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护理学导论
18244900000028

第28章 护理计划

护理计划(nursing planning)是依据确定的护理诊断制定具体护理措施的过程,是护士在评估及诊断的基础上,对护理对象的健康问题、护理目标及护士所要采取的护理措施的一种书面说明,它是实施护理活动的指南。制定护理计划包括四个步骤:排列护理诊断的顺序;确定护理目标;制定护理措施;护理计划成文。

一、确定护理诊断顺序

当护理对象出现多个护理问题时,应根据问题的轻、重、缓、急安排护理工作,以保证护理工作高效、有序地进行,即需要对这些护理诊断(包括合作性问题)进行排序,以确定解决问题的优先顺序。排序前根据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先对护理问题进行分类。

(一)护理问题的分类

根据护理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将护理诊断分为三类:

1.首优问题 首优问题是指对生命安全威胁最大,需立即采取行动予以解决的问题。例如昏迷患者存在的“清理呼吸道无效”;休克患者的“体液不足”等问题,应首先解决。紧急状态下,尤其是急、危、重症患者可以同时存在几个首优问题。

2.中优问题 中优问题是指虽然不直接威胁生命,但给护理对象精神上或躯体上带来极大的痛苦,严重影响其健康的问题。例如“急性疼痛”、“皮肤完整性受损”、“体温过高”等问题。

3.次优问题 次优问题是指与此次发病关系不大,不属于此次发病的反应的问题。次优问题并非不重要,而是指在安排护理工作时可以稍后考虑。如一个哮喘患者同时存在“营养失调:高于机体需要量”问题,在哮喘发作期,护士会把这个问题列为次优问题,等患者过渡到恢复期后再进行处理。

(二)排序原则

1.优先解决危及生命安全的问题 如“气体交换受损”“体液不足”等。

2.按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进行排序 这是最常用的方法,先解决低层次需要问题,后解决高层次需要问题。在需要的五个层次中,生理需要处于最低位,但却是最重要的,因此应先考虑满足生理需要,再解决其他层次需要。如“体温过高”、“尿潴留”、“疼痛”等。

3.考虑护理对象的主观需求 服务对象对自己的需求,特别是较高层次的需求最清楚,最有发言权,因此排序时在遵照以上两条原则的同时,在与治疗、护理原则无冲突的情况下,可考虑优先解决护理对象主观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4.优先处理现存的问题 潜在性问题,根据性质决定其解决的次序。

(三)确定护理问题优先顺序应注意的事项

1.分析护理诊断之间的相互关系 决定护理诊断的先后顺序时,应分析护理诊断之间的相互关系。例如:一位术前患者可能存在以下两个护理诊断,“焦虑:与即将接受手术有关”及“知识缺乏:缺乏预防术后迸发症的相关知识”。也许护士认为教给患者术前练习床上排尿、有效咳嗽等知识十分重要,因为这些关系到防止术后出现尿潴留、堕积性肺炎等迸发症的问题,故把知识缺乏放于首位。但实际上患者处于焦虑状态时,注意力往往难以集中,无法耐心听讲,护士针对知识缺乏所进行的健康教育效果大打折扣。所以,护士应先采取措施降低患者的焦虑情绪,然后再进行有关健康教育。

2.护理诊断顺序随病情变化而改变 护理诊断的先后顺序可能随着疾病的进展、患者反应的变化而发生改变。例如: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会出现“活动无耐力”的护理诊断。在心肌梗死急性期,这个问题与“心输出量减少”、“疼痛”、“潜在并发症:室颤”等严重威胁患者生命的问题相比,只能列为中优护理诊断。但随着病情的好转,患者渡过急性期后,如何恢复活动耐力,早日活动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就成为护理的重点,这时“活动无耐力”就由中优问题变为首优问题了。

3.潜在性护理诊断与潜在并发症的排序 潜在的护理诊断和潜在并发症,虽然目前没有发生,但并不意味着不重要,应与其他护理诊断放在一起,按病情需要一起排序。有时,它们常常被列为首优问题而需立即采取措施或严密监测。例如,脑血栓致瘫痪卧床患者,出现“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肝硬化患者有“潜在并发症:上消化道出血”问题,尽管这些问题尚未出现,但却需要护士优先考虑和防范的。

4.其他 对护理诊断进行排序,并不意味着只有前一个护理诊断完全解决之后才能开始解决下一个护理诊断。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护士可以同时解决几个护理问题,当然其护理重点和主要精力应放在需要优先解决的问题上。

二、确定护理目标

护理目标是指护理活动预期的结果,是期望护理对象在接受护理后在功能、认知、行为、情感(或感觉)方面的改变。

例如①功能改变:“活动无耐力:与长期卧床有关”,护理目标:患者行走200米而不出现心慌气短、头昏等表现。②认知改变:“知识缺乏:缺乏预防哮喘复发的知识”,护理目标:患者能够复述引起哮喘复发的2个因素。③行为改变:“知识缺乏:缺乏护理新生儿的知识和技能”,护理目标:产妇能够给新生儿沐浴和护理脐部。④情感(或感觉)改变:“焦虑:与即将接受手术有关”,护理目标:患者主诉不安、担心的感觉减轻。一般一个护理诊断可以同时存在包括功能、认知、行为、情感等方面的多个护理目标,如:“便秘:与痔疮致排便疼痛有关”,护理目标:患者能够①说出导致便秘的相关因素(认知改变);②学会减轻排便时疼痛的方法(行为改变);③自述在排便时疼痛减轻(感觉改变);④保证每1~2天排便一次(功能改变)。

护理目标也是评价护理效果的标准,每一个护理诊断都要有相应的目标。

(一)目标分类

根据实现目标所需时间的长短目标可分为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两类。

1.短期目标 短期目标是指在相对较短时间内(几小时或几天内,一般不超过7天)可达到的目标。例如:“24小时内患者能排出大便”,“3天内产妇学会给新生儿洗澡”。

2.长期目标 长期目标是指需要相对较长时间才能实现的目标,通常是几周或几个月。例如:半年内体重减少20公斤。

有时长期目标期望的结果需要一系列短期目标才能更好地实现,如“营养失调:高于机体需要量”的患者,长期目标是半年内体重减少12公斤,这一目标需要通过一系列相同的“每月体重减轻2公斤”的短期目标来实现。另外,长期目标也可以包括一系列渐进性的短期目标,例如长期目标是7天后患者能够自我护理人工肛门,短期目标如下:1天内患者能够说出自我护理假肛的重要性;1天后在护士为患者护理假肛时,患者不回避注视伤口;3天后在护士为患者护理假肛时,患者能给予配合协助;5天后患者在护士协助下完成假肛的护理;7天后患者能够自我护理假肛。一系列的短期目标不仅可以使护士分清各阶段的工作任务,也可以因短期目标的逐步实现而增加患者达到长期目标的信心。

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在时间上没有明显的界限,有些护理诊断可能只有短期目标或长期目标,有些则可能同时具有长、短期目标。

(二)目标的陈述方式

目标的陈述公式为:主语+谓语+行为标准+评价时间+条件状语。

1.主语 主语是指护理对象,也可以是护理对象生理功能和机体的一部分,如护理对象的体温、体重等。有时在目标的陈述中,主语可省略,但句子的逻辑主语一定是护理对象。

2.谓语 谓语是指护理对象将要完成的行为,该行为必须是可观察到的,所用的动词是可测量的,如行走、演示、说出等。

3.行为标准 行为标准是护理对象完成该行为所要达到的程度。

4.评价时间 是指护理对象应在何时达到预期目标中陈述的结果,即何时对目标进行评价。

5.条件状语 条件状语是护理对象完成的行为所必须具备的条件等。条件状语不一定在每个目标中都出现。

下面以几个护理目标为例分析以上各个成分。

例1:患者4周后拄着拐杖行走100米(有条件状语)

(三)目标陈述中应注意的问题

1.目标的主语是护理对象,而不是护士 目标应是护理活动的结果,而不是护理活动本身或护理措施。陈述时避免使用“使患者……;让患者……。”例如“住院期间教会患者自我护理人工肛门”是不正确的,应改为“住院期间患者学会自我护理人工肛门”。强调主语是服务对象才能保证服务对象真正是实施护理计划的受益者。

2.一个目标只能有一个行为动词 如果有多个动词,在进行评价时若只完成了一个动词的行为标准就无法判断目标是否实现。例如“患者一天内能说出导致便秘的相关因素并学会减轻排便时疼痛的方法”,可以设为2个目标,“患者一天内能说出导致便秘的相关因素”、“患者一天内学会减轻排便时疼痛的方法”,类似这样的情况,可以多设几个目标,并保证每个目标中只有一个行为动词。

3.目标应属于护理工作范畴,通过实施护理措施可以达到 例如:“体温过高:与泌尿道感染有关”,护理目标是“3日内患者体温降至正常”,这个目标不恰当,不是护理措施所能决定的,应改为“发热期间患者主诉舒适感增加”。

4.目标必须切实可行 制定护理目标应考虑服务对象的身体心理状况、智力水平、既往经历、经济条件等。例如让记忆力不佳的肺心病患者“1天后能说出血气分析正常值”、让没有能力购买快速血糖测定仪的患者“出院前学会使用快速血糖仪测血糖”是不可行的。

5.目标应具体,可观察、可测量 避免使用含糊、不明确的词句,如“正常”、“尚好”、“增强”等词语。例如:“3日内患者排便习惯恢复正常”,“正常”这个词不明确、具体,不同护士对其理解可能不相同,应改为“3日内患者每日排便一次且不费力”。

6.目标应由护士和护理对象共同制定 让护理对象参与目标的制定,可以使护理对象认识到对自己健康应承担的责任,积极主动配合护士,双方共同努力以保证目标的实现。

7.关于潜在并发症的目标 潜在并发症是合作性问题,护士的主要任务在于监测并发症的发生或发展。护理目标可以这样叙述:护士能及时发现并发症的发生并积极配合处理。例如肝硬化患者,“潜在并发症:上消化道出血”的目标不能写成“住院期间患者不发生出血”,因为仅依靠护理措施是无法阻止并发症的发生的,应写为“护士及时发现出血的发生并配合抢救”。

三、制定护理措施

护理措施是护士协助护理对象实现护理目标的具体方法和手段,规定了解决健康问题的护理活动方式与步骤,也可称为护嘱。

(一)护理措施的类型

护理措施可分独立性护理措施、协作性护理措施和依赖性护理措施。

1.独立性护理措施 独立性护理措施是指不依赖于医生的医嘱,护士运用护理理论知识和技能自行或授权其他护士进行的护理活动。护士根据所收集的资料,独立思考、判断后做出的决策和采取的护理措施,包括护理评估、生活护理、治疗性护理措施、护理对象和家属的健康教育和咨询、心理护理、危险问题的预防、病情的监测、住院环境管理等。

2.协作性护理措施 协作性护理措施是指护士与其他医务人员协作完成的护理活动。如糖尿病患者的饮食问题,护士需咨询医生、营养师,一同协商讨论,并将他们的意见和建议融入护理计划中。

3.依赖性护理措施 依赖性护理措施是指护士遵医嘱执行的措施。如给药,静脉输液等。

(二)护理措施的内容

护理措施的内容主要包括病情观察、基础护理、症状护理、检查及手术前后护理、执行医嘱、功能锻炼、健康教育、心理护理等。

(三)制定护理措施的要求

1.护理措施应以科学理论为依据 制定护理措施的首要前提是保证护理对象的安全。每项护理措施应有科学理论依据,依据来自于自然科学知识、社会人文科学知识,严禁将没有科学依据的措施应用于护理对象,以免引起不良的后果。

2.护理措施应针对预期目标 护理措施的制定和实施是为了解决服务对象的健康问题,达到预期目标,因此制定措施应有针对性,针对预期目标制定措施,否则即使措施没有错误也不能实现预期目标。例如肺炎患者护理诊断为“清理呼吸道无效”,护理目标是患者能够顺利咳出痰液,护理措施如果是教给患者如何预防肺炎就不合适了,没有针对护理目标,针对护理目标,护理措施应为雾化吸入、必要时吸痰等。

3.护理措施必须切实可行 制定护理措施时应综合考虑护理对象的具体情况、医院现有的条件和护士的情况。护理措施应符合护理对象的年龄、体力、病情、认知情况及自己对改变目前状况的愿望等;医院现有的条件、设施、设备;护士的知识水平、技术水平和身体心理情况等是否能胜任实施制定的措施。

4.护理措施应与其他医护人员的措施相一致 制定护理措施时应参阅其他医务人员的记录、医嘱,有不同意见时应协商,达成共识。如果护理措施与其他医护人员的措施相矛盾,就会造成护理对象的困惑和对医务人员的不信任感。

5.护理措施应明确、具体 制定护理措施应具体、明确,有指导性和可操作性,要明确时间、内容、方法,便于护士执行和检查评价,例如对高血压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告诉患者和家属要低盐饮食,每日摄盐量﹤5g,即相当于可乐瓶盖的一半。含钠多的食物除咸味食品外,还包括发面食品、碳酸饮料、罐头食品、熟食、味精等。不正确的护理措施是嘱患者每日摄盐量应﹤5g;嘱患者不要进食含钠多的食物。

四、护理计划成文

护理计划成文是指将护理诊断、预期目标、护理措施等有关护理信息按一定格式书写而形成的护理文件。护理计划不仅为护理活动的实施提供了指导,作为病历的重要组成部分,完整的护理计划是对护理对象的健康情况、护理诊断及处理情况的记录,是护士之间以及护士与其他医务人员之间相互沟通、交流信息的重要资料。

护理计划的书写格式各医院不尽相同,但大致包括开始和停止日期、护理诊断、预期目标、护理措施、效果评价几项内容。下面介绍两种护理计划的书写格式。

(一)护理计划单

(二)标准护理计划单

为了减轻护士的工作量,护理专家针对常见病和多发病的常见护理诊断制定出相应的护理目标和护理措施,并用统一格式书写,形成标准护理计划。在护理具体患者时从标准护理计划单中挑选出适合患者的部分,标准护理计划中未包括的内容,可在标准护理计划后面的空白处进行补充,以构成完整的护理计划单。

两种护理计划各有利弊,第一种是根据患者具体资料制定的个体化的护理计划,较适合于患者,但缺点是太费时。第二种方式节约时间,但容易使护士只顾按标准实施护理而忽略了患者的个体性。

护理计划是动态的、发展的,随着护理对象病情变化、护理效果的优劣而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