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钱图案传说
日本琴弹山下的钱形图案,据说同这枚巨大的日本古钱特别相似。
在日本香川县的财田河左岸,有一座琴弹山,山下是海滩。站在山顶眺望海滩,人们会惊奇地发现,在长长的海滩上有一个巨大的钱形图案。这个图案是掘砂筑成的,周长354米,东西长122米,南北宽90米。其构图和中国古代的铜钱大体一致。从山上向下看“钱”是圆形的,在海滩上实际测量却是椭圆形的,中间有方孔,方孔。
四周有四个大字:“宽永通宝”。整个钱形图案只有站在琴弹山上才看得清楚,而站在海滩上却看不明白。
据传说,这个巨大钱形图案是宽永十年(1633年)时,当地居民为迎接龙丸藩主前来巡视,一夜之间掘砂修造起来的。虽然距今已有300多年,然而仍然保存完好。最令人费解的是,为什么这个钱形图案只有在高处才能看到全貌。
对此,当地百姓有一个传说:在琴弹山顶有一座神殿,叫“八幡神宫”,公元703年的一天夜里,八幡大神乘坐一艘发光的飞船,从宇宙神宫飞临此地,钱形图案就是他们所为。这个传说让人联想秘鲁的纳斯卡平原上的地面图形,和这里的钱形图案一样,也只有从高处才能看清。
现在有人猜测说,这个图案都是外星人掘成的,发光的船是他们乘坐的飞行器,传说中的大神是驾驶飞行器的飞行员。这种说法不能使人感到十分满意,外星人在海滩上掘筑出钱形图案的目的是什么?难道他们对地球人的钱感兴趣吗?严格说来,在海滩上掘筑钱形图案远不如掘筑星象图有意义,因为这样能增加人类的知识,进而了解这些天外来客所在的星球。
真正的答案应该是什么呢?
日本琴弹山下的钱形图案,据说同这枚巨大的日本古钱特别相似。下面再介绍一些形状各异的中国历代古钱图案。
巨图之谜
这幅图案名曰“蜘蛛”,全长46米。
在秘鲁的一些地方,有许多神秘的荒原图案,其中最有名的是纳斯卡巨图。
纳斯卡山谷位于秘鲁靠近太平洋的伊卡省,那里有一片250平方千米的荒凉平原。
当人们乘坐飞机从空中俯视,会发现整个纳斯卡山谷布满了几何图形和螺旋线条,大小从几千米到几十千米不等。这些图形经过专家辨别,分别是蜥蜴、蜘蛛、孔雀、鲜鱼和某些植物,还有些是地球上从未见过的异禽怪兽。更奇怪的是,每隔一定距离,就重复出现一个与前面完全相同的图案,像是用一台巨型复印机在地面上复印出来的。镶嵌在大地上的这些巨幅图案,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是人类文明的奇迹之一。
一位研究者在黎明中登上山头,发现原来认为只有在飞机上才能够看出的巨图,在朝阳的斜射下,竟也清楚地展现在眼(这只在地面绘制的“大鸟”,全长135米,一笔画成,干净利落。)前,但太阳一升高,巨图立即就在眼前消失了。这表明画的作者不仅是一位优秀的艺术家,而且还是一位卓越的光学专家。他能够准确地计算出黎明时朝阳斜射的光线角度,并据以确定巨图各线条的宽度和深度,使之在阳光斜照下能跃然浮现于地面。
更让人惊奇的是,最近又有人发现巨图中某些线条竟似飞行时的“标志线”。“标志线”由平原向山坡伸展,遇悬崖便沿斜坡迂回,好像是在山峦中开凿出的一条公路。沿其飞行,就能把飞机领航到纳斯卡高原上空。一些人进一步推论,认为这不是一幅简单的巨图,巨图中的某些线条更像是飞机“跑道”。于是有人大胆地猜测,这也许是“外星人”飞行器的跑道遗迹。
敦煌藏经洞之谜
敦煌莫高窟像是一颗明珠,在通往西域的大沙漠里熠熠生辉。尤其是1900年这里的藏经洞被打开,更使敦煌身价倍增,并由此形成了一门新兴学科——敦煌学。藏经洞是莫高窟的第17洞,在这里,曾出土了5万多卷佛教经书;这敦煌石窟人称“佛教艺术宝库”。其主体莫高窟创建于前秦建元二年(1366年),经北凉、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朝代的陆续修建现共有洞穴492个,窟内壁画4.5万多平方米。
次发现,与甲骨文、汉简、明清档案并称为中国近代古文献的四大发现。敦煌佛经的发现,在当时也轰动了世界。关于此洞的情况,没有多少翔实可靠的历史记载,学者们只能根据一鳞半爪的间接旁证,对这些佛经抄于何时,何时放进洞里,是什么原因封闭洞口等问题,提出一些猜测。
藏经洞封于何时,这是争论最多的一个问题。法国学者伯希和是最早入洞的外国人,事后;他曾写过一本书叫《敦煌石室访问记》。他认为,封洞时间是在北宋初年。其根据是卷本所题年号之下限为宋太宗太平兴国(976~983)和至道(990~997)年间,且卷本中无一西夏文字抄本。有人不同意这种说法,因为在当时西夏还未使用本民族文字,通行的文字还是汉字,所以这种说法不能成立。
有人认为,藏经洞的封闭与伊斯兰教的东传有关。据史料记载,当时在西域有一个信奉伊斯兰教的哈拉汗王朝,在宋哲宗绍圣年间,曾向宋朝提出要向东攻打西夏,得到宋朝的赞许。在这种情况下,当地的一些佛教徒十分恐慌,纷纷内迁,因而封闭藏经洞,对这些佛经进行保护。所以,封洞时间当在宋哲宗绍圣(1094~1098)年间。
此外,还有宋仁宗皇佑(1049~1053)年间封闭、宋真宗咸平(998~1003)年间封闭、元代初年封闭、元末明初封闭等多种说法。除此之外,学者们还提出了一些与藏经洞有直接关系的问题。如洞内所藏经卷大多为残卷断章,还夹杂着不少伪经、抄错的废卷,及一些作废或过时的契约文书。令人们困惑不解的是,为什么要收藏这些东西?如果是避难,这里怎么不藏点有价值的东西?比如当时的曹氏政权从朝廷得到的金银字《大藏经》,以及锦帙包裹、金字题头的《大般若经》。这些价值连城的东西在藏经洞里一件也没有。因此有人认为,为了尊佛,人们把抄写破损的佛经也收藏起来,不许乱扔;或是因为当时的曹氏政权有了比较完整的佛经之后,便对以前所藏图书进行清点;将无用的残卷、文书、废纸等通通存人一个较小的不太重要的洞里,时间久了,便被人们遗忘了。也有人认为,藏经洞是由一个书库改造成的。大约在3000年以前,折页式的刊本经卷传人敦煌,于是人们就将那些用起来不方便的卷轴式佛经和分散的杂物一并封入石窟。
关于藏经洞的封闭时间和封闭原因等问题,至今没有定论。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谜底终将被人们揭开。
美洲金字塔
提起金字塔,人们都会知道在埃及。其实,美洲金字塔的总数远远超过埃及金字塔。为什么埃及金字塔名扬四海,而美洲金字塔却默默无闻呢?原因是建造美洲金字塔的民族都先后突然消亡了,所有的金字塔及环绕它们的上百座大小城镇,大部分都埋没在泥土之中。
墨西哥特奥蒂瓦坎的金字塔在夕阳下显得格外肃穆。
与埃及金字塔不同,美洲金字塔顶部不是尖的,在顶部往往建有供祭祀用的神殿。
本世纪初,通过大规模的考古挖掘,初步揭开了美洲金字塔的真面目。美洲大约有10万多座大小金字塔,大都是公元前7世纪公元15世纪建造的。这些金字塔无论是宏伟的规模、还是精湛的建筑艺术,均堪与埃及金字塔媲美。埃及金字塔是法老的陵墓,而美洲金字塔大都是祭祖和供奉诸神的祭坛。美洲金字塔由一个个方形平台构成,它们层层叠起,向上逐渐缩小,最高可达70米。塔的东西两侧或四周为陡峭的石阶,拾级而上可登塔顶。在宽阔的塔顶上,建有神庙。除了特定的祭日或为了祈求消除灾难举行祭神仪式外,祭司还要一日3次登上塔顶,供奉天神。美洲金字塔内部都是由泥土沙石堆积而成的。
美洲金字塔分布虽广,但主要集中在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附近,墨西哥东部的尤卡坦半岛,以及墨西哥、危地马拉和洪都拉斯三国毗邻处。
提奥地华甘位于墨西哥城东北50千米处。公元1~8世纪,这里曾是一座繁华的城市,市区面积达20平方千米。城中有一条宽55米、长2500米的大道。大批奴隶从这里被送上金字美洲金字塔中,最著名的有墨西哥中部特奥蒂瓦坎的太阳金字塔和月亮金字塔,以及位于奇琴伊察的卡斯蒂略金字塔。
塔祭天,因此,后人将它称为“死亡大道”。举世闻名的太阳金字塔就耸立在“死亡大道“的东面。塔的正面有几百级台阶直通塔顶,塔身分5层,高64.46米。在“死亡大道”的北端铁诺艾第特兰中心广场上,还有一座高43米的月亮金字塔,它虽不如太阳金字塔那样雄伟,但在建筑艺术上却更为精美雅致。
伊库伊尔科位于墨西哥城南。1922年,在这里一处厚8米的火山熔岩下发掘出美洲最早的一座金字塔,建造年代距今2500年。该塔的塔身由4个大小不同的截头圆锥体重叠而成,底层直径为135米,上层直径为70米,总高度为20米,塔顶上的神庙现仅存片段残迹。
大批奴隶被送上金字塔砍头祭天,塔周围掩坦着大量尸骨,令人触目惊心。
乔卢拉位于墨西哥城以东90千米。这里有一座世界上最大的金字塔,它分5次建造,一次比一次大。第一次建造时,金字塔分为5层,高18米,底边为113米和107米。第五次建造时,已扩大到9层,高64米,底边各长350米,总体积比号称世界第一的埃及胡夫金字塔大15%。
巴林坎位于墨西哥南部毗邻危地马拉处。9世纪以前,这里也是一座繁华城市。1952年墨西哥考古学家在这里的一座被称为“铭记神庙”的金字塔内,发现了一个深藏的拱顶墓室,墓室中央有一具梨形石棺,石棺上盖着一块雕刻精致、重达5吨的大石板。棺内有大祭司帕卡尔的遗骨,长1.8米。在棺内还找出一副玉雕面具以及大量珠宝。“铭记神庙”金字塔是人们发现的第一座藏有墓室的美洲金字塔,以后在其他的金字塔中也有类似的发现,这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对美洲金字塔的认识。
奇琴伊察是墨西哥尤卡坦半岛上最负盛名的一座古城。在城中央有一座大金字塔,分为9层,高24米,四面各有91级阶梯,加上通到塔顶神庙的一级,总数是365。在大金字塔南面的一座金字塔上建有天文观象台,沿着它精密设计的窗口对角线,可以观察到春分、秋分时落日的半圆和地球南、北极的方向。
提卡尔在危地马拉北部,在这里现存的5座金字塔中,最高一座金字塔分为9层,高70米,加上塔顶高14米的神庙,其高度在美洲金字塔中居首位。
根据现有资料,在9世纪以前,居住在这里的各个民族还没有金属工具,建造金字塔全靠人力。估计建造一座较大一点的金字塔要几十万人连续工作几十年。可是,在古代,这里的总人口不过几百万,他们怎么能兴建这么多工程浩大的金字塔呢?这至今还是个谜。
印加黄金之谜
1595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的宠臣、探险家兼作家沃尔特·雷利去南美洲转了一趟后,以其探险家的想像力丰富了他道听途说的资料,写了一本书,叫做《辽阔、富饶、美丽·的圭亚那和大黄金城》马诺亚之发现汇在这本书里,雷利绘声绘色地描述了“黄金城”,说是在那个叫马诺亚的地方,有用大理石造的宫殿,宫殿里的东西都是用黄金做的。金的箱子,金的桌子,金的厨具和餐具,金的长矛和匕首,金的飞禽和走兽模型……那里还有黄金山和珍珠山,山里居住着头脑简单的亚马逊人……
人把“黄金城”标在了圭亚那的地图上;一些人甚至还吹嘘,他们不仅见过“黄金城”里的人,而且自己也去过那里。但是,它们介绍的“黄金城”的地理位置,连最大胆的地理学家也不敢苟同。
不过,沃尔特·雷利的“黄金城”之说,的确事出有因。
印加出土的黄金壶,高25厘米,有两个注水,非常精美。
现代一些学者认为,哥伦布之所以要进行航海,既不是为了寻找印度和中国,也不是为了证明地球是圆的,其真正的目的是为了寻找“黄金城”。这一点已被继哥伦布之后陆续去新大陆的西班牙入侵者的行径所证实。最早传出在南美洲有一个“黄金城”的人,正是西班牙入侵者头子弗朗西斯科皮萨罗手下的奥尔拉纳中尉。
1536年,一个叫贡萨洛·希门尼斯·德·奎萨达的西班牙人,奉命率领一支900人的探险队,从哥伦比亚出发,南下马格达莱那河寻找“黄金城”。但是,3年之后,只剩下奎萨达一人狼狈而归。1568年,奎萨达再次组织了一支2800人的探险队,从波哥大出发寻找“黄金城”。然而,历时3年仍然没有找到。在这期间,还有一支西班牙人率领的探险队和一支德国人率领的探险队也在现今的秘鲁、厄瓜多尔、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和巴林等地寻找“黄金城”,结果也都是失望而归。
这是印加帝国举行庆典仪式时用的小刀,以黄金打造,高40厘米,上面镶嵌着宝石和贝壳,半月形部分就是刀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