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破译文化之谜总集(求知探索系列丛书)
18233800000046

第46章 中国文化之谜(6)

从当时人的认知,阎罗王必须站在忠臣的衡器上,否则,他不能主宰阴司。胡迪所说“愚生若得阎罗做”,也可证阎罗王并非是一成不变的角色定位。胡迪在和阎罗王答辩中,就曾提出:(一)阎罗王不是定位于某某的,他人是可以顶替的,所谓“新者既临,旧者必生人世,去做王公大人矣”(《说岳全传》第七十三回);(二)凡能充当阎罗王的,亦须是人世间的王公大人,而且还须是正直刚毅之土,“阎罗王皆是世间正人君子所为”,“人之正直死为冥王”。

胡迪很是有点气魄,在和阎罗王答辩中,还对这个森罗殿主宰的原有身份作了猜测,他提到了韩擒虎、寇准和江丞相。说是此三人在生前都分别讲述自己死后做阎罗王的话。

可见自隋唐到清代,就多流行诸家阎罗王之说。

一是隋将韩擒虎。韩擒虎是隋初大将,据称他在13岁时打过猛虎,所以取名叫擒虎。在隋王朝统一中国的灭南陈战争中,首先渡扛进入建业(南京),由此立下了大功。李世民(唐太宗),主持的《隋书》记述他病重临死前夕,“其邻母见擒(擒虎,唐人讳虎字,故省略“虎”字)门下仪卫甚盛,有同王者,母异而问之。其中人曰:‘我来迎王’。忽然不见。又有人疾笃,忽惊走至擒家曰:‘我欲谒王。’左右问曰:‘何王也’?答曰:‘阎罗王’,擒子弟欲挞之,擒止之曰:‘生为上柱国,死做阎罗王,斯亦足矣。’因寝疾,数日竟卒。”《二十四史》多讳鬼神,很少记有阴阳界故事,而韩擒虎死做阎罗王的传说,竟被写入本传,可见在初唐时,这条传说是颇见风行的。所以在晚唐敦煌变文《韩擒虎话本》,更是维妙维肖描述了韩擒虎在灭陈后,五道将军持天符请他出任阴司之主,韩应允,请假三天。隋文帝杨坚并举行了告别宴会。第三日,有一紫衣人、一绯衣人乘乌云前来迎接,自称“原是天曹地府,来取大王”上任。于是,他辞别朝廷君臣和家小,赴阴间当阎罗王去了。显然,仍是循《隋书》嬗变而来。

二是北宋名相寇准。寇准以秉直见闻于民间。唯刚正者,常能令人长相思,这大概是他得以从诸多文武大臣行列间选拔的一个原因。传说他的爱妾茜桃临死前说:“吾向不言,恐泄阴理;今欲去,言亦无害。公当为世主者阎浮提王也。”(《涌幢小品》)“寇准卒,有王克勤者,见公于曹州境上,向从者,曰:‘阎罗处政。”(《翰苑名谈》)可见他生前已知自己要出任阎罗王,而死后果然当了阎罗王了的。大概在他生前已经流传此说,所以当时就有人在驿舍侧,挂起寇准图像,上面写有“今作阎罗王”字样(《通俗编》)。

三是北宋名相范仲淹。范仲淹也以清廉、正直著名,生前就以官声好誉为民间称道,因而在他死后,就有传说他“在冥间”“见司生杀之权”,“人死五七则见阎罗,岂非文正为此官耶”(《中吴纪闻》)。

四是北宋龙图阁直学士包拯。包拯死后出任阎王,在当的就有传说。“俗传包拯为阴司阎罗王,其说在宋时已盛,《宋史·包拯传》云: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曰包侍制。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范烟桥《茶烟歇》)由此元明杂剧、平话多有包拯下阴司审案故事。石玉昆《三侠五义》还出现包拯捞阎罗审郭槐“狸猫换太子”情事。我在儿时就常听乡间父老谈包拯死后是阎罗王。包拯的刚正直言、执法严峻,自然是人们理想意境的阎罗王最佳人选。东方传说文化是讲现世报的,阳世之冤,阴司必报,所以必须要有包拯做阎罗王,才能了结冤报也。

五是南宋江丞相。江丞相即江万里。为人刚直,因触犯权奸贾似道,回乡,后来元兵攻陷江西都昌,他投水自杀。

一个阎罗王职位,传说却有五家轮回,而是很紧凑,当然还不止这些。此中韩擒虎是武人,其他都是文质彬彬的书生,是被捧为正直、刚毅的好官,可见阎罗王并非通常画图常见的那副狰狞凶相。

中国阎罗王不过是传说“十殿阎罗”的第五殿,它们组成的整个地府建构乃是参照人间官衙,所别致的乃是要十殿按序审判,以防舞弊行私,这种层层审判,很有点集体决狱味。这种文化现象正是农耕社会的思维定势。世道无常,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人们在现实世界里,是很难按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意向如愿的。由此寄希望于阎王的正直、公正,由此就出现了各种文化环境下产生的阎王造像。

是大圣还是野种?

在绵延几千年的中国封建社会中,儒家思想成为统治阶级的传统思想,作为儒家思想创始人的孔丘,被捧到令人吃惊的高度,加上各种各样的头衔,罩上一层又一层的灵光圈。而关于孔丘的出生情况,也成了一个引人注目的问题。

现今一般通史书上,对孔丘即孔子的出生皆语焉不详。如范文澜《中国通史》第一册仅载:“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曲阜人。先世是宋国贵族,曾祖父逃难到鲁国。父叔粱纥,曾做鲁陬邑宰。……孔子生于前552年,卒于前479年,年七十三岁。”其他通史著作,如翦伯赞《中国史纲要》亦大致如是,有的甚至更为简略。关于孔子的出生,从各种史料记载看来,大致有以下几种说法:

一、“野合”说。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伯夏生叔粱纥。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对于“野合”,唐朝人作过一个解释,认为这是叔梁纥年老而孔子母亲颜徵在年少,两人的结合不符合礼仪。如司马贞《史记索隐》便说:“今此云野合者,盖谓梁纥老而徵在少,非当壮室初笄之礼,故云野合,谓不合礼仪。”

二、祈祷而生说。这是一种颇具神话色彩的说法。说孔子的父亲和母亲祈祷于尼丘山,感受黑龙的精灵而生孔子。此说见于东汉郑玄《札记·檀弓正义》所引《论语撰考谶》:“叔梁纥与徵在祷尼丘山,感黑龙之精以生仲尼。”在今天看来此种说法的荒谬是显而易见的。

三、梦生说。这种说法和第二种相似,也是一种带有迷信色彩的荒诞之说,且同样见于谶纬书中。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两汉的今文经学家的政治观点。他们为了把孔子尊奉为神,在他的出生问题上也要加进许多神秘的东西,显得与凡人不同,似乎惟有如此,孔子才能成为他们心目中的“圣人”。《春秋演孔图》记载说:“孔子母徵在梦感黑帝而生,故曰玄圣。”又说:“孔子母颜氏徵在游太冢之陂,睡梦感黑帝使请己,已往,梦口语曰:‘汝乳必于空桑之中。’觉则若感,生丘于空桑之中。”这种荒诞的说法,把孔子说成是其母梦感黑帝神而生,实在可说是玄虚至极。当原始宗教还未被消灭的时候,一位伟大人物的诞生,自然有许多附会的神话,这是不足为奇的。上述第二、第三种说法正反映了这种情况。

四、私生子说。这种说法见于蔡尚思等著《孔子思想体系》一书。该书作者根据历年积累的资料,作了详细的考证,指出颜氏女既然能向孔子隐瞒有关其父的事情达很长时间,说明她生孔子前一定远离孔家独居。孔子也自称“吾少也贱”。这些都证明孔子的母亲是一位家境贫寒的少女,可能是奴隶或平民的女儿,与叔梁纥显然属于两个阶层。因此,对于“野合”,该书作者认为只能是指这位少女在野外被老奴隶主叔梁纥强奸,迫使她怀孕而生下孔子。因此得出孔子是个私生子的结论。这个结论,是对《史记》等书中所记载的“野合”说的新的解释。说孔子是个私生子,对于孔子的“圣人”地位,似乎是一个沉重的动摇,圣人或曰儒家的祖师爷居然与私生子划上了等号,看来太不恭敬。然而,重要的是事实本身,观念应来源于事实。所以,实事求是地恢复历史的本来面目,正是历史科学的根本任务。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如何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对孔子的出生之谜作番科学的研究,尚有待于今后的努力。

印度和尚也会念中国经吗?

墨翟,又称墨子,子墨子,是生活在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墨子本人创立的墨家学说,曾被韩非子称为显学,历史上常以“儒墨”并称,可见影响之广。而墨子本人,据说是一位面目黧黑刻苦自励的传奇式人物。他目睹战国时代诸侯国之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的惨状,奋力提倡“兼爱”、“非攻”的学说,表现出他的积极救世精神。《墨子》和其他历史典籍中记载墨子阻止大国侵犯小国的事例是不少的。例如楚国使公输般造好了攻城的云梯,用来攻打宋国,墨子知道这件事后,便从鲁国出发,走了10天10夜,赶到楚国都城郢去见公输般,墨子解下衣带围作城池以小木板作器械,与公输般展开演习,双方较量攻守之术,公输般多次使出各种攻城方法,墨子也随机应变设法守御,终于战胜了公输般并说服了他,使楚国不再去攻打宋国。

《庄子·天下篇》中说:“墨者多以裘褐为衣,似肢娇为服,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墨子与其弟子为了达到自己的政治理想,平时过着极清苦的生活,其刻苦节俭之程度,几乎近于宗教徒的苦行。孟子说:“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所谓“摩顶放踵”,清代陈澧的解释是“摩与糜通,摩顶放踵,糜烂其顶以至踵,盖牺牲之意也。”孟子虽然与墨子是对立的学派,但是这一句话却足以概括墨子为了利天下而甘愿牺牲自己的崇高精神。

《吕氏春秋》云:“孔墨弟子,充满天下”,据清代孙治让所著《墨子传授考》载:“墨子弟子有十五人,再传弟子三人,三传弟子一人。”可见墨学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且墨子弟子皆抱有舍身救世之志,据《淮南子·泰族训》云:“弟子服役百八十人,可使赴火蹈刃,死不旋踵。”真可谓“墨子门下多勇士”。

墨翟遗留下的著作仅《墨子》一书,现存53篇,分经上、经下两部分,共179条。其中涉及几何学、力学、光学等科学知识的记录是我国古代最早的,表现墨子对科学的高度重视。他不但有著作,而且有很高的技术,他制造的守城器械,据说比大匠人公输般(鲁班)还高。《韩非子·外储说》、《淮南子·齐俗训》记载墨子“以木为鸢,飞三日不集”。墨子可算是我国古代最早的科学发明家了。然而对于像墨子这样一位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家、政治活动家的生平,古代历史典籍中却记载不多,至于墨子诞生于何地,诞生于何时,至今仍是一个谜。

据《史记·孟荀列传》末附载:“盖墨翟宋之大夫,善守御,为节用。或曰并孔子时,或自在其后。”由于太史公的记载过略,于墨子出生年代仅作传疑之辞,更无法据此说明墨子的籍贯在何处。历来对于墨子的出生地有三种说法:

(一)鲁国人。据《吕氏春秋》高诱注:“鲁惠公使宰让请郊庙之礼于天下,桓王使史角往,惠公止之,其后在于鲁,墨子学焉。”就是说,墨子曾学于史角之后,以此定墨子为鲁人。(二)宋国人。《史记·孟荀列传》、《汉书·艺文志》、葛洪《神仙传》、《文选》李善注、《荀子》杨保注均以墨子为宋国人。(三)楚国人。清代毕沅《墨子注序》以墨子为鲁阳文君的关系,鲁阳城是楚国的地方这一点,则认为墨子为楚国人。

近代学者对上面三种说法也不完全赞同,往往各取一说。梁启超在其所著《墨子学案》一书中,据公输篇有“归而过宋”一语而否定墨子为宋人之说。据《渚宫旧事》所载:“鲁阳文君说楚惠王曰,墨子北方贤人”,这一点而否定墨子为“楚人之说”。梁启超本人则认为:“墨子鲁人说,当为近真。”这是梁氏的看法,夏曾佑在他所著《中国古代史》中则主墨子宋人一说。

但也有完全否定三说者,1928年,胡怀琛先生在《东方杂志》、《中国学术周刊》上发表《墨翟辨》、《墨学出于印度辨》二文,后又撰《墨子学辩》一书,大胆地提出了“墨翟出于印度”,“墨翟为印度人”之说,还提出“墨翟为印度婆罗门教徒”,一说,这在当时的学术界很引起了一番争论,胡怀琛先生在他的《墨子学辩》一书中从哲学、科学、文学、文字、风俗、器物、姓名肤色、弟子八个方面论证了自己的观点,当时同意他的观点的还有卫聚贤和太虚法师等人。金祖同先生曾撰《墨子为回教徒考》一文,也基本赞同墨子为印度人一说。

然而,由于墨子是否由印度来的这一事在中国古代典籍中多不见记载,因此墨子为印度人之说在我国学术界尚不能肯定。此后,现代诸学者在论及墨子出生地时,仍多沿用旧说。解放后出版的周谷城先生所著《中国通史》中说:“他(墨子)的国度,或云是鲁,或云是宋,更或先在鲁,后在宋,也未可知。”则是对墨子的籍贯不加肯定。

果为胡怀琛先生所提出的墨子来自印度国么?则有待于历史学家们的进一步考证研究,方能揭开这一文化史上的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