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读史悟玄机:中国历史中的铁血规则
18211300000002

第2章 韬光养晦是制胜的玄机(1)

在中国的历史上,韬晦是一门学问,很多胸怀大志之人都是靠此招玲珑于人世,游刃于官场的。因为在权力的明争暗斗中,任何不小心的锋芒错漏,都可能招来杀身之祸。制胜之术,下者以力夺取,中者徐后图之,上者韬光养晦,匿壮显弱,一俟时机成熟,便果断出手,此术很少有失手之时。

1.以“聪明的糊涂”摸清手下人的想法

韩非子曾经告诫君主说:“人君防备臣下,要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尤其是在时机不成熟的时候,最好的方法就是以韬晦之策,暗中观察群臣的行为,以发现真正的人才。

在中国历史上,以韬光养晦而成大事的人物很多,楚庄王可算其一。他“三年不鸣,一鸣惊人”,先隐忍不发,甚至采取了自污以掩人耳目的做法,通过数年的暗中观察,弄清了朝中大臣的真实心理和才干,也锻炼了自己,增长了才干,为以后成就霸业奠定了基础。

在楚庄王继位之前,楚国的内政可谓经历了长期的混乱。楚庄王的爷爷楚成王企图争霸中原,被晋国在城濮之战打败,不久又祸起萧墙,起初,原定商臣为太子,但后来楚成王发现商臣眼如黄蜂,声如豹狼,认为这样的人生性残忍,想改立太子,商臣是个十分有心计的人,他听到风声,就积极行动起来,为了把事情弄清楚,他故意设宴招待姑母,在宴上轻侮姑母,商臣的姑母果然愤怒地说:“怪不得你父亲要杀了你另立太子!”因为楚成王遇事总与妹妹商量,所以,商臣认为姑母的话证实了传言。他连忙向老师潘崇问计,潘崇问:“你愿意奉事公子职吗?”商臣说:“不愿。”又问:“你能逃出楚国吗?”回答说:“不能。”潘崇最后问道:“你能成大事吗?”商臣坚决地说:“能!”

公元前262年,商臣率人冲进宫廷,要杀掉父亲自立。成王喜欢吃熊掌,这时红烧的熊掌尚未烧熟,成王请求等吃了熊掌再杀他,商臣说:“熊掌难熟。”他怕夜长梦多,外援到来,就催促成王上吊自杀,自己即位为楚穆王。

穆王在位12年,死后由子侣即位,是为楚庄王。

楚庄王当时很年轻,即位之始,他并未像其他新君那样雷厉风行地干一些事情,而是不问国政,只顾纵情享乐。他有时带着卫士姬妾去云梦大泽游猎,有时在宫中纵酒观舞,浑浑噩噩,无日无夜地沉浸在声色犬马之中。每逢大臣进宫汇报国事,他总是不耐烦地回绝,任凭大臣们自己办理。他根本不像个国君,朝廷上下也都拿他当昏君看待。

看到这种情况,朝中一些正直的大臣都感到十分着急,许多人都进宫去劝谏,可楚庄王不仅不听劝告,反觉得妨碍了他的兴趣,对这些不着边际的劝告十分反感。后来干脆发了一道命令:谁再来劝谏,杀无赦。

三年过去了,朝中的政事乱成一团,但楚庄王仍无悔改之意。在这期间,他的两位老师斗克和公子燮攫取了很大的权力,斗克因为在秦、楚结盟中有功,楚成王没给他足够的报偿,就心怀怨愤,公子燮要当令尹未能实现,也心怀不忿,二人因此串通作乱。他俩派子孔、潘崇二人去征讨舒人,又把二人的家财分掉,并派人刺杀二人。刺杀未成功,潘崇和子孔就回师讨伐,斗克和公子燮竟挟持庄王逃跑。在到庐地时,当地守将戢黎杀掉了他们,庄王才得以回郢都亲政。就是经历了这样的混乱,楚庄王仍不见有甚起色。

大夫伍参忧心如焚,再也忍不下去,冒死去晋见庄王。来到宫殿一看,只见纸醉金迷,钟鼓齐鸣,庄王左手抱着郑国的姬妾,右手搂着越国的美女,案前陈列美酒珍馐,观赏轻歌曼舞。庄王看到伍参进来,当头喝道:“你难道不知道我的命令吗?是不是来找死呢?”

伍参抑制住慌张,连忙陪笑说:“我哪敢来进谏,只是有一个谜语,猜了许久也猜不出,知道大王天生聪慧,想请大王猜一猜,也好给大王助兴。”楚庄王这才放下脸,说道:“那你就说说看。”伍参说:

高高山上有只奇怪的鸟,

身披鲜艳的五彩,

美丽而又荣耀,

只是一停三年,

三年不飞也不叫,

人人猜不透,

实在不知是只什么鸟!

当时的人喜欢说各种各样的谜语,称作“隐语”,这些“隐语”往往有一定的寓意,不像今天的谜语这样单纯,因此,人们多用这些“隐语”来讽谏或劝谏。楚庄王听完了这段话,思考了一会说:“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此非凡鸟,凡人莫知。”

伍参听后,知道庄王心中有数,非常高兴,就趁机进言道:“还是大王的见识高,一猜就中,只是此鸟不飞不鸣,恐怕猎人会射暗箭哪!”楚庄子听后身子一震,随即就叫他下去了。

楚庄王实在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一般的韬晦之策最多不过是迷惑对方,使其对自己放松警惕,而楚庄王的韬晦不仅是迷惑对方,更多的还是要忍耐别人的误解。

伍参回去后就跟大夫苏从商量,认为庄王不久即可觉悟,没想到几个月过去后,楚庄王仍一如既往,不仅没有改过,还越发不成体统了,苏从见状不能忍耐,就闯进宫去对庄王说:“大王身为楚国国君,即位三年,不问朝政,如此下去,恐怕会像桀、纣一样招致亡国灭身之祸啊!”庄王一听,立刻竖起浓眉,露出一副暴君的形象,抽出长剑指着苏从的心窝说:“你难道没听到我的命令,竟敢辱骂我,是不是想死?”苏从沉着从容地说:“我死了还能落个忠臣的美名,大王却落个暴君之名。如果我死能使大王振作起来,能使楚国强盛,我甘愿就死!”说完,面不改色,请求庄王处死他。

楚庄王等待多年,竟无一个冒死诤谏之臣,他的心都快凉了。这时,他凝视了几分钟,突然扔下长剑,抱住苏从激动地说:“好哇,苏大夫,你正是我多年寻找的社稷栋梁之臣!”庄王说完,立刻斥退那些惊恐莫名的舞姬妃子,拉着苏从的手谈起来。两人竟是越谈越投机,竟至废寝忘食。

苏从惊异地发现,庄王虽三年不理朝政,但对朝中大事及诸侯国的情势都了如指掌,对于各种情况也都想好了对策。这一发现使苏从激动万分。

楚庄王这只不鸣鸟,在忍耐了三年之后,终于发出了嘹亮的声音!

第二天,他就召集百官开会,任命了苏从、伍参等一大批德才兼备的大臣,公布了一系列的法令,还采取了削弱若敖氏的措施,并杀了一批罪大恶极的犯人以安定人心。从此,这只“三年不鸣”的“大鸟”开始励精图治,争霸中原。

应当说,楚庄王确实是一个有智谋的人。

这只“大鸟”真的“一鸣惊人”,在他开始着手治理楚国之时,楚国正遇上了大灾荒,四周边境又遭进攻。他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击败了他国的进攻,争取了巴、蜀等小国部族的归附。然后整顿内政,国家开始富强,他善于纳谏,重视用人的一技之长,改革政令制度,尤其是改革兵役制,使楚国逐渐成为一个军事强国。

后来,庄王平定了国内的若敖氏叛乱,对外进行了长期的战争,终于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原来,这仅是庄王利用韬光养晦之策导演的一场戏。他即位时十分年轻,不明世事,朝中诸事尚不明白,也不知如何处置,况且人心复杂,尤其是若敖氏专权,不明所以,他更不敢轻举妄动。无奈之中,想出了这么一个自污以掩人耳目的方法,静观其变。在这三年中,他默默地考察了群臣的忠奸贤愚,也测试了人心。他颁布劝谏者死的命令,也是为了鉴别哪些是甘冒杀身之险而正直敢言的耿介之士,哪些是只会阿谀奉承,只图升官发财的小人。如今,他年龄已长,经历已丰,才干已成,人心已明,他也就露出庐山真面目了。

感悟:

楚庄王的韬光养晦并非在受到失败与挫折时才被迫进行的,而是为了更好的掌握未来而主动进行的,这尤其需要耐心、修养、智谋和胆识。在中国历史上,像楚庄王这样的人还不算太多,但这足以给我们提供一个有益的启示:即使在一帆风顺的时候,也要注意使用各种方法增长自己的见识,砥砺自己的才能。

韬光养晦是一种大智慧,中国立国久远,如果翻开历史仔细看看,也许就会吃惊的发现,历史上的许多帝王和有作为的人物都是非常善于韬光养晦的,他们审时度势,讲究策略,忍住尔虞我诈的官场倾轧,而后一举出奇计、建奇功,进而达到自己的目的。

2.匿壮显弱,迷惑对方

显弱者并非真弱,目的在于迷惑对方,使其放松警惕,以达自己之目的。康熙正是利用这一道理,以自己年少为掩护,故意装出好玩、政事无主见、胆怯等弱点,消除鳌拜戒心,铲除了鳌拜一伙。

隋朝大将贺若弼,准备攻取京口,先以老马,多不好使唤为借口,购买新船然后藏起来,又买破船50艘,放在港中。陈国人窥见到这些破船,就认为中原没有好船。贺若弼又命令沿江巡防的军队交接班时,都必须集中到广陵,并在广陵大列旗帜,旷野支帐。陈国人以为隋国的大军开来了,立即派出军队,做好战斗准备。过后知道并没有此事,原来是江防人员交接班,就不再戒备了。这时,贺若弼又沿江渔猎,人马喧噪,声势不小,陈国人以为对方是在打渔,仍然无动于衷。等到贺若弼的军队渡过了长江,陈国人始终没有察觉,最后被打败。

正是贺若弼不露声色,展示了自己的短处,而使陈国人放松了警惕,一则保护了自己,二则在不防备的时候予以攻击,最后取得了胜利。

唐高宗调露元年(公元679年),大总管裴行俭讨伐突厥。起初几次,朝廷派人送的饷粮都被敌人半路劫走,行俭大怒,心生一计,就伪装300辆粮车,每辆车内埋伏壮士5人,各带长刀和劲弩。300辆车都用老弱的兵驾着,又暗中派精兵跟踪在后,车行不久,突厥兵果然前来抢粮,老弱的士兵假装逃生。于是突厥兵就把车赶到水草边,解鞍牧马。当他们正要从车中取粮食,壮士们突然从车中跃起,向敌兵冲去,跟踪在后的精兵也冲杀了上去,突厥兵几乎全被消灭。

裴行俭用的正是匿壮显弱之计。官场处事中,不妨用用匿壮显弱的方法。

康熙帝爱新觉罗·玄烨,是顺治帝的第三个儿子,顺治十一年(公元1654年)3月18日生于景仁宫。

鳌拜,瓜尔佳氏,满洲镶黄旗人,于清太宗天聪八年(公元1634年)就任牛章京,因屡立战功,被赠予“巴鲁图”(勇士之意)的荣誉称号。后又当上了议政大臣,领侍内大臣,官职显赫。

顺治帝在去世时遗诏要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为辅佐大臣。四位辅佐大臣当中,索尼年老,虽列首位却不能制约他人;遏必隆怯弱依附鳌拜;苏克萨哈资望浅,虽有心与鳌拜争权,但又难以限制他。由于辅佐大臣选择不当,鳌拜专横跋扈,上欺幼帝康熙,下压朝中文武大臣,军事大事独断专行,广植私党,残害异己。种种劣迹,难以枚举。

年仅8岁的康熙十分机灵,对朝中各事看得很清楚,由于长年居于深宫,亲眼目睹上层政治斗争的残酷性,所以,应如何对付鳌拜,他非常谨慎。他知道,若是自己表现出很高的理政能力,极可能有危险,只有故作软弱,麻痹鳌拜,使他放松警惕,而自己暗中积蓄力量,等待时机,才能铲除鳌拜的势力。

康熙14岁时,照规定他可以亲政了。他曾给鳌拜父子分别加过“一等功”、“二等功”的封号,以后又分别加了“太师”、“少师”的封号。当然,加封只是一种表面现象,康熙帝玄烨是不甘做傀儡皇帝的。

康熙帝亲政,苏克萨哈请求守先皇陵墓,康熙帝则希望他继续参政。鳌拜得知,愤恨不已,进行了恶毒的反扑,到议政大臣处活动。当时议政大臣见了鳌拜也很惧怕,唯唯听命。议政大臣在奏书中要求将苏克萨哈官职革去,凌迟处死,所有子孙俱要灭除。

康熙帝看了,并不准奏。鳌拜不禁大怒,攘臂向前,欲以老掌相向,康熙“吓得惊惶失色”,支吾道:“就是要办他,亦不应凌迟处死。”鳌拜说:“那也应斩首。”康熙帝战栗不答。

在与鳌拜的周旋中,康熙时刻都在想着,怎样才能除掉鳌拜。大臣不可用,御林军不可用,所以,必须慎重。有心计的康熙帝从侍卫中选取身强力壮者,以练习摔跤为名义,组织了一支能为皇帝拼死效忠的少年武士亲信卫队,每日滚打练习,在鳌拜入朝奏事之时,也不回避。鳌拜认为康熙皇帝贪玩,没有大志,心里自然更加坦然,不加戒备。

康熙的计谋,逐渐奏效,朝中上上下下的大臣却认为康熙太软弱,难以与鳌拜抗衡。

到了康熙八年的时候,练习摔跤的侍卫武艺已日渐进步,有足够的力量擒拿鳌拜。于是有一天,康熙帝单独召鳌拜入见,事先已将善于摔跤的侍卫埋伏在两侧,由于鳌拜毫无戒备,欣然前往,到了内廷,一班会武功的少年侍卫一拥而上,将鳌拜擒获,押入大牢。

要做到深藏不露,还要匿壮显弱,把自己的优势藏起来,充分展示自己的短处、弱点,而使对方上当,放松警戒。暗箭最易伤人,躲在暗处,以装糊涂来迷惑对方,从而达到成功的目的。这样需要很大的忍耐力,争强好胜者是很难做到的。这需要经过一番痛苦的忍耐后,才能达到最后的成功。

感悟:

自己明明有才能、有见地,却要深藏不露,还要匿壮显弱,抑聪示愚,这其中隐含着深刻的人生进身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