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中医祖传的那点儿东西(1)
18110000000042

第42章 吴鞠通,妙手回春的温病大家(9)

长蝇在手: 总算赶上了。看完吴鞠通与针灸高人一起治病的故事,我想起了身边曾发生过的一件事。小时候,邻居有个老中医,扎针很强。附近的人有个什么病经常找他扎一扎。有一种病要扎七七四十九天,要浑身扎个遍。当年有两个孩子(一两周岁)同时得了这种病,症状是高烧不退。一个孩子的母亲心疼孩子就送医院去了。现在这个孩子已经二十多岁了,但是从那次得病后就站不起来了,现在还推一小车走路。而扎针的那个扎完后就全没事了,也没留下什么后遗症。我小孩就没少挨扎。经常是惊吓后不想吃,不想动,扎十指,严重的还要扎脚趾。很痛,但是百试不爽。

揽镜人将老问:

地气不升,天气不降。真一个桑拿天啊!罗楼主对大家苦夏有何建议?谢谢!

罗大伦:

好问题,以前有朋友问过,现在回答一下吧,因为这些天的确碰到了好多因为桑拿天感觉不舒服的人。

首先是湿气太重,一定要想办法化去,比如在煮饭的时候放入一把薏米(薏苡仁),薏米可以化去湿气,而且它是粮食,一般人都可以服用。同时可以熬些绿豆汤等,在喝饮料的时候可以喝杏仁露,或者自己买来杏仁,捣碎,熬点杏仁饮料,因为杏仁开肺气,肺气开则一身水气亦开。我在吴鞠通故事中讲到的三仁汤,就是杏仁、白蔻仁、薏苡仁三仁同用,还有几味竹叶等其他的药,去水湿的力量非常大,尤其适合桑拿天,我在这个天气就经常开这个方子。很多这个天气引起的皮肤病和感冒,用这个方子把水湿一去,患者就痊愈了。

另外不要喝太多的冷饮,有很多人因为太热,结果喝了太多的冷饮,导致胃肠道出了问题,所以要喝常温的饮料。

同时注意不要过分开空调,最近见到好多患者都是因吹空调而病的,似乎有流行的趋势,治疗时要考虑到因寒而患病,不要仅仅考虑天气热。

长这么大不容易问:

前天感冒了,早上有点发冷,下午有点咳嗽、流涕……请问感冒是不是一定要七天才会好?

罗大伦答:

感冒的问题我在吴鞠通的故事后面会专门写到。

前几天,有位中医系统的朋友问我,感冒到底怎么分风寒风热啊,怎么现在她越来越糊涂了?我听她的声音,就是患了很重的感冒。

于是我就告诉她,感冒其实不分风寒风热,伤寒和温病是一回事儿,是外感的不同阶段,一般开始时必寒,然后入里就会化热,接着,我给她开了方子:双花、连翘、公英、白僵蚕、射干、浙贝,这是清里热的,然后用苏叶(后下),来解外寒。当时她们家人都在感冒,于是她就自己抓了若干服。

昨天来电话,说服用了一服后,自己和家人的感冒就好了,从此自己知道感冒该如何治疗了。

其实把感冒分为风寒和风热,是中医给自己设的绊脚石,很多人看到自己的痰是白的,就把病划入风寒;痰变成黄的了,就疑惑,到底是风寒还是风热啊?于是就不会开方了。其实痰化成黄色,是病邪深入,机体的抵抗也强烈的阶段,这些变化不是分型的不同,而是阶段的不同,各位可以参照我写的吴鞠通故事后面的附录,大家也可以多探讨一下。感冒如果在最初的时候及时控制,很快就能够痊愈。前几天看到某大医院的专家在中央电视台做节目,说“病毒性感冒就是要多喝水加上休息,没有其他的办法了,七天准好,美国也是这样做的”,这让我感到中医需要加强宣传了,自己有好的方法要整理出来,因为病七天一定不如病一天舒服。

(三)

泻下法之妙用

看吴鞠通诊病,那就是两个字:痛快。他诊病时不拘一格,法中有法,变化莫测。有很多普通的治疗方法,在他那里就能出彩。

有位姓傅的老同志,55岁了,平时就喜欢没事儿时喝两盅。这天闲来无事,他来到了著名的一醉楼,要了几壶酒,点了一醉楼最著名的一道菜“烧小猪响皮”,这道菜现在不知道还有没有了,反正我在北京这么久了没听说。老傅同志拿起筷子,夹起这个烧小猪响皮,吃了几口,刚刚咽下去(“甫及下咽”,确切地说,刚咽下一半),就听见有人噔噔噔跑上楼,直奔老傅同志而来。这是怎么回事儿呢?原来是来报信的,说老傅一个最好的朋友出事儿了(即有家人报朋友凶信),具体出了什么事儿文献里没有记载,总之是挺严重的。老傅同志一听急了,立刻放下手中的酒杯,连忙跑下楼,要去帮朋友。

可到了酒楼的门口,傻了,原来自己专车的车夫不见了(估计也是去哪里喝两杯去了)。那时候的车可不像现在自己能开,那年头都是用人拉的,于是老傅同志放弃了坐人力车的念头,以急行军般的速度步行了四五里,跑去救朋友(看来此人很是讲义气),结果没有找到,然后又换了个地方,又步行了四五里路,还是没有找到。这个时候,老傅同志又累又口渴,于是就在路边的小卖店买了冷饮,什么冷饮呢?是“冰镇乌梅汤”。老傅同志连着喝了两碗(虽然那个时候这种冰镇饮料就很畅销了,但不是现在这种用瓶装的,那时是碗装的),感觉非常的畅快,这时候正好看到路边有车(刚才干吗去了),于是就雇车回家。

到了家里,就感觉胃那个地方隐隐作痛,然后,一点点发展,一个月以后,疼痛开始加剧,请了医生,调治了一年,也没见好。等到次年五月份的时候,再看老傅同志,坏了,简直不成人样了,连喝一口水,胃里面都“痛如刀割”,已经有一个多月吃不下去干饭了。到了第二个月的初八,已经有十天一点儿饭都吃不下去了。

好嘛,本来是想去救朋友,没有救成,反而把自己给搭进去了。

有看官该问了:您前面讲乌梅如何的好,怎么这位刚喝两碗就这样了?

这真是个好问题,您别急,我后面会为各位解释的。

话说这位老傅同志眼看就奄奄一息了,怎么办呢?家人就把吴鞠通请来了。

吴鞠通到了他家,一看,好家伙,这位老傅同志是“骨瘦如柴”,脸色红得像是赭石,再一诊脉,脉象是沉洪有力,“胃中痛处肿起如桃大”,用手一按,这位老傅同志立刻疼得直喊。

这的确很棘手啊,吴鞠通稍作判断后,说:“这是食膈啊,需要用泻下之法来治疗。”

于是就开了大承气汤加上牵牛。大承气汤我们前面介绍过,是《伤寒论》中用来治疗里实热证的方子,药物很简单,只有四味:大黄、厚朴、枳实、芒硝,但是大家要记住,不是只要泻下就用这个方子,这是体内有实热的时候才用的,叫寒下之法。

至于吴鞠通开的牵牛,就是我们通常说的黑白丑。牵牛其实我们非常的熟悉,就是路边开得非常漂亮的喇叭花的种子,这味药也是泻下的,药力强大。但是,难道一服大承气汤不够用吗?为什么要加上牵牛呢?原来,大承气汤中的大黄、芒硝等药都是走血分的,而牵牛走气分,可以泻气分的壅滞,它对泻气分的水湿还有特殊的作用,在治疗危急的水肿时会用到。需要注意的是,一般牵牛都是研成粉末用的,因为它的有效成分在煎煮后会被破坏掉一部分,这里应该是在大承气汤煮好后,加入牵牛粉末。

吴鞠通开完方子,就走了。这下老傅同志的家里可就炸开锅了,原来,这帮人都知道这是什么药,这么厉害的泻药,能行吗?大家都吓得吐出了舌头。

老傅同志也被这种气氛给吓坏了,感到无比的惶恐,最后,没有办法,不知道哪位高人想出了一个很有科学含量的办法:求签,让神仙来决定是否喝药。

于是在很神秘的气氛下,老傅同志拖着奄奄一息的身体,和家里的神仙沟通了一下。

这次神仙很给吴鞠通面子,抽签的结果是:喝!

这就没什么好说的了,喝吧。老傅同志就喝了一碗,嘿,您别说,立刻就见到了效果,他只觉得疼痛的地方向下移动了,到了肚脐那里;再喝一碗,疼痛的地方就移动到了小腹;等到第三碗服下去,这疼痛的地方就到了肛门,这么神奇?再喝一碗,看能到哪里?

吴鞠通告诉大家,这次用半服药,熬好后老傅就又喝了一碗,然后吴鞠通用了蜜煎导法(也是《伤寒论》中的办法,往肛门里放入蜂蜜制剂,用以通便)。

然后,老傅同志终于忍不住了,直奔厕所,最后泻下了一个“如鸡蛋”大小的坚硬的东西。

第二天早晨,老傅先吃了半碗烂面条,隔一天再喝碗粥,五天以后,就可以吃干饭了。

此时,吴鞠通又给老傅同志开了五汁饮作为善后调理。这五汁饮是什么呢?就是梨汁、荸荠汁、鲜苇根汁、麦冬汁、藕汁或者用甘蔗汁。

这基本是个食疗的方子,果汁,估计很好喝,但是里面的说道更大。我给各位聊聊,其中的梨汁是温病学家经常用的,可以生津、润燥、清热、化痰,在有热证的时候可以常用;荸荠也是好东西,可以清热、化痰,用荸荠和海蜇一起熬,熬出来的汁叫雪羹汤,是温病学家王孟英最常用的方子,用来化热痰的,我曾经特地熬过,想尝尝看是什么味道,还真不难喝;鲜苇根就是芦根,是透热外出的,古代讲究用活水芦根,最好的芦根是长在流动的河水中的,死水里的次一品;麦冬我们讲过了,是清热滋阴的药物,熬起来甜甜的,没有什么药味;藕汁需要大家注意了,这是我们生活中经常见到的,它生着用和煮熟了以后用的功效是不同的,藕生用一般是榨汁,藕汁是甘寒的,可以凉血止血,还能消散瘀血,因热证而出血的人可以使用;而藕煮熟了以后,就变成了甘温的了,可以健脾开胃,生血补心,变成滋补的了。

为什么给老傅用五汁饮呢?原来,这个异物卡在消化道里,已经引起了热证,消耗了体内的阴液,用这个五汁饮可以清热养阴的。

有看官该问了,为什么喝了乌梅汤会病得这么严重啊?您不是说乌梅好来着吗?

不知道各位注意到没有,我们老傅同志喝的是冰镇的乌梅汤。乌梅汤本身没什么的,这一冰镇可就坏了,现在我们很多人在吃饭的时候都喝冰镇的饮料,或者啤酒,原本脾胃消化吸收食物工作得好好的,您偏用寒邪把它给冰住,您说它能工作得好吗?很多患者反映自己有慢性肠炎,什么时候犯病呢?就是前一天吃饭时喝了冰啤酒了。其实这种拉肚子是脾胃的自我保护,它不能正常工作了,就把这些东西给排出去,总不能留在里面。要是给留在里面了,那可就跟老傅同志一样了,这是谁都不愿意见到的。

在说完了这个故事以后,我顺便多说几句。关于忌口的问题,这是中医的特色,有些病是要忌口的,尤其是一些实证。有时那些大鱼大肉的吃进去以后,就变成了影响气机的障碍物,结果使得病情加重,在孙思邈的《千金要方》中就有很多关于忌口的记载,朱丹溪在母亲养老的时候不让老人吃膏粱厚味,忌口也是吴鞠通的独家法宝,他经常让患者忌口,比如在治疗胡沄的时候。

现在也有很多讲究让患者忌口的医家,比如北京中医药大学的已故中医大师赵绍琴,他是当代真正的温病大家,家里几代都是御医,他的父亲赵文魁公是清朝太医院的最后一位院长。赵绍琴老师最擅长的是治疗肾病,治疗时他就是让患者吃素,绝对忌口。如果病人还是吃大鱼大肉的,对不起,他说那您的病我治不了,所以患者都特听话,并开始严格忌口,结果治疗效果就特别的好。

今天借此文章,表达一下我对赵绍琴老师的怀念,走在校园里的时候,我经常会感觉到他老人家的影响犹存。赵老学问高超,一生救人无数,多少肾病患者是因为他才得以生存的,其功德无量,实在值得我们这些后辈景仰。

秋天的故事

当我写到这里的时候,已经是初秋了,天气渐渐地凉了下来,有网友问,秋天的养生要注意什么?正好,吴鞠通对秋天那是情有独钟,并且很有研究,现在我们就来聊聊这些内容吧。

吴鞠通很有意思,他对秋天颇为关注,因为他认为以前人们对秋天的认识有很多错误,而且吴鞠通很大胆地说在《黄帝内经》里就出现这个错误了。

指责《黄帝内经》这可不是一般人能干出来的,吴鞠通就敢。他说唐宋以后,大家都不知道燥气致病这回事儿,为什么啊?原来都是因为《黄帝内经》的“阴阳应象大论”中给搞错了,本来是长夏伤于湿,秋应该是伤于燥,结果“阴阳应象大论”给写成了秋伤于湿,这样就让后世的人糊涂了。

这是怎么回事儿呢?我们还得从头说起。原来,中医认为每个季节的气候对人都有影响,如果人在当令的季节中不注意,受到了伤害,那么身体就会出现病症,那么,每个季节对人究竟有什么样的影响呢?

中医是这样认为的:在春天,万物生发,风动,人体容易被风邪伤到;夏天,天气热,人体容易被暑邪伤到;在夏秋之交,中医还加上了一个长夏,就是夏天的尾巴,中医认为这个时候热到了极点,大地的湿气都被蒸发了出来,因此湿气特别重(就好比是现在的桑拿天),人体容易被湿气伤到;秋天气机下降,万物开始收敛,湿气凝结了,天气开始变得干燥,人体突然暴露在相对干燥的空气里,很容易被燥邪伤到;而冬天天冷,人体则容易被寒邪伤到。

其实《黄帝内经》中的其他地方都在讲秋天是燥的,不知道怎么弄的,在“阴阳应象大论”里出现了“秋伤于湿”这样的话。据我分析,情况应该是中医理论一开始是认为秋天属湿的,后来经过改进,又认为湿应该是长夏的特性,秋应该是燥。但这一处没有改过来,就被我们看到了。大家也甭把《黄帝内经》当做圣经来读,其实任何学术理论都是在发展的,仔细看《黄帝内经》,就可以看出很多中医早期发展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