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破译文化之谜总集(求知探索系列丛书)
18233800000021

第21章 抒不尽的神秘文化(3)

其中的一个谜是,玛雅人为什么要背井离乡,废弃他们祖祖辈辈在危地马拉丛林里辛辛苦苦创建起来的灿烂文化,而迁移到干旱的尤卡坦半岛上呢?在对危地马拉丛林里的蒂卡尔等玛雅古城的考古发掘中,至今没有发现当年玛雅人被外来人入侵部族赶走的痕迹,也没有发现玛雅人内部出现了军事对抗的痕迹。有人说,迁移可能是由于气候出现了异常变化。可是,从玛雅人的旧居到奇琴伊察,两地的距离只有350千米。这样的距离对于逃避灾难性的气候来说是远远不够的。也有人认为,可能是一场瘟疫迫使玛雅人迁移的,但至今也没有找到可以证实此说的任何资料。

在伦敦英国博物馆,陈列着无数奇珍异宝,而其中的一颗水晶头骨,更是经常引起人们的惊叹。这是一颗透明的水晶头骨,每当夜幕降临,水晶头骨就发出耀眼的白光。这时的水晶头骨面目狰狞,非常可怕。所以一到天黑,人们就用一块黑绸子遮住它。

考古学家对此十分感兴趣,竞相考证它的来历,但结果令人失望。博物馆说,这颗水晶头骨是1989年从美国纽约“提法尼”珠宝商店购进的。而这家商店说是18世纪末一个英国。士兵卖给他们的。据此,有人估计它是英国殖民者从墨西哥掠取的。于是,考古学家又来到了墨西哥考察,可是,仍无任何线索。

1927年,英国探险家米希尔率领一个考察队,来到洪都拉斯,考察一个古代玛雅人的古城废墟。他的女儿安娜发现了一件水晶头骨,它重约5000克,大小同真人头骨一样,用大块水晶雕成,没有一点瑕疵,雕得十分细致,牙齿整齐地排列在牙床,尤其是下巴,可以开合。

同水晶头骨之谜一样,还有墨西哥面具之谜。在墨西哥的“碑铭神殿”的王墓石棺中,发现了一具全身以翡翠装饰的遗体,其面具尤为精明。这种工艺水平同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也是极为不相称的。据考古学家鉴定,出土前,这个水晶头骨至少在地下埋藏了3600年。古代的巴比伦和埃及在公元前1000年就有了玻璃工艺技术,但他们的玻璃制品实物都比较粗糙。玛雅人的水晶制作和雕刻技术,怎么会这样高超?这实在让人惊叹和不解。

这件珍品到底是谁制作的?来自何方?

法国人类博物馆收藏了第三颗水晶头骨。法国考古学家向人们介绍说:“这颗水晶头骨经过鉴定,被认为是14或15世纪墨西哥阿兹台克人(印第安人的一支)制作的,估计它是一个祭司权杖上的装饰,他们很早就知道怎样炼铜了,因为在这颗水晶头骨附近,还发现了很多精制的小型铜工具。看来,水晶头骨是阿兹台克人用铜制工具雕刻的。”

英国的几位考古学家对这一解释抱怀疑态度。拉丁美洲的印第安人,在20世纪40年代还在密林中过原始生活,难道墨西哥的印第安人能在14或15世纪冶炼出铜吗?

学过矿物学的人都知道,水晶(石英)硬度为了,黄铜硬度为3,铜质工具的硬度也只有5~6,怎么能够设想用“软”的铜去雕刻“硬”的水晶呢?

因此,水晶头骨到底是什么人做的,仍然是个谜。

我们不妨先把水晶头骨的来历放在一边,而去研究一下它有什么用途。这样一来,又会发现它新的奇妙之处。

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和医生希特博士认为,水晶头骨是在替病人进行手术时,起催眠作用的。

他曾将纽约博物馆那颗“人头”摆在蜡烛旁边,由于烛光的作用,“人头”发出异彩,灿烂夺目。这时,人如果凝视它,很快就能进入催眠状态,90%的人都会达到这种效果。他在实验中还发现,用“人头”为患者催眠之后进行手术,在整个手术过程中,患者不但没有痛楚的感觉,而且出血极少,相当于使用了麻醉剂和止血剂。

这件事听起来很神奇。谁能对此作出真正圆满的解释呢?

70年代在前苏联发现了一具距今500旧多年的人类头骨,上面留有施行脑外科手术的遗迹。连现代医学都觉得困难的脑外科手术,古人是如何施行的呢?

和氏璧

传国玉玺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命宰相李斯用价值连城的和氏璧打造而成的。秦始皇把这块大印称为“传国玉玺”,就像他称自己为“始皇帝”一样,是想让这块玉玺代代相传。可事实却并未如他所愿。

关于和氏璧,还有一段悲惨的故事。相传在春秋时期的楚国,有一个名叫卞和的人,一天,他在荆山(今湖北省南漳县西)砍柴时发现了一块大青石,当时正有一只凤凰落在上面。他认为这一定是一个宝物,因为凤凰不落无宝之地。他便把这块石头弄了回来,献给了楚厉王。不识货的楚厉王硬说这是一块普通石头,说他犯了欺君之罪,砍掉了他的左脚。楚厉王死了之后,楚武王继承了王位。卞和认为又一次机会来了,便再次去献宝。结果楚武王以同样的理由砍掉了他的右脚。待到楚文王即位后,卞和因献宝失去了双足,便抱着这块玉在荆山下哭了三天三夜,哭到眼睛里都流出了血。文王知道了这件事后,就派人把他接进宫中,问他为什么痛哭不止。卞和说,我哭并不是因为失去双脚,让我伤心的是,这明明是珍宝却被说成是石头,明明是忠心耿耿却被说成是骗子。楚文王被他的话感动了,便命人把这块石头剖开,一看果然是块晶莹无比的宝玉。于是,楚文王命工匠把这块玉雕琢成一块玉璧,为了纪念卞和的献宝之功,把这块玉璧命名为“和氏壁”。

自古以来,宝石就是人们十分喜爱的一种珍贵装饰品,它不仅具有很高的使用价值和收藏价值,同时也是地位和财富的象征。

400年以后,楚威王当政。他把和氏璧赏给了为楚国立了大功的相国昭阳。后来昭阳请客时,把和氏璧拿出来给宾客们看,等席散后,这块璧便不见了。50年以后,这块璧被赵国太监缪贤用了500两黄金买了去。可和氏璧在缪贤手中没呆多久,便落到了赵惠王的手中。在当时诸侯纷争的情况下,和氏璧成了各国垂涎三尺的无价之宝。势力强大的秦国,听说和氏璧在赵国,便千方百计地想弄到手,说要用15个城市来换这块璧。赵国接到秦国的通知,知道秦国肯定不是出于真心,但又惹不起秦国。怎么办?大智大勇的蔺相如承担了这次出使秦国的使命。蔺相如不辱使命,用智慧和勇气战胜了狡猾的秦昭襄王,“完璧归赵”成了历史上被人们传颂不已的佳话。

可是和氏璧最终还是落到了秦国人的手中。公元前228年,秦国灭掉了赵国,和氏璧便到了秦始皇之手。秦始皇统广全国后,命丞相李斯写了“受命于天,既寿永昌”8个字,让工匠把这8个字镌刻在和氏璧上。从此和氏璧便成了皇帝的宝印,被称为“国玺”,成为传国之宝。

秦末楚汉相争,刘邦率先进入咸阳,秦王子婴把传国玉玺献给了刘邦。刘邦称帝后,便把和氏璧叫做“汉传国玺”,企图代代相传。公元8年,王莽篡夺了西汉政权,便向他的姑母孝元皇太后索要玉玺。太后一怒之下,将玉玺摔在了地上,玉玺的一个角被摔掉了。后来,王莽命玉匠把缺掉的一角用黄金补上了。光武中兴以后,传国玉玺又到了汉光武帝刘秀的手上。到了东汉末年,汉献帝在战乱中乘夜逃出皇宫避难,仓促间未带玉玺,等到献帝等人再返回宫中时,玉玺已不知去向。

不久,董卓祸乱朝廷,各路诸侯纷纷起兵讨伐董卓。公元192年,长河太守孙坚攻入洛阳,发现在城南甄宫的一口井中向外放射出光芒,便派士兵打捞。结果捞出一具女尸,女尸的脖子上挂着一个朱红色的小盒,打开一看,正是人们梦寐以求的传国之宝和氏壁。孙坚在砚山战死后,和氏璧便落大军阀袁术的手中。袁术死后,和氏璧又被广陵太守徐缨夺得,他为了讨好曹操,便把这个稀世珍宝奉献给了他。司马氏统一天下后,和氏璧自然到了晋朝的宫中。西晋末年,战乱频仍,这块传国玉玺也不断易主,最后又落在东晋王朝的统治者手中。此后,经过宋、齐、梁、陈、隋几个朝代,和氏璧又传到了唐朝开国元勋高祖李渊的手中,他把和氏璧改称为“宝”,想作为他们李氏家族的传家宝,世代相传。和氏璧传到了五代十国,才最后彻底失踪了。当时宋太祖赵匡胤从后周柴世宗那儿得到两块宝印,可,那里面没有和氏壁。

宋哲宗绍圣年间,有人在咸阳获得一方玉印,当作传国玉玺献给当朝皇上,经13名学士、官员考证,确认是真正的秦制传国五玺。不过,有很多人还是不太相信这是真的。到了明朝弘治年间,又有人把传国玉玺献给皇帝,孝宗皇帝认为是假的而没有使用。清初,故宫博物院藏有39方御玺,其中有一方被认为是传国玉玺,后经乾隆皇帝钦定,证明是一块赝品。直到最后一任清朝皇帝溥仪被赶出皇宫时,当时的警察总监还在追查传国玉玺的下落。

传国玉玺和氏璧还在世上吗?如果在的话,它在何人手里呢?

“仙字”之谜

福建省南部山清水秀的华安县境内,九龙江的支流汰溪日夜奔腾。在溪口入江处附近高达30余米的悬崖峭壁上,约有20个字形奇异的石刻文字,它们散布在5个地方,依稀可辨。这是我国南方少见的古代象形石刻文字。千百年来,多少文人学士无从破读,视其为“仙字”。“仙字”的所在地也因此被称为“石铭里”、“仙字潭”。现有资料显示,至迟在唐代,华安“仙字潭”的“仙字”就已为世人所见。唐、宋以后,许多文人骚客接踵而来,但面对“仙字”,他们依然无从认识,只能留下一些诸如“有文纵横如篆书”、“虫文写篆不可识”之类的感叹吟唱。

古老的文字

1915年,岭南大学教授黄仲琴先生只身来到华安“仙字潭”考察,从此打开了科学考察“仙字”之谜的大门。1957年,福建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派员为“仙字潭”的“仙字”逐一做了拓片照相记录;并发表了调查报告,为后人的研究提供了完整可靠的材料。他们经过考察得知,这些所谓的“仙字”,其实都是凿刻在“仙字潭”摩崖石壁上的象形文字。字体大的长70余厘米、宽20余厘米,小的长10余厘米、宽仅几厘米。

它们都保留着原始古朴的象形表意形态,个别的虽与甲骨金文或斟抖文有所类似,但又不尽相同。其形状有的像挥动双手的斗士,有的像鼓腹挺立的女性,有的像引颈待诛的俘虏……流行千余年的“仙字”说虽然就此被打破,但确定这些符号性质的问题却接踵而来。有的学者认为它应属于原始象形表意文字,有的认为应属于图像文字,有的则认为是春秋时期的“吴籀”。关于“仙字“的凿刻时代,一种意见认为在春秋时期,另一种意见则认为可能早到商代,因为只要有金属器具,“仙字”的凿刻就不成问题。至于“仙字”的作者,有的认为是春秋时期的吴人,有的则认为是福建南部地区的古代土著居民即越人。

这些“仙字”到底记叙了些什么?这是千百年来人们十分感兴趣的问题。黄仲琴教授在考察后认为,“实非符篆之类”,“至其有似古金文者,亦不得强为附会”,但他没有解释“仙字”到底说了些什么。1959年,福建师范大学刘惠荪副教授首次对“仙字潭”石刻做了全面考证,认为它是记载春秋时期吴部落战胜夷、越、番三个敌对部落后的记功石刻。

“仙字”的历史真相还未大白,对这一历史真相的认识,还有赖于对同一历史时期当地社会和民族文化史的进一步整体把握,而这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西夏黑城之谜

18世纪俄国旅行家巴塔宁的著作《中国的唐古特,西藏边疆和蒙古中部》,引出20世纪初科兹洛夫率领的俄国探险队的中国之行。而他们这次探险考察有一项意外的收获,就是发现了西夏著名的黑城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