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2005年秋季,在塞上偶见一传世红木百宝箱。百宝箱上的雕刻铭文明确记述此箱为清末皖、甘名宦王树中赠送给慈禧太后义子、著名晋商天禄堂主王启恩之遗物。
红木百宝箱长32.6厘米,宽26.2厘米,高26厘米。箱门为整块木板一扇,门长31厘米,高24.3厘米,四边镶入边框。边框靠里面饰凹槽两道,最里为线形直壁凹槽,槽宽0.15厘米;紧靠其侧为仰瓦形凹槽,槽宽0.6厘米。门扇里上为一块黄铜片暗插,外可挂锁;门扇里下为两块木片暗插;门扇开关为取下安上。箱里为四层七只小匣:自上而下,一层一只小匣,二层三只小匣,三层二只小匣,四层一只小匣。红木百宝箱两侧按有黄铜长方形活动提手,箱门锁具及小匣拉手均为黄铜件,小匣拉手个别缺失。该箱材料、结构、配件、装饰、铭刻、油漆皆原制,古色古香;箱后壁木板及第四层小匣后壁木板系后配,非原件。
在揭开红木百宝箱雕刻铭文内容之前,先了解一下与红木百宝箱身世相关的一些重要人物。
赠送人王树中。王树中(1868~1916年),字建候,号百川,又号梦梅生,甘肃皋兰长川村人。其先祖世系山东新城,即今桓台县人。宋末,其远祖先昇,宦游来甘,始居甘肃皋兰长川村。曾祖父维杰,父亲茂杨,清廷皆予“诰封”。王树中三岁丧母,后由继母魏氏抚养。及长,续继母胜亲母。王树中19岁(光绪十二年,1886年)入邑庠,22岁(光绪十五年,1889年)中举人,逾三年任职于礼部。27岁(光绪二十年,1894年)中进士,官安徽太和知县,两知亳州,擢颖州府。在官十余载,勤政爱民,政绩卓著,安徽百姓呼其为“王青天”。王树中从政之余,潜心学术研究,喜作诗文,有《梦梅轩诗草》《细阳小草》等小集,多为生活纪实。王树中嗜好收藏图书,为近代藏书家。鉴于他幼年读书、借书之难的切身体会,遂多方购书达数万卷,每巡乡视察,闻有好书必倾囊而购。遇有常见普通之书,常分赠给无钱买书的后生。所至一地,以道义娓娓教人,众称其为义兄师长。王树中民国初年回到甘肃,为省军府参谋,旋升为道尹。1915年奉命到各县视察。不到一年的工夫,他足历甘肃76县中的大半,所到之处不避繁难,别人深避而不肯为者,他却悍然担任,一一处理,由于操劳过度,患失眠之症,日久转为虚弱,吐红未已,继之以泻泄,终至不治,于民国五年(1916年)9月逝世,年仅49岁。
王树中的儿子王孔璋(1897~1947年)、王毓泰(1903~1998年),俱为甘肃现代著名人士。王孔璋1918年毕业于北京中国大学法律科。1925年,宣侠父等一批共产党员受中共北方区委和李大钊的委派,在兰州成立了中国共产党甘肃特别支部。当时,王孔璋任刘郁芬督办公署军需课书记官,与宣侠父等交往甚密。1927年初,王孔璋加人中国共产党,积极参加革命活动,负责党的宣传工作。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1928年王孔璋被捕入狱,遭到敌人的严刑拷打。王孔璋坚贞不屈,被判处死刑。其三弟王和生利用甘肃省政府代理主席孙连仲、马鸿宾及马鸿宾的父辈马福祥与其父王树中的世交关系,才将王孔璋营救出狱。王孔璋1944年赴银川,被马鸿逵任命为中校秘书,并在军官子弟学校任教。1947年秋病逝于银川,埋葬于银川西城门外唐徕渠边公墓区。王毓泰13岁考入北京清华学堂,17岁人清华学堂留美部,毕业后获文学硕土。后又去南京考入东南大学体育系。毕业后回甘任教师,先后在兰州中学、兰州农业学校、兰州师范、兰州工业学校、中山大学、甘肃学院教授英语。1919年他在北京上学时,正逢五四运动。王和生等清华同学随同请愿团包围了总统府大门及所有13个大门。1926年,随国民军来甘的共产党员宣侠父等在皖江会馆成立了“进化剧社”,聘请王和生创作新戏,担任教练及导演。王和生曾在甘肃、宁夏、青海各中等学校教授英语、体育二十多年。1939年,王和生在宁夏贺兰中学担任英语教师,在课堂上将省主席马鸿逵的孙子马家骅打了一个手板,惹得马鸿逵大发雷霆。王和生最爱好象棋,与兰州象棋大师彭述圣过从甚密,研习磋磨39年。1930年,王和生资助彭述圣赴平、津一带竞逐。彭述圣击败平津名流,轰动了全国棋坛。1956年6月陈毅副总理赴兰州,由甘肃省长邓宝珊陪同与彭述圣对奕,陈、彭各胜一局,第三局握手言和。事后,陈毅希望彭将他毕生研究的棋谱写出来传世。彭说:“我文化水平低,离了王和生不成。”于是陈毅副总理嘱邓宝珊省长把王和生从甘谷调回兰州。王和生著有《象棋传彭》一书而驰名中外,在台湾、新加坡、美国均有流传。还著有子型部、七子部、集锦部、传彭部等具体局图及看法评注。他汇编了棋谱1000余局,20余万字。著有《甘宁青体育设施之我见》,及各种体育运动汇编石印本一巨册。他曾任过全国棋协委员、甘肃省棋协顾问,1964年全国象棋竞赛任总裁判。他翻译的外国小说《托尔斯泰短篇轶事集》23篇,深受青少年的喜爱。1998年12月9日,王和生病逝于兰州,享年86岁(参见王九菊、杨国春、杨兴茂、李雨村等先生资料)
受赠人王启恩。王启恩(1835~1898年),字鈵堂,号瑞臣,晚号五昌。其家堂名号“天禄堂”,山西省徐沟县(今属清徐县)城西南坊人。民国《徐沟县志》载:王启恩“曾祖照临,为部曹。祖余庆,官都司,有战绩。父之翰,道光己亥(1839年)举人,官兵部郎中,喜蓄汉瓦,蒐辑拓印成册。又刻有《槐荫轩丛贴》。”王启恩的家庭,是一个延续了五六百年的商业世家。其先世于明宣宗宣德年间(1426~1435年)已在北京前门外开设着一个古董店,专营珠宝古玩、碑帖书画,同时在徐沟城内市楼以北路西开设一个杂货铺,字号“茂盛王”。进入清朝,王家已是远近闻名的大财主兼古董文物收藏家,而到同治光绪年间,王启恩父子的运筹经营,王家达到了历史高峰。
第二节
八国联军入侵时,慈禧太后于庚子年七月二十一日(1900年8月15日),逼迫珍妃投井后,带着光绪皇帝、隆裕皇后、瑾妃及太监李连英等逃出紫禁城,沿着京西大道进入山西,八月十七日(1900年9月10日)到达太原府,庚子闰八月十九日(1900年10月12日)抵达徐沟县。慈禧到徐沟,落驾于徐沟西南坊的天禄堂。天禄堂是闻名远近的“富豪之家”,其商号以北京大本营为中心,辐射到晋、冀、鲁、豫以及东三省,仅河南一省就有字号六十家。其家藏珠宝文物,竟无以计量,唐彩、景泰蓝、象牙刻、玉石雕、宣德炉、古徽砚……随处可见,更为珍贵的稀世古玩则置于“珍宝楼”或地窖中。民国时,连作为中国“四大家族”之一的孔祥熙都来徐沟“慕名求宝”。日军侵占徐沟时,曾动用数十辆汽车搬运这些文物国宝到日本去。天禄堂府第,是一组规模宏大、气势雄奇、结构完整、布局错落有致的建筑群体。整个建筑群,可分为两大区:即位于城内西南坊的住宅生活区,占地估计有6700平方米;二是位于城南的游览园陵区,包括一座肃穆的陵园,两座各占地30亩的秀丽花园。两区总面积约计55000平方米。天禄堂家大业大由此可见。要接待那些来自紫禁城的特殊“贵宾”,在徐沟来说,惟天禄堂莫属。慈禧在王启恩家住了一天。次日起身南行,九月初四(10月26日)抵达陕西西安。流亡年余,待《辛丑条约》签订后,始返回京城。
慈禧、光绪在徐沟的活动,早成往事,天禄堂“行宫”亦不复存在,而作为王启恩家那段历史的文字实物见证,现可能仅存此红木百宝箱了。知道了上述与红木百宝箱相关的人物身世,对于破解红木百宝箱上的雕刻铭文内容就迎刃而解了。(参见王保玉:《晋商人物王启恩》)
红木百宝箱的铭文阴雕在迎面箱门上,自右向左,共7行39字:正文字体为大篆,4竖行,每行4字,依次是“君似元子文追司马书临皇象志慕史鱼”;落款字体为行书,3竖行,依次是“光绪戊申小阳月禄堂大人清赏兰泉王树中赠”,中行“禄堂大人清赏”比两侧“光绪”行和“兰泉”行抬高一字。铭文刻槽石绿残迹隐约可见。现将铭文内容简介如下:
正文四行:
第一行:“君似元子”。“元子”,指天子、诸侯之嫡长子。《仪礼·士冠礼》说,“天子之元子犹士也”。《诗经·鲁颂·閟宫》说,“建尔元子,俾侯于鲁。”此指西周周公长子伯禽。王树中用此典故,说王启恩“似”同于“天子”的儿子,也就是说,王启恩如同帝王的儿子。王树中将王启恩认同为帝王的儿子,这个身份比拟是非常崇隆显赫的。王树中身为清朝现职官员,封建礼法名分他是非常清楚清醒的,称谓要名正言顺,否则是犯罪的。在这种历史环境中,王树中竟敢在赠送给王启恩的红木百宝箱上,将王启恩认同为“天子”的“元子”,还敢将这种称呼冠冕堂皇的雕刻在红木百宝箱上,这绝非清朝现职官员胆敢信口开河的寻常之举!王树中之所以称王启恩是“天子”的“元子”,这应来源于王启恩与慈禧太后的特殊关系。王启恩与慈禧太后的关系,清代有三种说法:一说王启恩是慈禧太后的义子,但时无证据。传说王启恩死于北京,太后还传旨“送灵柩归故里安葬”,并命沿途州县官府相继迎送。按当时山西徐沟风俗,死于外地的人,遗体一概不准进城,而王启恩的棺木,却因其特殊身份,“奉旨入城”。二说王启恩的儿子王莲生是慈禧太后的义子,而非王启恩本人。三说王启恩、王莲生皆非慈禧太后义子,均系谣传。红木百宝箱上“君似元子”之称呼的发现,破解了王启恩与慈禧太后等人关系的各种说法:慈禧太后是“天子”之母后,红木百宝箱雕刻铭文称王启恩“似”是“天子”的儿子,即说王启恩不是“天子”的亲生儿子,而是“天子”的义子,这证实了清代所传王启恩是慈禧太后的义子确为事实。也正因王启恩是慈禧太后的义子,慈禧太后在庚子之乱后的西逃途中,才选择了山西徐沟王启恩家天禄堂作为其落驾之所;才有李鸿章、左宗棠都曾与王启恩为结义兄弟之说;才有王启恩病逝于北京,慈禧太后下谕:“送灵柩归故里安葬”,“用十六抬独龙杠抬送回原籍”,并命沿途州县官府相继迎送之举;才有王启恩灵柩回归山西徐沟故里,路经保定府时,李鸿章让管家李春华护送,后李春华落籍徐沟之事。因此,红木百宝箱的发现证实,王启恩确为慈禧太后的义子。这一事实说明,晚清晋商富可敌国,就连实为一国之君的慈禧太后也得仰仗晋商的财力势力,乐于收王启恩为其义子,给予其“天子”的“元子”的名分。
第二行:“文追司马”。“司马”,即指司马迁,西汉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及皇家图籍。他撰写的《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为历代传颂。他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民国《徐沟县志》载:王启恩家是清代远近闻名的大财主兼古董文物收藏家,他家藏书数十万卷,皆为学要籍。王启恩兼耽金石文字学。遗著有《芸斋金石考》《五砚轩笔记》《泉币集古录》《茶余闲话》等书若干卷。王树中称赞王启恩的文章可追司马迁,可见其对王启恩文章的推崇。
第三行:“书临皇象”。“皇象”,字休明,广陵江都(今江蘇揚州)人,三国吴书法家,官至侍中。皇象幼工书,师于杜度,善篆、隸、章草,能取各家所长而自成一体。时人以其书法与善画的曹不兴、善相的菰城郑妪、善候风气的吴范、善算的赵达、善弈的严武、善占梦的宋寿、懂天文的刘敦共八人并列,号称吴之“八绝”,时人谓之“书圣”。晋葛洪《抱樸子》誉其为“一代绝手”。南朝宋羊欣说:“吴人皇象能草,世称沉著痛快。”唐张怀瓘《书断》评他的章草为神品,八分为妙品,小篆为能品。传世书跡有《文武帖》《急就章》《天发神讖碑》《论草书》。今世仅存《急就章》石刻,相传为皇象书。皇象的书法被后世赞为“中国善书者不能及也”。民国《徐沟县志》载:启恩幼耽书,从寿阳秦东来游,尝于雪中以帚作寻丈书,秦大奇赏。明清名书画二百余帧,邃于书学,临摹法贴累累成巨帙。尝东登泰山,大书“峻岭”二字刻于岩壁。王树中称赞王启恩的书法接近皇象,可见其对王启恩书法的赞赏。
第四行:“志慕史鱼”。“史鱼”,也称史鳅,字子鱼,名佗,卫灵公时任祝史,故称祝佗。史鱼是春秋时卫国的大夫,负责卫国对社稷神的祭祀。吴延陵季子过卫时,赞史鱼为卫国君子、乃柱石之臣。卫灵三十八年(公元前497年),卫公叔子曾设家宴招待灵公。史鱼告诫说:子富而君贫,必将遭祸,免祸的办法,只有富而不骄,谨守臣道。史鱼多次向卫灵公推荐蘧伯玉。孔丘称史鱼为“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民国《徐沟县志》载:王启恩为县诸生。家故丰,咸同间迭助军资,得奖员外郎。分户部时,大学士祁隽藻致仕居京,谓“宜读书以广其材,毋逐为俗吏。”乃深感之,遂归修学。王树中称赞王启恩品德高尚,志向远大,仰慕史鱼,人品志向如同史鱼一样,可见其对王启恩人品志向的敬仰。
落款三行:
第一行:“光绪戊申小阳月”。“光绪戊申”即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小阳月”,《尔雅》:十月为阳;明代《五杂俎》:四月多寒,而十月多暖,有桃李生华者,俗谓之小阳春,故小阳月即指农历十月。王树中赠王启恩红木百宝箱的时间为光绪三十四年农历十月,此年此月正系光绪皇帝、慈禧太后同日驾崩,爱新觉罗溥仪登基之时。
第二行:“禄堂大人清赏”。“禄堂”系王启恩家堂名号“天禄堂”之简称。“天禄堂”之名源自“天禄阁”。“天禄阁”系西汉丞相萧何主持修建,主要存放国家文史档案和重要图书典籍,西汉的著名学者杨雄、刘向、刘歆等都曾在天禄阁校对书籍。天禄堂主人王启恩,系五代举人之后的清代当朝举人,任职清廷户部员外郎,天禄堂是号称为“六世功名”的“官宦之家”。其家富于藏书,以“天禄堂”为其堂号,显示了王启恩家族的儒商风范。
第三行:“兰泉王树中赠”。王树中系清代皋兰长川村人,皋兰长川隋代、宋代地属兰泉县,故王树中自称兰泉人。
红木百宝箱发现于宁夏,但其来龙去脉、雕刻内容与清末民初的一些重要历史人物相关。通过红木百宝箱,为破解了清代关于慈禧太后、王启恩、李鸿章、左宗棠、王树中等人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了解清代皇室、官场与晋商的关系,晋商在甘宁的商贸活动以及清代雕刻艺术,都提供了直接实物证据,弥补了晚清史料在这方面的空白,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