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中老年保健大全
18252200000011

第11章 心理健康与保健(1)

第一节 心理障碍与防治

一、老年人常见心理障碍

(一)独处的焦虑

老年人与青年人相比,更加重视亲情,盼望一家人团聚,和和睦睦,互敬互爱,同时,老年人也更加多愁善感,情感世界丰富。因此,老年人不喜欢独处,一旦独处易发生心理障碍。

首先,独处的老年人经常是一个人呆在家中,许多老年人有早睡早起的习惯,有的老年人黎明时分再也睡不着觉,但起床后又无事可干,无话可谈,难免感到孤独和难过。久而久之,老年人便在这种寂寞与孤独的环境中出现焦虑或抑郁症状,心灰意懒,情绪低落,甚至产生自杀念头。

其次,独处的老年人最担心自己生病。一旦生了病,自己动弹不了,身边又无人可以帮助,特别是缺少来自亲人的慰藉。这种情况下,独处的老年人会出现更多的心理反应,如紧张、恐惧、担心、焦虑、敏感等。

因此,人到了老年后要避免独处,尽量与子女住在一起或住在附近,子女要关心体贴老年人,多回家走走,问寒问暖,使老年人感到家庭氛围和亲情带来的幸福与快乐。如果子女都不在身边而又丧偶的老年人,有条件再婚的,子女必须支持。如不想再婚或缺少再婚条件者,子女应将老人接到家中一起生活,如果老人要去养老院或老年之家生活,子女也应支持并给予经济上保障。总之,老年人尽量少独处,以避免长期独处引起心理障碍或疾病。

(二)远离抑郁

目前老年抑郁症患者人数呈上升趋势。老年人退休回家,与老同志、老朋友接触的机会越来越少,再加上子女一个一个地离开,平日的生活中只剩下老两口做伴儿,令老人不免觉得孤独。而且步入老年,健康也就成为老年人最关心的问题,老年人在生活自理、家庭照料、外出行动等各个方面总是不如中青年人,很多抑郁症患者都是因为脆弱的身体才导致了心理疾患。

插入图(远离抑郁1)

预防老年人患上抑郁症就要懂得老年人“越怕老越老得快,越怕病越老得病”的道理。老年人要记住这样一句古诗:“畏老老先至,忧病病弥缚,无畏复不忧,是除老病药。”就是说,老年人不要整天想着自己老了该怎么办,也不要害怕疾病,这才是对抗疾病最管用的良药。

老年人要培养一个爱好,要多参加集体活动,例如打打牌、聊聊天、参加老年旅行团等等。这种集体活动要比一个人在家里看电视更有利于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在日常生活中,老年人可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协助子女做些家务,例如收拾房间、买菜、教导孙辈等,要知道老年人绝不是家庭的负担,他们丰富的人生阅历是家庭中最宝贵的财富。此外,还有一点很重要,老年人要关心自己与家人的健康,但决不能把所有的精力都集中在“健康”上,很多老年人的心理疾病经常是这样“研究”出来的,越琢磨就越觉得自己不舒服,很容易就陷入到一个恶性循环里,使自己在生活中看到的全是疾病,再也顾不上那些美好的东西,如此又怎能不抑郁呢。另外,生活中难免会遇到烦恼,这并不可怕,重要的是,这时候老年人一定要找一个亲人或朋友聊一聊,把心中的委屈、烦恼和担忧讲出来,讲出来比闷在心里好。尤其是在心情不好的时候,一定要告诉家人或朋友,他们的帮助将使老年人度过那段“最艰难的日子”。

插入图(远离抑郁2)

此外,老年人要接受子女离开自己的现实,把其理解为“我已经把孩子培养成人,完成了自己应尽的义务”。同时年轻人,也不要总认为老年父母不愁吃、不愁穿,往往忽视了老年人的精神问题。其实老年人更需要子女给予关心和帮助来增强他们生活及战胜困难的勇气。因此,年轻人要多抽空看望父母,多与他们交流、沟通,尽量满足他们的需求,并给老年人以精神安慰。

(三)爱发脾气

火气大,爱发脾气,实际上是一种敌意和愤怒的心态。当人们的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相悖时就会产生这种消极的情绪反应。心理学研究表明,脾气暴躁,经常发火,不仅是强化诱发心脏病的致病时,而且会增加患其他病的可能性。因此为了确保自己的身心健康,必须学会控制自已,克服爱发脾气的坏毛病。

意识控制当愤愤不已的情绪即将爆发时,要用意识控制自己,提醒自己应当保持理性,还可进行自我暗示:“别发火,发火会伤身体”,有涵养的人一般能做到控制。承认自我,勇于承认自己爱发脾气,以求得他人帮助。如果周围人经常提醒、监督你,那么你的目标一定会达到。

反应得体当遇不平之事时,任何正常人都会怒火中烧,但是无论遇到什么事,都应该心平气和,冷静地、不抱成见地让对方明白他的言行之所解,而不应该迅速地做出不恰当的回击。从而剥夺了对方承认错误的机会。

推己及人,凡事要将心比心,就事论事,如果任何事情,你都能站在对方的角度来看问题,那么,很多时候,你会觉得没有理由迁怒于他人,自己的气自然也就消失了。宽容大度,对人不斤斤计较,不要打击报复,当你学会宽容时,爱发脾气的毛病也就自行消失了。

(四)自卑催人老

人至暮年,生理功能减退,适应能力下降,身心出现一系列退行性变化,这就叫衰老。然而有些人并非年老长者,却似垂暮,生理性衰退提早出现,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早衰。早衰与衰老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促发早衰的因素很多,其中一种长期隐匿于个体的自卑心理,就是加速这一病理进程的催化剂。

自卑的人,情绪低沉,郁郁寡欢,常因害怕别人看不起自己而不愿与人来往,只想与人疏远,缺少朋友,顾影自怜,甚至自疚、自责;自卑的人,缺乏自信,优柔寡断,毫无竞争意识,抓不到稍纵即逝的各种机会,享受不到成功的欢愉;自卑的人,常感疲劳,心灰意懒,注意力不集中,工作没有效率,缺乏生活乐趣。

自卑的人大脑皮层长期处于抑制状态,而很少有欢乐和愉快的良性刺激转换,中枢系统处于麻木状态,体内各个器官的生理功能相应地得不到充分的调动,发挥它们应有的作用;同时内分泌系统的功能也因此而失去常态,有害的激素随之分泌增多;免疫系统功能下降,抗病能力也随之下降,从而使人的生理过程发生改变,出现各种病症,如头痛,乏力,焦虑,反应迟钝,记忆力减退,食欲不振,早生白发,面容憔悴,皮肤多皱,牙齿松动,性功能低下,这就是衰老的征兆。也就是说,自卑这种不利于健康的有害心理,促使你在人生道路上常走下坡路,加速自己衰老的进程。

插入图(自卑催人老)

摒弃自卑心理,首先要客观地分析自己,认识自己,热爱自己,树立起生活的勇气。其次要尽量扩大生活领域,多接触人和事,广交朋友,建立友谊。在交往中,通过别人的启迪、诱导、说教、帮助、咨询等,会使你茅塞顿开,心理得以矫正;同时在爱人和被人爱的过程中,体验到自身存在的价值。

二、如何预防退休综合症

退休综合症的心理特征是:孤独、空虚和忧郁。原本乐观的人这时候都可能变得情绪消沉,时间太多了不晓得如何打发。他们还会因此觉得自己没用,与社会也疏远了。与此同时,身上的毛病也突然增多起来,健康状况像决了堤的河水一样一发不可收拾。老朋友去世了,他们竟然兔死狐悲,产生末日来临的恐慌。

退休综合症是一种老年期典型的心理社会适应不良的心理疾病。是指离休、退休的老年人在退休后对环境适应不良而引起的多种心理障碍和身心功能失调的综合症。临床和实际生活中已日益增多。

(一)病因

1.突然从原来工作岗位上退下来,生活模式发生重大改变,昔日的地位、权力及被人尊敬的情况一下子消失,心理上不适应。昨天还在精神百倍、紧张地按部就班去工作,今天一退休就变得无所事事,生活失去规律性和紧张感,便产生失落、孤独、空虚、自卑等心理变化。

2.退休时无思想准备,缺乏退回家庭和处理个人生活的能力,大部分空闲时间不知如何安排。老人体力下降,若家庭照顾不周和慢性疾病缠身,行动不便,会加重心理障碍。

3.退休后体力和脑力活动减少,社交活动减少,生活单调,容易产生心理老化的感受,并加速生理衰老进程,容易使人产生忧郁、焦虑、死亡来临的惊恐、疑病心理等。

4.退休后老伴身体不好或过早去世,家庭纠纷多,生活不安定,年迈多病等皆加重心理障碍。

(二)常见临床表现

1.孤独、空虚和严重失落感,体力和精力减退明显,自卑心理严重,甚至产生“日落西山,面临末日”的心理变化。

2.情绪忧郁,焦虑紧张,心神不定,喜怒多变,情绪不稳,难以自制自控。有的人愁眉苦脸,整天怨天尤人,悲观厌世,以外界事物缺乏兴趣。更有甚者,惶惶然坐立不安,恍惚失态。

3.对事物毫无情趣和活力,懒散乏力,不爱活动,反应慢,严重时达到麻木迟钝状态。

4.看到老朋友、老同学、亲朋好友或病或死,相继离去,大有“兔死狐悲”之感。

5.心理上老化现象加快,自感脑力和体力不支,悲观失望。

6.促发多种身心疾病。由于身心功能障碍和免疫代谢能力下降,不少人退休前身体状况较好,一退休后很快重病缠身,甚至短期内死于癌症或心脑疾病。

插入图(常见临床表现)

(三)如何克服退休后的失落

首先,应有一个正确的人生观和老年价值观,长寿的老人大多是乐观开朗,有积极的生活态度。最有效的办法是找事做,培养多方面的生活情趣。如:写字作画可以陶冶情操、集中注意力,利于忘却孤独寂寞;种花养鸟须投入时间与精力,花要肥、鸟要食、须去购买与备置;种花养鸟有一套技术方法,钻进去需要一番忙碌,花香宜人鸟鸣解闷,可以帮助你摆脱烦恼、驱除孤寂。

其他如参加集体文艺活动、跳舞、打太极拳、下棋、打球等,都能使你在群体内交流思想情感,消除孤独失落感。

插入图(如何克服退休后的失落)

三、更年期心理卫生

更年期标志着壮年向老年的过渡,一般从四十五岁或五十岁左右开始。更年期来得早晚,持续时间长短各不相同。

更年期主要的生理、心理表现是大脑功能的某些方面开始衰退,内分泌系统功能下降,分泌减少,记忆力减退,知觉迟钝,动作缓慢,特别是性器官和性功能衰退。这种变化对某些人来说是缓慢而不显露的,可以通过植物神经系统调节和代偿及相应的行为来适应。但有些入的变化较快而突然,以致植物神经系统紊乱,出现紧张、焦虑、敏感、多疑、絮叨多话、无名怒火等心理反应。

插入图(更年期心理卫生)

女性更年期略早于男性,症状也比男性明显。这时她们卵巢萎缩,激素缺乏,月经周期紊乱。尤其是植物神经功能失调,兴奋与抑制;血管收缩与舒张不平衡,因而往往产生阵发性全身发热,面部潮红,有的耳鸣、眼花、头痛、眩晕或出现心悸、失眠、多梦、关节疼痛等症状。不论男女,有的由于遗传素质和中年心理卫生不佳,如再有某种疾病诱发,往往反应强烈,出现更年期综合症。这时如不及时加强自我心理调节,就会一落千丈,明显衰老下去。所以对更年期心理卫生要给予足够重视。

在更年期,对个人、家庭、社会要有正确的认识及合理对待,保持乐观的情绪,健康的心理。否则悲伤、沮丧等消极情绪会削弱机体的免疫与防御机能,各种躯体疾病就会乘虚而入,不利于身心健康。家人和同志要给予亲切关照,使之妥善、平稳地度过更年期。

四、克服“恐老症”

有的人一见脸上有了皱纹便生“老将至矣”的感叹;有的人一见头上有了白发,便吃惊不小,误认为日落西山,顿生“此生晚矣”的伤感。如果实际年龄只有三四十岁的人出现如此现象,很可能是得了“恐老症”。

“恐老症”,是心理老化的表现,有的人刚步入中年,就陡然觉得“老了”,年轻时的兴趣和爱好逐渐淡漠了,社交活动减少,不想参加集体活动;有的人不想做艰苦的拼搏和探索,没有了进取精神;有的人则把业余时间全消耗在搓麻将、打扑克或看电视、玩电子游戏上;还有的人过早地把一切“希望”都寄托在下一代,对自己完全丧失了信心。这些人的一个共同心态就是觉得人老了,这辈子没指望了,把自己列入老年人队伍里,使本应辉煌壮丽的中年变得暗淡无光,精神世界变得空虚与恐惧,加速了生理上的衰老,这是“恐老症”带来的不良后果。

插入图(克服“恐老症”)

现代科学研究结果表明,人的年龄大小,不能仅仅以过了多少个生日来计算,生物时间与钟表时间是不一样的。岁月蹉跎,生物时间过得越慢,一个人年龄越大,老得就越慢。一般来说,人在45~50岁之间的变化,远不如15~20岁或者25~30岁变化大。50岁的人视力、听力可能开始下降,但是心智还正年轻,且在继续发展,一个人的脑力活动到60岁时达到巅峰,60岁以后才缓慢地衰退。例如冰心,90多岁仍笔耕不辍。可见,中年人自称“老了”是没有道理的,也是十分有害的。得了这种“恐老症”,无疑是自我折磨,磨损了意志,磨蚀了肌体,也磨掉了自强能力。

人到中年要防止“恐老症”,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学习新东西,防止安于现状。尤其在当今充满生机和竞争的社会中,应努力防止退化和灰心,要积极努力,拼搏向上,始终保持明快的心理和开朗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