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方圆道:快意人生的美丽谎言
18250700000009

第9章 规避伤害(2)

第七节 化干戈为玉帛的劝架

据成语化干戈为玉帛的解释中说:从前夏部落的首领鲧建造了三仞(八尺为一仞)高的城池来保卫自己,以致大家都想离开他,别的部落对夏虎视眈眈。后来禹当了首领,发现这一情况,就拆毁了城墙,填平了护城河,把财产分给大家,毁掉了兵器,用道德来教导人民。于是大家都各尽其职,别的部落也愿意来归附。禹在涂山开首领大会时,来进献玉帛珍宝的首领上千。

表面看来一些财产似乎就轻而易举地换取了数万人心。但如果仔细想想,其实人们只是被那种重视和礼遇他们的方式所感动,这大约是最早的人际交往成功案例了。

现在让我们再回到现实中来看看这个深受欢迎的人际交往之术。它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确实非常重要,因为在需要“圆”的时候圆通一些,便能在复杂的人情关系中,取得顺畅生活的通行证。这种做人的技术就是善于圆场,它的功能可用十六个字来概括:调解纠纷,化解矛盾,避免尴尬,打破僵局。

从主动的角度说,是别人出乖露丑时你能主动为之打圆场;他人陷入窘境,你能主动解围,去给他找个台阶让他下得了台,等等。

从被动的方面讲,自己造成失误时,要善于补救,自圆其说;不幸落入社交僵局,通权达变,打破冷场坚冰;与人很有可能产生不快时,更少不了和和“稀泥”,让对方少丢些面子,保持体面,从而把事情摆平,甚至变坏事为好事。

为人处世欲功德圆满,有一个良好的人缘资源,少了圆场术的技术支持,很可能会是个“豆腐渣工程”,是只能说说而不能达到的幻觉,顶多像肥皂泡一样“一圆即灭”。

世上没有经劝的架

没有矛盾与纠纷,人际交往中就没什么场可圆,少了尴尬和僵局,也无需讲什么调解和说和。反之,只要有这些事,就免不了劳驾和事佬们来显显身手。事实上,只要圆场有术,世上没有劝不开的架,没有解不开的死疙瘩。

不曾在众人面前与找茬儿吵架的人发生过纠纷,就不会了解下面的事实:吵得难分难解的双方(包括挑衅的一方),无不希望趁早收摊。但是,由于那些起哄的围观者在旁边注视,想收都收不了。于是,双方的话越来越尖锐,口气也越来越硬,甚至演变为扭打的场面。当争吵的双方拳打脚踢,而围观者还在做壁上观,无动于衷的话,那就真让人感到有些“悲哀”。

这不是在车上或是马路上的打架,在场的全是同一个工作场所的同事,这时候,打架的双方都会想:“这些人的本性全都显露出来了。”

由此可见,如果你能出面解围,他们在心里对你的感激,肯定像涛涛江水绵绵不绝,而你的“人情水果”落得一地自不必说,当你需要人来为你解围时,也会有人甘心为你费这个口舌,你也能免受些皮肉之苦。

可劝这种动口又动手的架,得有经验。

同事小晓因为劝架,被肇事男同事将脸部重重打了一拳,住了院,脸部缝了五针,鼻梁骨折,不知要住多久的医院才能恢复。真是好心没得到好报。

要知道打架的人,特别是酒后的打架者们,往往都丧失了理智,当他在亢奋情况下,力量将会比平时更强大,如果周围的无关者不小心保护自己,可能也会受到殃及。

若是用身体去阻挡或是用手去拖架,危险是很大的。所以劝架前,应该先衡量一下自己的身体素质是否可以完全制止住打架者,如果平时的情况下是可以的,也应该小心,找个帮手一起去用身体的力量制止。

如果自己的身体素质不可以超过打架者,就应该寻求周围的人,保安或是警察的帮助了,千万不能好心自行去处理,好心的后果往往是没有好的结果反而让自己受到伤害。

任何打架或是吵架的双方当事人都是有原因的,旁边的无关者不能以自己良好的意愿出发,去阻止,尤其是在不了解原因的情况下去制止会激方任何一方反感的心理,容易将怒火转移到自己身上从而受到身体上的伤害或是语言上的伤害。

因此,劝架者最好还是用语言去说服他们。而这种劝架语其实有很多是建立在谎言基础上的。

巧舌头解开死疙瘩

大多的纠纷并非动武那么刺激,一般都是文戏。诸如家庭纠纷,亲戚朋友之间的纠纷,同事之间的纠纷,邻居之间的纠纷,陌生人之间的纠纷。如果不及时地加以解决,无疑就会影响相互关系和社会的安定团结。因此掌握调解纠纷、化解矛盾的语言艺术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打圆场很多情况下是凭口齿实施的。

动真情,圆中有方,劝中带威。

李某与妻子发生矛盾,被拒之门外。李某恨不得砸门以解心头之愤。一位老警察对李某说:“好兄弟,你的心情我能理解,我们知道你是她的丈夫,所以这也是你的家。但是如果你在这里闹出什么不愉快,就会让别人有借口了,还有一点,收容所春节放假了,一旦闹出了不愉快,我们还得叫来别的警察,你说哪一个没有家?哪一个不想过一个团圆年呢?你好好想一想。”

老警察的语言看似朴素,然而却充满了对李某的理解之情,“这也是你的家”这短短的一句话,既表达了对李某深深的同情,也包含着对李某妻子的不得体行为的指责。同时老警察的话也充满了对他的同事的关心,即李某如果闹出不愉快的事情就有可能使他的战友过不好春节。不难看出,老警察的语言中还饱含着“不要做违法的事情”之意。正是老警察这融情于理的语言引起了李某的思索,使李某放弃了冲动行为,从而平息了这场可能触犯法律的纠纷。

急生智,“咬文”搭台阶。

在一辆列车上,一位妇女卖雪糕,先叫一块,后又叫一块五。一位妇女买雪糕时说:“前面卖的一块,后面卖的是一块五,有这样做生意的吗?”卖主却说:“这叫一分钱一分货,一块的怎能和一块五的相比,我的雪糕正宗货。”临了补了一句:“虎了巴唧的(东北话“傻”的意思)。”买雪糕的妇女脸上“唰”地晴转阴高声说:“你这话是怎么说的?你说谁‘虎了巴唧’的?”卖主顿时傻了眼,买主却越叫越带劲,一场战争即将爆发。这时一位旅客灵机一动,说:“大姐,她说的是雪糕‘苦’了巴唧的,不是说您‘虎了巴唧’的。”卖主也随声:“我是说雪糕,不是说您,对不起,我没说清楚。”旁边的人也说:“刚才她说的是‘苦’,不是‘虎’。”那买主便逐渐多云转晴,脸上又阳光灿烂了:“哎呀,我的耳朵要聋了,怎么打起岔了,真不好意思!”卖主向圆场者感激地笑了笑,溜之大吉。

说到这里我们应该清楚,有策略的劝架有别于“和稀泥”的,虽然有时可能有说谎的成分在里面,可是总得来说它还是从善意的角度出发,以特定的话语去缓和紧张气氛、调节人际关系的一种语言行为,在日常生活中有着积极的意义。

说谎有理

化解双方的矛盾不是不着边际地奉承双方,也不是油腔滑调地为哪一方诡辩,它是一种说话的艺术。认真学习并掌握这种艺术,注意在特定的场合中“察言观色”,适时得体地劝架,才能有效地摆脱尴尬和烦恼。

第八节 刘备虚晃一招,逃离险境

说谎有两个最主要的职能,一是自卫;二是侵略。自卫很好理解,就是为了保护自己不受伤害,所以用谎话给自己编织个安全套钻进去;侵略要复杂一些,分侵犯、侵占、侵害三种,程度逐层递进。

三国演义里的刘备,最善说谎。别小看刘备的谎话,他靠这个,骗得关、张、赵、诸葛为他卖了一辈子命,还过了做皇帝的瘾。特别是赵云最可怜,长坂坡那席谎话,把个子龙感动得情愿为其舍身卖命。刘备最大的长处在于,他善于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时段针对不同的人说恰到好处的谎话。这绝非易事,你看曹操,虽然生平也是说谎无数,但如若与刘备相较,表情功夫便差了许多火候。而刘备则全靠着这一招才得以逃生。

当年,刘备被吕布战败后,不得已投奔了曹操。曹操素知刘备在徐州颇得民心,又有关张二人辅佐,必为心腹之患,于是将他带往许昌。来到许昌后,不甘被曹操挟制的汉献帝尊刘备为皇叔,并密授“衣带诏”请其除曹。刘备怕曹操看破自己的心思,于是便行韬晦之计,装出胸无大志的样子,整日在后园种菜。他这个计策连关张兄弟都被骗了过去,曹虽然不知道“衣带诏”的事情,可怎么也不相信刘备会安于现状,于是便招其探访。由此也就引出了一段流芳千古的“青梅煮酒论英雄”的典故。

这一天,曹操拉着刘玄德的手,直奔后园,边走边说:“玄德学圃不易!”刘备一路疑惑不止,听到这话方才放心,连忙回答说:“无事消遣耳。”心怀诡计的曹操接着说:“适见枝头梅子青青,忽感去年征张绣时,道上缺水,将士皆渴;吾心生一计,以鞭虚指曰:‘前面有梅林。’军士闻之,口皆生唾,由是不渴。今见此梅,不可不赏。又值煮酒正熟,故邀使君小亭一会。”刘备答应着随着曹操一起来到小亭,只见这里早已摆好了酒菜:一盘青梅,一樽煮酒。两个人对坐,各怀心事举杯畅饮。酒至半酣,忽然阴云密布,眼看就要下雨了。曹操和刘备凭栏观赏之时。曹操突然说道:“使君知龙之变化否?”刘备忙答言:“未知其详。”曹操解释道:“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方今春深,龙乘时变化,犹人得志而纵横四海。龙之为物,可比世之英雄。玄德久历四方,必知当世英雄。请试指言之。”刘备谦虚地说:“备肉眼安识英雄?”曹操有些不高兴地说:“休得过谦。”刘备继续推辞道:“备叨恩庇,得仕于朝。天下英雄,实有未知。”之后,两人一句一句地相互试探起来。最后,曹操突然用手指着刘玄德,之后又指了指自己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玄德闻言,吃了一惊,手中所执匙箸,不觉落于地下。时正值天雨将至,雷声大作。

刘玄德乃从容俯首拾箸曰:“一震之威,乃至于此。”曹操笑着说:“丈夫亦畏雷乎?”玄德曰:“圣人迅雷风烈必变,安得不畏?”将闻言失箸缘故,轻轻掩饰过了。曹操自此不再怀疑玄德。后人有诗赞曰:勉从虎穴暂趋身,说破英雄惊杀人。巧借闻雷来掩饰,随机应变信如神。

曹操不是三岁小孩,既非弱智,又非低能,怎么这样容易让刘备蒙混过关?从历史上的背景看,曹操此时“挟天子以令诸侯”,军事上节节胜利,破袁术、败张绣、杀吕布,已有纵横四海,一统天下之势,正志得意满。而刘备新败于吕布,无处投奔,这时暂时栖身于曹操处,“操厚遇之,以为豫州牧”。曹操对刘备其人是了解的,也不是没有戒心,备好青梅及煮酒请他来小酌,也是想借机考察一下他的志向。刘备的对策就是虚与委蛇,一味装糊涂,给曹操一个胸无大志,不可能有什么作为的平庸之辈的印象。这正好迎合了曹操此时的骄矜情绪,觉得刘备的生死就掌握在他手中,杀死他如同踩死一只蚂蚁一样不费吹灰之力。才智过人的曹操,这一回是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事后,刘备惊魂未定,意识到长久下去会遭曹操毒手,于是便设法离开。正好袁术要领兵上青州,他便请缨出击,离开了许昌。曹操对此真是追悔莫及。

历史往往惊人地相似,刘邦当年在鸿门宴上脱身,也就是因为项羽被刘邦虚假言行所惑,以致他以为刘邦决不会有夺他基业的雄心。结果……

说谎有理

谎话和甜言、呓语并称为人类历史上最富创造思维性辞藻之最。

第九节 能屈能伸,方为真英雄

古语云:“宁伪作不知不为,不伪作假知妄为。”也就是说,宁可假装着无知而不行动,不可以假装假知而去轻举妄动。

此计是说在军事上,有时为了以退求进,必得假痴不癫,老成持重,以达后发制人,出奇不意而获胜。

假痴不癫,重点在-个“假”字。这里的“假”,意思是伪装。装聋作哑,痴痴呆呆,而内心里却特别清醒。此计作为政治谋略和军事谋略,都算高招。

用于政治谋略,就是韬晦之术,在形势不利于自己的时候,表面上装疯卖傻,给人以碌碌无为的印象,隐藏自己的才能,掩盖内心的政治抱负,以免引起政敌的警觉,专一等待时机,实现自己的抱负。

而在这种权力竞逐的游戏中,精于算计的大谋略家还不是最厉害的角色,最厉害的是演技一流,擅于表演、长于布局、敏于权变的大谋略家。能编能演,所向无敌,沛然莫之能御。司马懿堪为代表人物。《晋书·宣帝纪》说司马懿“内忌而外宽,猜忌多权变”。这十个字已说明他的厉害。城府深,智谋多,表演天分高。厚黑学尽得精髓。

三国时期,魏国的魏明帝去世,继位的曹芳年仅八岁,朝政由太尉司马懿和大将军曹爽共同执掌,曹爽是宗亲贵胄,飞扬跋扈,怎能让异姓的司马氏分享权力?他用明升暗降的手段剥夺了司马懿的兵权。

司马懿立过赫赫战功,如今却大权旁落,心中十分怨恨,但他看到曹爽现在势力强大,一时恐怕斗他不过。于是,司马懿称病不再上朝,曹爽当然十分高兴。他心里也明白,司马懿是他当权的唯一潜在对手。一次,他派亲信李胜去司马家探听虚实。其实,司马懿看破曹爽的心事,早有准备,李胜被引到司马懿的卧室,只见司马懿病容满面,头发散乱,躺在床上,由两名侍女服侍。李胜说:“好久没来拜望,不知您病得这么严重。现在我被命为荆州刺史,特来向您辞行。”司马懿假装听错了,说道:“并州是近境要地,一定要抓好防务。”李胜忙说:“是荆州,不是并州。”司马懿还是装作听不明白。这时,两个侍女给他喂药,他吞得很艰难,汤水还从口中流出。他装作有气无力地说:“我已命在旦夕,我死之后,请你转告大将军,一定要多多照顾我的孩子们。”

这当中还有一段小插曲,据说司马懿本来装病装得惟妙惟肖。有一天,司马懿命人在院中晒书,突然下雨,司马懿护书心切,条件反射动作般下床跑到院子收书。这一幕被一名婢女见到,司马懿夫人张春华害怕婢女泄密,杀她灭口。此后司马懿不用婢女,大小家事悉由张夫人操作。由此足见司马懿所下功夫之深,那李胜如何看得出?所以当李胜回去向曹爽作了汇报后,曹爽喜不自胜,说道:“只要这老头一死,我就没有什么好担心的了。”

过了不久,公元249年2月15日,天子曹芳要去济阳城北扫墓,祭祀祖先。曹爽带着他的三个兄弟和亲信等护驾出行。司马懿听到这个消息,认为时机已到,马上调集家将,召集过去的老部下,迅速占据了曹氏兵营,然后进宫威逼太后,历数曹爽罪过,要求废黜这个奸贼。太后无奈,只得同意。司马懿又派人占据了武库。等到曹爽闻讯回城,大势已去。司马懿以篡逆的罪名,诛杀曹爽一家,终于独揽大权,曹魏政权实际上已是有名无实。

所以这三十六计中的“假痴不癫”之计,其实就是飙演技、耍权谋的综合演出。消极地说,是装疯卖傻,保命求活,积极地说,是欺敌示弱,败部复活。所以假痴不癫,需要高超演技,需要精细计划,才能躲过政敌的试探,不会露出破绽。

秦朝末年,匈奴内部政权变动,人心不稳。邻近一个强大的民族东胡,借机向匈奴勒索。东胡存心挑衅,要匈奴献上国宝千里马。匈奴的将领们都说东胡欺人太甚,国宝决不能轻易送给他们。匈奴单于冒顿却决定:“给他们吧!不能因为一匹马与邻国失和嘛。”匈奴的将领们都不服气,冒顿却若无其事。东胡见匈奴软弱可欺,竟然向冒顿要一名妻妾。众将见东胡得寸进尺,个个义愤填膺,冒顿却说:“给他们吧,不能因为舍不得一个女子与邻国失和嘛!”东胡不费吹灰之力,连连得手,料定匈奴软弱,不堪一击,根本不把匈奴放在眼里。这正是冒顿单于求之不得的。不久之后,东胡看中了与匈奴交界处的一片茫茫荒原,这荒原属于匈奴的领土。东胡派使臣去匈奴,要匈奴以此地相赠。匈奴众将认为冒顿一再忍让,这荒原又是杳无人烟之地,恐怕只得答应割让了。谁知冒顿此次突然说道:“千里荒原,杳无人烟,但也是我匈奴的国土,怎可随便让人?”于是,下令集合部队,进攻东胡。匈奴将士受够了东胡的气,这一下,人人奋勇争先,锐不可当。东胡做梦也没想到那个痴愚的冒顿会突然发兵攻打自已,所以毫无准备。仓促应战,哪里是匈奴的对手?战争的结局是东胡被灭,东胡王被杀于乱军之中。

现实的商战中此计依然有其时效性,许多著名的谈判专家都谈到过和那些犹豫不决、愚笨无知或固执一端的人打交道时所产生的挫折感。日本人在一次谈判中正是利用了这一点。

一次日本某航空公司和美国一家公司谈判。谈判从早8点开始,美国人完全控制了局面,他们利用手中充足的资料向日本人展开庞大的攻势。他们通过屏幕向日本人详细地介绍、演示各式图表和计算机结果。而日本人只是静静地坐在那里,一言不发。两个半小时之后,美国人关掉放映机,扭亮电灯,满怀信心地询问日方代表的意见。

只见一位日方代表面带微笑,彬彬有礼地答道:“我们不明白。”

“不明白?什么地方不明白?”

另一位代表回答:“都不明白。”

美国人再也沉不住气了:“从哪里开始不明白?”

第三位代表慢条斯理地说:“从你将会议室的灯关了之后开始。”

美国人傻眼了,“你们要怎么办?”

三个日本商人异口同声说:“请你再说一遍。”

美方代表彻底泄了气。他们再也没有勇气和兴致重复那两个半小时的紧张、混乱的场面。他们只得放低要求,不计代价,只求达成协议。

说谎有理

一般来说,攻击型的人都认定对方会激烈抵抗自己的攻击,所以,一旦对方不加反驳,反而坦白承认自己的错处时,这就会狠狠地挫败攻击者的气势,令他不知如何是好。这就好像一个人运足了全身的力气挥拳向你击来,你不但不还手,反而后退走开,对方那种尴尬的感觉恐怕比挨一顿揍还要难以忍受。

第十节 遇见红灯绕着走

我们在日常的说话办事中常常会遇到困难,碰到红灯。这时该如何应对呢?就此停下来吗?当然不可以,每逢此时每个人都希望有办法可以使事情出现转机,但是这个“机”在何时?以怎样的方式出现呢?我们可以从下面的一些商务谈判中获得一些启示,让我们在头脑中从此存留一种“遇到红灯绕着走”的思维意识。

谈判例一:

北方某玻璃厂与美国E玻璃公司谈判引进设备事宜。在全套引进还是部分引进这个议题上僵住了,双方代表各执一词,相持不下。北方某玻璃厂首席代表为使谈判达成预定的目标,决定打破这个僵局。他略经思索后,笑了笑,换了一种轻松的语气,避开争执点,转而说:“你们E公司的技术、设备和工程师都是世界一流的。你们投进设备,我们双方技术合作,帮我们把厂办好,一定要用最最好的东西,因此,我们一定能够成为全国第一。这不单对我们有利,而且对你们也有利!”

E公司的首席代表是位高级工程师,他听到这番话自然很感兴趣。气氛顿时变得活跃而轻松了。但这只是北方某玻璃厂首席代表欲达成目的第一步,更重要的还在后头。于是,他乘势话锋一转,接着说:“我们厂的外汇的确很有限,不能买太多的设备,所以国内能生产的就不打算进口了。你们也知道,法国、日本和比利时目前都与我们有技术合作,如果你们不尽快和我们达成协议,不投入最先进的设备、技术,那么你们就要失掉中国的广大市场,人家也会笑话你们E公司失去良好商机。”

僵局立刻得到了缓解,最后双方终于达成协议。北方玻璃厂省下了一大笔钱,而E公司也因帮助该厂成了全国同业中产值最高、耗能最低的企业而名声大噪,赢得了很高的声誉。

虽然这种转移话题的方式常常使谈判绕了一个圈子,多走了一些弯路,但最终仍能到达成功的终点。但是,值得注意的一点是,话题转移其实是有相当难度的,需有对语言驾轻就熟的技巧。话题转移得不好,有时虽然能暂缓和一下紧张的气氛,但对于大局并没有什么益处。

有一个推销员曾遇到过这样一种情况:“我有一次和客户谈得很开心,但谈的都是一些社会上的事情,当我们聊到兴奋处,我将话题切入了推销方面,谁知刚一谈到问题的实质,那位客户的谈话兴致便一落千丈,我们的谈话出现了僵局,最终这笔生意也没有谈成。”

所以,话题的转移是很讲究技巧的,如果应用得当,不仅能活跃调节气氛,还能为谈判去除障碍,铺平道路。

转移的话题必须视具体情况和对象因地制宜,就近转移,不能不着边际,随心所欲,风马牛不相及。

一天一位推销员去拜访投资家韦尔林,他是美国一家著名的投资银行的总裁。当双方如约见面后,韦尔林正忙得不可开交,这位推销员识趣地坐在办公室外面的一个会客室耐心等候,大概快到中午的时候,他才稍有闲暇。

“韦尔林先生,你可真是个大忙人啊!”推销员说。

“哦,我很忙,请坐,但是我不希望我的时间被浪费。”韦尔林热情中不乏冷淡。

“我们是约好了的,所以……”

推销员的话还没有说完就被韦尔林先生打断:“可我现在没有兴趣,更没有时间。”

“这是上次我们谈话时你说起的资料。”说着推销员从文件夹里抽出来递给他,韦尔林显然没有想到他随口说的一句话,这位推销员却真的帮他找到了。他愣了一下,从座位上站起来接了过去。

当时空气的沉闷,韦尔林先生原本是不愿意和这位推销员谈话的,可是现在情况又出现变化——他犹豫是否该继续交谈,因为推销员帮他找到了他需要的文件,这一点让他不好意思断然拒绝。

“好吧,既然……”推销员装做起身欲走的样子。

“等等,”韦尔林先生说,“不过我想知道除此之外你还想对我说些什么。”他态度明显缓和下来。他们之间僵硬的空气重新恢复了流动。

接下来的谈话非常轻松,韦尔林先生最终接受了推销员的推销。后来,他又允许其在他的公司里进行推销,也就是在那时推销员的业务量突飞猛进。

与顾客会谈时,推销员永远都在尝试怎样打破僵局,将话题导入推销的正途;何时该停止闲话家常,谈点正经事。很多新入行的人员一开始就无法抓住顾客全部的注意力,最后只有搞砸生意。太早或太慢进入销售主题都不恰当。

世界最著名的销售大师廉·丹弗说:“首先要引起客户的兴趣,而不是一开始就和客户谈生意。”这句话不仅适用于谈判、销售中,在我们社会交际生活中一样管用。只看你是如何掌握运用的。

蒋介石去世那年,蒋纬国的军衔是中将,这已是他当上中将的第14个年头。根据国民党的规定,当了14年中将若还未晋升为上将,则应强制退役,军衔也随之取消;上将则是终身制。时任总统的蒋经国并不打算给蒋纬国晋衔,为此蒋纬国想了个办法。

其时蒋介石的丧事已经结束,宋美龄准备赴美国安居。临动身那天,蒋氏兄弟前往送行。蒋纬国特地提早赶到官邸,他一改往日穿西装的习惯,穿了一套军服,还配戴了全套勋章勋标,一进门就向宋美龄行军礼。以前,蒋府每年逢蒋介石、宋美龄的生日,除夕吃团圆饭,端午节和中秋节,都要聚会,所有的人都穿便服。因此,宋美龄对蒋纬国的举动觉得奇怪。

蒋纬国一本正经地回答道:“因为再过不久,我就没有资格再穿军装了,所以今天给妈送行,特地让妈看看我穿军装的模样。”宋美龄追问道:“为什么?”蒋纬国就简单地说了一下军中强制限龄退役的制度。

宋美龄在大陆时,就不问军中之事,到了台湾更是不闻不问,限龄退役这种事,她还是第一次听说,于是问道:“那何敬之(应钦)为什么可以继续穿?”蒋纬国说:“那是上将,终身制。”宋美龄终于明白了。

这时,蒋经国也到了。蒋纬国一见他,也站起来行了个军礼。蒋经国皱皱眉头道:“在家里干什么来这一套?”蒋纬国还未回答,宋美龄已经开腔了:“纬国做军人还可以吗?”蒋经国不知前面已有文章,随口说:“他本来就是军人,干得很出色呀!”宋美龄问道:“既然他干军人很出色,为什么要办报请退役手续?”蒋经国这才知道是为这门子事,只好说:“纬国中将期龄到了,不过我马上准备交代给他办升上将的事体。”就这样,蒋纬国总算从中将升为上将。

看,事实再次证明了,如果你在生活中遇到了困难,不要立刻就想着放弃,而应该像蒋纬国一样,绕个道,虽然远点,但效果似乎更好。

说谎有理

撒谎其实也真算得上是社会生存中的一项必备技能。我们生活在一个用谎言构筑起来的社会里。既然生活中的谎言无处不在,那自然有它存在的理由,正所谓应运而生。就其效用而言,至少在说谎的时候认为它是有价值可言的。而事实,它也确实在某些时候能帮我们的大忙。

第十一节 我来教你如何“说谎”

几乎所有的人都知道“狼来了”的故事。孩子们从小就被灌输着“不要说谎”、“诚实是一种优良品德”的信条,很多人也愿意相信开诚布公是避免受到自己或别人良心谴责的不二法门。但是,任何一个有理性的人都不得不承认:这个世界处处充满谎言。

所以“谎言”是人类天生就会用的一种手段、一种“处事方法”。在说谎前,不妨想想你能为自己的谎言负责吗?

从小到大,父母、老师都教我们:“说谎是不对的。”然而,现在我们发现,其实谎言根本不可能杜绝,大获好评的电影《无间道》,一连三集都是由一个又一个的谎言串连而成的。在公司中,你有没有说过谎?别人向你说谎,你又如何看待?

“塞车”、“肚痛”,往往是迟到、请假的最佳借口,换言之,就是“说谎”。你从没说过“大话”?你认为有人相信吗?

像为黑黑的朱古力涂上一层七彩斑斓的糖衣一样,真实往往被紧紧包在美丽的外壳下。然而,这层糖衣包得好不好,有没有“穿帮”,却要看天时人和及包装功夫。

对谎言深恶痛绝?先别太快下定论,其实谎言也有“善意”与“恶意”之分,也有“必要”与“非必要”的。有些工作是非说谎不可的,正所谓“虚虚实实”,商场上免不了使使手段和计谋,当中自然也牵涉大量的谎言和陷阱。

到底什么是说谎呢?你或许会说:“说谎就是不说实话”。

(一)什么是“实话”?

实话是客观事实?错!严格来说“实话”是因人而异的。我给“实话”的定义是:“个人主观上觉得理所当然的东西,就是实话。”“实话”,是个主观的概念,而不是客观的概念。这是这篇文章的出发点,要是不赞同,我来给你解释。

古人说,大地是一块平板,平板是由四只大乌龟驮着的。那么我们能否说古人不说实话?如果这样古人会觉得很冤枉,因为对于他们,地球天经地义是这个样子的。

伽利略用观察来证明地球绕太阳转,当时的教会断定他是不说实话,而且差点要了他的命。我们作为后人觉得伽利略冤枉,伽利略明明说出了“真理”反而被诬蔑。

不赞同?好,再通俗些:两人打个照面,一人问“吃了吗?”我要是吃过饭了我就说:“吃了”。这就是所谓的“说实话”。你肯定赞同吧?好,我给你个例子:据说牛顿有一次做实验做得很晚,家人等的不耐烦,就不等他吃饭,先吃了。结果牛顿出来,看见桌子上的饭菜都被吃过了,就喃喃说:噢,原来我吃过饭了。然后转身回实验室去了。然后牛顿碰见你,你问:吃了吗?牛顿说:吃了。请问大家,牛顿是否在说谎?牛顿的头脑里,他是“吃了饭的”。

实话是“主观的”。说实话不一定是在“说实话”。

实话的本质,就是每个人主观上的“理所当然”。说实话的本质就是想啥说啥。

(二)什么是“谎言”?

谎言,就是“不是实话”。既然“实话”是主观的,那么谎言是一种“主观上故意的说与之理解相反的话,而且,往往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采取的故意的手段”请注意,谎言与说谎者的“主观理解”相反的,而不是与“客观事实”相反的。如果搞不清实话的本质,你就搞不清什么是“谎言”。

电视剧里一个美女痛哭诉说男友的谎言。她说男友跟她说今天电影院放《蜘蛛侠》,结果到了一看是在放《十面埋伏》。美女就认定男友品质恶劣。敢骗美女?和你吹!男友向天狂呼:“冤枉啊,我记错了而已,不是想骗你啊……”

谎言的本质,就是“故意把自己主观上的理所当然作出相反的表达”。也就是知道啥不说啥。

(三)什么是“说谎”?

说“谎言”不就是说谎了?基本上正确。要是再加上说谎的动机、表情、神态、暗示,说谎何止是“说谎言”这么简单?

说谎的本质,就是“费精力地故意利用一定手段来达到和自己理解相反的意思”。至于“费精力”如何解释,看看下面:

有一天,你和小明一起玩,打坏了教室的一块玻璃。你勇敢地承认是自己做的——做人要诚实。结果,你被罚扫地,而且你老爸出钱赔了一块玻璃。而小明,从始至终一脸无辜:“不是我干的。”从而得以逍遥法外,而且,还不时嘲笑你:“笨!”。你产生了困惑。

出来工作了,你逐渐发现,不说谎简直混不下去。不说谎,与上司的关系,与同事的关系,与亲朋好友的关系,工作业务的开展……这些,都要一团糟。

亲戚患病了,你说:“医生说了,没啥大事,过一段时间就好了。”其实你知道……

邻居小孩打破了你的一个花瓶,用惊恐的眼光看着你,你说:“这东西不值钱,破了就破了。”其实你知道,这个“破”东西是你跑遍半个城市才“淘”到的。

老婆照菜谱烧了一个菜,然后满脸自信地看着你,你说:“不错,蛮好的。”

有人在你面前把胸脯拍的山响:“我从来不骗人,请相信我!”可是,你会相信他么?

于是,你不得不承认:说谎,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的必需。

(四)为什么要说谎?

无论是谁,任何人都得承认一点,那就是谎言无所不在;而且善用谎言,有时也会有正面的结果。无论动机为何,“谎言”其实都是人类天生就会用的一种手段、一种“处事方法”。它的确能帮助完成一些较为麻烦的事。

一般而言,生活中出现的谎言目的不外是两种:保护自己和得到好处。

保护自己而说的谎言,可能是最常见的。做错了事,一想到后果可能是负面的,便会以谎言掩盖真相。此外,有些人为了得到一些东西,也会说一些好听的话,甚至许下不能成真的诺言。

还有人说,其实说谎的动机就是因为——“太在乎另一方”。为什么这么说呢?不在乎的话,费心思“说谎”干吗?即便说得只有特别在乎了,才会想办法和自己做对抗,把自己主观上的“理所当然”扭曲来表达给对方听。

举个例子:见了面打招呼:“吃了吗?”你知道你没吃,但是你想都不想,说:“吃了”。为啥?因为你知道你就算说“没吃”对方也不会请你,所以你没有“费精力”去琢磨如何骗吃。你主观上知道你还没吃,你随便说了“吃了”,这个并不能算“谎言”。谁吃饱了撑的一天到晚琢磨对你说谎?

再比如,你买了辆二手车。买的时候你问经纪人,这车有啥毛病?他说:“一切都好!”可是等你买了开回来就发现很多毛病。哎,这个经纪人如果真的不知道这车有这些毛病,那他也不是说谎。不过,既然有商业利益,估计他说谎的可能性很大!他可没少费精力编一些和他主观认知相反的话来鼓动你买车。而且,作为他想赚你的钱,他当然很在乎你(的钱)!

(五)说谎前先想后果

若只要能帮助你达到目的便随便“讲大话”,那你只能是一个“大话王”——记住,没有人会欣赏你这个才华。那如何才算是动用得宜的谎言呢?那就要把谎言成果的好与坏放在天平两端,仔细衡量了。

在说谎前,应该先要了解谎言带来的好处往往是暂时的。

不妨先花一点点时间去考虑一下谎言的后果。为了推搪一些推销电话而说的大话,自然无伤大雅,倘若是对你所工作的公司开支收入动手脚,或是为了争取客户,许下根本无法达成的承诺,这种谎言会有什么后果?若谎言被揭穿,你又需付出多少代价?是否值得承受?正如前面所说,谎言可以帮助完成一些较为麻烦的事,那不妨在撒谎前,先计算一下,若后果会比承认更严重,那何不坦白从宽?

此外,也不妨想想,除了“撒谎”之外,是否有更可行的方法。为什么不试着用沟通的方式来解决?相信谁也不愿意自己成为一个不能让人信任的人。

(六)我们应该如何说谎?

一位归国人士回来后,照例被人请去天天吃饭喝酒没个尽头。妈妈怕他喝酒伤肝,给他买了380元一小盒的“昂立多邦”,据说护肝。此人吃后,并没有觉出有什么效果。妻子想对妈妈“说实话”,告诉她这些昂贵的药根本就是浪费。结果这位归国人士还是对其母说谎了:“妈妈,你给我买的药很好!谢谢。”妈妈听了很开心,然后第二天又买了一盒给他带到国外……事后他的妻子抱怨他,说他不该说谎,以致妈妈继续破费,当然一顿数落是难免的。

可是此君自有道理,他对妻子说:妈妈给我买药,她买的不是药,而是一种“希望”。她希望她的儿子健康,从而她自己体会到做妈妈的骄傲和开心。所以为了让她实现她的目的,我就跟她说这药很好,多亏了妈妈买药。你想,妈妈那时候多么地开心和自豪!我能为了不让她继续给我买药而刺伤她的心吗?尽管我认为“实话是:没用的药!”

380元钱,给妈妈买个开心和放心,值!

说谎有理

有专家说:“懂得在适当的时候撒谎或扭曲事实,是待人接物的技巧。”事实上,只要稍留意,还是能够发现哪些是谎言,哪些是实话的。说谎时一般出现下列症状:瞳孔膨胀;声量和声调突变;笑容较少;眨眼太多;频频耸肩(主要指西方人);眼神接触出奇地多或少;说话中带有较多停顿、假装清喉咙、中间穿插“嗯”等语气词;经常摸鼻子;频频吞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