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美食茶艺大观
18114500000026

第26章 茶业地理(2)

乌瞻山:山名。位于浙江长兴西。清康熙《长兴县志》:“乌瞻山,有二岭,在县治西三十里。高八十丈,围二十里,峰峦秀拔。亦宜茶,名云雾。”清嘉庆《长兴县志》:“茶之属。顾渚、罗蚧、向岘蚧、岩山、筿浦、乌瞻云雾。”

乌程旧县名。在今浙江湖州境内。陆羽《茶经》引南朝宋山谦之《吴兴记》称:“乌程县西二十里有温山,出御荈。”是浙江茶叶产地之一。

径山:山名。位于浙江余杭西北,为天目山的东北峰。宋时,径山寺曾接纳日本僧人来华学佛,其寺中所行茶宴,对后来日本茶道的形成发展,起到积极影响。明万历《杭州府志》:“茶,各县皆有……出于余杭径山者最多。”明万历《余杭县志》:“茶,本县径山四滨坞出者多佳。”清康熙《余杭县新志》:“产茶之地有径山四壁坞及里山坞,出者多佳,至凌霄峰犹不可多得。大约出自径山四壁坞者,色淡而味长;出自里山坞者,色青而味薄。此又南北乡出之分也。”现产茶仍名径山茶。

宝云山:山名。位于浙江杭州西湖北侧葛岭左。清《湖山便览》:“宝云山在葛岭左,东北与巾子峰接,亦称宝云茶坞。”宋咸淳《临安志·物产》:“茶,岁贡,见《旧志》载:钱塘宝云庵产者,名宝云茶。”现为西湖龙井的主要产地之一。

杭州:地名。陆羽《茶经·八之出》注:“杭州临安、于潜二县生天目山,与舒州同;钱塘生天竺、灵隐二寺……与衡州同。”唐时杭州辖境相当于今浙江省兰溪、富春江以北,天目山支脉东南地区及杭州湾北岸的海宁等地。陆羽曾多次到过杭州,并写有《武林山记》和《灵隐天竺二寺记》等专著。明代陈耀文《天中记·杭州茶》:“杭州宝云山产者名宝云茶,上天竺香林洞者名香林茶,上天竺白云峰者名白云茶。”清康熙《临安县志》:於潜黄岭山,每年额“贡御茶二十斤”。其地所产的天目云雾、径山茶、西湖龙井等,均属历史名茶,久盛不衰。

武林:山名。即今杭州西湖灵隐、天竺诸山。明万历《钱塘县志》:“老龙井茶品,武林第一。”“茶出老龙井者,作豆花香,色青味甘,与他山异。”为名茶西湖龙井主要产地。

茶山:镇名。①在浙江温州东南大罗山西麓北部。境内有茶山,产茶。村以山名。②在浙江宁海东北部,亦名“盖苍山”,以昔日多茶树得名。今建有茶山林场。

卧龙山:山名。位于浙江绍兴境内。宋嘉泰《会稽志》:“今会稽产茶极多,佳品惟卧龙一种,得名亦盛,几与日铸相亚、卧龙者出卧龙山。”明万历《绍兴府志》:“山阴卧龙山,旧名种山,越大夫种所葬处,又日重山。……产佳茗,芽纤短,色紫味芬,称瑞龙茶。”明嘉靖《山阴县志》:“卧龙山产茶最佳,名瑞龙茶。”

鸠坑地名。位于浙江淳安西部。北宋《太平寰宇记》:“睦州土产鸠坑团茶。”明嘉靖《淳安县志·水利》:“鸠坑源,在县西七十五里,其地产茶,以其水蒸之,香味加倍。”明万历《严州府志·遗事》引《旧志》;“睦州贡鸠坑茶,属今淳安县。宋朝既罢贡,后茶亦不甚称。”现为名茶鸠坑毛尖产地。

茗岭:山名。以多茶得名。山脊为浙江长兴和江苏宜兴分界,距长兴县治西北七十里,宜兴西南八十余里。其名始于唐中后期,明代周高起《洞山蚧茶系》:“自卢全隐居洞山,种(茗)于阴岭,遂有茗岭之目。”

举岩:山名。位于浙江金华。因山岩重叠,如仙人举石得名。五代毛文锡《茶谱》:“婺州有举岩茶,斤片方细,所出虽少,味极甘芳,煎如碧乳也。”碧乳之名,以其茶之汤色如碧乳故。宋代吴淑《茶赋》:“夫其涤烦疗渴,换骨轻身,茶藓之利,其功若神,则渠江薄片、西北白露、云垂绿脚、香浮碧乳。”现为名茶婺州举岩产地。

香林洞:地名。位于浙江杭州西湖西侧下天竺。清代翟灏《湖山便览》:“香林洞在法镜寺后,一称香桂林,其山即飞来峰之阳也。”《临安志》云:“下天竺岩下石洞,通人往来,产茶号香林茶。”宋咸淳《临安志》:“茶,岁贡,见《旧志》载:……下天竺香林洞产者,名香林茶。”现为名茶西湖龙井产地。

荐春台:地名。明嘉靖《长兴县志》:“在子山左,会熊明遇筑,每清明前三日,诣顾渚山孚茶,先于此拜接。”为明长兴顾渚贡茶处。

烂柯山:山名。亦称“石室山”、“石桥山”。位于浙江衢州南部。清光绪《烂柯山志》称,是山茶名“柯山点”,“有宋人祝绅、林英、刘彝、钱□、梁浃、郑庭坚六人斗茶题名石刻。朱彝尊《游烂柯山诗》有‘昔贤斗茶地’云云,即谓此也。宋曾畿有《迪侄屡饷新茶诗》,末二句云:‘欲作柯山点,当令阿造分。’自注:柯山点,俗所谓衢点也”。

莫干山 山名。位于浙江德清西部。相传因春秋时莫邪、于将铸剑于此而得名。宋《天池记》:“莫干山土人以茶为业,隙地皆种茶。”民国《莫干山志》引吴康候《莫干山记》:“山有古塔遗迹,俗呼塔山,实则莫于山顶矣。寺僧种植其上,茶吸云雾,其芳烈十倍。”现为名茶莫干黄芽产地。

顾渚山:山名,位于浙江长兴西北太湖西岸。传说因春秋时吴王夫差弟夫概登山东顾其渚而得名。所产紫笋茶,唐时列贡茶,并建有贡茶院。宋嘉泰《吴兴志》:“顾渚与宜兴接,唐代宗以其岁造数多,遂命长兴均贡。”清康熙《长兴县志》:“顾渚芽茶。唐代宗大历五年,置贡茶院于顾渚山。宋初贡而后罢。元改贡茶院为磨茶院。明洪武八年革罢,每岁止贡茶芽二斤;永乐二年,加增三十斤,岁贡南京,焚于奉元殿。”清代,“县官仍于清明前三日,躬诣山中拜祭”,例行岁办上贡。现仍为名茶顾渚紫笋产地。

钱塘:旧县名。今属杭州。陆羽《茶经·八之出》注:“钱塘生天竺、灵隐二寺,……与衡州同。”宋咸淳《临安志》:“茶。岁贡,见《旧志》载:钱塘宝云庵产者,名宝云茶;下天竺香林洞产者,名香林茶;上天竺白云峰产者,名白云茶。东坡诗云:‘白云峰下两枪新’。又宝严院垂云亭亦产茶,东坡有《怡然以垂云新茶见饷报以大龙团仍戏作小诗》:‘妙供来香积,珍烹具大官。拣芽分雀舌,赐茗出龙团。’”今尤以产西湖龙井茶出名。

黄岭山:山名。位于浙江临安西部。宋咸淳《临安志·山川》:於潜县“黄岭,在县西二十里,地出黄白枇杷,亦间出佳茗。”清乾隆《临安县志·物产》:“万历《旧志》:黄岭山岁贡御茶”。康熙《旧志》:“黄岭山每年额贡御茶二十斤,勒碑于仪门及观音岭。”黄岭茶宋、明时尝入贡。

悬脚岭:山名。位于浙江长兴西北,以其岭脚下垂,故名。陆羽《茶经·八之出》注:“湖州生……白茅山悬脚岭,与襄州、荆南、义阳郡同。”所产茶叶,品质仅次于贡茶顾渚紫笋。宋嘉泰《吴兴志》:“悬脚岭,在长兴县西北七十里,高三百一十尺。《山墟名》云:以岭脚下悬为名。多产箭竹茶茗,一名芳岩。”清康熙《长兴县志·舆地》:悬脚岭“唐时每岁吴兴、毗陵二都太守分山造茶宴会于此,有景(境)会亭,一名芳岩,以岭中为两州之界”。

湖州:旧州名,辖境相当于今湖州。唐代湖州以产紫笋茶名闻全国,大历五年(公元770年),于顾渚建立贡焙,专门采造紫笋以进。来移贡焙于建安(今福建建瓯)后,元代改造金字末茶。明代改贡茶朝以进。明代许次纾《茶疏》:“姚伯道云:明月之峡,厥有佳茗,是名上乘。”其地历来为浙江省重要名茶产地之一。

普陀山:山名。位于浙江舟山岛东南,佛教四大名山之一。所产之茶称佛茶。明代李日华《紫桃轩杂缀》:“普陀老僧贻余小白岩茶一裹,叶有白茸,瀹之无色,徐饮,觉凉透心腑。僧云:本岩岁止五六斤,专供(观音)大士,僧得啜者寡矣。”清乾隆《浙江通志》引《定海县志》:“定海之茶,多山谷野产……普陀山者,可愈肺痈血痢,然亦不甚多得。”其茶多为寺院僧侣种植,用来敬佛和供寺僧香客饮用,传说用普陀山上神水泡佛茶,可治病。

雁荡山:山名。位于浙江东南部。分南北二山:南雁荡山在平阳西部,北雁荡山在乐清东北部。一般指雁荡山为北雁荡山,一名雁山。明弘治《温州府志》:“茶,五县俱有之,惟乐清县雁山者最佳,人贡。”明万历《雁山志》:“浙东多茶品,而雁山者称最,每春清明采摘茶芽进贡。一枪一旗而白色者,名曰明茶;谷雨日采者,名曰雨茶,此上品也。”清乾隆《温州府志》:“《雨航杂记》:雁山五珍,谓雁山茶与观音竹、金星草、山乐官、香鱼也。”为历史名茶雁荡毛峰产地。

睦州:旧州名。唐时辖境相当于今浙江桐庐、建德、淳安等地。陆羽《茶经·八之出》注:“睦州生桐庐县山肇《国史补》:“睦州有鸠坑(茶)。”明万《唐志》,睦州贡鸠坑茶,属今淳安县。宋朝分水县有地名天尊岩生茶,今为州境之冠。是已。”又建德苞茶,自清始列名茶。

惠明寺寺名。位于浙江景宁赤木山。随处有之,以产惠明寺大涤者为佳。”民国有,惟惠明寺及漈头村出产尤佳。全邑输出明茶产地。

境会亭亭名,茶文化古迹。古时造茶宴饮茶场所。位于浙江长兴顾渚山西部山脚与江苏宜兴交界处。唐时建,为湖州、常州二郡分山造茶宴会处。白居易《夜闻贾常州、崔湖州茶山境会享欢宴》:“盘下中分两州界,灯前各作一家春。青娥递舞应争妙,紫笋齐尝各斗新。”清康熙《长兴县志》:“唐时每岁吴兴、毗陵二郡太守分山造条宴会于此。有景(境)会亭,一名芳岩,以岭中为两州之界。”

瀑布山:山名。位于浙江天台西部。陆羽《茶经·八之出》注:“台州丰县生赤城者,与歙州同。”桑庄《茹艺续谱》也称:“天台茶有三品,紫凝为上。”明万历《天台山方外志》载:“瀑布山,一名紫凝,在县西十里三十二都,山有瀑布,垂流千丈……其山产大叶茶。”近代天台山茶叶有大的发展,尤以华顶茶著称。

瀑布岭:山名。位于浙江余姚。其地产茶早,品质好。陆羽《茶经》引东晋《神异记》:“余姚人虞洪,入山采茗,遇一道士,牵三青牛,引洪至瀑布山,曰:‘予丹丘子也,闻子善具饮,常思见惠。山中有大茗,可以相给,祈子他日有瓯牺之余,乞相遗也。’因立奠祀,后常令家人人山,获大茗焉。”陆羽《茶经·八之出》注:“浙东以越州上,余姚县生瀑布泉岭,日仙茗,大者殊异,小者与襄州同。”清康熙《余姚县志》:“茶之品,杖锡瀑布岭建隆岙者佳,并称四明茶;化安次之;童家岙又次之。雨前摘四明茶芽,瀹以山泉,绿波微动,香风徐来,其味淡而永。”为古时名茶产地。

四、安徽省

九华山:山名。位于安徽青阳西南。原名九子山,唐代李白改今名。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唐代金地藏《送量子下山》:“礼品云房下九华,烹茗瓯中摆弄花。”明正德《池州府志》:“甜茶。青阳县九华山出。”明嘉靖《九华山志》:“金地茶,西域僧地藏所植,今传梗空筒者是也……地源茶,根株颇硕,生于阴谷。”清光绪《九华山志》:“九华茶惟茗源最佳,见称于阳明《九华赋》,诸峰所植皆不也,然味清泉洁,较他山犹胜。”以产九华毛峰茶闻名。

太平:旧县名。位于安徽南部,现并入黄山市。明时便有产茶记载。清道光《安徽通志》:“又太平龙门山产翠云茶,香味清芳。”清末,太平县猴坑茶农精制而成的魁尖茶,质最优,名猴魁,为中国10大名茶之一。

屯溪地名。位于安徽南部、新安江上游,今属黄山市。邻县休宁、歙县各地所产绿茶多于此集散,统称“屯溪绿茶”,简称“屯绿”。

天柱山:山名。在安徽潜山城西北部,亦名潜山。唐代薛能《谢刘相公寄天柱茶》:“两串春团敌夜光,名题天柱印维扬。”陆羽《茶经·八之出》注:“舒州生太湖县潜山者,与荆州同。”今为名茶“天柱剑毫”产地。

老竹岭:山名。位于安徽歙县东北部,浙皖交界的昱岭关附近。相传明僧大方始创名茶“大方”于此,故名老竹大方。民国《歙县志》:“《旧志》载:明隆庆间,僧大方住休宁之松萝山,制茶精妙,群邑师其法,因称茶日松萝。……然其时仅西北诸山及城大涵山产茶。”又谓休宁茶降至清季,销输国外,遂广种植,有毛峰、大方、烘青等目。现为名茶“老竹大方”中的极品“顶谷大方”产地。

闵山:山名。在今安徽潜山西部。清顺治《潜山县志·山川》:“闵山,县西八十里,有果老岭,其山多茶,其茶佳。”为历史上优质茶产地。

寿州:旧州名。陆羽《茶经·八之出》注:寿州茶“盛唐县生霍山者,与衡山同。”唐代寿州辖地,相当今安徽寿县、六安、霍山、霍邱等地。唐代李肇《国史补》著录寿州“霍山之黄芽”为名茶。清道光《寿州志·物产》:“唐宋史志,皆云寿州产茶,盖以其时盛唐、霍山隶寿州、隶安丰军也。今士人云:寿州向亦产茶,名云雾者最佳。”寿县现在亦为安徽茶叶主产地,名茶有黄大茶、黄芽茶、瓜片等。

松萝山:山名。位于安徽休宁城北,与琅源山、天宝山、金佛山相望。明代罗廪《茶解》:“松萝,茶出休宁松萝山,增大方所创造。”清乾隆《歙县志》:“茶概日松萝。松萝,休山也,明隆庆间休僧大方住此,制作精妙。”为名茶休宁松萝主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