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中医祖传的那点儿东西(1)
18110000000013

第13章 黄元御,不该被遗忘的神医(3)

那么,黄元御讲的这个圆圈是怎么回事儿呢?原来,这也不是黄元御自己的发明,中医理论里自古就是这样描述人体脏腑的运行的,不过黄元御把这个问题给系统地提了出来,并且用这个理论来指导治病。

现在我就代替黄老师描述一下这个圆圈吧,我描述的语言当然和黄老师有差距(黄老师的语言能力太强了),不过意思大概如此。

话说人体里面,五脏六腑是上下分布的,中医认为,其功能也有方向,这些脏腑所引导的气机是处于动态中的。这个图画我给大家描述一下,首先肾在最下面,属水脏。中医说肾脏是水中含火,水是肾阴,火是肾阳,火我们明白,那一定是向上走的,它生什么啊?火生土,也就是说,火性向上走,使得脾土温暖,那么脾是负责什么的呢?是负责把胃吸收的营养(中医叫精微物质)发送到全身的。脾有个特性,它是向上走的,因为有一部分营养还要到肺脏,与吸入的空气中的精微物质结合,由肺协助向全身输布。

各位可记住了,中医认为,脾脏之气,是从左边向上升的。

肾脏中的水呢,水生木,也就是说,在水的滋养下,木气也开始得到了营养,要发展了,它发展的方向也是上升,跟树一样,肝脏之气也是从左边往上升的。随着脾土之气上升,中医有句话,叫“肝随脾升,胆随胃降”,说的就是这个。

好多人说,这中医的肝怎么在左边啊,解剖不是在右边吗?原来,中医说的是肝气,是肝的功能,是一个功能系统,不单是那个脏器实质。

所以,左边身体有病,有时要考虑到肝脾之气上升是否正常,尤其是肝气。

肝属木,四季配春季,象征着万物生发。

此时各位看到了,这个气机随着肝脾升到了顶部,这里就是肺和心了。各位知道,木生火,这火配五脏是心,四季配夏天,心火的特点其实也是要向上的,但是,由于有肺脏的存在,心火被带向下行。

肺是属金的,四季配秋天,主肃降,甭管夏天多热,遇到秋天,气机就开始往下降了。这心火本来是要上升的,但是因为有肺金在上面,所以就跟着往下降,直降到肾中,使得肾水不至于过寒,温暖肾水。而肾水随着肝木上承,到达心火的位置,使得心火也不至于过热,这叫“水火既济”。

有的时候,这个往下降的过程被破坏了,那么心火就无法下降,憋在上面,各位就会看到上面热,下面寒的局面。口渴,眼睛红,口舌生疮,可下面的腿还是凉的。

在肺金下降的同时,人嘴里吃入的东西进入了胃,然后也是向下走的,所以胃气要下降。在中医里,脾为己土属阴,胃为戊土属阳,阳要下降,阴要上承才对。

在胃气下降的同时,胆气也随着下降,就是我们说的“胆随胃降”。现在有好多的胃病,就是胃气上逆,胆汁反流,这就是气机逆行的结果。

各位同样要注意了,这个胃气和胆气的下降,是从右边下行的。

所以,如果人体的右边有病,要考虑一下气机下行是否遇到了麻烦。

您现在再看看,脾土左升,肝气和肾水都随着升,胃气右降,胆气和心火随着下降,这是不是一个左边升、右边降的圆圈呢?

在这个圆圈里,脾胃一阴一阳,就是中心的轴,一切都是围绕着它们来转。

这就是黄元御的理论,他最后把一切病都归入到这个圆圈的运转失常,任何一个地方出问题了,把圆圈的运动给“咔嚓”一下挡在了那里,圆圈不能转动了,身体就会出现问题,这个时候怎么办呢?就要使用药物,调畅气机,让它们恢复上下运行,这样人体自己就会恢复健康的。

这个圆圈我说得简单,大概就是这么个道理,黄元御自己论述得还要仔细,术语比较多,各位可以参看他的书。

那么该有人问了,这个圆圈有道理吗?能治病吗?

我还跟您说了,黄元御的第五代传人麻瑞亭老中医,就是从黄元御的书里拿出了一个叫“下气汤”的方子(麻老的这个方子我后面会给大家讲的),稍微给加减了一下,变成了一个药性有升有降,调和脾胃的方子。这位老人家一辈子基本就用这一个方子治病,来个患者,他就给调调方子,稍微加减,把气机这么一调,患者就好了。您看他的医案,那就是一个升降,我的感觉,他就是用药在人家的身上拨了一下,把这个不大转动的圆圈给重新启动了,结果麻老一辈子“活人无算”,患者如云。尤其是有很多严重的血液病,还真都被他给治好了。

前两天还看到天涯论坛里的一个网友,没有任何中医基础,自己有鼻炎,怎么都治不好了,最后无奈,就自己从黄元御的《四圣心源》里挑了个治鼻炎的方子,然后在家人的注视下,毅然服用,结果没两天就基本好了,这位朋友每天都现场报道服药情况,各位有兴趣的可以查查。

这帖子是一个网友提供给我的,我看了也大吃一惊。

这个治鼻炎的方子叫桔梗元参汤,是治疗鼻塞、鼻涕多的那种鼻炎,方子是:桔梗9克、元参9克、杏仁9克、橘皮9克、半夏9克、茯苓9克、甘草6克、生姜9克。就这么个方子,基本属于食疗的范围,里面多半的药都是食物。我给各位解解,其中桔梗是升的,开肺气、解毒排脓;元参是升的,润燥解毒;杏仁是降的,降肺金之气;橘皮入气分,清理肺气,化痰降逆;半夏是降的,和胃降逆;茯苓是升的,去除水湿,助脾气之升;甘草是补脾胃的,坐镇中州;生姜是散寒的,可以散外表之寒。

就是这么个简单的方子。黄元御认为是这个圆圈转得不大灵光了,导致上面的气机堵在那里,所以会出现鼻塞等症状。中医以前也说过:“九窍不和,皆属脾胃。”就是这个道理。

这圆圈我给画大了,抱歉,我们还要回来,看看这位钱叔玉老乡的吐血问题(钱老乡一定都等急了)。

黄元御认为,这是湿气重,严重地影响了脾土的上升,这样,人体这个圆圈就不转动了。

圆圈不转,后果是很严重的,心火本来应该下降,结果不降了,就在上面烧,这肺金能受得了吗?胃气也不降了,也往上逆,这下,热气全堵在上面了,而下面该升的也不升了,全是寒气。

这下所有的症状就都能解释了:您看这位钱老乡吐血,那是火都堵在上面,气机逆行啊;您看他胸腹发堵,那是胃气不能下行啊;您看他晚上无法入睡,那是肺胃不降,阳气不能收藏啊;您看他发热汗出,那是肺金受热,肺主皮毛,所以把汗给蒸出来了;您看他遗精,那是下寒啊,肾不封藏;您看他泄泻,那也是下寒啊。

这回,一切都可以解释了,老乡们听得估计也是晕晕的,赶快说:“黄先生,您就开方子吧,我们相信您!”

黄元御一看,那边钱老乡还吐着血呢,甭谈太多的理论了,那就开方子吧,于是提笔写下了药方:茯苓、甘草、半夏、干姜、丹皮、牡蛎、桂枝、白芍。

这个药服用了一个月,病就痊愈了(月余病愈)。

有人看到这个方子该奇怪了,既没有止血的药,也没有治疗吐血的成分,怎么能治病呢?这么简单一个方子,它到底是怎么拨动这个圆圈的呢?

我给各位朋友解解方子吧:这个方子里面的茯苓是去湿气的,黄元御认为将湿气去掉,这脾土才能减去负担,向上升,所以茯苓是使得脾土上升的药;这甘草是补脾胃的,坐镇中州,是这个圆圈的轴心;半夏,药性下行,也是燥湿的药,有了半夏,胃气就会下行。所以各位,这个茯苓、甘草、半夏正好构成了这个圆圈的核心,有升有降,这也是麻瑞亭老中医开方子时候必开的药物。

方中的干姜,是暖下焦的,一来可以助脾土之升,二来下焦暖,则肾水不寒,才能起到封藏的作用;丹皮是清肝胆之火的,白芍是柔肝的,滋肝经之阴血,丹皮和白芍在一起,可以使得横逆的肝气不再横行,肝气疏达以后,就可以上升了,所以这两味药是疏肝升陷的。

而牡蛎呢?牡蛎是下行的,它可以收敛浮火,使之随着胃气的下行而下降,将它们敛至下焦。

桂枝按照麻瑞亭老师的解释,那也是疏肝升陷的,可以使肝气温暖,不至于瘀滞。

实际上,在这个医案里,黄元御老师自己没有说,我替他说了,他的这个方子除了脾胃,还特别重视肝气的疏通,里面若干味药都是调肝气的,这也是黄元御的一个思想,他认为这个圆圈不转,根本的原因是水湿过多,导致脾气不升,但脾气不升最大的结果就是肝气横逆或者下陷。其实现在我们也可以反过来理解,很多人的病是因为肝气不舒,比如在单位里受了气,肝气不升,最终导致一起上升的脾气(脾土之气)也出了问题。脾土本来是管制水气的,结果脾土弱,导致水湿就会在体内泛滥。

我们常说这人郁闷,然后脾气不好,您说这发脾气和脾有什么关系啊?这么看还真有点关系。

我给人诊脉,发现现在的人多数舌苔白腻较厚,这是湿气重的舌象,而脉象是弦脉的多,这是肝气不舒的脉象。这么看来,现代人该怎么养生,其实就很清楚了。

自从黄元御给这位钱叔玉老乡治好病以后,钱老乡非常高兴,而额外的收获是:他对这个世界上的圆圈开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种田之余,坐在田间地头会出神地想一会儿,这个圆圈很有点意思嘛。

网友互动

安之春:

读黄元御被庸医误治一段,令人扼腕叹息。正如罗博士所说,如果采用挑刺疗法,黄元御的眼病也可能就好了。给大家讲个我亲身经历的事吧,要不是我自己的经历,真的,再大的专家说了我恐怕也不信。

我高三那年上了点火,一只眼睛上眼皮长了我们俗话说的“挑针”,肿得跟桃儿似的。上医院,大夫让化验血,看有没有炎症,然后消炎,结果根本没用。我就跟老师请假回家,去找邻村的一个赤脚医生,他看了看说:“没事,上了点火,放放血就好了。”当时给我吓的,按我爸说的我当时脸都吓白了。他就拿了个针头,在我耳朵上扎了两下,又在后背扎了两下,分别挤了点血出来,说没事了。原来以为是要拿刀放血呢。就这样,“放完血”我就回学校了,睡了一觉,第二天早晨起来就消肿了,过了两三天就好了。一分钱没花。

杏虎问:

麦粒肿的那个例子,确实挺有意思。希望安之春朋友能详细说说当时的情况,比如放血以后,脓肿是破溃了呢,还是红肿痛逐渐消退,自己萎缩掉了呢?

安之春答:

我得努力回忆一下九年前的情况。

左眼还是右眼,我记不清了,肿得相当大,也非常红。放血的时候扎的是右耳,扎了几下不清楚了,好像不超过三下,具体位置也不知道。我当时已经吓傻了,隐约记得耳郭被扎了,耳垂有没有被扎记不清。后背的具体位置也记不清了,好像也不是肩胛骨。扎完了以后的情况记得很清楚,脓肿没有破溃,红肿第二天就消了很多,非常明显,过了两三天就完全好了。比起打消炎点滴又抹烦人的眼药膏,真不知道好多少倍。

杏虎:

不在肩胛骨附近,那么就在肝腧穴(肝主目)附近,一侧一个,刚好两个点,术者一般临症选点。耳针时应该是扎,操作后背时应该是挑。这种手法需要足够的经验与火候,还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

罗大伦:

中医里这部分内容极其丰富,我在没学医时(中学)曾经亲眼见过满脸粉刺的同学,怎么也治不好,结果找了一个医生,大腿内侧用针挑破,结果脸上就好了,中学时就觉得这真是奇迹。

这部分知识以后我也要多学习,我个人有重方药、轻针术的趋势,很不好,以后多向各位讨教。

tjyingfu:

呵呵,首先感谢楼主好文!

大家对这个放血和挑刺疗法讨论得够热烈的,但都把放血和挑刺疗法放在只有民间草医才用的位置。我于此有一些粗浅的体会,与大家交流。

请大家打开《针灸大成·卷九·名医治法·眼目》:“偷针眼,视其背上有细红点如疮,以针刺破即瘥,实解太阳之郁热也。”

我得过沙眼,第一次是点氧氟沙星眼药水好的;第二年复发,但用氧氟沙星眼药水没有效果,折磨了5个月。当时翻看了《民间刺血疗法》。请同学帮我在攒竹穴(足太阳经)、太阳穴(经外奇穴)放血,再针太冲穴、三里穴。在放血的同时,眼睛的涩、痒、痛等感觉好像就随着毒血排出体外了,眼睛马上就舒服了。这就是《内经》所谓血污拔刺的效果。过了好些年了,到现在我的眼睛一直很正常。

如果对“实解太阳之郁”这句话能举一反三,那么您对痘痘的疗效也会提高几分。

另外,这种方法在《大成》的名医治法里有记载。

弈趣斋主人:

支持一下楼主,我听过这样一个故事,说一位中医用耳尖放血的疗法使一位高烧不退的病人的体温在5分钟内降到正常,在场的家人无不称奇。

为什么这一针下去就能立竿见影呢?有人说这是因为此刻在耳尖放血,犹如打开了一扇天窗,立即换进了新鲜空气,从而将体内湿热毒气释放了出去。可见,这不起眼的耳朵与身体内脏的关系可不一般。

两只耳朵犹如一所展览馆,把人的一切,心肝五脏、性命、历史一一展示在外面,一眼望去,尽收眼底。

耳穴在耳郭上的分布似一个倒置的胎儿,头部朝下,臀部朝上。身体各部位在耳朵上皆有相应的位置。因此,在耳朵上可以观察到身体任何部位的病理变化也就不足为奇了。如:冠心病人可以看到耳垂有斜线皱纹;肝癌病人可以观察到在耳郭肝区周围的环形凹陷、梅花样改变;精神分裂症病人的耳甲压痕;就是掉一颗牙,在耳朵上都会有所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