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意大利美术史话
18254800000013

第13章 18世纪地方画派的兴起

第一节 意大利的“伦勃朗”——克雷斯皮与波伦亚画派

一般的美术史论著述,在谈及意大利17-18世纪的美术时,往往忽略了地方画派的成就。即使没有忽略,也是一笔带过,不够重视。而今看来,意大利的地方画派是非常重要的,它们不但丰富了意大利17、18世纪美术的内涵,而且还由此体现了意大利美术的多样性、复杂性、斗争性和全面性。北部意大利的一些地方画派尤为重要。那是产生卡拉瓦乔的土壤,还产生了一大批很有成就的现实主义画家。北部意大利的威尼斯、米兰、热那亚、都灵等地,就是意大利现实主义美术的中心。

因为意大利北部保持着强大的盛期文艺复兴的美术传统,样式主义美术、学院派美术及后来的巴洛克美术对北部意大利的影响都不大,而且,这里的宗教势力薄弱,远离教皇,在艺术上相对来说宗教意味淡薄一些,现实主义成分显得浓厚得多。另外,荷兰和佛兰德斯美术,特别是现实主义美术对北部意大利美术的影响也比较强。

17世纪热那亚画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是别尔纳多·斯特劳兹(1581-1644),他早期在热那亚学画,受佛兰德斯画派的影响,1597年成为托钵僧人,后在1631年逃出寺院,来到了威尼斯,对委罗奈塞的作品颇有兴趣,不过,在他的一生中,卡拉瓦乔和鲁本斯的艺术对他的影响还是最大。《特维特痊愈》是他的代表作,从中可以看到卡拉瓦乔主义对他的影响。在此画中,他把宗教题材当做日常生活来描绘,除了天使那对翅膀以外几乎不带任何宗教气息。画面上的人物也没有半点美化,完全是一些凡夫人子在日常生活中的举止打扮,这使画面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从而显得十分活跃。

北部意大利的曼托瓦画家中最为出名的是多米尼克·菲奇(Domenico Fetti约1588-1623),也是一位卡拉瓦乔艺术的追随者。他生于罗马,卒于威尼斯,主要在曼图亚、罗马、威尼斯等地工作,曾为曼图亚公爵眼务,是曼图亚宫廷主要画家。1622年迁居威尼斯,成为北意现实主义艺术的出色代表,他善画人物,注重心理描写,用笔细腻,色调精致柔和。他善画市井俗物,肖像画最为出色。他天赋颇高,只可惜英年早逝,只活了35岁。《演员肖像》是他的代表作。这是一幅在描绘复杂的心理状态方面十分出色的作品,画面上的演员已经卸装,他那张生动而有个性的脸并不年轻,岁月的流逝在他脸上刻下了明显的痕迹,他的每一条皱纹里似乎都饱含着人世间的沧桑和苦难。

《埃及之旅》(1621-1623年,73厘米×82厘米,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是多米尼克的一幅宗教画,此画取材于圣经,描绘的是圣母马丽亚和丈夫约瑟为了躲避迫害逃亡埃及的故事。画中的圣母抱着幼小的耶稣骑在毛驴上,与同类题材的绘画作品不同的是,此画将人物置于风景中,风起云涌与飘忽不定的树枝增加了画面的不祥气氛和危机感,路面上躺倒的两具婴儿尸体更增加了画面的悲剧气氛。

17世纪末18世纪初巴洛克艺术在意大利逐渐衰弱,除了威尼斯以外,其他地方在18世纪中叶以后古典主义艺术逐渐占了上风,巴洛克艺术已经不能给欧洲以巨大的影响。18世纪意大利的艺坛错综复杂,有晚期巴洛克风格,也有罗可可风格和现实主义的艺术,最终是以古典主义风格作为结束。

18世纪第一个有影响的地方画派的画家是波伦亚画派的朱泽普·克雷斯皮。这是一位长期被遗忘的画家,只是到了20世纪初,人们才重新提到了他的名字。克雷斯皮(Giuseppe Maria Crespi,1665-1747)是波伦亚画派的主要代表,生于波伦亚,他早年在波伦亚学习,颇受学院派艺术的影响,后来又醉心于柯列乔和威尼斯画家们的艺术。他不完全是学院派画家。他在艺术创作上很热心风俗性的题材,常描绘市民和演员的生活。他的这类作品不仅有生活气息,还经常带有点幽默感。他是奇尼亚尼的弟子,又受克尔奇诺的影响,1702至1708年在佛罗伦萨成为宫廷画家,他的宗教画,抛弃了巴洛克风格,追求人情味,他的画明暗对比强烈,笔触轻巧,表现日常生活,作为罗可可艺术的先驱,给予18世纪威尼斯画派以重大影响。

他的作品《自画像》(约作于1700)在风格上与伦勃朗的确颇为相近,十分重视人物的内心刻画和强烈的明暗对比。画面上的男子是个面部表情沉重的中年人,他带着生活的忧伤。他的另一幅《抓跳蚤的女人》,人物表现得诙谐生动,令人忍俊不禁。

《最后的晚餐》是克雷斯皮的代表作。这个宗教题材为众多画家所画过,克雷斯皮善于捕捉人物的生动表情而使此画带有浓重的生活气息,画中人物的肖像在克雷斯皮精心营造的氛围中显得很有分量,他善于画肖像,善于用光,正因为这一点,他被称为意大利的“伦勃朗”。克雷斯皮不完全是一位学院派画家,他的作品除强调生活气息外还带有一点幽默感,很重视人物的内心刻画和强烈的明暗对比。

第二节 浪漫的热那亚画派画家芒雅斯科

18世纪最古怪、最有浪漫主义色彩的画家是热那亚画派的亚·芒雅斯科(1667-1749)。他生长在一个画家家庭,早年从父习画,父亡后,为生计所迫来到米兰,在一个富商家里作帮工,在艺术上受当地画家弗·阿布比亚基的指教。后来,从他的风格上来看,也受到了洛撒和法国的卡洛等人的影响。芒雅斯科是一位有巴洛克激情的画家,属于后巴洛克艺术的代表。他的画风特别,人物常作变形,有浪漫主义色彩。在他的作品中常常出现流浪汉、农民、渔夫、强盗、乞丐、士兵及僧侣的形象,他们往往在骚动不安地勺命运抗争,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意大利动荡不安的社会。

《海岸风景》是芒雅斯科的代表作,描绘了人与大自然的搏斗。画面场面激烈,气氛紧张,好像变幻无常的大自然要把人吞噬掉。此画笔触粗矿、流畅,很有一点鲁本斯之风。此外,他的代表作还有《山地风景》、《有洗衣妇的风景》、《调教喜鹊》、《僧侣食堂》等。

乔凡尼·弗兰克朗(1610-1665)是继斯特劳兹之后热那亚画家,他也作过曼图亚的宫廷画家,善画油画也精于铜版画,作品多充满世俗情趣。《面包和鱼的奇迹》(1620-1623年,229厘米×426厘米,都柏林爱尔兰国立美术馆)是弗兰克朗的代表作。弗兰克朗的绘画既受当时学院派风格影响,又吸收了巴洛克风格的特征。此画描绘的是耶稣显圣以拯救饥饿民众的圣迹,此画人物众多,画面内容丰富,以耶稣为中心,人们视线向中心集中,描绘了人民在圣迹感召下的表情。耶稣红色长袍上奇妙的光感来自于巴洛克的影响,此画的构图所追求的均衡感又接近于学院派。

第三节 威尼斯画派的杰出代表提埃波罗

威尼斯是意大利艺术繁荣的最后一个据点,在18世纪仍然人才辈出,在欧洲的艺术界占有特殊的地位。乔·皮亚采达(1682-1754)是威尼斯画派中带有明显巴洛克倾向的艺术家。他早年在威尼斯学画,1703年后又在波伦亚从克雷斯皮学习。1711年回到威尼斯,1750年成为威尼斯学院院长。他善干作色彩绚丽、场面生动的天顶画。在这些天顶(四)不难看出,他是一位热爱生活的画家。他继承了威尼斯文艺复兴时期的优秀传统,作品气魄宏大,也很有生气。代表作有《女卜者》(1740)、《年轻的旗手》(约1743)、《井旁的利伯加》(1738-1740)等。这些作品继承了威尼斯画派的传统,色彩特别绚丽、柔和,调子非常丰富。

提埃波罗是意大利卓越的油画家、素描家及版画家,是18世纪威尼斯画派最杰出的代表。他曾受皮亚采达的影响。他在天顶画、架上绘画、版画诸方面的成就都很大。他出生在威尼斯一个船长家庭里,早年曾从格拉扎里学画,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师们的作品也给他以巨大的影响。提埃波罗十分序睐于提香、丁托列托、委罗奈塞等人的艺术风格,刻苦钻研他们的作品。他欢用饱满的暖色调,其色调转换自然和谐。他21岁时便在艺术上大放异彩,他最早的湿壁画是威尼斯拿撒勒圣马利亚大教堂的《圣德列萨的崇拜》(1720)。这件作品是与他的助手明各齐合作的。1724-1725年,他在威尼斯画了一系列壁画:如《雄辩的力量》、《阿波罗与马息阿》等。

提埃波罗一生中多次去到米兰,当他第三次去时,声名大震,受欢迎程度犹如当年的提香。这次作的《太阳神在奥林匹斯山》(1740)是一幅金碧辉煌和富有想像力的壁画力作。画面描绘了太阳神驾着马车正在奔驰。他驱散了黑暗,四周霞光万丈。提埃波罗是处理空间的高手,他经常利用透视关系扩大画面的空间感,好像飞马就要破壁而下。因为这些成功的画作,提挨波罗的名声越来越大,他的订单也越来越多。除了精心制作壁画外,他还制作了一些祭坛画和架上绘画。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祭坛画是《背负十字架》,架上绘画有《梅采纳特把自由的艺术献给奥古斯都大帝》、《时间揭示真理》等。

《梅采纳特把自由的艺术献给奥古斯都大帝》虽然尺寸并不大,但给人一种雄伟庄严的感觉。画面的背景是古罗马的建筑物,画中人物穿着古罗马的服装,金色的阳光笼罩着整个画面,造成一种富丽堂皇的感觉。

提埃波罗在赴德之前,大约在1750年前后,他为威尼斯的拉比宫作了以古罗马历史为题材的壁画。耐人寻味的是画中人物既不穿古代的衣服,也不穿当时的服装,而是一副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打扮。不仅仅是服装,连背景的建筑、乐队的演奏都和委罗奈塞的作品十分相近。这足以表明提埃波罗对文艺复兴艺术的倾心程度。1750年12月,提埃波罗在两个儿子的陪同下应邀去德国,在此他为主教宫的帝王大厅作了壁画。他在助手的协助下仅用了半年的时间就完成了天顶画,又用了一年的时间完成了两边的壁画。在前厅的天花板上他没有画宗教题材和帝王的历史,而是别有风趣地采用寓意的形式画了世界四大洲。画面构图宏大,各色人种云集于此:骑着大象的妇女象征亚洲、骑在鳄鱼上妇女象征美洲、象征非洲的妇女骑在骆驼上,象征欧洲的妇女坐在大理石的宝座上。这件作品又为提埃波罗赢得了巨大的声誉,很新颖也很成功,充分显示了提埃波罗渊博的知识和高超的艺术技巧。

1753年底,提埃波罗带着极大的荣誉回到了威尼斯,为许多宫殿绘制壁画,并于1756年被选为威尼斯绘画、雕刻学院院长。1762年,他在儿子的陪同下来到西班牙的马德里,受到十分隆重的欢迎。他首先为王宫的王位大厅作天顶画,名为《西班牙的凯旋》(完成于1764)。天顶画完全是为了粉饰西班牙统治阶级而作,所以受到西班牙宫廷的欢迎。虽然提埃波罗在西班牙所作的一些天顶画是迎合贵族需要而作,毕竟也为死气沉沉的西班牙宫廷艺术焕发了前所未有的生气,并对18世纪西班牙宫廷画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特别是后来对戈雅的艺术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启迪作用。戈雅早期设计的壁毯画稿在风格和色彩上与提埃波罗的作品很是接近。

提埃波罗还画过一些风俗画,画幅尺寸不大,但却别有风味。它们极为生动地反映了威尼斯日常生活情景。《米努埃特》、《狂欢节》、《走江湖的人》等便是这方面的杰作。提埃波罗同时还是一位出色的铜版画家。他的铜版画黑白调子丰富而有变化,人物形象多种多样,十分生动,而且还诙谐有趣。不过,他的有些铜版画的内容却让人费解,好像蕴涵着哲理性和象征意义。《狂想曲》和《幻想与谐谑》是他两组最著名的铜版画系列,这些作品也为戈雅的版画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威尼斯画派还有一个突出的贡献,就是在风景画方面的成就,尤其是专门描绘城市风光的风景画在当时是独树一帜的。这类风景画有一个专有的名词“维都塔”(Vedma)。“维都塔”早在文艺复兴时期就有,只是到了18世纪才取得了重要突破,并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画家。为首的是安东尼·卡纳列(1697-1768)。人们长叫他的绰号“卡纳列达”。卡纳列达早年从父学画,后来跟一位舞台美术家学习艺术,据说这个人善画风景和城市建筑,对卡纳列达影响颇深。他的绘画对英国风景画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和推动,他也因在英国的卓著成就获得英国皇家美术学院院士称号。他在威尼斯建立了一个大作坊,这里聚集着他的助手和学生。卡纳列达的风景画富有抒情色彩,表现了浓郁的威尼斯地方特色。《威尼斯迎接法国大使》是他的代表作。此画描绘了一个具体的历史场面,以威尼斯城作背景,人与景紧密结合在一起,呈现出节日的欢乐气氛。

另一位威尼斯最著名的维都塔风景画家是法·爪尔第(1712-1793)。他早年从父兄学画,最初画一些神话和宗教题材的作品,后受卡拉列达等人的影响改画风景画。他擅长作有城市建筑和人物的风景画,他善于外光的描绘,画面上有着银灰的调子。在他的作品中,人们可见到潮湿的威尼斯天空,大气在流动,阳光偶然从云层中透过,照耀着这古老的水上之城,街上有几个行人,匆匆走过,给画面增加了几分生活情趣。《威尼斯庭院》、《威尼斯风光》、《总督府圆形拱门风景》等是他的代表作。

第四节 罗可可主义画家卡尔耶拉与雅各波·阿米尼高

18世纪中叶威尼斯,由于受到法国的影响也兴起了罗可可艺术风格。威尼斯之所以能接受罗可可艺术,是因为威尼斯在艺术上向来就追求享乐主义和浮华富丽。罗可可繁缛的装饰性与威尼斯艺术家的艺术思想可谓不谋而合,因此,在艺术追求上的互相汲取真正是在所难免的。

意大利罗可可绘画的主要代表劳·卡尔耶拉(1675-1757)是一位女画家。她的色粉笔画肖像画特别出名,1705年成为圣路加学院院士,此后又成为波伦亚竽院和巴黎雕刻绘画学院院士。1719-1721年间她曾在巴黎住过一段时间,她的才能曾受到华托的称赞。她的一生主要在威尼斯度过,其绘画也主要为当时的上层社会服务。婉约晶莹、色调丰富是她绘画的特色,其中既有罗可可艺术的华丽富贵,又不乏古典艺术的庄重典雅,显得甜雅而不媚俗、雅丽而不轻佻,是一种很容易被人接受的艺术风格,她也因此颇受当时人们的欢迎,从而订单不断。色粉笔画》狄安娜》和《舞蹈家巴尔里娜·卡巴尼肖像》是她的代表作。

《狄安娜》是一幅优美的少女肖像。画中女子显然来自上流社会。她美丽而清幽的眸子中所流露的是一种优雅和骄矜,有一股令人不敢轻视的倔强和自尊。然而,她那白皙纤细的手指却是典型的罗可可式的弯曲着,有一点显而易见的矫揉造作。这与法国罗可可画家华托画中的女子有异曲同工之妙。卡尔耶拉作为女性画家,她本身的天性使然,罗可可纤细华丽及靡靡之风正好与之相得益彰,这也是她的绘画作品在当时颇受欢迎的原因之一。

雅各波·阿米尼高(1675-1752)也是一位国际性人物,他长期在国外工作。他于1717年离开威尼斯来到巴伐利亚,1729-1739年间住在伦敦,在这中间还到过巴黎,受到法国罗可可艺术的影响。1747-1752年在西班牙宫廷工作,成为著名的宫廷画家之一,最后,他在西班牙逝世。阿米尼高虽然受罗可可的影响,但又不完全是罗可可画家,他同卡尔耶拉一样,还带有古典主义风格的倾向《宙斯和卡里斯多》是他的代表作。

接近罗可可风格的还可以举出如彼德罗·朗吉(1702-1785)。他作画的题材多是上层人物典雅悠闲的生活。他的画真实、优雅且富有风趣,很受贵族和富商们的青睐。朗吉的作品虽然有不少罗可可之风,然而公允地说,它更接近夏尔丹的市民艺术风格。《音乐会》、《舞蹈教师》、《占卜者》是他的代表作。

18世纪中叶以后的罗马,古典主义风格日益占上风。罗马比较著名的包·巴道尼(1708-1787)就是一位古典主义的画家。他是拉斐尔的崇拜者,他在罗马精心研究古代艺术及学院派画家的作品。他的作品多取自于神话题材,往往在神话故事中又包含着哲理性。《赫拉克勒斯在十字塔口》是他的代表作,在这幅作品中,年轻的赫拉克勒斯在维纳斯和弥涅耳瓦两位女神面前要作出抉择。爱神维纳斯要他追求爱情和享乐,而智慧女神弥淫耳瓦要他走一条奋斗和艰苦的道路去建立事业。画家极力表现处于两难之境的赫拉克勒斯的犹豫和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