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表现出众的能力
18250000000026

第26章 演讲中的环境掌控

第一节 准备的讲稿不适用的处理

在演讲中,演讲者常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形:一是听众提出了一些新的问题,超出了演讲者演讲的范围;二是准备的讲稿内容与前面演讲者的演讲内容有许多重复之处;三是从前面演讲者的演讲中获得了新的启示,有了新的看法和感想;四是会场情况发生了重大变化,准备的讲稿完全不适用。

碰到上述情形,演讲者应灵活应变,及时调整自己的演讲内容:

1.从三个方面考虑和处理听众提出的新问题

首先,要好好考虑听众提出的问题我能否回答?如果能够回答当然最好,但如果缺乏准备不能回答,你千万不能采取不理不睬的态度,而应该这样对听众说:“这是一个很有趣而且很重要的问题,我没仔细研究过,但我很乐意会后与大家一起讨论研究这个问题。”

其次,还要进一步考虑,听众提出的问题我有没有马上回答的必要?在什么时候回答合适?又有没有必要向众人回答?还是单独回答为好?如果有必要马上回答,就马上回答,趁热打铁;如果问题是自己准备要讲的,但还没讲到,你可以这样回答听众:“这个问题一会儿就讲到,先暂且不作回答。”如果问题没有必要向众人回答,那你不妨说:“会后我会答复你。”

最后,我们还要考虑,听众提出的问题是否与自己的讲题有关?回答这个问题会不会影响演讲中心的集中?如果回答会把问题扯远,分散演讲的中心,那就要避免会上回答。但你务必要这样对听众说:“你提的问题我会后一定答复你。”这样才不会使提问者扫兴。

2.内容重复的问题可略去不说

一是对相同的看法、论述略去不说,只说与众不同的那一点。比如你可以这样说:“刚才大家对某某问题都讲得很详细深入了,这里我只想作一点补充……”或者说“这里我只想就某个问题谈谈我的看法”等。

二是对相同的事例略去详细描述,只作总结性、过渡性的评议。比如你可以这样说:“刚才不少人都详细讲述了××的事迹。的确,他的事迹是感人的,他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当然,如果能举出新的事例是最好不过了。

3.放弃原讲稿重新组织演讲内容

有两种处理方法:一是时间充足的话可重新写出讲稿。二是时间仓促的话,可列出提纲,作即席演讲。这里不妨举个最为突出的例子。1955年,周恩来总理代表中国政府出席举世瞩目的万隆会议。会议开幕后不久便出现了分歧。一些国家的代表团偏见或不明真相,攻击中国在边境省份设自治区是对邻国的颠覆,并提出华侨双重国籍等问题。这时,人们把目光转向周恩来,有的同情,有的焦虑,有的幸灾乐祸。面对这一突发情况,周恩来推后了发言时间,将原讲稿印成书面材料发给与会代表,然后重新赶写讲稿。在听完大多数国家代表发言后,周总理才从容走上讲台,针对新的情况作了如下演讲:

“首先,不同的思想和社会制度不妨碍我们求同和团结,亚非会议既然不排斥任何人。为什么我们自己反倒不能互相了解?次之,中国共产党是无神论者,但我们尊重有宗教信仰的人,也希望有宗教信仰的人尊重无宗教信仰的人。

第三,华侨双重国籍问题是旧中国遗留下来的,新中国准备与有关各国政府解决华侨的双重国籍问题。中国境内有傣族存在,就须给他们自治权利,就像缅甸有僮族自治邦一样,怎能说是威胁了邻邦呢?

为了不使会议有争议,中国决定不在会议上提出解放自己的领土台湾和沿海岛屿,以及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问题,尽管中国的要求完全是正义的。”

他的话音刚落,全场便爆发出长时间的掌声。印度总理、缅甸总理等人纷纷离开座位,过去与周恩来握手。一些起初对中国不友好的代表也称赞周恩来的演讲是出色的、和解的。的确,周恩来的演讲是出色的,他的演讲不仅解开了亚非国家之间的隔阂,而且还赢得了亚非朋友对中国的信任,促进了会议的成功。

从这个例子,我们不仅可以看到,演讲作为“武器”,其力量是何等巨大!同时也可以看到,根据新的情况灵活调整演讲内容是多么重要!如果周总理不善于应变,照搬原讲稿发言,就不会有演讲的成功。

第二节 应对听众的故意刁难

一般来说,绝大多数听众对演讲者都是尊敬和友善的,即使提出一些质疑也是出于善意。对此,演讲者应持欢迎的态度,并要认真地给予解答。但也不可避免会有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故意提出一些带歧视、轻视、敌视性的问题,故意刁难演讲者,对此,演讲者应毫不客气地给予回击。可借鉴以下经验。

1.针锋相对

例如,当达尔文的进化论学说传播开来时,英国教会曾召开过一次辩论演讲会。会上,一位大主教突然对赫肯黎教授进行人身攻击,他说:“赫肯黎教授就坐在我旁边,他是想等我一坐下来就把我撕成碎片的。因为照他的信仰,他本来是猴子变的嘛!不过,我倒要问问,这个猴子子孙的资格,到底是从祖父那里得来的呢,还是从祖母那里得来的呢?”赫胥黎针锋相对地回答:“我断言——我重复断言:要说我是起源于弯着腰走路和智力不发达的可怜的动物,我并不觉得羞耻;相反,要说我起源于那些自称很有才华,社会地位很高,却胡乱干涉自己所茫然无知的事物,任意抹杀真理的人,那才真正可耻!”雄辩的哲理使大主教瞪着大眼,无言以对。

2.反唇相讥

例如,在一次宴会上,长相消瘦的萧伯纳正准备致词,一个脑满肠肥的资本家讥笑道:“啊,萧伯纳先生,一见到您,我就知道世界上正在闹饥荒。”萧伯纳微微一笑,反唇相讥道:“嗯,先生,我见到您,就知道了世界上正在闹饥荒的原因。”

德国大诗人海涅因为是犹太人而常常遭到无理攻击。他在一次演讲中,有一个旅行家突然对他说:“我发现了一个小岛,这个岛上竟然没有犹太人和驴子!”海涅白了他一眼,反唇相讥地说:“看来,只有你我一起去那个岛上,才会弥补这个缺陷!”

3.反戈一击

例如,有位演讲家在演讲结束时,台下有一学生突然连珠炮似的向他发问。

学生:先生,您今天是第一次演讲失败吗?

演讲家:那当然是第一次啦。噢,你们当学生的怎么总爱问这个问题?

学生:演讲时,您觉得什么样的字音最容易说错?

演讲家:错。

学生:您演讲开始时,从来不说的是什么?

演讲家:结尾。

回答了学生的问题后,演讲家也来个出其不意,反戈一击:

演讲家:我方才讲的冷缩热胀的道理你懂了吗?

学生:懂了,先生。冬天白天短—冷缩;夏天白天长—热胀。

这时,台下出现了哄堂大笑,这位发问的学生才知道说错和失败的是自己,不禁羞红了脸。

4.顺水推舟

例如,作家谌容有一次应邀到美国一所大学演讲,她刚登上讲台,有人就给她提了一个难堪的问题:“听说您至今还不是中国共产党党员,请问您对中国共产党的私人感情如何?”谌容顺水推舟地答道:“你的情报很准确,我确实还不是中国共产党党员。但是,我的丈夫是个老共产党员,而我同他共同生活了几十年,尚无离婚的迹象,可见,我同中国共产党的感情有多深。”谌容巧妙得体的回答博得了台下听众的称赞。

5.欲抑先扬

例如,周恩来总理有一次在北京举行记者招待会,当他正在就我国经济建设成就以及我国的对外政策作演讲时,一位西方记者不怀好意地站起来问道:“请问总理先生,中国可有妓女?”周总理用坚定的口吻答道:“有。”顿时会场骚动。当人们惊讶之余,周总理紧接着说道:“在中国台湾省。”这一欲抑先扬的回答博得了全场一阵掌声。

6.避实就虚

例如,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一位西方记者问周恩来总理:“请问,中国人民银行有多少资金?”周恩来听出他是在讥笑我国贫穷,对此,周总理没有作正面回答,而是巧于迂回、避实就虚地说:“中国人民银行货币资金嘛,有18元8角8分。”接着,周总理作了这样的解释:“中国人民银行发行面额为10元、5元、2元、1元、5角、2角、1角、5分、2分、1分的十种主辅币人民币,合计为18元8角8分。中国人民银行是由全国人民当家作主的金融机构,有全国人民作后盾,信用卓著,实力雄厚,它所发行的货币,是世界上最有信誉的一种货币,在国际上享有盛誉。”周总理的一席话可谓语惊四座,人们对他的机敏应变才能佩服得五体投地。

7.运用幽默

例如,达尔文在一次演讲中,刚说出题目,有一位年轻貌美的女士就站起来,带着戏谑的口吻问道:“听说您断言,人类是由猴子变来的?”达尔文答道:“是的。”这位美女继续说:“那么,我也属于您的论断之列吗?”达尔文彬彬有礼地答道:“那当然!不过,您不是由普通的猴子变来的,而是由长的非常迷人的猴子变来的。”达尔文幽默风趣的回答博得全场一片笑声。

以幽默著称的英国前首相丘吉尔有一次正准备作即席演讲,一位媚态十足的女士对他说:“丘吉尔,你有两点我不喜欢。”“哪两点?”丘吉尔问。那女士说:“你执行的新政策和你嘴上的胡须。”丘吉尔听后,彬彬有礼地答道:“哎呀,真的,夫人,请不要在意,您没有机会接触到其中的任何一点。”丘吉尔有一回访问美国,刚做了几分钟的演讲,一位反对他的美国女议员站起来对他说:“如果我是您的妻子,我会在您的咖啡里下毒药的。”丘吉尔狡黠地笑了一笑,说:“如果我是您的丈夫,我会喝下那杯咖啡的。”丘吉尔的幽默令反对者悻悻而去。

8.运用逻辑

著名诗人马雅可夫斯基是一位善于应对的演讲家。请看他在一次演讲大会上是如何应对的吧!

反对者:您讲的笑话我不懂!

马:您莫非是长颈鹿?只有长颈鹿才可能星期一浸湿的脚,到星期六才能感觉到呢!

反对者:我应当提醒你,马雅可夫斯基,从伟大到可笑,只有一步之差!

马:(用手指着自己和那个人)不错,从伟大到可笑,只有一步之差。

反对者递上一张条子,上面写道:马雅可夫斯基,您今天晚上得了多少钱啊?

马:这与您有何干?您反正是分文不掏的,我还不打算与任何人分哪。

反对者:您的诗太骇人听闻了,这些诗是短命的,明天就会完蛋,您本人也会被忘却,您不会成为不朽的人。

马:请您过1000年再来,到那时我们再谈吧!

反对者:马雅可夫斯基,您为什么喜欢自夸?

马:我的一个中学同学舍科斯皮尔经常劝我说:“你要只讲自己的优点,缺点留给你的朋友去讲。”

反对者:这句话您在哈尔科夫已经讲过了!

马:看来,这个同志是来作证的,我真不知道,您到处在陪伴着我。

反对者又递上一张条子,上面写道:“您说,有时应当把沾满‘尘土’的传统和习惯从自己身上洗掉,那么您既然需要洗脸,这就是说,您也是肮脏的了。”

马:那么您不洗脸,您就自以为是干净的人吗?

反对者:马雅可夫斯基,您为什么手上戴戒指?这对您很不合适。

马:照您说,我不应该戴在手上,而应该戴在鼻子上喽!

反对者:马雅可夫斯基,您的诗不能使人沸腾,不能使人燃烧,不能感染人。

马:我的诗不是大海,不是火炉,不是鼠疫。

上述应对实在是棒极了,不仅极具幽默,且具有高妙的逻辑战术。如反对者由“您说,有时应当把沾满‘尘土’的传统和习惯从自己身上洗掉”推出“既然需要洗脸,这就是说,您也是肮脏的了”的结论,这明明是偷梁换柱(即偷换概念)的伎俩,马雅可夫斯基将错就错,用反问给予辛辣的讽刺。当反对者指责他戴戒指并攻击他的诗不能使人沸腾、燃烧和不能感染人时,马雅可夫斯基便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用同样的战术——偷梁换柱予以回击,使反对者一个个败下阵来。

应对方法还有很多,不能一一尽到。这里最关键的是,演讲者要无所畏惧,沉着应对,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出自己的聪明才智,战胜对方。

第三节 听众开小差的处理

在许多演讲会上,听众开小差是常见的事,如看报纸杂志的,聊天的,喧闹的,打瞌睡的,望着窗外出神的,看外面热闹的,总之无所不有。这种情形会严重影响听众的听讲效果,同时也会影响演讲者自身的演讲情绪。

碰到这种情况,演讲者务必找出原因,对症下药,及时调整自己的演讲内容及演讲方法。对听众听讲兴趣及注意力造成影响的原因很多,有主观方面的问题,如内容枯燥无味,演讲者不善于表达等;也有客观方面的问题,如会场环境欠佳,缺乏传声设备,会议时间过长等。对于主观方面的问题,演讲者在演讲准备时就要注意解决,对讲题以及材料都要作精心的设计和选择,力求合乎听众胃口,力求生动活泼、幽默风趣。对于客观方面的问题,演讲者则要灵活应变,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适当的解决方法和措施。

1.尽量缩短演讲时间

遇到会议时间过长,以致听众疲倦或出现不耐烦情绪时,演讲者不妨精简演讲内容,尽量缩短演讲时间。

有经验的演讲家是这样应变的:艾林豪威尔任哥伦比亚大学校长时,常常出席宴会并发表演说。在一次宴会上,他排在最后一个发言。由于前面的人演讲都是长篇大论,轮到他发言时,时间已经不早了,听众早就迫不及待地等着就餐了。艾森豪威尔急听众所急,他放弃了原来准备的讲稿,对听众说了以下两句话:“每一篇演讲不管它写成书面的或其他形式,都应该有标点符号。今天晚上,我就是标点符号中的句号。”说完,他就回到座位上了。当听众明白他已经演讲完时,对他简短的演讲报以热烈的掌声。

据说,恽代英在一次报告会上也遇到类似情况。由于前面有好几个人演讲,轮到他演讲时,听众已经很疲倦了,为了让听众振作精神,恽代英一走上讲台,便出乎意料地“哈哈”一笑,被弄得莫名其妙的听众也跟着笑起来。当听众精神兴奋之际,恽代英开始了他的演讲。

演讲家们这些灵活的应变对策是值得我们仿效的。

2.适当活动防止听众困倦

大家知道,人在“春眠不觉晓”的日子里和炎热的夏天,最容易困倦和瞌睡。曾经有位演讲者遇到过这种情景,他是这样处理的:当时,他正在台上侃侃而谈,只见一缕初春的阳光从会场后侧的玻璃窗照射进来,照在少数人的背上。这些人的背脊立刻觉得一阵暖和,就不知不觉地沉沉入睡了。最后,这种气氛还传染到前面的人。看到这一情景,演讲者暂停了演讲,对听众说:

“请诸位抬起头看看天花板。”

大家以为天花板上真有什么看的,个个都抬起头来看着天花板。

“现在再看一看左边。”大家果然又向左边张望。

“那么诸位不妨看一看右边。……好了,这就是头部运动。疲倦的时候,不妨做头部运动。如仍觉疲倦,亦可以做体操活动。现在,请诸位举起手来。”大家便跟着他举起了手……

这一方法果然奏效,听众做了上述活动之后,不再困倦了,又开始专心听他演讲了。

除了上述方法,要消除听众的困倦和烦躁,打开窗门透气,有条件的话,开开风扇或空调,都是必要的措施。不过,演讲者自身的精神状态是最关键的。因为困倦可以传染人,精神抖擞也可以传染人。曾经有人请教一位大主教,怎样在一个炎热的星期天下午使一群听演讲的信徒不至于打瞌睡,这位大主教回答:“叫仆人用棒子去打那个传教士。”为什么要打那个传教士呢?是这位传教士不该在这个时间去传道吗?显然不是的,打的目的是刺激那位传教士,使之精神抖擞起来,从而影响他的听众也精神抖擞起来。因此,要使听众进入良好的精神状态,演讲者自己首先要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这是至关重要的。

3.借景发挥排除外界干扰

听众受到外界干扰时,演讲者不妨借景发挥,即景说话,将意外发生之景与演讲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

这个方法可以有效地把听众的注意力重新吸引到演讲上。例如,有位老师走上讲台,刚要向同学们作《人不能失掉自尊心和自信》的演讲,这时外面隐约传来音乐系的练歌声,同学们一下被吸引过去了,很多人伸长了脖子,支起了耳朵,甚至有人小声议论。面对这种情况,这位老师马上调整了自己的开场白,她大声问:“谁是张明敏的崇拜者?”这意想不到的提问,一下子把同学们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了,很多人大声回答道:“我!”有的甚至举起了手。这位老师接着又问道:“最喜欢他的哪首歌?”很多人回答:“《我的中国心》!”(当时正流行这首歌)这位老师微笑着说:“那我和你们是同党!(同学们情绪热烈,笑声)我最喜欢‘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这两句。可是前几天,我在我的同学家里却看到了她穿着一套日本和服照的照片,谈话间还流露出,只要能出国,让她做什么都行。我真不知道,我这位同学的中国心哪里去了,她的自尊心、自信心哪里去了,所以,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人不能失掉自尊心和自信》。”话音刚落,同学们便报以热烈的掌声。这位老师之所以能成功地将同学们的注意力重新吸引过来,关键在于她善于将眼前意外发生之景与讲题有机地结合起来,且结合得天衣无缝,巧妙无比,难怪听众为她喝彩。

4.运用幽默制止捣乱行为

在演讲中,有时候会碰到这种情形:演讲者正讲得兴致勃勃,听众也正听得津津有味时,突然有人学鸡叫,学狗叫,吹口哨等,引得听众哈哈大笑,打断了演讲者的思路,分散了听众的注意力,对此,演讲者必须予以批评与制止。由于发出怪声者多是调皮捣蛋之人,这种人喜欢挑衅他人,如果严厉批评,他可能会跟你对着干,多叫几声给你听,结果更糟。不妨用幽默去批评,让笑声挫败他的锐气和顽气,效果会更好。例如,英国文学家查尔斯·兰姆有一次正作演讲,忽然有人故意发出“嘘嘘”的怪声捣乱。兰姆说:“据我所知,只有三种东西会发出嘘嘘声—蛇、鹫鸟和傻子。你们几位能到台前来,让我认识一下吗?”他的批评幽默而礼貌,几个捣乱分子乖乖地低下头来,不敢再做声了。

又如,亨利·比彻尔在一次演讲会上正滔滔不绝地讲着,突然,一个喝得醉醺醺的人在下面学公鸡叫,引得听众大笑,搅断了比彻尔的演讲。比彻尔有意看了一下表,然后说道:“怎么回事?难道天要亮了吗?我简直不敢相信。然而低级动物的本能是不会错的。”比彻尔的幽默也逗得听众哄堂大笑起来。在笑声中,那个学鸡叫的人似乎清醒了一些,不好意思叫了。可见,用幽默批评捣乱分子效果蛮好的。

5.让听众听清你的每一句话

听众因听不到或听不清楚开小差时,演讲者可根据具体情况作如下处理:

如果因为会场太大,听众坐得太后或太分散,不妨请听众尽量往前就坐。

如果声音太小,以致听众听不清,不妨将声音提高一些,让后排听众都能听到;如果因会场太大,听众太多,提高声音都难以让所有听众听清楚,不妨使用扩音器。

如果某些字、词、句听众听不清楚,不妨向他们重复一遍,甚至两遍。

如果因说话速度过快,或咬字不清,或语音不准,以致听众听不清楚,不妨将说话速度放慢一些,这样将有助于听众听清楚你说的话。

第四节 巧用提问,吸引听众

即兴演讲时,在适当的情境下提问可以缩短与听众的心理距离,满足听众的好奇心,创造宽松的气氛。利于表达,使演讲者处于主动。

一般情况下,即兴演讲的提问有这几种方式:

正问:开门见山,直接提出你想了解的问题。

反问:从相反的方面提出问题,使对方不得不回答。

侧问:从侧面人手,通过旁敲侧击,回到正题上。

设问:假设一个结论,启发对方思索,诱使对方回答。

演说中的提问虽然有许多好处,但一定要注意方法,否则会事与愿违。提问的技巧包括:

1.提问要适时而发

提问要在气氛很融洽的情况下进行,这样听众才能很好地同你配合。如当你讲到现实生活中机构臃肿,办事很难,你的观点又引起了听众的共鸣时,你可这样发问:“朋友,刚才我说到的这种‘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现象,您碰到过没有?”

2.提问要适事而发

在听众有一种强烈的探讨欲、表现欲时可进行提问,比如涉及到“金钱”问题时,这个问题一般人对它很敏感,可以这样问:“有人大声呼喊‘世上只有金钱好,没有金钱不得了’。在座的各位朋友,您说对吗?”

3.提问要简明扼要

提问次数不能太多,每次提问要简短,问题的答案要能使听众在很短的时间里答得上来,甚至在潜意识驱使下就能做答。切忌内容晦涩难懂,用词怪僻生硬。下面这个问题就问得不太好:“朋友们,有人说生活是美,有人说现象是美,你说呢?”

4.提问要真诚

除了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比如想通过提问来平息喧闹的听众时,一般不要随便问,问得高深,问得庸俗,问得莫名其妙都得不到好结果。要“示之以诚”,发自真心。

5.提问时要能放能收

提问要放得出去,收得回来,切忌一发不可收拾。要始终围绕主旨发问,使听众的回答处在你的“圈套”里。适当的时候可运用“对啊!”“是啊!……”“正是刚才这位朋友所说的!”等词进行收束。如果问题提出来听众没有反应,自己要巧妙地接应下去。

第五节 设置兴奋点,产生共鸣

演讲不可能全场都是高潮,听众始终处于兴奋的顶峰;更不能铁板一块,静如死水;而应如大海起波,一浪高过一浪。这就需要在演讲中设置兴奋点,让听众能够兴奋,有时间兴奋。

1.给掌声留出空间

掌声的调剂会使演讲产生强烈的现场感染力。演讲时,一定要有意识地给掌声留出一定的空间。要运用那些带有浓厚感情色彩、充满激情的语言,那些立场鲜明、见解独到、能够给听众以深刻启迪的语言,那些热情歌颂真善美、无情鞭挞假恶丑的语言。这些语言能让听众受到激励、鼓舞和启发,从而自发地鼓掌。

如闻一多《最后一次讲演》中的“这是某集团的无耻,恰是李先生的光荣!李先生在昆明被暗杀,是留给昆明的光荣!也是昆明人的光荣!”以及听众的热烈反应,真是“寓情感于隋理之中,发掌声于妙语之外”。

2.善于埋设兴奋点

所有能够引起听众兴趣和热切关注的事例、名言、佳句和精辟独到的见解都属兴奋点的范畴。在演讲中,要有计划、有目的地选取一些触及兴奋点的语言,绵延不断地“埋设”在演讲稿中,让它像星星一样闪烁,像眼睛一样放射出睿智的光芒,这会拉近演讲者和听众的心理距离,满足听众的心理需要。但要讲求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千万不能不顾对象,故弄玄虚,刻意求工。

美国总统杜鲁门在日本投降时发表的广播演说中,首先把人们的注意力集中到了日本签署无条件投降书的美军军舰密苏里号上,接着又回顾了珍珠港事件,让所有美国人的心都为之跳动,在缅怀亲人的同时,阐明这是自由对暴政的胜利,并认定“胜利后的明天将是全世界和平与繁荣的希望。”整篇演讲起伏有致,既肯定了民族的精神与意志,又让人民对明天充满必胜的信心。

3.敢于标新立异

人都有好奇心,满足人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本身就具有兴奋作用。打破常规,标新立异是设置兴奋点的好方法。为了使演讲吸引听众,在尊重文化传统和思维习惯的基础上,要对演讲稿进行必要的创新,打破思维定势,敢于创造,善于借鉴,造清新之气,树时代新风。

外交场合的演讲大多平稳有度,但1972年尼克松来华时,在一次演讲中却说:“长城已不再是一道把中国和世界其他地区隔开的城墙。但是,它使人们想起,世界上仍然存在着许多把各个国家和人民隔开的城墙。长城还使人们想起,在几乎一代人的岁月里,中国和美国之间存在着一道城墙。”听到这里,人们不知其来意是善是恶,自然细心聆听下文:“四天以来,我们已经开始了拆除我们之间这座城墙的长期过程。”一句话让听众轻轻放下了提起来的心。

4.给听众以强烈刺激

从生理学角度讲,在额定域值内,人的感官接收外来刺激的强度越大,神经兴奋的程度越高。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最容易记住对自己有重大影响、对自己有利的、自己主观愿意记住的或给予自己重大刺激的信息。

听众对演讲反应强弱,或者说演讲对听众兴奋程度影响的大小,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演讲语言的强度。演讲语言的强度主要取决于演讲者对演讲内容的熟悉程度、对事物的感悟程度、对问题分析的透彻程度和现实立场的鲜明程度。演讲要尽最大努力把问题看得透彻、准确、鲜明,始终给听众一种压力感和责任感。

第六节 避实就虚,化解对抗心理

在有些情况下,台下的听众对台上的演讲者总有一种敌对情绪。他们下意识地进行着与演讲者思想意识、表达情感相背向、相逆反的意识与思维。他们淡漠、厌恶、说小话、起哄、离座,甚至直接与演讲者发生言语抵触。

面对听众的对抗心理,只能接受、协调、化解,绝对不能排斥与压制。否则,你不是在做即兴演讲,而是在跟听众抬杠、吵架。

为了避免听众的对抗心理,把听众对抗心理控制到最低限度,可以运用下面几种方法:

(1)在台上的动作幅度不要太大,不要表现出孤芳自赏,高人一等。

(2)打扮不要太耀眼时髦而显得与众不同。

(3)告诉主持人,千万不要把自己大吹大擂,抬到九天之上,这样最易让人产生抵触情绪。

(4)开场白恰到好处,不要太谦虚、太客套而有虚伪之嫌。

(5)要讲知心话,切忌大话、空话、假话。

(6)演讲者还可以利用听众的这种逆反心理,反其道而行之。比如故意表现得遮遮掩掩,言行诡秘,让听众欲罢不能,很想听下去,如“下面我就不说了,以免引起轰动。”不过,这种方法一定要慎用,否则会激起听众的更大反感。

第七节 克服怯场的诀窍

美国心理学家曾在三千人当中做过一次心理测验:你最担心的是什么?答案是漫无边际的:死亡、双目失明、丧失亲人、疾病、面容被毁、离婚等。令人吃惊的是:约占40%的人认为最令人担心也是最令人痛苦的事是在大庭广众之前讲话。

1.不敢在大庭广众面前讲话,你不是特例

几乎100%的人对登台讲话都有一种先天的恐惧感,别看他们在台下,在三五个人里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一到台上,或是让他正正经经地给大家讲几句话,他就会胆战心惊、面红耳赤,同样的内容也表达不出来了。

怯场是人人都有过的经历,即使是著名的演说家也不例外,他们也会心口发慌,两腿发抖。古罗马雄辩家希塞斯曾私下里说:“演讲一开始,我就感到自己面色苍白,四肢和整个心灵都在颤抖。”

温斯顿·丘吉尔也说过,他开始演讲时,口中似乎塞着块厚达9寸的冰疙瘩,那份难受就不用提了。

美国口才大师詹宁斯·伯瑞安初次上台演讲时,两个膝盖颤抖地碰在一起。

美国讽刺作家马克·吐温第一次当众朗诵时,口中像“塞满了棉花”。

印度总理英迪拉·甘地初次发表演讲时,“不是在讲话,而是在尖叫”。

2.许多演讲家从来就没有消除过对登台的恐惧

他们已经是极著名的演讲家了,成就卓著,在别人眼里,他们是成功的象征,而且,事实上他们多年来从未失败过。演讲场场精彩,有时比预期的效果还要好,但他们还是害怕,特别是在登台以前和上台后的前几分钟里,他们私下讲:“我从来就没有完全消除过对登台演说的恐惧。在演讲之前,几乎总是害怕,而且,这种害怕的情绪会一直持续到开头的几句话里。”

3.害怕说话也有反作用

某种程序的登台恐惧感反而有好的作用,人类有一种天生的应付环境中不寻常挑战的能力。当你注意到自己脉搏加快、呼吸也加快时,切莫紧张。你的身体一向就对外来的刺激保持相应的警觉,这时,说明它已准备行动了。假使你这种生理上的预备是在某种程度之下进行的,你会因此而想得更快,说得更流畅,并且一般说来,会比在普通状况之下说得更精彩。

4.害怕当众说话不过是对后果的担心

对大多数人而言,当众说话的效果是一个未知数,对听众反应心里没底。于是不免产生焦虑、恐惧。特别是生手,演讲对他们来说是一连串复杂和陌生的情形,要比学电脑、打网球、开汽车更复杂。然而,如果获得经验,当众说话就不再是一种痛苦,而是一种令人难忘的快乐了。

第八节 遇到意外情况的应对

人们在演讲中有时会遇到一些意外的情况发生。这些意外不是演讲者自身失误造成的,也不是听众故意捣乱所为,主要是一些客观原因造成的,比如,扩音器突然哑了,照明灯突然灭了,听众中突然有人晕倒,有人不小心跌倒了等等。遇到这种情况,演讲者除了请有关人员协助处理外,如修理线路,送病人上医院等,其实也很需要用聪明才智去消除意外带来的影响。据说,马季和赵炎有一次在山东潍坊市表演相声《吹牛》,两人正“吹”得不可开交时,礼堂天棚上有一盏大灯突然炸裂,玻璃碎片向四处散落,听众惊得抱头叫了起来。眼看一场精彩的演出毁于一旦,马季灵机一动,把这情景巧妙自然地转化为相声的内容,他用手指着天棚说:“你能吹,瞧我的,我能把吊灯吹碎!”真可谓妙语惊四座,全场爆发出海涛般的掌声。演讲不也需要这种“急”才吗!美国前总统里根可以说是一位颇有“急”才的政治家。据说,他有一次在白宫的钢琴演奏会上发表讲话,夫人南希不小心连人带椅跌落在台下的地毯上,观众发出惊叫。南希灵活地爬了起来,在200多名宾客的热烈掌声中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正在讲话的里根看到夫人并未受伤,就俏皮地说道:“亲爱的,我告诉过你,只有在没有获得掌声的时候,你才能这样表演。”这里,里根是用幽默遮掩夫人的窘态,同时也是为了缓解会场的紧张气氛,使演讲能顺利进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