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中医祖传的那点儿东西(2)
18110100000013

第13章 李中梓,手到病除的诊脉高手(4)

(二) 崭露头角的日子

到三十来岁的时候,李中梓已经是一个非常知名的医生了。这么年轻就成为名医可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一般大家都说看病要找“老中医”,仿佛只有上了岁数的中医才能让人相信,凭什么李中梓30岁就成了名医了?看看人家下的工夫就知道了。人家是发奋读书的,他把家人病死的悲痛转化为了悬壶济世的决心,因此读书那叫一个玩命,就这么个读法,又怎么会不成才呢。

有朋友该问了,你怎么知道他读书玩命呢?你有根据吗?

各位,我们只要看看他在30岁时写的那本《颐生微论》就知道了。

这本书是李中梓在30岁的时候刻印的,后来在公元1642年删补过一次,显然写书的时间是在30岁之前,在这部书里,李中梓已经自成一家了。

在这本书里,李中梓把人体的生理、解剖都论述了一遍,尤其是他画了好多解剖图,很是详细。另外,他把五运六气也给画成了简易的说明图。尤其难得的是,他把自己的脉法都写了出来。这个脉法可非同寻常,是他自己根据古代的脉法悟出来的。李中梓把五运六气、节气时令和脉法结合起来,是非常难得的。

我之所以说李中梓下了大工夫读书,是因为在这本书的第二部分《医宗论第二》里,他把古今的医家和医书都给点评了一遍。各位,这可不是那种看了前言,再看看后记就能写成的,人家是点评,是把前人医学思想的得失都评论了一遍,很多内容论述得那叫一个精辟。就凭这点,我就知道李中梓在30岁之前读书读到何种程度了。

这本《颐生微论》刊印以后,当时很畅销,很多人在看了书以后就来求诊,当时整个江南都把李中梓当做张仲景再世(镌而悬之肆,乃翕然遍走天下……以请一刀圭者,日且相迫,三吴中遂以长沙氏目相之)。

在书末的《感应论第二十四》中,未满30岁的李中梓写下了一些医学道德的内容,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这个年轻的医生是凭什么能够达到医学的至高境界的。

李中梓在这部分里说:“医以活人为心,当念人身疾苦,与我无异。凡有招者,急去无违。或止求药,宜即发付,勿问贵贱,勿择贫富,勿论风雨,勿拘远近,尽心拯济。”

各位,看出来了吧,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志向啊!大医精诚啊!人家为什么能苦读不倦?为什么治病能够千里必赴?那是因为人家立下了宏大的志愿啊。

能够做到只要有患者请诊,无论刮风下雨,无论远近,无论是贫穷还是富贵,都立刻前往,就是一个真正的好医生。

李中梓还对医生的修养提出了要求,“胜己者师之,不若己者佐之,毋道人短,毋恃己长,宁人谤吾,毋吾谤人”等,这些都是出自一个没到30岁的医生的笔下,那么这个人已经达到多高的境界就可想而知了。

当然,由于时代的限制,李中梓在这部分里也讲了好多因果报应的故事,其中还特别提到了许叔微当年免费给老百姓诊病的故事,说许叔微是为了中进士才去做好事积阴德的,这就很不好。

在这点上李中梓受了他父辈的影响,他的父亲和那位写《了凡四训》的了凡先生是好友,了凡先生非常相信因果报应,因此李中梓也受到了影响。

在这种高标思想的指导下,李中梓当然很快就成长为一个真正的人民医生了。

让我们来看看《颐生微论》里记载的李中梓看病的医案吧(其实前面我们聊的方鲁儒和孙潇湘夫人的医案也都是摘自这本书里面的)!

在新安那里有位吴修予,他有个小侄子患了失眠症。这可不是一般的失眠,这位的失眠已经发作三年了,三年来,他基本就没睡过好觉(目不得瞑已三年矣)。不知道各位是否有过失眠的经历,据患者讲,失眠巨痛苦,没法儿忍受,瞪着眼睛等天亮的滋味那叫一个绝望,每当看到太阳出来了,心里都会咯噔一下:完了,又是一个通宵!

吴修予的侄子就这样忍受了三年,而且还有别的症状:烦躁、发热,身体瘦得没法儿说了。家人可是操心坏了,请了无数的医生,基本上能想到的医生都找来了(大江以南,迎医几遍)。这些医生来了一看,患者烦躁,还发热,有的医生判断是阴虚发热,有的说是有痰火,总之是养阴清热,化痰安神,什么方法都用了,药也喝了一千来服了(身体还不错,要搁一般人早喝废了),也没有效果,现在搞得是想睡一会儿觉都难(求一刻安卧不能也)。

后来,家人就请来了李中梓,当时还是李中梓跑到外地去给这个年轻人看的病。诊脉的时候,李中梓就细心地体会脉象,发现这个患者的“肝脉独沉而搏”,这是怎么回事儿呢?

中医的诊脉历来挺神秘的,我来介绍一点,让各位了解一下。中医脉诊理论认为,人的手腕从腕横纹侧到胳膊肘侧(指的是方向)分布的是寸关尺三部脉,中间的关脉在手腕边的高骨的边上找,左手的寸关尺对应的脏腑是心、肝、肾阴,右手寸关尺对应的是肺、脾、肾阳。当然,还有其他的划分方法,但大致如此。李中梓在诊这个患者的脉时,就发现他左手的关脉对应的位置脉特别沉,要按下去才能感觉到,但是一旦感觉到了,就会觉得这个脉很有力。各位可以体会一下,一般人的肝脉都应该是很容易摸到的,但这位患者的就很特殊。为什么呢?李中梓认为,这是肝气郁陷在里面,不能生发,这一般是由于郁怒导致的,治疗需要疏肝达木。

于是他就开了方子:柴胡四钱、白芍二钱、丹皮二钱五分、山栀子二钱五分、甘草五分、桂枝四分。

这个方子可以作为梳理肝气郁陷的经典方,方子里柴胡是疏发肝胆之气的,白芍是入血分、柔肝养阴的,丹皮泻肝胆之火,山栀子泻三焦之火,其中柴胡是把肝气向上疏,丹皮、山栀子是把肝火向下泻,甘草是和中的,而桂枝是暖肝升陷的。桂枝在调理肝经方面的作用,后来的黄元御最有心得,但是显然李中梓要用得更早。这个方子里面,桂枝用得最巧,一般人想不到,用了桂枝以后,整个方子就活起来了。

这个方子只用了一服,患者下午喝完药以后就开始倒头大睡,呼噜打得那叫一个响,一直睡到天亮还没有醒。

这下家里人又担心了,开始纷纷问李中梓:老大,您的药没有搞错吧,这孩子怎么跟睡死了过去似的,别不醒了?

李中梓胸有成竹地说:“各位别担心,人家都三年没好好睡了,多睡这么一会儿你们担心什么啊。这就跟大热的天,突然走到了树荫里一样,当然乐不思蜀了。别害怕,你们该忙什么就忙什么去吧,别在这儿看人家睡觉了。”

显然,大家都很好奇,谁都不走,就在这里看着这位睡觉,因为看他失眠看惯了,冷不丁一看到他睡觉,还挺新鲜的。

这一觉,一直睡到第二天中午才醒,患者醒了以后,舒服地伸了一个懒腰,然后翻身,在床上给李中梓磕了三个响头。

李中梓一看:这是干什么?

患者说了:三年没有睡觉啊,我自己觉得一定是会死的,但是您一服药就让我睡了个够,人都是有感情的,我怎么能不感谢呢(积患沉深,自揣必毙,三年之病,一朝而起之,人非土木,感激涕零)?

然后,李中梓给开了丸药来善后,方子就是逍遥丸加上点人参。一个月以后,这个患者就康复如初了。

各位,现在我们开个紧急会议来讨论一下这个情况吧,为什么别的医生给患者服用了一千服药都没有效果,而李中梓一服药效果就这么好呢?

难道一百个中医中真的只能出现一个名医吗?

让我们倒着往回推吧,看看是哪里出了问题。首先,开的方子是不一样的,所以疗效不同;再往上推,为什么方子开得不一样呢?是因为对病因病机的理解不同,李中梓认为是肝气不舒导致的,而那些医生认为是阴虚和痰火导致的;再往上推,为什么对同一个病,会出现这么相异的认识呢?问题出来了,就是因为诊断水平的不同,导致了对同一个病证的分析截然不同。

其实西医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同样的CT片子,有的高手一看就可以迅速地判断出肿瘤的部位和状态,而有的医生就会判断错误。

因此,在看病的过程中,诊断是最重要的第一步,如果诊断错误,后面的结果可想而知。现在我们的中医诊断学还很不完备,好多先贤的经验都没有涉及,因此培养出的医生诊断能力很低,很多网友甚至反映,一些中医师连舌脉都不诊,匆忙问问就开药,这样的治疗效果能好吗?

这种情况早在张仲景那个时候就有了,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的序里就说,当时的一些医生“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仿佛,明堂阙庭,尽不见察”,张仲景说,这样能看好病就怪了。当然,这里也有态度的问题,可能这些医生态度就不认真,但是即使他们的态度认真了,恐怕这些手段他们也不会,因为这些东西都是散的,散布在各个书里,只有多看书的人才能学会。

再看看《中医诊断学》的教材吧,比西医的《诊断学》页数整整少了一半,中医的是300页,西医的是600页,本来内容应该更丰富的中医诊断学教材,在这里短人家一半。

这里面还有更深层次的问题,鉴于有的读者看得要困倦了,我们就先讨论到这里。

做个好医生

我们前面讲到了,李中梓很早就发誓要做个道德高尚的好医生,因为他知道,行医之路,如果不谨慎对待,那么影响的将是患者的健康甚至生命。所以李中梓刻苦地钻研医术,同时也非常慎重地对待每次诊病的过程。

当时的杭州叫武林,当时的人如果说“俺去武林逛逛”,那意思不是去江湖上拼命去了,而是去杭州走走。

武林有位钱赏之病了。这位老钱先生平时不太注意养生问题,有点酒色无度,长此以往身体可就出问题了。这年的秋天,老钱开始肚子胀,等到冬天,全身就开始水肿了。大家一看就明白了,这不是小病啊。请来的医生一检查,只见这位“脐突背平”,就是肚脐突出来了,后背也肿得平了。这“脐突背平”在古代被称为“死症”,一般老师在教弟子的时候都会仔细地告诉弟子,以后碰到这样的病情不要轻易下手啊,这是死症,一旦你们下手了,人死了,家属会找你们算账的!这“脐突背平”就是这些死症之一。

当地的医生全都摇头了,没办法,老钱的家属就托人,把李中梓从上海给请来了。

李中梓也不知道患者到底病得有多重,一路风尘仆仆地跑来了。这个时候是冬天,杭州的冬天冷得刺骨,天气预报说台风“温莎”已经登陆了,阴湿的冷,悲凉的风,夹杂着季节的萧瑟,连西湖的断桥残雪都变得异常冷寂,成片的竹林被纷飞的细雪压弯。

但是,此时李中梓的心比外面的空气还要寒。

他一检查患者,就发现这是一个重症病号。

这还能治吗?患者都病成这样了,而自己还是一个年轻的医生啊,这么重的症,自己能应付得了吗?

李中梓陷入了矛盾之中。

这个时候,患者的家属一看连李中梓都犹豫了,马上就慌了,李中梓可是一个崭露头角的中医高手啊,他都犹豫,这还有救吗?

于是全家人就围着李中梓,“举家叩首求救哀迫”。

李中梓一边扶起大家,一边在心里犹豫,怎么办啊?自己能处理吗?

室外的风吹打着窗纸,此时李中梓的心也凉到了冰点。

自己的事业正是如日中天的时候,名声是多么重要啊,如果这次没有治疗好,就会成为自己行医生涯中的一个失败记录,这对一个名医的声誉是有影响的啊。

可是,李中梓转念一想,再大的失败记录,能和救人一命这件事情相比吗?

自己在《颐生微论》中写过,“若险症濒危,惟峻重之法尚可救百中一二,但医者重惜名誉,虽有一线生机,知而不为,已真心救济者,岂若是乎?”

难道自己要成为那种重名誉而轻患者的人吗?不行,我曾经发过的誓愿,我一定要履行!

我李中梓一定要做个一心救人的好医生!用我的一生,不计代价来救人!

于是,李中梓静下心来,告诉老钱的家人:“各位别担心,我虽然没有起死回生的仙丹,但是一定会尽力来救治他的,你们放心吧(我非有起死金丹,但当尽力图之耳)!”

李中梓在诊脉以后,开出了金匮肾气丸的方子,加大剂量,熬汤药。同时开的还有理中汤。

李中梓这是从补救脾肾的阳气出发来治疗此病。这种水肿,就是因为阳气已经衰弱到了很严重的地步,无法控制体内的水湿了,才会导致水湿泛滥,周身浮肿。

这两个方子服用了整整五天,怎么样呢?患者老钱依旧纹丝未动,该什么样还是什么样,一点都没有改善的迹象。

李中梓的心,再次跌到了谷底。

这的确是一个自己从来没有治疗过的重病啊,现在基本上就是在和死神争夺着这个患者的生命,可是很明显,自己已经处在了下风。

不行啊,我还是别耽误人家了,万一还有更好的医生呢?万一那些大医院的专家们能够治疗这个病呢?

于是李中梓就建议患者再到附近的大医院,起早去挂号,找个权威的专家来看看,自己就告辞了。

患者家属一听,忙对李中梓说:“您就甭推辞了,那些大专家都看了,全都摇头啊,您就干脆再给救救吧!我们也不抱太大的希望了,能让他多活一天是一天吧,像您这么详细地诊病的医生我们还没有见过呢,您就再给费费心吧!”

此时,李中梓的心里感到了一阵温暖,患者的家属如此信任自己,自己怎能不尽力呢?

于是,他这次加大了药量,人参一次用到了一两,生附子用到三钱,牛膝、茯苓各用到五钱。

大家一看,天啊,这人参一两可是够多的了,这能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