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思维就是坚持和执著,凡事只要深入坚持,就一定会有收获。
当年美国西部大开发时,有一个淘金者怀着金色的梦想前往西部淘金,他选中一个地方安营扎寨开始就地挖金,他白天挖,黑夜也挖。开始时信心十足。时间一天一天过去,他总是没有收获。他坚持认为勤奋努力必有结果,所以在经历许多挫折之后还是埋头寻宝。无奈幸运之神迟迟不愿对他敞开成功之门。终于有一天,他感到心力交瘁,实在坚持不下去了,决定放弃努力,这是一个痛苦的决定,他把他的矿洞以极低的价格转手卖掉。
新来的淘金者,刚接手没几天,就从洞里挖出金块,原来,这是一个富矿。
前面那个倒霉的淘金者离成功就那么一寸距离。
另一个人就不同,他是中国四川农民,名叫姚若松,虽然只有小学文化程度,因看到二只屎壳郎拱动土块而唤起悟性,按照这一天然原型松动土壤的原理进行农机设计,一干就是16年,经过上千次试验,终于发明了适合山地特点的屎壳郎耕作机。
这说明,凡事只要深入坚持,就一定会有收获。
1564年,英格兰有一次飓风过境,在昆布兰附近博代尔地方的一颗大树被连根拔起,树根下露出一种黑矿石,当地的牧羊人把它叫做黑铅(纯石墨)。能用这种材料干什么呢?这就是一个需要创造的问题。牧羊人用它在羊群身上打记号,这就是一种创造。不久,城里人看到牧羊人用它在羊身上打记号时,发现它可以供商人们在包装上打记号。于是把这种矿石切割成一条一条的,在伦敦街头兜售。当时人们将这种黑铅条叫“打印石”。由于这种石墨条易断,且污手,有人又从这一缺点发现了创造的问题,创造性解决问题的办法是,在石墨条外面缠绕上绳子,用完一段解开一段。
这是递进深入。
日本豪商鸿池,原是一位往来于大阪和东京之间的小商贩,有一天,他与佣人发生了摩擦,佣人在怨气难消之下,将火炉灰偷偷地抛入米酒桶里,然后一逃了之。
德川末期、明治以前的日本米酒都是混浊的,还没有今天市场上所卖的清酒。
第二天一早,鸿池前去放置酒桶的工厂查看时,发现一件从未见过的事而大感惊讶——桶底沉淀着一层灰尘,上面的酒却像变魔术似的,已经澄清得透明。于是他发现炉灰有过滤浊酒的作用。
为这突然发现,他高兴得跳起来,以此为原型立即致力于清酒的研究。
经过十几次改进之后,使米酒变清的方法终于找到了——这,就是日本清酒的起源。
这是顺势深入。
一千多年前,埃及有位音乐家名叫莫可里,那是一个盛夏的早晨,他在尼罗河边悠闲地散步,忽然,他的脚踢到一个什么东西,发出一声悦耳的声响,他拾起来一看,原来是一个乌龟壳。莫可里拿着乌龟壳兴冲冲地回到家里,再三端详,反复思索,不断试验,终于根据龟壳内的空气振动而发声的原理,制出了世界上第一把小提琴。
莫可里获得这一无意启发的时间是在早晨,地点是在河边,前提是脚踢到了一个乌龟壳,现象是乌龟壳发出一声悦耳的声响,他联想到的是乐器。
有一位家庭主妇,煎鱼时,鱼老是会粘在锅上,煎好的鱼,常常东缺一块、西烂一片,令人见了大倒胃口,对此,她感到很恼火。后来,经过仔细观察,她发现:这是由于锅底加热后,油滴在热锅底上造成的。
有一天,她在煎煮时突然产生了一个念头:能不能不在锅的上面加热,而在锅的下面加热呢?
为了这一念头,她先后尝试了好几种从上面烧火、把鱼放在下面的做法,效果都不理想。最后她想到了“在锅盖里安装电炉丝”这么一个从上面加热的办法,这回,她终于制成了令人满意的“煎鱼不糊的锅”。
这种锅不仅能使鱼不致煎糊、煎烂,而且还能既不冒烟又省油。
美国最权威的人工授精专家谢尔,正在开发“伟哥”的又一种潜能帮助患有不孕症的女性怀孕。他推断,“伟哥”既然能够以增加血流量的方式维持男性尤其是老年男性的勃起时间,那么,它也很可能对女性发挥作用。谢尔知道,使用“伟哥”治疗不孕症不会一帆风顺。在此之前,尽管医学界对“伟哥”治疗男性阳痿的奇特效果已达成共识,但从没有一个人用“伟哥”为女性治疗过疾病。然而谢尔决定赌上一把。结果,在20名接受“伟哥”治疗的女性中,超过一半成功受孕,其中一人怀上了双胞胎。医学家对此大加称赞,誊之为不孕症的一大突破。谢尔表示:“尽管结果十分喜人,但目前仍是试验阶段,‘伟哥’被正式用于治疗女性不孕症之前,还要进行更广泛的研究和临床试验。”
家住美国丹佛市的里加斯太太,从没受到任何医学训练。她的丈夫整天忙于公司奶牛繁殖的设计工作,为了母牛容易受孕,经常要测试母牛排卵正确日期。测试方法很简单,只要将如汤匙大小的感应器放入母牛口中,测出口水含钠含钾的成分变化,即能断定排卵期。这一原型为测试妇女排卵期指点了创造方法。里加斯太太想,妇女排卵期是否可像母牛一样测试呢?她偷偷在自己身上进行尝试,发现排卵前6至7天含钠钾成分曲线升到最高峰。但如想测准排卵的日期,在两三天中采用阴道测试。根据这一原型指点的创造方法,她和另一位医生合作发明了测验女性口水的感应器,屡试成功,准确率98%以上,专家们认为这是人类生殖控制上的一个重大突破。
深入一寸,提升的是人类自已的思维高度。
一位公司职员对刀特别感兴趣,他一直想发明一种价格低廉而又能永葆锋利的刀具。他的设想非常好,但要想把它变成现实却并不容易,每次用刀时他在认真琢磨这件事。
有一次,他看到有人用玻璃片刮木板上的油漆,当玻璃片刮钝以后就敲断一节,然后又用新的玻璃片接着刮,这使他联想到刀刃:如果刀刃钝了不去磨它,而把钝的部分折断丢掉,接着再用新刀刃,刀具就能永葆锋利。于是,他设法在薄薄的长刀片上留下刻痕,刀刃用钝了就照割痕折下一段丢掉,这样便又有了新的锋利的刀刃。
这位职员从用玻璃片刮木板联想到刀刃,从而发明了前所未有的可连续使用的刀具,后来他创立一家专门生产这种新式刀具的工厂,从而走上了成功之路。
1965年秋季的一天,美国亚拉巴马大学的生物教授克拉克和他的助手在实验室做试验时,助手不小心把一只实验用的老鼠掉进一个装有麻醉用的氟化碳溶液的玻璃瓶内,当时谁也没有在意,大约过了3个小时后,实验完毕,大家才想起那只倒霉的老鼠。克拉克想,这只老鼠大概早淹死了。当他定睛注视“落水”的老鼠时,只是它在麻醉液中钻来钻去,并没有淹死。谁都知道,鱼能在水中游来游去绝不会“淹死”,是因为鱼的鳃能吸取水中的氧。可老鼠没有鳃,那么氟化碳溶液中是不是有氧呢?如果老鼠不能从溶液中得到充足的氧气肯定会憋死。为了揭开氟化碳溶液淹不死老鼠之谜,克拉克对氟化碳溶液进行了反复研究,终于发现,氟化碳能迅速溶解氧气并释放出二氧化碳。这正是人的血液中红血球所具有的功能这个启发让克拉克想到:能不能用它来代替人血呢?
当克拉克把自己的发现和大胆想法在杂志上发表后,引起一位日本医生的注意。这位叫内藤良的医生得知氟化碳溶液有溶解氧气和释放二氧化碳气体的功能时,立刻开始人造血的研究。他从许多氟碳化合物中筛选出一种对人体没有害处的氟碳化合物,这种氟碳化合物能像红血球一样输送氧气,并携带二氧化碳从肺部排出体外,为保险起见,他先用这种人造血注射到自己的血管内,进行试验,结果没有感到有什么不适的反应。凑巧有一位60多岁的老人得了严重的胃溃疡,造成胃大量出血,危及生命。这位病人因血型特别,一时找不到合适的血源给他输血。当时,为这位老人主治的医生正好是内藤良一。为了挽救老人,他担着风险把自己研制的氟碳化合物作为血液的代用品输入病人体内。当1000毫升人造血输入到老人的血管中后,老人摆脱了死神而绝处逢生。
这一天是1979年3月4日。
1977年,日本佳能公司的研究人员,在一次实验中偶然发现一个现象:灼热的烙铁头使墨水从注射针头中喷射出来。在此启发下,举世瞩目的BJ(气泡喷墨)这种高速、高质量喷墨打印技术诞生了,而后,佳能又跨越过种种技术障碍,于1981年推出世界首台气泡喷墨打印机。
李比希是德国著名的化学家,19世纪前半叶,他曾到英国考察。
有一天,他去参观“柏林蓝”颜料的生产过程。
一位工人告诉他,在制作这种颜料时,必须使劲搅拌锅里的溶液,搅得声音越响,“柏林蓝”的质量也就会越好,却不晓得这是怎么回事。
声音怎么会和颜料的质量有关系呢?李比希也感到很纳闷,于是反复琢磨着其中的奥秘。
铁锅?声音?李比希一联想,就豁然开朗,工人在搅拌铁锅中的液体时,使劲越大,与铁锅撞击的声音越响,铲下了一些铁屑,于是提高了“柏林蓝”的质量——原来,制作“柏林蓝”需要加进一定量的含铁化合物。
据说,挪成人捕捞沙丁鱼,为了提高沙丁鱼的存活率,常常在船舱内放几条鲶鱼。鲶鱼不停地钻来钻去,在沙丁鱼中引起摩擦。而沙丁鱼被搅得不得安宁,自然万分紧张,加速游动,因而减少了死亡率。
日本的三泽之家公司,从这件事例中受到启发。于是,专门从企业外部聘用了一些骨干,充当“鲶鱼”的角色。这些骨干年龄25至35岁,思维敏捷、行动利落,观察问题常常用出人意料的视角。他们来到企业的各个部门,对于搅乱死一潭、打破思维定势、开拓创新视角,都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发明“花罐头”的人是日本的一个家庭主妇,叫富田惠子。有一天,她的一位邻居去欧洲度假,临走时,把家中的几盆花托她代养。由于没有养花经验,浇水施肥又不得法,可惜这几盆花竟落的枝枯花零的下场!
“怎样才能使外行也能养好花呢?”这个想法一直在她脑海中萦绕着。一天,她忽然想到能否把花草和罐头结合在一起呢?“如有可能,就好了,就像吃罐头一样,只要打开了放有泥土、花籽和肥料的罐头,每天只要往里浇点水,外行也会种出鲜艳的花朵来该有多好啊!”
苍天不负有心人,在她丈夫的帮助下,终于实现了这个愿望。她按严格的配方比例,在罐头里添装了复合肥料,泥土和种子,然后再密封、销售。
由于任何外行人都能靠浇浇水,种好这种花所以产品销路很好,成了热门货,当年,她就获利两千万日元。她由一个家庭妇女一跃成为令人羡慕的企业家。
生活中有很多看似孤立的事物背后却隐藏着错综复杂的关系。因此,我们绝不能只看到它们毫不相干的表面现象,而应该去主动地发掘它们之间的联系,并且充分地利用这些联系。这样做,会帮助我们从别人未曾看到的方面获得出其不意的效果。
中国是世界上水稻起源中心之一,水稻栽培历史悠久,稻谷产量居世界之首,然而在我国既高产又芳香的香稻品种却屈指可数。
无锡轻工大学教授姚惠源就想:能不能研究一种大米增香剂使无香气大米增香?
1922年夏天,姚教授应邀到云南省西双版纳自治州思茅地区进行科技咨询服务。好客的主人端上清茶,他喝了一口,顿觉一股奇香扑鼻而来,“好熟悉的香气”,姚教授凭他多年与大米打交道的经验,发现这股淡黄色茶水中散发出的香气,居然与泰国香米的香气一样。一股茶香味在他的头脑中启发出一个新的研究课题,经过进一步研究与试验,终于从这种植物中提取出大米增香剂。
折叠伞的发明者是谁?很多大概不会相信,居然就是一位中国人,这个中国人,就是20世纪30年代北京师范大学的教授老森若。
他的儿子老志诚,现在中国音乐学院当教授。据这位有名的音乐家回忆,老先生在观察人体能屈能伸的肘关节时,得到了创造的启发,使他产生了制造可以折叠的伞的创造性设想。之后,他绘制了折叠伞图纸,还制定加工工艺及模具设计方案,并交付北京市手工厂承制。因此,老先生发明的那种折叠伞早在上个世纪30年代就在北京生产销售了。
1999年的一天,刚动完手术的英国病人布鲁克斯想好好休息一下,却被其他病人的打鼾声滋扰。就在这时,闪电出现,病房内突现一片安宁。第二天晚上,同样现象再度出现时,57岁的布鲁克斯突然受到启发——用闪灯治打鼾。于是,花了半年时间研制出一种声称可以治打鼾的小灯箱。这种闪灯箱长130毫米,宽80毫米,高50毫米,每隔一段时间持续闪5秒,每秒发出12下迪斯科式闪烁。第一批闪灯箱售出后,口碑不错。据研究打鼾的专家沃顿医生称:“这类刺激能令患者进入较浅的睡眠状态,继而停止打鼾。”
1925年,英国科学家白斯埃发明了带式冷冻机,说起带式冷冻机的发明,他讲了一件事。那是一个隆冬,室外滴水成冰,白斯埃的夫人伊莲娜开玩笑地对丈夫说:“亲爱的发明家,你就想不出一个办法来,把青菜保存得久一点吗?”
很巧,当天白斯埃有事到屋外去,偶然发现低洼地的冰块中冻住的一条完好的小鱼,竟是自己一星期之前丢弃在那里的。这时,他联想起妻子说的话:“你就想不出一个办法来,把青菜保存得久一点吗?”
白斯埃一回到家里,就把青菜冻在一个大水桶里,过了几天,青菜仍然新鲜如初。这,给了白斯埃很大的启发,他以此为原型,开始研究鲜货速冻法,后来,终于研制出了带式冷冻机。
带式冷冻机的出现是渔业走向现代化的一个起点。
德国著名科学家克雷默博士,因观察海豚受到启发,找到了克服空气“湍流”造成飞机机翼“起泡”的方法,解决了航空、航海界几十年一直探索的技术难题。
一次,克雷默博士应邀去美国时,在横渡大西洋的旅途中,他目不转睛地观察着在航道附近游动的海豚,发现海豚能消除湍流。他以此观察为起点,通过研究海豚皮,找到了对飞机、潜水艇消除湍流的原型,在这一原型的启发下获得了重大的发明。
在美国,厨房是家庭中很重要的部分。因此,用于清洗厨房用具的商品数不胜数,如洗洁净、去油灵、除油剂等等。
清洁剂工厂的老板迈克经过长期观察,发现使用清洁剂为厨房去污,不但效果达不到最好,而且让顾客花费很大力气,十分麻烦。于是,他想做一些改进。
一天,迈克看到妻子使用面膜清洁面部,忽然灵机一动。他想:传统的清洁产品都是从“洗”的角度去污,为什么不能从防污的角度保持用具的干净呢?
很快,迈克的工厂研制出了一种新的清洁用具:只需将其均匀地喷在厨房用具表面,五分钟后会形成一层透明的薄膜。它可以成功地阻挡灰尘和油污。而当污物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只需揭下薄膜,轻轻松松就达到清洗的效果。
这种防污薄膜立刻在“以洗去污”的清洁品市场上一炮打响,大受顾客青睐。
瑞典化学家桑拜恩常在家里的厨房做实验,妻子不同意,他只好趁妻子外出时进行。
有一回,正当他在火炉上加热硫酸和硝酸混合液的时候,妻子外出归来,桑拜恩一时慌了手脚,把装酸液的容器打破了。他顺手拿来妻子用的棉布围裙擦去酸液。事后,当他把洗后的围裙放在炉子上烘干时,只听噗的一声,围裙起火,烧得干干净净,却没有一丝烟雾。专业上的敏感使这一无意发现变成创意的启发,桑拜恩因此发明了“火药棉”。
19世纪上半叶,科学家们坚信动物自身是不能制造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的,动物体中的这些有机化合物只能从植物中获取,而动物则只能在体内起分解作用。为此,生物学家贝尔纳进行了严格的实验观察:他用高糖食物喂狗,结果发现,从狗肝中流出的血液糖分很高。无疑,这个结论是对流行观点的一次“验证”。一般说来,实验可以了结了,但是,他对此来了个倒转思想,在倒转思想的驱使下又作了一次“反传统的实验”:用无糖食物喂狗,测定之后发现,这只狗的肝血中糖分同样很高。两个相反的实验得出同样的结果,这说明了什么?他马上意识到:动物的肝脏可能会从非糖物质中制出糖分。接着一系列严格的实验终于证明了,动物的肝脏具有造糖作用。如果贝尔纳没有创造性的倒转思想,他就不会去做“反传统的实验”,那就很难获得这一重大发现。
英国化学家波义耳,他的院子里种了不少奇花异草,去实验室工作时,他总要带上一束鲜花插在烧瓶里。
有一天,波义耳把一束紫罗兰带到实验室,他的助手在配制盐酸时,不小心把几滴盐酸溅到了花瓣上。
一个奇特的现象出现了——溅了浓盐酸的紫罗兰花瓣由紫色逐渐变成了红色。
这一现象启发他产生创造的思维,波义耳开始了进一步的研究。他让助手配制了盐酸、硫酸等十几种酸性溶液,采来鲜花,把紫罗兰花瓣分别浸在不同的酸性溶液中,结果,所有鲜花都逐渐变成了红色。
由此,波义耳断定紫罗兰花瓣可以检验溶液是否呈酸性。此后,波义耳又用其他植物的花、叶、茎做了数百次试验,终于弄清了其中的机理。最后,他利用这种原型做出创造——以石蕊苔藓提取液浸泡后烘干的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这就是我们现在普遍使用的石蕊试纸。
有个食品加工商,租船从外地采购了大量的蔗糖和面粉,在返回途中,他在大海上遇到强风暴雨,倒霉,那船上所有的蔗糖和面粉被淋得透湿,都成了糖稀和面糊。
面对厄运,他一时愁得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可他并不甘心,寻思着这些糖和面还能派上什么用场。就在这时,他看到船主在烤鱿鱼。看着一片片鱿鱼在铁板上被烤成奇香四溢的佳肴,他突发奇想:这些糖稀和面糊能不能烤成一种奇特的食品呢?
当船主烤完鱿鱼,他马上把糖稀面糊的混合物放在灼热的铁板上——奇迹出现了,这些经过雨水浸泡而有些发酵的混合物,很快烤熟并意外地膨化开。拿起一尝,这个正苦于开发不出新产品的食品加工商激动地跳了起来……从此,世界上多了一种酥甜可口、风味独特而便于储运和携带的新式食品饼干。
“文革”期间一个寒冬的晚上,被造反派赶出家门的叶永青在一座破庙里冲洗着沾满油漆的行囊。当他把笔端的油渍甩进一个水窟时,借助手电简的光线,突然发现水面上浮起一片五光十色、绚丽多彩的纹理,随着水波的流动,纹样变幻无穷。此情此景触发了他创造的激情,他试着把一张白纸覆于水面。奇迹出现了!水面上美丽的浮纹全都附于纸上。这一见钟情的创造,成了他的第一张“水中画”作品,被称为中国画坛的新画种——水中画由此诞生。
水中画是根据油水不相混溶的原理,将油漆轻轻地撇进水槽,刚接触水面,油漆就立即向四面八方流窜、扩张,然后用笔杆、手指和压气球等对水面或拨动、或吹气,或冲水、或拨动水槽,接着把一张宣纸覆于水面,再小心地掀起,瞬间奇峰异石、行云流水、苍松古木跃然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