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新关系学
18244800000004

第4章 与子女关系

第一节 子女永远是你的“小朋友”

世界上没有比亲娘再亲密的朋友。

——(俄)高尔基

家长都渴望与孩子交朋友,但事实却非人愿。为何你和孩子成不了朋友?和孩子交朋友有何好办法?这就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危机。化解这场危机,责任在父母。下面是一些有用的建议。

用心灵去接近。大一点的孩子已经具备了初步的独立精神,对父母不像小时候那么依赖了,有时对父母的言语表现出逆反心理。这时,父母只要和孩子友好、平等相处,用心灵接近孩子,就能和孩子交朋友。

尊重孩子的独立个性很重要。孩子很听话不见得好,有独立判断能力倒是好事情。只有引导其个性发展,孩子才能超越父母。让孩子自己安排学习计划,很多事情上放“权”给她,这倒可以培养孩子的责任心。

要和孩子交朋友,要多站在他们的立场上想问题,体会他们年龄状况下的一种心态,才能做到以心交流。比如像早恋等问题,要站在他们的角度分析给他们听,只有在同一立场上规劝才有效。有一个孩子,老师向他的父母反映他上课吃泡泡糖。父母没有马上责怪,而是先问明原因,才知老师怀疑她抄同桌作业,暗地里调查她,她很委屈,就在该老师的课上故意捣蛋。孩子的父母感受到她的苦恼,站在她的角度劝她,你只有用好成绩给老师看,老师才明白真相。而用吃泡泡糖这种无聊办法,更让老师觉得你不聪明。后来她果然这科成绩出类拔萃。

多学点时尚的东西。小孩子为什么不乐意跟自己父母说心里话?那是觉得上一辈的人一定不会理解自己的处境和心情。而一些父母,老是固执地抓着过去的“育儿”道理不放,没考虑过“代沟”出现的原因和解决方法。时代的确不同了,但一些人生经验却是很有意义的,只是孩子们往往看不到这一点。既然他们有这样的误解,那就解除它们,多学点时尚的东西,增加点年轻人的活力,时不时也能冒出点“分特”、“东东”、“超女”这样的青春专用语,一定能让孩子眼前一亮——老爸老妈好像并不像他们所想象的那样死板不开化。从言行上有认同感之后,孩子们自然在思想上也会渐渐产生认同感,也就愿意把自己不开心、不理解、不明白的事情跟父母说出来,而对父母的建议也就不会再有那么大的抵触情绪了。

不要以为孩子天生就桀骜不逊,跟孩子建立良好的关系并非是一件难事,最主要的是看你是否把孩子当作自己的朋友。记住:子女永远是你的“小朋友”。

第二节 切勿喋喋不休

我们给子女最好的礼物是放手让他自奔前程,完全依靠他自己的两条腿走自己的路。

——(美)邓肯

一项跨国比较研究表明,不论是中国、日本还是美国的孩子,最不能忍受的是母亲喋喋不休。面对喋喋不休的妈妈,他们先是以沉默来表示自己的不满,倘若母亲仍未停止训斥,他们只能“揭竿而起”——顶嘴反抗了。

孩子是心理和行为不成熟的个体,指导和培养孩子是非常必要的。当孩子不听话,不照母亲要求做事时,心烦意乱的妈妈便会反反复复地对孩子的某种行为作同样的批评,使孩子从不安——不耐烦——反感讨厌,时间长了就会产生“我偏这样做”的反抗心理和行为。

为什么这样呢?这是因为父母在处理与子女的关系时没有尊重孩子、相信孩子,没有认识到喋喋不休的潜在危险。

当父母的,有时候觉得教育太“累心”,有一点儿嘱咐不到,孩子就出错;一点儿分析批评不到,孩子的错误就会重犯。所以,父母就会在孩子犯错误之前对他打预防针:“勤嘱咐”、“多提醒”,总希望孩子对自己的话印象深刻些,少犯错误。但是,结果总是事与愿违。因为,预防针仅仅替代了孩子一时的心理行为,打多了,只能造成孩子的免疫力低下;再者,由于家长终日喋喋不休,使孩子产生了一种依赖性,面对一些问题不用自己的大脑思考,而在不经意的状态下去做,反正做好做坏自有家长去评断,久而久之养成懒惰的习惯,这种习惯不仅表现在行动上,也反映在思维的发展上,经常受父母喋喋不休嘱咐的孩子往往在学习和成长问题上都表现出强烈的依赖感。

还有些总是喋喋不休的父母不承认自己的行为是喋喋不休,美其名曰:指导。孰不知,指导与喋喋不休是有区别的:指导是亲切的,是言简意赅的,喋喋不休往往含有责怪、警告的因素;指导是一种促进,启发孩子独立地处理问题,而喋喋不休是一种极度的不尊重和不相信;指导的结果使孩子情绪稳定,心情舒爽,而喋喋不休是反复的单调刺激,使孩子烦倦、反感、苦闷,其结果是形成儿童的行为惰性。“你不叫几次,孩子就不会做”,这种恶性循环,导致对孩子独立自主的积极个性的破坏。

所以,妈妈应向那些聪明的父亲学习,批评不在话多,而在于实际效果如何。对孩子的过错,应坚持“犯一次错,只批评一次”。如非要再次批评也必须换个角度、换种说法,而不要简单地重复。这样才会避免孩子“疲疲塌塌”,什么都不在乎的消极表现,而孩子的厌烦或反抗的心理也会随之减低。

第三节 如何与儿子相处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战国策·赵策》

从心理学上说,孩子往往有所谓“恋母情结”、“恋父情结”等,儿子亲近母亲,女儿亲近父亲,这在实际生活中有生动的体现。很多父母不知道怎样与儿子相处,甚至面对孩子的问题总是手足无措,时常处于各种各样的担心之中。

父母与儿子的角色关系没有处理好,往往导致父母与儿子间关系的紧张。在传统的社会关系中,父母与儿子界线很清楚,父母在家庭中往往有至高无上的威严,这种伦理关系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现代社会是一个急剧发展变化的社会,各种信息扑面而来而且接触的渠道越来越方便和简单,父母与儿子在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方面存在的差异越来越大,父母不理解儿子,儿子也不理解父母,相互间往往不能容忍,导致对抗和对立。

没有意识到这种变化的父母往往还用传统的方式教育儿子,必然不能为儿子所接受,所以就必然发生一些冲突,包括观念和行为方式两方面。

于是,改善亲子关系成为现代社会很多家庭面临的问题。

(1)改变父母与儿子间相处的模式。父母要以平等、民主的姿态与儿子相处和交流,认真细致地关心儿子的学习、生活和思想状况。

(2)共同探讨成长的问题。父母在注重调整夫妻关系的同时,不应忽视与儿子的关系,多与儿子一起探讨他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的一些问题和困惑;适时调整对儿子的期望值,要求越严格儿子逆反心理越强,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3)了解男孩子的一些特点。男孩子首先是“孩子”,和女孩子一样,他们也需要肌肤之亲,特别是来自爸爸的搂抱和抚摩。这种充满温情的触摸,会有助于他们从小形成安全感,让他们懂得人与人之间应该建立真挚的感情联系,应该学会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如何爱别人。肌肤之亲是反映和传递诸如“爱”、“支持”的基本手段。可是很遗憾,由于传统观念使然,目前我们的社会特别缺少这些,特别是父子之间普遍地缺乏这样的亲情。我们的家庭中,父亲往往是最忙碌的一位成员,在子女的抚养上付出很少,而孩子对此是十分敏感的。

付出少的父亲对儿子的要求却不少,“你应该有出息”,“你应该成才”,“你的成绩必须好”,“你要考上大学,咱们家都是大学生”……可就是不大关心儿子的健康、兴趣和实际能力,这让儿子十分失望。好不容易看到爸爸的脸色比较“晴朗”,儿子刚开口说说班上的事情,就被爸爸打断:“今天作业多吗?还不赶快去做!”这样的爸爸很难赢得儿子的尊重与信任,相反,只会给儿子带来不愉快的回忆,可能引发他的对抗或破坏性行为。

(4)有关性的问题,也是儿子关心的问题之一。对儿子的性教育应遵循两个原则:越早越好,越真实越好。这样不会伤害孩子的求知欲,不会在将来了解真相后得出“性是见不得人的肮脏事情,否则父母为什么避而不谈”的结论。但“性教育”并不是讲解性技巧的教育,孩子不会在某个早晨醒来时忽然提出一堆性的问题,但他会在成长的过程中随时提出各种各样与性有关的问题。

进入青春期以后,儿子反倒不再问这类问题了,好像对性问题不再感兴趣。其实不然,由于性激素的作用,他们对性的兴趣正呈现爆发增长的势头。为了保护自己,他们才闭口不谈。此时的男孩往往觉得老师、家长讲授的知识太简单、太笼统,远远满足不了他们的求知欲。如果父母觉得孩子不问正好,省去讲解的麻烦,那孩子们就会自己去寻找答案,适得其反。家长应利用电视、报纸的情节、内容跟孩子平等地交流,共同讨论怎样处理好与异性的交往、朋友和学习的关系、受到别人尊重也尊重别人等问题,以理服人,不强加于人,帮助儿子顺利从青春期过渡到性心理和性生理的成熟期,开创他的美好人生。

如果你是这样的父母,儿子一生都会信任你,重视你对他提出的建议。

第四节 如何与女儿相处

一个父亲胜过一百个校长。

——(英)哈伯特

比较起来,父母与女儿相处跟与儿子相处有许多不同,很多小女孩感觉自己受到冷落,或根本得不到父母的理解和支持。所以,要想自己的女儿健康成长,为父母者便应该学会和懂得如何与女儿相处。那么,父母们究竟该如何理解自己的女儿,与她们相处呢?看看国外专家的建议吧。

有关零用钱:零用钱对你们女儿的社会生活而言是必不可少的。如果你们觉得孩子有关每天需要大把现金的提议有点不合情理,折中的办法就是每月固定给她们一定的零用钱,并尽力引导她们精打细算。

有关语言:许多父母的通病是不厌其烦地对已涨红脸的女儿重复同样一句话,“天哪,我无法相信她那么傲慢!”“你看到她的衣服了吗?”“天哪……”

有关努力:尽管你们使出浑身解数,但已经睡了大约10个小时的女儿仍不愿起床。这时,不要掀她的被子,抢她的枕头,还是哄她自己从被窝里钻出来吧。再不行的话,就不要管她,干脆让她再睡一会儿。这样大家都会高兴一些。

有关开明:如果新裙子确实能令女儿雀跃无比,那么你们就该接受这种事实。如果你们禁止她穿,她将大发雷霆,进而对你们产生憎恨的情绪。

有关朋友:随着女儿年龄越来越大,朋友会成为她生活中愈加重要的一部分。母亲可能有足够理由“恨”她,她比你高,比你苗条,头发比你好看,但你还不得不每天假装都喜欢她。

有关男孩:当你们的女儿渐渐对男孩子产生了兴趣,切忌不要做出如下的举动:对孩子刨根问底,偷听她的电话,而且千万不要建议孩子把男孩带回家。一定不要这么做。

有关头发:你可能认为,只要女儿务正业,即使她的头发稍微有些油脂,或许有些开叉,就无大碍。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想法。你应该提醒孩子注意护理头发,保持自己的良好形象。

有关发言:一旦不管你们做出什么样的决定,女孩都与你们针锋相对,不要担心,这表明她可能加入了学校的辩论队。这可能成为她宣泄压抑许久的对世界不满的一种方式。

有关极度愤怒:不要控制她的行动,干涉她的自由,显然,这不但达不到预期效果,反而会适得其反。随着时间的推移,你们与她的代沟会逐渐消失。如果过多的干涉,反而可能会造成她离家出走,和男孩在一起,或者做出其它种种意想不到的事来。

第五节 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愿望

人们对于思考之苦,能免则免。

——(美)爱迪生

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我们经常就是使用了许多空泛的词句,造成与孩子沟通的失败。如果你想沟通顺利,就得避免那些含糊的词句,同时知道该如何问些具体的话。我们之所以要求在说话时明确,其目的就在于能尽量传送有用的信息,若你所表达的越接近自己的本意,就越能表明自己的立场。

如果父母能够很准确地告诉孩子他们的想法,而不仅仅是要求孩子这样或那样做,那么孩子就能修正自己的行为或提出自己的观点。如果父母的话不着边际,仅仅是一项命令,孩子就会在心里嘀咕:为什么要这样?如果孩子不能很好地理解父母的意图,便如同坠人五里雾中,难辨去向。

你对于自己想要的,在心里头就得十分清楚,然后仔细地向孩子表达。例如有多高?多远?多少?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如何做?跟谁?等等。

比如你想让孩子离开电脑,把正在玩的游戏关掉,然后去做作业。只要你知道如何去要求孩子,就一定能办到。如果你是这么要求:“为了按时完成作业,你需要立刻停止玩游戏,去做作业吧!”我想孩子很难接受你的要求,即使接受了,心里也可能是不情愿的。你得明确地说出现在几点了?你还有哪些工作没有做?做每项工作要花多长时间?同时你要能够告诉他做完作业后,所能产生的结果。

此外应尽量避免使用像“好”、“不好”、“好多了”、“差多了”这类带有评估或判断的字眼。当你听到“那是个不好的主意”或“你餐盘中的每样东西都好吃”的话时,你得回问:“是跟什么相比呢?”或“你怎么知道的呢?”有时候人们所说的,会牵扯到前因后果的关系,他们可能会说:“他说的话,差点没气疯了我”或“你的话我得考虑一下。”当你听到像这类的话时,便应很自然地问:“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结果呢?”这样你便能成为一位很称职的父亲或母亲了。

第六节 别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子女

帝王与父母专制的唯一区别就在于专横的范围和奴役的人数不同罢了。

——(英)约翰逊·塞缪尔

一些家长从不听孩子的意见,总是说:“小孩子懂什么,听大人的没错。”于是把自己的愿望强加在孩子身上,把孩子塑造成自己想要的方向。甚至以“父母的爱”当作对子女任何不合理要求的借口。很多父母常对子女说的一句话:“我们这样做,也是因为爱你,为你好啊。”想用这句话堵住子女的反驳。这样处理与子女的关系,只能是事与愿违。

一个女孩,长相漂亮、身材苗条,而且特别喜欢舞蹈,业余时间想参加舞蹈班。可他的父母坚决反对。他们不经孩子同意,在校外给孩子报英语班、数学班,还不辞辛苦每天接送。孩子不感兴趣,为逃避上课经常撒谎,放学不回家,结果一个学期结束什么也没学会,这对夫妻十分伤心。

父母要注意尊重孩子的意见,如校外兴趣班上或不上,要问问孩子的意思,只要孩子说得有理,就要采纳。如果那个女孩的家长尊重孩子的意见,让她学舞蹈,孩子感兴趣,没有家长陪着,她也会尽力的,因为兴趣是成功的动力。

我们说,今天的孩子头上压着“六座大山”:妈妈、爸爸、奶奶、爷爷、外公、外婆,一人一座山。每个人都把这唯一的孩子看成掌上明珠,每个人的期望值都很高,每个人都在加码。孩子很累很累。家人的期望,变成了孩子头上沉重的负担。

为了圆爸爸妈妈“上大学”的梦,为了不叫父母在人前“没面子”,家里的书桌变成了课桌,温暖的家庭变成了严肃的课堂。

孩子们的作业堆积如山,有的孩子写到晚上10点,作业还没有写完。因为,除了老师留的作业,还有妈妈的A卷,爸爸的B卷。许多孩子做作业爱磨蹭,为什么呢?有个男孩曾对我说:“我不能赶快写,写完了以后,还有妈妈爸爸的作业呢!我就得磨,一篇作文从早上写到晚上,他们就没办法啦!”

一切都是为了一个目标:非要孩子爬上象牙塔尖不可。

这样做的结果导致年轻的妈妈很累很累。除了上班、做饭、洗衣服,还要天天晚上“陪读”,看着孩子写作业。孩子也很累,家长对孩子的爱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更谈不上尊重,使孩子的爱好、特长得不到发展。

所以,父母要从孩子的未来考虑,不能把自己的愿望强加给孩子。对孩子的爱好,只要不是原则问题,就不要干涉过多,顺其发展,并注意观察,发现其天赋,然后因势利导。且不可主观地为孩子设计好一切,强迫孩子去做,这样会压抑孩子的兴趣,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不利于良好亲子关系的形成。

第七节 子女不是实现你理想的工具

家长可以有自己的理想,但如果干涉孩子有各自的理想,那就等于不承认孩子的人格。

——(日)池田大作

为人父母者,会有意或无意地把自己未完成的心愿让孩子承担起来。这对孩子是一种压力,也很不厚道。很多父母甚至把自己一生的遗憾寄托在孩子身上,一直逼孩子往自认为是正确的路上走。即使孩子并不适合,或者不喜欢。譬如学钢琴,譬如出国。

为把孩子培养成艺术家、音乐家,许多父母把物力、财力、精力全都倾注在孩子身上,对孩子在艺术方面的期望远远超过了培养兴趣的范围。在这种压力下,家庭变的不快乐,亲子的愉快时光成了斗争大会。牺牲了亲子的和谐关系,追求一些莫明其妙,也不见得正确的父母理想。当子女长大回想起童年,尽是不快乐的回忆。

很多家长都曾表示,要让孩子实现自己当年的梦想。但是你有没有预料到,简单地把孩子当作自己“还愿”的工具,反而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会让孩子感觉他学习是为了父母,而不是自身愿望考虑主动学习。有一个孩子,从小喜欢无线电单片机,但父母因为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希望孩子能考上高中进而考上大学。他们并没有考虑到孩子的兴趣,而是坚持让孩子在初中复读,但最终孩子没有考上理想的高中,只好选择孩子喜欢的职业高中。孩子到了职高后变得积极开朗,学习如鱼得水,各方面表现非常突出,而且孩子表示将来要做“高级蓝领”。

不少家长利用假期,给孩子制定了很多学习计划,安排了各种学习任务。有的孩子像赶场一样地在不同的学习场所之间奔波。他们的假期反倒更加忙碌了。这些望子成龙心切的家长们显然把孩子当作了一个工具,一个为实现他们自己未竟的梦想而努力的工具。他们眼里的孩子没有现在、没有梦想、没有生活也没有娱乐,更没有做孩子自己的梦的权利。

因此,很多孩子面临的不仅仅是“银幕的荒年”,他们可能正在过着“快乐的荒年”和“梦想的荒年”。

其实孩子有他们自己的人生课题要学习与承担,已经足够了。父母要明白:让孩子“为父母争光”、“为父母完成未了的心愿”是一种自私的行为。要尊重孩子生命的步调,要顺着他的潜力与性情去发挥。

第八节 孩子也要面子

没有什么比孩子的自尊更重要的了。

——(意)玛丽亚·蒙台梭利

爱面子,不仅大人如此,孩子也有孩子的面子。不少孩子对自己丢了面子感到“耻辱”,比大人还要不能忍受。

例如,父母出于好心,当着朋友的面提醒孩子检点行为,对此,孩子却感到很没面子,其中,最不好的是,当朋友来约孩子出去玩时,母亲代替加以拒绝,说什么“我家孩子正在做功课,一会儿再同你玩”。

孩子进入学生时代,都不太愿意让朋友知道父母在支配着自己。因为他们有一种心理,想向朋友显示自己独立人格已被家庭所承认。

此外,在孩子的世界里,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则”,即“玩耍比学习更重要。”许多大人都认为这条规则是荒谬的。而孩子们却认真恪守。

例如,从一所学校转到另一所学校的一位(男)小学生,突然对过去十分爱穿的短裤讨厌起来,母亲感到很奇怪。后来听他本人说,以前的学校里,男生大部分都穿短裤,而转学来到这个学校,谁都不穿短裤,而且对他穿短裤的装束还另眼相待。原来,这个地方的孩子之间有一条“短裤缺乏男子汉气派”的不成文规则。

他因为担心脱离同学,就只能遵守这条规则了。

家长当着小朋友的面对孩子发号施令会使孩子将自己受父母管制的情况完全暴露无遗,孩子很没面子。因此,孩子为了保全自己的面子,有时故意不听话。此外,家长根据自己的判断,强迫孩子去破坏他们之间的不成文规则。这样做,不仅孩子丢尽了脸,而且还会被打上“不遵守伙伴规则的人”之烙印。

当然,问题不单单是丢了面子,也会使孩子感到孤单,不利于对他社会性的培养。同时,也应看到向父母屈服的孩子往往缺乏魄力。因此,不到万不得已时,不要在朋友面前对孩子发号施令。最好选择只有他一个人的场合,提醒他注意。这样,孩子才会认真听取。

人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孩子也是如此。不能仅仅站在大人的角度看问题,而是充分考虑到了孩子的亲身感受。不能把孩子仅仅当作“孩子”来对待,而是把孩子看作一个大写的“人”。重视“孩子的面子”,这是处理好与孩子关系的有效原则之一。

第九节 鼓励比一味地批评更有效

孩子需要的是榜样,而不是指责。

——(丹麦)安徒生

和谐的亲子关系,离不开鼓励和赞美。人人都需要赞美,如同万物生长需要阳光的温暖一样。没有鼓励和赞美,孩子会在精神上有失落感。适时适度的给予孩子鼓励和赞美,能使孩子获得力量和希望。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抚育孩子没有其他窍门,只要赞美他们。当他们把饭吃完时,赞美他们;画了幅画后,赞美他们;当他们学会骑自行车时,也赞美他们,鼓励他们。”西方的家长从不吝啬对孩子说“你很了不起”、“你真棒”、“你真伟大”等赞美之语,其目的就是使孩子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

鼓励孩子不畏艰难。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的,要让孩子懂得这个道理,而且学会克服困难,就要让孩子不畏艰难。不仅让孩子经历克服困难的全过程和体验战胜困难后的巨大喜悦,同时还要强调让孩子经受可能失败的磨练。

鼓励孩子多说话。说话可活跃孩子的思维,为孩子提供获取许多宝贵信息和知识的机会,还可提高孩子的社交能力,由此可诱发孩子的灵感和创新能力。

鼓励孩子有好奇心。好奇心将引导儿童通向智慧之门,应该好好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对孩子处于好奇心提出的五花八门的问题,美国家长们总是有问必答,或加以引导,或提出反问。

鼓励孩子多动手。动手比单纯地看书学习带来的益处更多,“动手”不仅可以避免孩子成为书呆子,培养孩子勇于探索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且有益于身体健康。

鼓励孩子多运动。“生命在于运动。”运动带来的益处不单纯是身体素质上的,运动不仅可以增强个人体质,而且有助于开发孩子的智力,让孩子更有进取心。

鼓励孩子爱大自然。让孩子投身于大自然的怀抱,接受新鲜的空气,感受泥土的气息,既陶冶了性情,又让孩子从小培养了热爱地球、热爱生命的情感。

赞美和鼓励是正面教育原则的体现。卡耐基成功教育的秘诀就在于善于鼓励人,乐于赞赏人,营造积极、乐观的人生氛围。“人性中最深切的禀质,是被赏识的渴望”,鼓励和赞美属于力量,属于生机,属于希望。一味责备孩子,甚至打孩子是不可取的。讲究一些处理与孩子良好关系的诀窍,大胆赞美你的孩子吧。

第十节 批评孩子的几个技巧

批评不应该是一味抱怨、全盘贬斥,或者全是无情攻击与彻底否定,而应该是具有指导性、建设性和鼓励性。要吹南风,不要吹东风。

——(美)拉尔夫·沃尔都·爱默生

(1)低声。家长应以低于平常说话的声音批评孩子,“低而有力”的声音,会引起孩子的注意,也容易使孩子注意倾听你说的话,这种低声的“冷处理”,往往比大声训斥的效果要好。

(2)沉默。孩子一旦做错了事,总担心父母会责备他,如果正如他所想的,孩子反而会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对批评和自己所犯过错也就不以为然了;相反,如果父母保持沉默,孩子的心理反而会紧张,会感到“不自在”,进而反省自己的错误。

(3)暗示。孩子犯有过失,如果家长能心平气和地启发孩子,不直接批评他的过失,孩子会很快明白家长的用意,愿意接受家长的批评和教育,而且这样做也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

(4)换个立场。当孩子惹了麻烦遭到父母的责骂时,往往会把责任推到他人身上,以逃避父母的责骂。此时最有效的方法,是当孩子强辩是别人的过错,跟自己没关系时,就回敬他一句:“如果你是那个人,你会怎么解释?”这就会使孩子思考:如果自己是别人,该说些什么?这会使大部分孩子发现自己也有过错,并会促使他反省自己把所有责任嫁祸他人的错误。

(5)适时适度。孩子的时间观念比较差,昨天发生的事,仿佛已经过了好些天了,加上孩子天性好玩,刚犯的错误转眼就忘了。因此,家长批评孩子要趁热打铁,不能拖拉,否则就起不到应有的教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