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地理秘境之谜
18250500000048

第48章 黄河“揭底”现象之谜

从山西省龙门到陕西省潼关之间的黄河,每过七八年就发生一种奇异的现象——夏秋洪水能将河底数米厚的泥皮揭起冲走,沿河群众和治黄科技人员把这种现象叫做“揭底”。解放以来他们已目睹过5次“揭底”。

黄河自龙门到潼关段的河道全长132.5公里,又称“小北干流”。整个河床南北走向,呈纺锤形状。北部龙门和南部潼关都是著名的狭关险谷,河宽仅数百米,纺锤状的中部河宽达19公里。这段河流南北落差大,上游上百条支流把大量泥沙带入河道,在此沉积,河床淤积严重。

每过七八年出现的“揭底”奇景,都发生在7、8、9三个月。“揭底”前河道中出现片片因泥沙淤积形成的沙洲,河床较以往抬高,河道散乱。这时,如果天降暴雨,出现每秒800立方米以上的大洪水,数小时后,“揭底”现象便随之发生。河中数米厚的泥皮像墙一样直立起来,很快又被洪水吞没卷走,河面上泥皮此起彼伏,满河开花,水声震耳欲聋。持续一段时间,洪水就冲出一条数米深的河床,浩浩荡荡地奔向大海。

黄河“揭底”现象早已有之。从20世纪40年代末到80年代末有记录的几次中,最大的一次发生在1964年,滔滔的洪水一下子把河东的10万亩滩地全部卷走。“揭底”时掀起的河床泥皮平均高出水面3~5米,每立方米洪水中含有900多公斤泥沙。

我国科学工作者把这种现象称做“黄河的自我调整”,外国科学工作者称之为“世界河流之奇观”。由于这段河道能够自己为自己疏通,因而使几个有名的古老渡口如龙门、大禹和风陵渡一直沿用至今。

我国有些科学工作者认为,“揭底”现象可能与这段河床的形状有关,但目前缺乏确凿的科学证据。黄河“揭底”现象至今还是一个未解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