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世界骗局之谜
18251400000026

第26章 “永动机”的历史和现实

骗局追溯

大约280年前,有位德国博士奥尔菲留斯发明了一个“永动机”——自动轮。1717年,这位博士被波兰国王请到了波兰,派了一位名叫格森·卡赛尔斯基的州长鉴定真伪。这位州长为奥尔菲留斯创造了条件,把安装机器的房子与四周围隔离。1717年11月12日,自动轮安装完毕,开始转动。州长亲自锁上门,贴上了封条,派了两名卫兵昼夜看守这座房子。两周以后,州长亲自启封开锁,看到轮子还在转动,于是再次上锁加封,又过了四十多天,1718年1月4日再次开封,轮子还在转。这位认真的州长还不放心,又观察了两个月,看到了轮子确实“永动”。于是州长就给奥尔菲留斯颁发了鉴定证书。从此以后,奥尔菲留斯名声大噪,他周游欧洲列国展出他的自动轮,卖票赚了许多钱,并得到各国大人物的褒奖和舆论界的赞扬。

消息传到俄国,彼得大帝对该发明极感兴趣,派了一位专使苏马赫找奥尔菲留斯谈判,想连人带机器买到俄国去。奥尔菲留斯开价是10万卢布!苏马赫向彼得大帝汇报了两个情况:一是他看到轮子真的不停地转,二是介绍了法国和英国学者的看法,他们无论如何也不相信“永动机”是真的,因为它从根本上是违背科学原理的。因此,彼得大帝迟迟未下决心用10万卢布巨款买这个“自动轮”,他想在1725年亲自去欧洲看看,但由于去世了,终归没有看到这个“永动机”。

真相揭密

科学界一直认为这绝对是一个大骗局。他们并不买那位波兰州长的账。为什么他用眼睛看看就认为是事实,就发什么鉴定证书,真是岂有此理。科学家们公开指责这是个大骗局,并且悬赏1000马克给揭破骗局的人。

最后骗局被博士先生的女仆揭穿了。原来房子修了一个夹壁墙,只要有人在夹壁墙内牵动绳子,轮子就会转。轮子不是“永动”的,而是“人动”的。牵绳的人就是博士的弟弟和女仆。我们不知道那位女仆有没有得到1000马克的赏金,但确实有人出了一本小册子,揭露了这个骗局,还公布了一张图,人们一看就会明白无误。

“永动机”是违背了最基本的科学原理——物质守恒和能量守恒原理的。但古今中外始终有人还在搞什么“永动机”的发明。这些人中有些是对科学的基本原理不清楚,以致白白浪费了时间和精力;而更多的是别有用心的骗子,制造各种假的“永动机”来欺世盗名骗钱。奥尔菲留斯就是其中之一。

在我国,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1954年4月创刊的《科学通报》第一期上,中国科学院就已宣布“永动机”是不可能的,并且希望发明家们今后能将他们的发明热忱和精力转移到切合实际的方面上去。然而“发明家”仍是陆续不断,并在全国各地传播着一个关于“永动机”的录像资料。这份录像前面有一段前言,是这样说的:我国青年科学家王洪成,一个名不见经传、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小人物在前人无数次失败的基础上,经过无数次地探索,不断地追求,以惊人的毅力、大无畏的精神敢于向科学上的传统观念挑战,在攻克了以水代油的能源新技术之后,又攻克了“永动机”——这一世界尖端科学的新技术。

这一世界尖端科学的新技术又是如何呢?首先,鉴定这一新技术的不是科学家,而是某市公安局副局长及其下属们。其次我们看到王洪成在公安局副局长面前将几块木板拼凑起来,中间卡了一个木轴,拨动后木轴就不断转动,这就是王洪成的“永动机”,录像显示这个“永动机”还能发电,电力可以带动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等等。但是问题在于,王洪成始终没有说清他家中幕前幕后的电线分布状态。另外,在这几块木板中,有一块木板早就做好了圆孔,可以卡入一个小电动机,所谓转动不停的木棍是联在小电动机上的。如果仔细点,人们就会发现,木板孔内有电动机的电源接头。而奥妙就在这块木板之内,如果将此块木板劈开,真相就可大白。所谓的“永动机”和现时商店中卖的转动不停的桌头装饰品没什么两样,那些装饰品的动力在于底座中的电池。而王洪成的“永动机”的电池正是在木板夹层之内。

这是一个表演的骗局,但绝对骗不倒科学家和具有起码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的人们。王洪成在家中给公安局长表演得还是很“灵”的。但离开了“家”,表演就原形毕露了。他被请到了研究院表演他的“永动机”,而研究院的领导们事先切断了全院的电源。在这时,什么电冰箱、洗衣机、电视机全部停运,而且“永动机”空转也成了问题。这就使得王洪成先是满头大汗,最后只能鼠窜而去。

这就是最新的“永动机”骗局!它的本质是“骗”,而其社会功能则是一把尺子,一把衡量国民科学文化素质的尺子。

奥尔菲留斯的永动机真正“原理”是有人在幕后拉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