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中医祖传的那点儿东西(2)
18110100000018

第18章 李中梓,手到病除的诊脉高手(9)

这位阮大铖是在万历丙辰科(万历四十年)中的进士。天启初年,他曾经做过给事中,不久因居忧还里。阮大铖曾经是东林党人高攀龙的弟子。高攀龙我们都熟悉,在缪希雍的故事里我们讲过,缪希雍还给高攀龙家里的很多人看过病。当时阮大铖的同乡左光斗是东林在政府部门的领袖人物,这位左光斗和阮大铖的关系不错。在天启四年春的时候,吏科都给事中职务空缺,左光斗很够意思,马上通知阮大铖来京递补。而赵星南、高攀龙、杨涟等一班兄弟因为与左光斗发生内讧,因此提出“以察典近,大铖不可用”,准备改用高攀龙的另一名弟子——同为东林闯将的魏大中。

结果,经过一番内部交易,等到阮大铖一路兴奋地赶到北京时,当头一盆冷水泼下,因为赵南星等人让他去补工科。在明朝的官吏制度中,吏居第一,而工居最末。本来到手的官职就这样飞了,而且,使坏的还是自己的老师。同样是您的学生,您为什么对我如此不公平啊?!阮大铖感觉很不爽,甚至有些愤怒了。就在这个关键时刻,一个叫魏忠贤的老兄出现了,并且向他伸出了温暖的手,他让阮大铖得偿心愿,做上了自己想做的官,而阮大铖就此退出了东林党。从这里来讲,阮大铖实在是个很实际的人,他太渴望做官了。但是他的官没能做多久,东林党的压力迫使他上任不久就弃官逃回老家。从此阮大铖与东林党决裂。

后来他又做过一次短暂的官,但没多久就因为犯了错误被罢官。后来,他避居安庆、南京,招纳游侠,谈兵说剑,结成文社。在此期间,他曾经想与复社和东林讲和,因此在复社领袖张溥为其师周延儒复相而奔走活动时,他慷慨解囊相助,表示愿意重归东林,但受到东林党其他成员的反对,阮大铖只好举荐以自代,一个叫马士英的人由此登上高位,开始做官。

那么,这位马士英是谁呢?原来在万历四十四年,马士英与阮大铖同中会试。三年后,马士英授南京户部主事,后来还做了巡抚,但是因为犯了财务问题,被镇守太监王坤所发现,于是就被罢了官,流寓南京。正好这个时候阮大铖名挂逆案,也在家里闲得难受,此时他遇到了马士英,两个人相谈甚欢。

结果在阮大铖的推荐下,马士英做了官。公元1644年,李自成进北京,崇祯皇帝上吊自尽,马士英等人在南京拥戴福王建立了南明政权,和阮大铖一起掌控着南明政权。

后来南明政权乱得一团糟,内讧不断,最后清军南下,在公元1645年5月初,南京陷落,弘光朝廷灭亡。马士英南走杭州、绍兴等地,携太后坚持抗击建州。最后入太湖投长兴伯吴日生军中继续抗贼,斗争失败后被建州军于太湖擒杀。一说马士英遁逃台州后,入四明山削发为僧,清朝贝勒命剥其皮,实之以草,死极壮烈。

而阮大铖则继续着他的当官梦,他与东林党诸人(如钱谦益)一道剃发降贼,清朝授其内院职衔。他感激涕零,自请给清兵带路,破金华后随清兵攻入福建,在行军中因病发死于道旁。

那么,马士英给李中梓写信是为了什么事情呢?

原来,马士英以前就找李中梓看过病,两人的关系还可以,而且马士英还知道李中梓的一个特长,就是懂些军事。

各位不要以为李中梓只懂得医学知识,其实他对军事也很感兴趣。可能有人还记得李中梓祖上不少人是在和倭寇的战斗中牺牲的,其实李家一直出军事人才,在李中梓这一辈,还有人在抗清的斗争中献身。

李中梓在《删补颐生微论》这本书的序言里,说自己爱好广泛,他说在学医以后“嗣后非不究天人,参禅玄,询国政,未敢擅专门学”,可见他除了学医,还学习过佛教理论,还研修过政治管理,其实就是军事。

从这点来看,李中梓还是想在政治上有点儿作为的。

马士英对此应该是了解的,因此他向福王推荐了李中梓,要授给李中梓中书舍人的官衔。

那么,李中梓会怎么办呢?他会放弃自己的行医之路,从此走上仕途吗?

此刻,李中梓陷入了深思,到底什么对老百姓有利呢?

这些政客们争来争去,最后对老百姓有好处吗?政权更迭,在那些彪炳千秋的业绩背后,是成千上万无辜的人惨死,这难道就是自己想要的结果吗?

况且,一看这些南明的官员就知道,他们只会为自己争名夺利,有几个是真正为老百姓做事的?

如此看来,与其做这个官,还不如继续做医生,这样才能够真正地救助百姓啊。

于是,李中梓就婉拒了这个邀请。

这下周围的人都晕了,不会吧,人家让你去朝廷做官,你还很不情愿,还推辞!你别不是糊涂了吧!

李中梓不给马士英面子,阮大铖当然看不过去,于是也给李中梓写了封信,看来当朝的两位重要人物都很重视这位医生啊。结果,李中梓还是拒绝了。

但是您要知道,拒绝这两位可是需要勇气的啊,当年曾经有人拒绝过,比如《桃花扇》里著名的主人公侯方域,就曾经在名妓李香君的劝阻下,拒绝过阮大铖的橄榄枝,结果差点被阮大铖给搞死。

李中梓当然知道这个,所以有的文献说,李中梓是假装疯了,才躲过此劫,有的文献说李中梓找了钱谦益来说情,才得以脱身。

当然,颜面尽失的马士英感觉很不爽,于是,他又提出了一个新的要求。

到底是什么要求呢?原来,李中梓的一位姨家兄弟被委派到外地做官,结果自己没有足够的路费,正好他的手里有一轴董其昌的绢本手卷,是行书,据说不同寻常,因为手卷长“二十余丈”。董其昌其人各位都知道了,就是前面我们说过的,那个教子无方的书画家,虽然他教子无方,但是他的艺术成就还是很高的,连当时的皇上都对他青睐有加。这个长卷简直就是个宝贝,而这位兄弟就把这个长卷放在了李中梓这里,然后向李中梓借了一些银子,就上路去做官了。

李中梓一心一意地给兄弟保管着这个行书长卷。

马士英听说李中梓家里有这个长卷,就开始动起了心眼。这位马士英也喜爱书画,而且他写得一手好字,绘画方面也小有成就(到现在还存有马士英的画作,很有价值),所以他对这个书法长卷的喜爱是很自然的。

于是,马士英就写了信,要向李中梓借这个长卷欣赏一下。

大家一看就明白了,这哪里是借啊,明摆就是要啊。李中梓他能不明白吗?可是如果连这个也拒绝了,那这帮人能干出什么事儿来,可就不知道了。

于是,李中梓在看了来信以后,叹了口气,唉,世道乱啊,人心怎么都变成这样了?

他把手卷摆在桌子上,点了一炷香,对空祷告——再见了,艺术之神。

然后,他就把手卷交给了马士英派来送信的手下,让他带了回去。

没过多久,马士英派人送来了一些银子,这其中的含义是明显的,这个手卷我留下了。

当然,马士英的运气也实在不好,他也没能把这个手卷留多久,因为没过两天,清兵就打来了,然后就上演了马士英人生的最后一幕。虽然这个人的一生被广为诟病,但是他最后还是死得很有骨气的,至死都没有投降。

这轴手卷当然也不知去向了,不知道是否能在以后的哪天重现江湖。

把医术传下去吧

在经历了朝代的更替之后,李中梓的心也经历了一番震荡。

自己未来的路该怎么走呢?他长时间地坐在自己的书房中,回忆着自己曾经走过的道路,回忆着自己经历过的事情,那些难忘的记忆让他欷歔不已。

他想起了自己4岁时就去世的父亲,父亲的模样曾经无数次地出现在自己的梦里,而且随着年龄的增加,越来越清晰;他想起了自己新婚不久就去世的妻子,他曾经在梦里也梦到过她,她还是像年轻时那样,可是自己却已经两鬓如霜了;他还想到了放弃读书,打渔供自己读书的大伯,现在早已故去了。

李中梓长时间地想着,最后,他终于明白了,朝代的更替是自己无法阻止的,成千上万的老百姓被屠杀,自己也无力回天。但是,作为一名医者,就应该把自己身边的患者治疗好,让他们能少受一些生离死别之苦,这才是为医之道啊。

公元1645年,嘉定三屠之后的江南无比凄凉,李中梓走出了书房,他下定决心,要招收更多的弟子,把自己的医术更广泛地传播下去。

这一年,距离他去世还有十年的时间。

在这十年中,李中梓的教育工作是卓有成效的,他在江南地区招收了大量的弟子,为江南培养了大批的中医人才。在众多的弟子中,李中梓对一个叫沈朗仲的学生非常器重,他在《删补颐生微论》这本书的序言里,记录了这个弟子的招收过程,他说:“吴门沈子朗仲翩然来归,一握手而莫逆于心,端凝厚藏,慷慨浩直而不漫齿颊,峨然载道之伟器,与语移旦暮,鲜弗神领(看来对这个弟子的评价很高啊)……吾道之不孤,其有赖于朗仲也乎?”

看来,李中梓的眼光是十分准确的,后来,沈朗仲果然不负李中梓的厚望,终成一代名医。沈朗仲后来把学问传授给了一个叫马元仪的弟子,这个马元仪也成为了一代名医,著有著名的医书《印机草》。而马元仪的学问,再传尤在泾,这位尤在泾,更是一位在中医历史上著名的人物,他写的《伤寒贯珠集》《金匮心典》等书都是研究仲景学说的重要著作。

李中梓的学说,经过这些弟子们的继承和发展,最终成为了中医理论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

没有人知道李中梓的最后时光是如何度过的,让我们选取一段李中梓生平诊病的故事,来作为李中梓的结局吧。

在明亡之前,有位著名的医家叫王肯堂,这位王肯堂我们前面写过,他是缪希雍的好朋友,他还曾经从缪希雍的口中追问出了资生丸的方子,他和缪希雍一起看病的故事我给大家讲过。

在王肯堂晚年的时候,有一次,他患了泄泻,就是腹泻,估计和现在的慢性结肠炎差不多,总是不好。医生自己患病,有时候自己是把握不准的,比如缪希雍当年患病,就是王肯堂用化瘀的方法治疗好的。王肯堂当时的地位很高啊,他一生病,很多医生都前来出主意,大家都觉得他年岁大了,应该使用滋补的方法,结果这样做是“疾愈甚”。最后,李中梓前来看望了,他诊断后,对王肯堂说:您的体格这么胖,痰湿很重啊,越补就会越坏,应当用泻药来治疗,把痰湿涤荡掉,我给您治疗,您能不能坚信不疑呢?

王肯堂哈哈大笑,说:“当世知医者惟我与尔,君定方,我服药,又何疑?”

于是,李中梓就用巴豆霜这味药(我们在缪希雍的故事里也介绍过),他把油弄干净了,给王肯堂服用(应该用什么包上再服,这里没有写完全)。

结果,王肯堂泻下很多痰涎,然后,这个很顽固的腹泻就痊愈了。

这就像武侠小说中,两位当世顶级的剑客,一位让另一位砍去自己身上的枷锁,执剑者问:“你相信我的剑吗?”

另一位回答:“在这个世界上,除了你的剑,还能相信谁的呢?”

惺惺相惜之情,溢于言表。

这,就是李中梓的故事。

李中梓,字士材,他出生于一个抗倭英雄之家,在失去了诸多亲人之后,他发誓走上行医的道路,他刻苦钻研,终于成为一代中医大家。他对中医诊法的贡献巨大,在行医的道路上,他走出了一条不偏不倚、中正平和的中医之路,对后世的我们启发巨大。

现在的上海,已经是繁华无比的大都市了,熙熙攘攘的街头,忙碌的人群穿梭往来,仿佛生活就是在和谁赛跑。

但是,希望他们在忙碌之余,不要忘记了,这里,曾经有过一个人,他为了别人的健康,为了把健康之道传授下去,也在这里奔波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