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读史悟玄机:中国历史中的铁血规则
18211300000011

第11章 说话的谋略(1)

中国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史,让我们深深地意识到说话是有谋略的。而且说话的谋略亦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学会的,它是一门堪称精深的学问。古人言:“病从口入,祸从口出。”而人世间,官场上,竞争中,有老实可靠,也有尔虞我诈,有诚实守信,也有勾心斗角,所以说话一定要有分寸,讲谋略。

1.君子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说话不要超越自己的名分和地位,该说该做什么,不该说不该做什么,都以自己的职责为限,谨慎稳重,这是处世精明老练的表现之一。

李勋是唐代初年的大将,原名徐世勣,参加过瓦岗军,失败后投奔唐朝,任右武侯大将军,封曹国公,赐姓李,为避唐太宗李世民之讳而改单名勋。唐高宗李治即位后,李勣任司空,为人机巧,行事谨慎。

高宗李治想立太子,由于王皇后没有儿子,武则天却有,便向大臣们征求意见。

尚书右仆射褚遂良提议说:“王皇后是世家之女,是先帝为陛下娶的,先帝临终前拉住陛下的手对大臣们说:‘我的好儿子好媳妇,现在托付给你们了。’陛下听到过这话,至今如在耳畔,没有听说王皇后有什么过错,怎么能轻易将她废除了呢?陛下如果一定要变更皇后,恳请好好选择天下的望族,何必要选武氏呢?武氏曾经跟随过先帝。这是众所周知的,天下众人的耳目,怎么能遮挡得住呢?”

韩瑗、来济也上书李治,力主不选武则天,但高宗听不进去。

后来,高宗问李勣的看法,李勋生性乖巧,心想这个关键时刻超越自己本分发表意见,可能招来杀身之祸,废立皇后成功与否,都与性命有关。同意废除王皇后,要是不成功,就将得罪王皇后;不同意废除王皇后,如果武则天被选中,无疑是自投罗网。

李勣左思右想,含糊其辞地对高宗说:“这是陛下的家事,有什么必要问外人呢?”

高宗听了这话便下定决心,将褚遂良降职为潭州都督,马上废除王皇后和肖淑妃,下令将武则天立为皇后。

武则天当上皇后之后,任用大臣许敬宗排斥打击不同意拥立她为皇后的大臣,长孙无忌、褚遂良、韩瑗等一批人,或者被贬逐,或者被诛杀。李勋却因为应付巧妙,避免了祸及自身,并且受到重用,负责审理长孙无忌等人的案子。

李勣可说是精明老练之辈,他的一句“这是陛下的家事”堪称绝佳妙语,包容量极大,在不卑不亢的情况下将“球”踢了回去。

精明老练同投机取巧、阿谀奉承是两回事。在事情微妙棘手之时,只有高智商者才能巧妙应付,或者为避免引火烧身,或者为留有回旋余地,或者为摆脱纠葛纷争。

感悟:

人世间,官场上,竞争中,尔虞我诈、勾心斗角、弄权逞威、明争暗斗的事经常发生,如同家常便饭。敢于仗义直言,不怕同恶势力抗争,精神固然可敬,但是在有些情况下做这种无谓的牺牲,并不可取。明知是以卵击石,倒不妨退避三舍,保存实力,待机再图发展。

君子不在其位,便不谋其政。越权插手,越俎代庖,饶舌多嘴,不是招人忌恨,便是招惹是非。这种人与仗义直言者又不同,他们因超越名分地位而引火烧身,是咎由自取,不值得同情。

2.避实就虚,游说六国合纵

苏秦游说六国合纵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故事,他靠一张嘴巴居然能说动主高在上的君王,让人难以置信。但当我们了解了他说话的谋略,也就不难理解他的行为所引起的后果了。

秦孝公二十四年(前338年),纵横家苏秦游说秦惠文王失败后,身上穿着破旧的衣服,脚上穿着破草鞋,肩上挑着担子,十分狼狈地徒步回到自己的故乡洛阳。他不顾兄嫂和妻子的嘲笑,关起门来勤奋读书,困倦时便以锥刺股。一年之后,学业有成,苏秦又开始了他的游说活动。

此次出行,苏秦的目的是要使燕、赵、韩、魏、楚、齐六国缔结联盟,共同对付秦国,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合纵抗秦”之策。苏秦首先北上说服了燕文候,燕文侯十分高兴地对苏秦说:“我的国家是个小国,力量薄弱,西边受到强秦的威胁,南边又靠近齐国和赵国,齐、赵两国都是强国,现在你以合纵摈秦之策来开导我,让燕国参加合纵以安定燕国,我愿意率领全国百姓听从你的安排。”

燕文侯死后,燕易王即位,齐国趁燕国办丧事之机向燕国发动进攻,夺取了燕国的十个城池。苏秦得知此事,便为了燕国去游说齐威王,齐吨王以上宾的礼节接见了苏秦。苏秦首先向齐王跪拜两次,祝贺齐国夺取了燕国的十座城池,紧接着又仰面朝天,为齐国吊丧。齐王非常震惊,按戈倒退了几步对苏秦说:“你这个人先是庆贺,后又吊丧,究竟是何居心?”

苏秦不慌不忙地回答说:“人们在饥饿的时候,所以不吃毒药附子,是因为它虽然暂时可以吃饱肚子,终究还会死去,这同饥饿而死,同样都是令人痛苦的。现在燕国虽然弱小,却是强秦的女婿,燕易王的妻子正是秦惠文王的女儿,大王贪图燕国的十座城池,却和强秦结下了深仇。您的这些做法,是想促使燕国成为进攻齐国的先锋,使强秦作为燕国的后盾,把天下最精锐的秦兵招来进攻齐国,这恰恰如同是吃了毒药附子一样。”

齐王听了,非常恐惧,问苏秦说:“如此说来,那该怎么办呢?”苏秦回答说:“圣人处理事情,就是要‘转祸而为福,因败而为功’。大王如能听取我的建议,不如归还燕国的十座城池,谦恭地向秦国谢罪,秦王知道大王是因为秦国的缘故才归还燕国的十座城池,一定会感激大王;燕国不费吹灰之力而收回了十座城池,也一定会感激大王,这就是摈弃深仇而建立厚谊的办法。如果秦国和燕国都侍奉齐国,大王发出的号令,天下诸侯各国谁敢不服从?这种做法,就是使您以空洞的言词去顺从秦国,并以退还燕国十座城池换取了号令天下的成果,这也正是称霸天下的事业,转祸为福、转败为功的事业,大王您为什么不赶快去做呢?”

齐王听了,高兴万分,马上将燕国的十座城池奉还,并赠送黄金一千斤给燕国的王后,向燕国表示歉意。苏秦离开时,齐王一路上不断叩头,表示愿意与燕国结为兄弟之国,并且向秦国表示谢罪。

当苏秦离燕使齐时,有些大臣因嫉妒苏秦,便在燕易王面前说苏秦的坏话,挑拨苏秦与燕王的关系。他们对燕王说:“苏泰是天下最不可相信的人。大王以万乘之国君主的身份甘居于区区苏秦之下,在朝廷上尊崇他,这是在向天下显示燕国的君臣与小人为伍。”

燕易王听信了谗言,当苏秦从齐国回来后,燕王不但不表彰苏秦收回燕国十座城池,使齐国向燕国请求修好之功,反而疏远苏秦,不再任用苏秦为官。

苏秦见自己对燕国的忠信举动得不到燕王的赏识,反而遭到燕王的冷落,知道是有人在燕王面前中伤于他,便面见燕王说:“我原是东周洛阳的一个鄙陋之人,当初步行数千里拜见大王的时候没有一点儿功劳,大王却亲自到郊外来迎接我,使我在朝廷上当官做事。如今,我作为大王的使者,从齐国索回燕国的十座城池,使处境危险的燕国获得了安定,而大王却不相信我。这一定是有人在大王面前中伤我,我的忠信之举却深深得罪了大王身边的人。可见,讲忠信是有罪过的。”

燕王说:“讲忠信又有什么罪过呢?”苏秦回答说:“大王有所不知,臣请求得到允许向大王报告一件因忠信而获罪的事。我的邻居有一个人到远方去做官,他的妻子难忍寂寞,便与别人私通。当得知丈夫快要回家时,同她私通的那个人非常担心,坐卧不安。那位妻子却说:‘您不必害怕,我已经准备好药酒等着他了。’过了两天,她的丈夫回来了,她指使小妾将药酒送给她的丈夫。小妾知道那是一杯毒酒,如果献上去,就要毒死自己的男主人;而讲实话,男主人就会驱逐自己的女主人。于是,她假装摔倒,把酒洒在地上。男主人大怒,扬鞭痛打了她一顿。她故意摔倒把毒酒洒掉,对上救了男主人,对下保住了女主人。她的忠心达到了这种地步,竟然免不了一顿鞭打,她就是因为忠信而获罪的人。我的事,不幸正像那个弃酒的小妾一样。我忠心侍奉大王,出使齐国,伸张了燕国的大义并且有益于燕国,如今竟然获罪。我担心,以后侍奉大王的人,恐怕没有人再对大王讲忠信了。况且,我游说齐王,如说不出打动齐王的那番话,即使有尧、舜那样的智慧,也不能索回被齐国侵占的那十座城池。”

燕易王听罢,知道错怪了苏秦,连忙向苏秦表示歉意,仍旧像以往那样重用苏秦。

苏秦之智在于,当燕易王听信谗言、疏远他时,他既不动怒,也不以直言向燕王谏诤,而是以巧妙的比喻,向燕王叙述忠而见嫌、忠而获罪的事例,使得燕王幡然悔悟。

苏秦的语言说理性强,层层深入,使人信而不疑,难以回驳。他在向燕王叙述小妾弃酒、忠而获罪的事例之前,首先大谈忠信,并且表白自己对燕王的忠心。他为了燕国不辞辛苦往东游说齐国,到齐后大力宣扬燕国和秦国的威风,陈述齐攻燕、夺燕十城的恶果及归还燕国十城之利,以利害关系深深地打动了齐王,使得燕国不费一兵一卒便索回了失去的十座城池,摆脱了危险的处境,又使齐国主动与燕国修好。然后,他话锋急转,以小妾忠于主人,故意弃酒而遭鞭打的巧妙比喻来讽谏燕王。一番话说得燕王不能不信服,不能不幡然悔悟,从而痛击了有人对他的诋毁,维护了自己的尊严与地位。

苏秦以机变善谋处世,以雄辩的语言打动高高在上的君王,遂使自己位居六国众臣之首,声名远播四海,其处世之谋,不能不令后人景仰。

感悟:

在历史上,靠写书吃饭的人,中国不多,外国却很多。资本主义的发展使一些诗人、学者也能够靠自己的劳动,即写文字挣稿费来养家糊口。但是,靠说话吃饭的人,外国几乎找不到,中国历史上却比比皆是。说客们几乎全是凭着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取得安身立命的基础。凭此一点,说中国的语言交涉艺术为天下第一实不为过。

3.硬的不吃来软的:优孟正话反说谏庄王

正话反说,其特点是字面语义与字后本意(或所说句子的真正语义)完全相反。在某种特定情况下,采用正话反说的方法,倒能收到奇效。

话说:“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争得中原霸主地位后,逐渐自大起来,而且开始沉溺于声色犬马之中,没有当年争夺霸权时的那种锐意进取精神了。一次,庄王得到一匹身躯高大、色泽照人的骏马,心里高兴得不得了。于是,庄王便从此一心扑在这匹马身上,不仅每日抚弄几次,而且还给它“衣以文绣,庇以华屋,席以露休,啖以枣脯”。不想此马没有福份消受,不久,便肥死了。庄王为之沮丧不已,好像死了贵妃似的。最后,庄王为了表达他对爱马的真情,决定为马发丧,以棺椁埋之,以大夫礼葬之。庄王的决定一发布,立即遭到众臣的反对,许多忠直之士以死相谏,但庄王主意已定,谁也无奈他何。正当群臣撞头叹息之际,突然从殿门外传来号啕大哭之声,庄王惊问是谁,左右告之是侍臣优孟。于是,庄王立即传令优孟进见。问道:

“爱卿,何故大哭?”

优孟一边擦眼泪,一边如泣如诉地说道:“堂堂一个楚邦大国,有什么事情办不到,有什么东西得不到?大王将自己所爱之马以大夫之礼下葬,不但不过分,而且规格还嫌低了。我请大王应该将爱马以国君之礼葬之,赐以玉雕棺材,好木头作的棺椁,而且要全国老幼负土掩埋,通知邻国来唁悼。这样让诸侯们也好知道大王你看重马而轻于人,这不是很明智的举动吗?!”

优孟的话音刚落,群臣一片喧哗,以为优孟之说,十分荒唐。庄王一听,却沉默不语,细细品味优孟话中的真意。寻思良久,低着头慢慢地说:“我说以大夫之礼葬之,确实太过分,但话已传出,于之奈何?”

优孟一听,马上接口道:“我请大王将死马交给厨师,用大鼎烹饪,放上姜枣、椒兰等佐料,马肉让群臣饱餐一顿,马骨头以六畜之常礼下葬。这样,天下人以及后世就不会笑话你了。”

于是,庄王按优孟的主意办理,群臣与优孟一道,吃到了庄王爱马之肉,抹抹嘴巴,扬长而去。

君主有失,为臣讽刺劝止,这是古之常理。但是,楚王不但晚年爱马成癖,玩物丧志,而且在作出以大夫礼厚葬死马的决定后,听不进直谏的苦口良药,险些酿成大错。

优孟因侍从庄王多年,熟知庄王的性情,知道此时的庄王,忠言直谏、强行硬谏都是行不通的。因此,他在获悉群臣劝谏失败之后,采取一种“正话反说”的策略,先顺着庄王之意说下去,自然地在顺依顺颂中露出揶揄、讽刺。先指出楚国是个实力雄厚,了不起的国度,什么事情都可以办得到,那么大王以大夫礼葬爱马有什么过分?应该以人君之礼葬之。这些话在庄王听来自然适意,甚至感谢优孟对自己爱马心情的深刻理解。但是,后来优孟把顺颂顺依之说自然地推向极端,或者说是水落石出,大王以国君之礼厚葬爱马,这着实是“贵马”之举,但是在它的反面是“贱人”。

感悟:

优孟正是运用“正话反说”的方法,从称赞、礼颂楚庄王的“贵马”精神的后面烘托出另一相反的又正是劝谏的真意——讽刺楚庄王“贱人”的昏庸举动,从而把楚庄王逼入死胡同,不得不回头,改变自己的决定。生活中,我们不妨适时地运用正话反说,想必一定能收到出奇的效果!

4.稽古喻今:甘夫人借古劝夫

对古人,古事,人们总是能以更客观的眼光去对待,所以借古说今更具有说服性和征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