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意大利美术史话
18254800000005

第5章 前文艺复兴

第一节 皮萨诺父子的建筑装饰雕刻

在意大利装饰雕刻中,皮萨诺父子俩的作品以其新意而引人注目。父亲尼古拉·皮萨诺(Nicola Pisano,约1220-1278/1284)生于阿普利亚,卒于比萨,他最早将古典艺术风格汇入意大利中世纪艺术的主流。其子乔凡尼·皮萨诺(Giovanni Pisano,约1250-1314)生于比萨,卒于耶锡纳。他的早期作品虽然深受其父影响,在晚年却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面貌。两位雕刻家为意大利美术开创了一种新的风格:将难以和谐的古典风格和哥特式风格不露痕迹地结合到最佳程度。他们是意大利雕刻中文艺复兴新风格的开创者,对绘画、建筑也有较大影响。尼古拉早年在家乡受古典雕刻风尚的影响。后移居比萨,他的古典主义倾向受到当地新兴的人文主义思潮的欢迎,并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其作品成为文艺复兴美术的第一批代表作。1260年,他完成了比萨洗礼堂讲经台的雕刻,首次以鲜明的古典风格表现基督教传统题材。

石板浮雕《耶稣诞生》和《圣母领报》是尼古拉,皮萨诺的代表作。

《耶稣诞生》中的圣母那典型的古典式的斜倚姿态起源于拜占庭的象牙雕像和镶嵌画,而其他人物的脸形、须发的形状、衣褶的纹样以及人物形体的体积感和重量感却受到古罗马雕像的影响,从而使整块浮雕焕发出古典的趣味和幽香,这种浓郁而强烈的趣味在以往几个世纪的意大利雕塑艺术中从未有过。

尼古拉的浮雕强调厚重和端庄,注重古典艺术的单纯而静穆;乔凡尼的浮雕则追求人物之间的松弛和自在,在他的浮雕中,人物的身体处于起伏和阻动状态之中,似乎为某种激动人心的力量所左右,从而连接为一个整体。

可以说,乔凡尼的浮雕强调的是运动和激情。乔凡尼继承父业,青年时期参加了尼古拉参与的一些雕刻活动,其代表作是皮斯托亚城的圣安德烈亚教堂的讲经台和耶锡纳大教堂的讲经台的雕刻,作品除发扬其父风格之外,还以隋致典稚见长。

皮萨诺父子俩的不同艺术追求预示着文艺复兴美术中两种不同倾向的即将出现:重新接受古典古代艺术,并对它作出新的理解,同时继续在土生土长的哥特式美术的写实风格中吸收营养。

第二节 杜乔与锡耶纳画派

锡耶纳画派(Sienese School)是意大利14世纪文艺复兴时代的美术流派。锡耶纳城位于意大利中部,邻近佛罗伦萨,14世纪时其银行业也比较发达,政治、经济上都是佛罗伦萨的主要对手,艺术上也形成了能与佛罗伦萨分庭抗礼的锡耶纳画派,但到了15世纪,随着该城的衰落,锡耶纳画派也从此一蹶不振。

杜乔·迪·布奥尼塞尼亚(活动于1278-1319)是锡耶纳画派的奠基者,他相继绘有一大批大型祭坛画。1311年安置在锡耶纳大教堂里的《崇高的景象》是由60多个场景构成的双面圣坛背壁装饰画,这是杜乔受教会委托所绘制的最有影响的一组作品。画中的耶稣和门徒们的性格、表情都画得生动无比,人物的动作以及衣物、器物的质感也都表现得异常准确,虽然受希腊艺术的影响,画中人物显得不大自然,却也为锡耶纳艺术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圣母荣登宝座图》是杜乔艺术成熟时期的重要作品。此画表现圣母作为天后荣登宝座,周围有一群天使及圣徒。这幅祭坛画正反两面都有图画,很能体现杜乔艺术中那种按照程式处理画面并显示出宏伟的纪念碑性质的特征。然而,在此画中,杜乔不仅仅只是扮演宗教教义的图解者,而是将一种实验性的绘画观念融入画面。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画中人物的神态被表现得相当生动,人物的姿态多种多样,人物的性格也得到了很好的刻画,而且均服从多样统一的法则,使画面显得和谐完美。杜乔与乔托是同时代人,他不像乔托那样热衷于改革,而是一头沉入拜占庭艺术,沉醉于传统绘画的装饰性和绚丽的色彩以及抽象的金色背景,他的作品非常注意美的色彩,也并非一味地墨守陈规。

杜乔作为锡耶纳画派的奠基者,曾有一大批追随者和学生,在他之后不断将锡耶纳画派发扬光大,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在绘画创作方面显示出更为出众的才华和独创精神。西莫尼·马尔蒂尼(约1285-1344)是杜乔最为优秀的弟子之一,他把法国哥特式美术的那种华丽纤细的风格吸收到锡耶纳美术中,使二者融和,成为新的美术风格。另外,是他使北欧的画家们熟悉锡耶纳美术风格,西莫尼也因此理所当然地成为所谓“国际风格”的一员干将。“国际风格”实际就是一种宫廷美术样式,它迎合宫廷贵族的爱好和趣味,热衷于表现鲜艳明快的色彩、奢华的服装、复杂的装饰花纹以及讲究排场的盛大游行场面等。

洛伦采蒂兄弟是继西莫尼之后锡耶纳画派的重要代表,包括彼埃特罗(约1280/1290-1348)和安布罗焦(约1290-1348),他们作画时均采用14世纪意大利绘画中流行的那种写实技法:力求在二维空间的画面上营造出三维空间的错觉,以使画中形体和场面显示出令人称奇的逼真感和现场感。

第三节 佛罗伦萨画派与文艺复兴美术先驱乔托

佛罗伦萨画派(Florence School)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流派。

佛罗伦萨位于意大利中部,自13世纪以来就是欧洲重要的商业、银行业中心,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得到顺利发展,新兴的市民阶级势力迅速扩大,掌握政府,建立城市共和国并产生人文主义思想和文艺复兴运动,美术也随之发展繁荣起来。14-16世纪几乎所有文艺复兴的重要画家,都诞生、学习或工作于佛罗伦萨。

佛罗伦萨画派在13世纪末已逐渐形成。标志着中世纪美术向文艺复兴美术过渡的先驱人物是契马布埃,但佛罗伦萨画派的真正奠基者是乔托。乔托代表着文艺复兴新美术的现实主义倾向。15世纪初,佛罗伦萨艺术首先在建筑和雕刻方面出现了进一步学习古典、彻底抛弃中世纪传统的高潮。建筑师布鲁奈莱斯奇提倡实地考察古典遗物,并发现了科学的透视画法。雕刻家多那太罗则潜心研究人体结构,开始创作完美的裸体形象;在他们的影响下,青年画家马萨乔第一次以合乎科学原理的写实手法表现物景,较乔托有了明显进步,人物形象坚实朴素,洋溢着人文主义精神。马萨乔被尊为佛罗伦萨画派的师祖。

继马萨乔之后,安杰利柯、乌切罗、菲利比·利比、卡斯塔尼奥等,都继承并发扬了马萨乔首倡的现实主义和人文主义相结合的传统,着重空间的透视表现和人物的坚实造型,风格秀婉、雄浑各有所重,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另外,多米尼柯、威涅奇亚诺精于色彩与光暗处理,为新美术的发展做出很大贡献。15世纪后期,佛罗伦萨画派最著名的画家是波提切利。他在写实传神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佛罗伦萨画派善用线条的传统,在表现秀丽婉约的女性美方面极为出色。

16世纪盛期文艺复兴的三位伟大代表中,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属佛罗伦萨画派,拉斐尔也主要在佛罗伦萨完成其学业,但他们三人的活动已超出佛罗伦萨的范围,成为全意大利的画家了。15世纪中期以后,佛罗伦萨画派的工商业渐趋停滞,佛罗伦萨共和国也于1530年变成了公爵国,贵族势力增强。文艺复兴出现低潮,佛罗伦萨画派也呈衰退之势,样式主义倾向就是这种危机的反映。它产生于佛罗伦萨,后波及意大利,它的流行实已标志着佛罗伦萨画派的结束。

杜乔与锡耶纳画派的画家在拜占庭风格的框架内解决了他所面临的一些艺术难题,但他却始终没有真正摆脱拜占庭风格的束缚。与他同时期的伟大画家乔托·迪·邦多内(约1266-1337),在跟拜占庭传统美术决裂方面,比杜乔要坚决得多,在绘画的革新意义上,也比杜乔重要得多。

乔托出生于佛罗伦萨北方穆盖洛流域的小镇韦斯皮尼亚诺,卒于佛罗伦萨。他幼年牧羊,后学画于契马布埃门下,并博采众长,如皮萨罗父子及罗马画家卡瓦利尼的优秀艺术等,到14世纪初就成为意大利著名大师。乔托青年时期的作品是研究者争论最多的。据记载,乔托在作契马布埃门生时,曾随其师在阿西西的圣弗朗西斯科教堂作画,出师后担任了该堂壁画的大部分制作,因而传统上以此为乔托青年时期的主要作品。但实际上阿西西教堂壁画在13世纪末至14世纪初曾延聘各派大师参与制作,人多手杂,风格迥异,如果说是乔托一人所为,确实有些牵强附会。目前意大利学者一般认为上部教堂中表现弗朗西斯科生平的一组28幅壁画主要为青年乔托所作,因为这组壁画代表了意大利13世纪末艺术的最高成就。

乔托的艺术也许受到过如今已失传的古罗马绘画的影响。他摒弃了拜占庭绘画那种使用线条来表现平面装饰趣味的技法,而开始运用柔和的明暗调子来表现立体的空间效果,从而使拜占庭艺术的宗教肃穆气氛跟古希腊、罗马艺术的体量感和力度结合起来,形成自己的独特画风。

乔托的绘画中至少糅合了三种因素:契马布埃绘画中的空间意识和雕塑特征;哥特式美术的特点及古罗马艺术的体量感和力度。以上三种因素为乔托的艺术风格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借鉴。然而,乔托的艺术又不仅仅是以上三种因素的简单叠加,乔托是出神入化地将三种因素融会贯通之后,再加上自己的艺术灵感和对大自然的潜心感悟,在艺术上的大胆革新,努力寻找新的艺术之路,最后才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乔托的“新风格”,正是这种“新风格”使乔托成为众所公认的“西方绘画之父”。他不仅生前享有盛誉,直到今天,乔托仍作为西方绘画史上最为重要的革新者让后世敬仰和称道不已。薄伽丘在其名著《十日谈》“第六日”的第五个故事中说:乔托把埋没了的美术(指古希腊、罗马美术)挖掘了出来并使它重放异彩。这种美术过去几百年中由于平庸的美术家只知取悦无知者,而不是去启发有识之士,因而曾被长期埋没。实际上,乔托绘画的创新意义不仅在于他跟拜占庭风格作了最终的决裂,也不仅在于他恢复了那种为古希腊、罗马美术家最早发明的、而在中世纪曾一度失传的写实技法,而是在于他发明了一套通过直接观察自然以再现客观现实的绘画实验方法、在于他的实验精神、在于他所精心开创的“早期的科学时代”、在于他的力求在绘画平面上再现三维空间中的各种形态的错觉效果。因此,乔托的绘画作品流露出一种前所未有的艺术魅力。乔托式的单纯、厚重、深沉和清新,以及纪念碑式的气派,为后世的从艺者留下千古绝唱。

《宝座上的圣母》是乔托绘于1310年的一幅祭坛画,现藏佛罗伦萨乌菲齐美术馆。画中的圣母马利亚被天使们所环绕,圣母的形体有如雕像那样浑厚沉稳,她端庄地稳坐在哥特式的宝座上。在这里,圣母不再是优雅的“幽灵”,而是有血有肉有实体感的人间妇女。此画的另一特色是画面中的空间线性透视被表现得相当充分。

《哀悼基督》一画系阿累纳壁画。此画虽是宗教题材,却展示了非常富于生活气息的现实画面。此画取平视角度,前后景人物排列有序,加强了空间深远关系和人物主体塑形的表现,使观者如置真实写照的生活情景之中,而忘却宗教神话的抽象氛围。这幅画较过去绘画有更加广阔丰富的情节内容和新的构思,而且只有借新的表现方法才能充分体现。从十字架上救下来的耶稣,面容苍白凄然,围绕在他周围的门徒们那种悲切和哀悼,非常醒目地表现在他们的面孔上,由此可见乔托在刻画人物内心世界和精神状态方面的坚实功力,也可窥见乔托所追求的表现个人感受和抒情艺术倾向的前身。

《哀悼基督》是乔托进行新艺术尝试和改革中的代表作,体现出来的写实精神是后来文艺复兴大师所极为推崇的。此画表现了圣母、使徒们、圣女们为基督遗体的即将下葬悲痛不已,天使们也在天空中嚎啕大哭。乔托为这许多形象布置了狭小得有如舞台布置的空间范围,以使人物在其间自由自在地活动。构图上已突破了中世纪的程式,显得紧凑有致,画中人物成为一个整体,凝聚而富有力量。特别是左下角圣母抱住耶稣遗体这一细节,显然是画家所刻意突出的整个场景的戏剧性高潮。画中人物形象均具有雕塑感,可以说,这些形象不仅处于各种各样符合他们身份的不同姿势和动态之中,而且均显得单纯而厚重,具有非同一般的宏伟气势。另外,此画也表明了乔托是刻画人物情感的高手。画中众多形象睑部细腻的表情以及恰如其分的身体动态和手势便刻画得惟妙惟肖:圣母陷入深沉而庄严的哀伤,圣约翰双臂张开,圣抹大拉紧握耶稣的双手,都从不同程度表达了失去耶稣的悲痛心情。

《屠杀无辜》(1303-1306)一画描绘的也是圣经故事。当罗马地方政府得知耶稣在伯利恒城降生后,想将耶稣扼杀于摇篮中,但他们又不知道谁是耶稣,于是下令把全城刚生下的婴儿全部处死。乔托按着他的原则,将画中人分为善良和邪恶的两部分,地下是一堆被杀死的婴儿尸体,悲恸哭泣的母亲与两个仍残暴抢劫婴儿的士兵形成强烈的对比。乔托强调的重点是一个士兵抓住婴儿的腿,婴儿恐怖得抱着母亲不放。

《圣方济各的葬礼》一画是乔托为佛罗伦萨的巴尔迪小礼拜堂绘制的壁画。此画代表了乔托后期画风的真面目。乔托早期绘画所表现的激情和情感的夸张,在这里已经变得严肃和平静,画中所有人物形象均被仔细而妥帖地安置在舞台式的画面空间中,他们的身体已经变得细长,而且也不再有乔托早期壁画人物那种宽大而略嫌臃肿的身材。为了渲染画中丧礼的严肃气氛,乔托删繁从简,有意避免表现那些为锡耶纳画家们和哥特式画家们所熟悉的题材和细节,而是按照物体的最基本形态特征来表现,从而使表现对象均以结实而厚重的体积和分量巍然屹立,加上人物那含蓄而不露痕迹的表情,真正能表现出一种乔托式的难以超越的宏伟气势和艺术效果。

乔托的艺术创作对14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美术影响极大,各地倾慕风格巍然成风,在佛罗伦萨还形成了一个人数众多的乔托画派,延续到15世纪初。但乔托画派多墨守成规,极少创新,现实主义成就远不如乔托。真正继承了乔托艺术传统的是为文艺复兴做出了巨大贡献的和划时代意义的大师马萨乔、达·芬奇、米开朗基罗等人,他们都极重视对乔托艺术的学习。乔托被誉为意大利写实传统的奠基者,他擅长于在画中突出主要的物象,用不寻常的单纯化手法和一目了然的叙事方法来表现这些主要的物象,使作品主题突出,艺术效果强,因而强调情节内容的绘画创作领域,成为后来欧洲几个世纪画家们所遵循的规律和楷模。

第四节 契马布埃

历史上习惯把契马布埃看成是西欧新旧绘画传统的一条分界线,他是活动于意大利拜占庭艺术风格由繁盛期转向衰落时期最重要的人物,他的作品为意大利绘画带来了新的空间意识和雕塑特征。契马布埃据说还是乔托的老师,他的艺术为乔托和杜乔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只是因为乔托青出于蓝的辉煌成就和出众才华,才淹没了契马布埃的影响。但丁在《神曲·炼狱篇》中写到:契马布埃曾被公认为画坛魁首。如今乔托获得了这一美称,因而前者的荣耀为之失色。

契马布埃所走的艺术之路与乔凡尼,皮萨诺一样,初步突破了意大利拜占庭样式的束缚,被追求写实技法的艺术思想所鼓舞,同时还难以避免地留下了哥特式美术传统的烙印。《为天使和先知们所围绕的圣母》是契马布埃的名作,此画虽然还是拘泥于传统和程式,然而却因为这一题材要求画家突出画面的庄严气氛,忌讳任何戏剧性的激情流露。此画仍然可认为是以往许多拜占庭绘画成就的一件总结性作品,然而从其技法上的创新之处来看,此画则标志着从拜占庭绘画向文艺复兴萌芽的重要转折点。

契马布埃(Cimabue,约1240-1302),原名本奇维耶尼,迪佩波,“契马布埃”是其绰号。他生于佛罗伦萨,卒于比萨,是13世纪后半期首先进行风格革新的画家,被奉为文艺复兴新艺术从中世纪艺术转化的先锋。契马布埃一生主要在佛罗伦萨活动,曾于1272年去罗马,1301-1302年在比萨,以及在阿西西教堂的圣弗朗西斯科上部教堂作画。他早期的作品承袭中世纪拜占庭风格,以后不断创新,与佛罗伦萨城市共和国在13世纪后半期的蓬勃发展相呼应,传达出时代气息。

《圣特里尼塔的圣母像》是契马布埃的代表作,也是一幅祭坛画此画的构图布局及形象描绘仍承袭拜占庭风格,怀抱耶稣的圣母端坐中央,两旁有天使环绕,宝座下绘有四位先知,从中可以看出此画已脱离了中世纪圣像画的模式,圣母形象已转为生动柔和,加强了形体的雕塑感,线条轻快有力,富于生气,宝座结构的表现也开始注意深远关系。契马布埃吸取了希腊艺术的传统,他的艺术语言清晰、明确而富有热情。此画中的圣母形象,比拜占庭的艺术更具有世俗的性格,可以体现文艺复兴前期的新艺术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