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邻里间的礼仪家庭礼仪
中国是一个崇尚礼仪的国度,这不仅表现在日常与其他人的交往上,同时更体现于每一个家庭中。一个个家庭是纷繁复杂的社会的组成部分,因此,每一个家庭成员的行为是否文明、是否符合礼仪的要求,则时时真实地体现着一个国家文明发展的程度。故而,个人的行为无疑是蕴含着更多的社会责任的。那么,就让我们共同努力吧,以我们的实际行动,一起创造一个文明、和谐的社会大环境。
时刻送上你充满爱意的问候家人永远是我们的挚爱,家庭永远是我们疲惫的身心休憩的港湾。家人问和谐愉快地相处,令我们的生活、学习、工作,无不充满激扬的动力。
有些人也许觉得问候家人、和家里人打招呼感觉太过见外。其实,绝非如此。
亲切的招呼、充满爱意的问候中,没有丝毫伪装与牵强,是人们之间最真挚的情感的流露,它何等珍贵,我相信不必在这里赘言。它带给人们的美好的心灵感受是其他情感所无法替代的。
把它表达出来吧,让爱意在家庭中洋溢,无论窗外风雨再大、严寒再甚,我们都能感受到春天般的温暖。
◆早上要对家人问声好
每天清晨醒来,无论前一天是否有过争吵,也不管新的一天里还有多少烦恼等着自己去面对,迎着新一天的第一缕阳光,对你深爱的家人说声:“早上好。”看着他们的笑脸,那种充盈于胸臆的舒适与满足,足以让我们有信心去面对一天的劳累和“征战”。
◆出门或外出回到家时别忘了和家人打个招呼
“妈,我回来了。”
“爸,我去上学了。”
“爷爷,我去ken家玩,大概五点钟回来。”
不要嫌这样的招呼啰嗦,这是你对家长起码的尊重,也会让家长因为了解了你的“去向”而心中踏实。家庭成员问相互的体谅与关怀总是在这些点点滴滴的琐事中体现出来的。
◆临睡前和家人道一声“晚安”
晚上临睡前,要记得对父母以及家中长辈道一声“晚安”,你的这—声温暖的问候,一定会让忙碌了一天的父母倍感安慰。
尊老、爱幼,善待每一个家人长幼有序是家庭和谐的一个重要因素,虽然我们倡导父母与孩子之间要像朋友般相处,但孩子对父母及其他长辈的尊重仍是必不可少的。
◆尊重、孝敬家中的每一位长辈
家中的每一位长辈对于我们的健康成长都曾直接或间接地做出了很多努力、付出了很多心血,晚辈对他们尽一份尊重与孝敬,是最起码也是最为力所能及的回馈。
尊老、爱幼,善待每一个家人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有“食不言,寝不浯”的礼仪之语。意思是说,人们在吃饭时要保持安静,不能边吃边高谈阔论,睡觉前,也不能口若悬河地恣意谈笑。这不但是出于健康的考虑,也是日常生活中要注重的礼仪。
◆在吃饭的时候,不要大声喧哗或敲打碗筷。
◆长辈入座后,晚辈才可入座。
◆吃完后,若想先行离席,要向长辈打声招呼:“我吃完了,您慢用。”然后才能离开。
如今逢年过节时,很多人者f嘻欢在饭店吃顿大餐,一家人轻轻松松她团聚一番,犒劳大家劳累的身体。可是在点菜时,很多人都不太注意这方面的礼仪,青年朋友们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长辈还没说话,自己就抱着菜谱跟服务员招呼上了:“来个辣子鸡!”殊不知这种行为是非常不礼貌的。首先,任何时候都应该先让长辈开口,等长辈点菜完毕后自己再点菜。
在这个过程中,还要注意多询问老人有什么偏好以及是否有忌口:爱吃什么菜、能不能吃辣、能不能吃甜……
平时,随时地给予他(她)们亲切的问候、伸手可及地给予生活上的帮助;当他们劳累了一天回到家里,为他们端上一杯香茶;在外用餐时,为他们点上喜爱的菜品;当他们身体不适的时候,为他们端上一杯热水,将常备的药品放到他们手中;节日里、生日时、特别的纪念日里送上一份温馨的祝福、一件包含着自己爱意的礼物……其实,这些并不难做到,只要我们有一颗满怀感恩与关爱的心。
◆与兄弟姐妹和睦相处
由于我国实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在年轻一代中,兄弟姐妹的概念日渐淡薄,但亲戚间的走动大大弥补了这一不足。互敬、互爱、相互谦让,是彼此间和睦相处的不二法门。
不骄傲、不拔尖、不好勇斗狠、不虚荣攀比,相互关心、相互照顾……当这些行为规范、礼仪准则成为了你的习惯,亲情一定会在点点滴滴的小事中得以更好地升华和延续,让我们的家庭关系更加和谐、融洽。
百里负米
仲由,字予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早年时,子路家中贫穷,自己常常挖野菜做饭食,还经常从百里之外背米回家奉养双亲。
后来,子路做了大官,但那时,他的父母已经亡故。一次,子路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l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可惜已经不可能了啊。”孔子闻听后赞扬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
与邻里交往的礼仪邻居,理解起来并不难。邻者,邻近也;居者,居住也。古人有言道“远亲不如近邻”,可见邻里关系对于我们日常生活的影响古来有之,且影响颇深。搞好与邻居之间的关系,增进邻里之间的友谊,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帮助与乐趣。
在高楼大厦尚未随处可见的时候,空间上相对“平面”的交流使邻里之间因为少有障碍而显得更加亲密。那时候,大多数人还都住在平房中,谁家做了些美味的吃食都免不了请邻居来尝尝,或是给邻居家送上一些:哪家缺了些日用品,首先想到的是去邻居家借用……那时不太发达的交通也让家长们较为放心小孩子们一起在街上玩耍。然而,随着高楼迅速地矗立起来,电话、电视、汽车成为了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房门关起来了;老人们越来越多地待在家中看电视,老朋友间的交流少了:独生子女们越来越“娇贵”了,父母生怕自己的孩子“吃亏”,孩子更多地是在家中看电视、玩游戏……交流少了、人情淡了,人们开始为邻居间同住一栋、一层楼而互不相识甚至“老死不相往来”而慨叹。
但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意识到这一点,于是街道、社区,以及很多住户开始自发地组织各种交流活动,以促进邻里间的交流与和谐共处。
那么,怎样才能正确地处理好邻里关系呢?与邻居和睦相处要注意哪些礼仪、礼节呢?
礼貌待人,亲切友好在日常生活在中,与邻居友好相处,首先要做到礼貌待人,这是我们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邻里之间也同样如此。
邻里之间,没有社交中的上下级之分、尊卑之分,有的只是长辈与晚辈、住所不同、男女不同的分别。
因此,当你遇到长者时,一定要记得主动上前打个招呼,“爷爷奶奶好”、“叔叔阿姨好”;遇到平辈的邻居也是如此,“哥哥姐姐好”“嗨,琳墨,放学啦?”……甚至是简单的一句“嗨!”轻轻的一个点头微笑,都会使彼此感到亲切而温暖。
作为哥哥姐姐,对待比自己年少的应该主动关心和照顾,当他们主动和你打招呼时,应和蔼新切地给予回应,要以身作则给他们留下—个美好的印象。
在欢乐的节日里,应主动向邻居表达自己诚挚而美好的祝愿,邻居给自己送礼物,自己也应该有所回应,礼尚往来是必不可少的。邻居有人生病需要你帮助时,应尽自己所能提供协助护理。给别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当你需要帮助时,别人也才会更愿意提供帮助。
有了相互的尊重、友善,邻里间也才会相处得更加和谐、愉快,我们的生活才会更美好。
学会体谅与包容,避免争端
有一颗体谅与包容的心是我们与任何人和谐相处的不二法门。由己推人,学会换位思考,遇事时多考虑一下别人的感受,相信所有争端都是可以避免的。
当因为你将电视或音响的音量调得过大而遭邻居投诉时,如果你能想一想,自己遇到这类问题时会怎样的烦躁,相信你就知道该怎么做了。生活中这类要注意的细节很多,比如:
◆看电视或听音乐时应把音量尽可能放小,尤其是在午间和夜里的休息时间,不要影响到邻居的休息。
◆不要在房间里高声谈笑,或用力蹦跳,以免发出巨大的响声打扰了邻居。
◆上下楼梯或在公共走廊行走时脚步要轻,不要打扰邻居。
◆不要随意向门外扔垃圾,不要往窗外吐痰,尤其是那些住在高楼上的人,更要注意这一点,因为如果高空抛物的话,不仅会污染环境,还会给楼下的人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甚至是严重的人身伤害。
六尺巷的故事
清朝时,在安徽桐城有个权势显赫的家族,父子两代为相,这就是张家张英、张廷玉父子。
张家城的老宅与吴家毗邻而居,两家府邸之间有块空地,供双方来往交通使用。两家都要起旁造屋,后来邻居吴家建房,为争地皮发生纠纷,于是双方将官司打到县衙门。
在这期间,张家人给在北京当大官的张英写了一封信,要求张英干涉此事。
张英收到信件后,给家里的回信中只写了四句话: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放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家人阅罢,明白了其中的意思,便主动让出三尺空地。
吴家见状,深受感动,也主动让出三尺旁基地,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六尺的巷子。两家礼让之举被传为美谈,在当时远近闻名。
◆不要私人占用公共区域,尤其不要在公共区域内堆放杂物,以免影响环境卫生,带来火灾等安全隐患。
◆在公共区域临时停放自行车或放置其他物品的时候,不要妨碍邻居行走。
◆不要在盲道或无障碍坡道上停放自行车、汽车或其他杂物,以免给残障人士带来不便。
◆带着宠物等在公共场所时,要严格遵守相关规定,给它们戴好锁链、妥善处理其排泄物、不要让它们接触孩童以免惊吓或咬伤孩子。
◆爱护并保持公共区域内的环境卫生,爱护公共区域内的无障碍设施,共同创造美好的生活环境。
◆上下楼梯、电梯的时候相互礼让,给行动不便的邻居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不窥探邻居隐私,不传播、散布不实之词,以免损害他人利益。
窥探他人隐私是一种极不道德的行为
◆邻里之间难免会发生龃龉,这时不要意气用事,为逞一时之快而将事态扩大甚至引发肢体冲突。这时应该以和为贵,耐心解释或悉心调解、真诚道歉,以求将矛盾化解。
当然,要注意的礼仪或礼节也许还有很多,但是当我们怀着善意去对待每一个人、每一件事时,相信所有矛盾、不快都会迎刃而解。和谐的邻里关系就在我们的身边。
人善被人欺吗?
邻里之间的矛盾往往是从一些小误会产生的,如果遇上一些不文明、小器量的人,矛盾还会不断激化。青少年朋友要懂得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如果问题出在己方,自然要先认错道歉;如果问题出在对方,也应该心平气和地跟他们说清楚,共同解决问题,不能任由邻里关系闹僵而置之不理。邻里之间应该相互关心、相互帮助,不要以为这是“人善被人欺”,你可以把善良作为一种武器、一种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