在吕后的鼻子底下隐蔽下来。但是,陈平的立场又是坚定不移的,自从跟定刘邦以后,他对刘氏皇朝的忠诚从来就没有动摇过。因为他明白,只有在刘邦麾下,他的聪明才智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也才能得到自己追求的功名利禄。陈平特别善于审时度势,善于选择斗争时机,在条件成熟时他对吕氏集团的斗争显得坚定而又彻底。陈平是汉初黄老思想的信奉者和黄老政治的忠实推行者,汉初社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的走向繁荣以及社会生活的逐渐安定,都有他的一份功劳。陈平生当乱世,前后侍奉过魏豹、项羽、刘邦、惠帝、吕后和文帝等六位主人,经历过极其复杂险恶的政治、军事、外交和宫廷阴谋的斗争,陈平能够做到履险如夷,生荣死哀,不能不说他得力于黄老之学的谋略和权术。如果说,在曹参身上,人们更多地看到的是黄老思想的“无为”的一面;那么,在陈平身上,人们更多看到的似乎就是黄老思想的“无不为”的一面了。司马迁这样评价陈平:
陈丞相平少时,本好黄帝、老子之术。方其割肉俎上之时,其意固已远矣。倾侧扰攘楚魏之间,卒归高帝。常出奇计,救纷纠之难,振国家之患。及吕后时,事多故矣,然平竞自脱,定宗庙,以荣名终,称贤相,岂不善始善终哉!非知谋孰能当此者乎?
这应该是同时代人的中肯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