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简单逻辑学
18107600000009

第9章 识别逻辑圈套——激活逻辑思维,莫被“卖拐的”忽悠了(2)

此时,律师肯定会抗议说:“诱导性问题。假定的事实不是证据,车前灯破掉的事实还没有得到确认。”另一方必须重新提问:“你有没有看到破掉的车前灯?”

另一个经典例子:“你现在还会打儿子吗?”

此时,律师肯定会抗议说:“诱导性问题。假定的事实不是证据,被告殴打儿子的事实尚未得到确认。”就这个问题来说,无论被告回答“会”或“不会”,都等于默认殴打儿子的事实。

提出缺乏理由或无法接受的假定,其目的往往是回避某个问题,并诱导出自己想要的答案。在生活中,一定要格外留意暗示或未明示的假定,大忽悠都很喜欢提出这类假定,因为他们很容易诱导善良的人们。

混淆概念和偷换概念

一般来说,概念要借助语词来表达。词义有表达概念的作用,并存在一词多义和一义多词的现象,所以概念和语词的关系非常复杂,一旦用词不当,很容易造成概念方面的逻辑混乱。于是,某些人就闹出了一些笑话。

所谓概念,即思维的细胞,是反映对象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是认识过程中的阶段。思维想要正确地反映客观现实,概念就必须是清晰的、辩证的、富有逻辑性的。概念不仅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特殊性与普遍性、抽象性与具体性的辩证统一,而且还是是富有具体内容的、有不同规定的、多样性的统一。

对概念的错误运用在生活中屡见不鲜,概念混淆和偷换概念便是最常见的两种。这些似是而非的逻辑论调,常常让人啼笑皆非。

混淆概念,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无意识地将某些表面相似的不同概念当做同一概念使用,或在不同意义上使用同一概念而犯的逻辑错误。具有相对意义的词项,假如混淆了所相对的范围、论域或语境,也会造成概念混淆。

概念混淆通常是由认识主体对概念本身认识不清或逻辑知识欠缺而造成的。比如:

这门课程真没意思,我一点儿都不想学。

他一有空就上网玩游戏,从不浪费一分一秒。

这两句话都犯了混淆概念的错误。第一句中,“课程”本是一个集合概念,但这里却被当做非集合概念使用;第二句中,“浪费”是指消耗有价值的东西或有意义的事,而“玩游戏”则多指无价值的东西或无意义的事。

在《韩非子》中,有一则关于“卜子之妻”的故事:

郑县人卜子,使其妻为裤(做裤子),其妻问曰:“今裤何如?”夫曰:“象吾故裤。”妻子因毁新令如故裤。

这则故事中,卜子说的“象吾故裤”是指在样式上和以前的旧裤子一样,而其妻子却理解为要跟旧裤子一样破旧。于是,妻子把一条新裤子弄成了旧裤子,闹出了一个大笑话。

由于对比较接近的事物和现象的概念在内涵和外延上存在辨别障碍,所以很容易犯概念混淆的逻辑错误。如果想避免概念混淆,就要准确把握所使用的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且注意对同音异义和近义词的辨别。只有严格区分易混淆的概念,并且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恰当地使用语词,才可能避免混淆概念。

概念混淆的例子有很多,比如:“所有的狼都有锋利的牙齿,拔光了牙的狼是狼,所以,拔光了牙的狼是有牙的。”这句话前后明显是矛盾的。为什么会产生自相矛盾的错误结论呢?原因在于两个前提中都出现的语词“狼”是有歧义的。在第一个前提中,语词“狼”是就狼之所以为狼应当是有锋利的牙齿的这个意义而言的;在第二个前提中,则是就狼的一种特殊情况,即对被拔掉了锋利牙齿这个意义而言的。因而“狼”这一语词在这一推理中出现了非常明显的歧义。正是这种歧义造成了上述推理结论的错误。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例子,我想大家通过它能更加清晰、直观地了解歧义产生的原因。在生活中,我们遇到的实际问题肯定要比这个例子复杂得多。

具有相对意义的词项,假如混淆了其所相对的范围或语境,也很容易造成歧义性谬误。比如:蚯蚓是动物,所以,大蚯蚓是大动物,这是一条小蛇,而那是一条大蚯蚓,所以,这条小蛇要比那条大蚯蚓小。这里,“大”与“小”是相对而言的,假如把这种相对概念“大”“小”理解成绝对化的“大”“小”,就会犯歧义性的逻辑谬误。

除了上述的例子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的情况,比如:误用近义词造成概念混淆;误用同音字造成概念混淆;把两个表示不同时间的概念混淆;把反映事物的具体内容的概念混淆为事物本身的概念;同音异形的概念混淆;对象的概念混淆。

偷换概念是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为达到某种目的而故意违反同一律,把某些表面相似的不同概念当做同一概念使用或在不同意义上使用同一概念而犯的逻辑错误。

有一天,一个财主来找阿凡提理发。这个财主是个吝啬鬼,每次理发都不给钱。阿凡提很生气,决定借此惩罚他一下。阿凡提给财主剃完头后,在给他刮脸的时候问道:“老爷,您要眉毛吗?”

财主心想,哪有人不要眉毛呢?随即应道:“当然要,这还用问!”

“好,您要我就给您。”阿凡提说着,飕飕两刀,就把财主的两道眉毛刮下,笑着放到财主手里。

财主一见自己的眉毛被刮下来了,就对着阿凡提大叫:“阿凡提,你这该死的东西,你怎么把我的眉毛刮下来啦!”

阿凡提从容不迫地回答:“尊敬的老爷,您不是要眉毛吗?您瞧,我把它刮下来,规规矩矩地递到您的手里了。这有什么错误吗?”

财主无言以对,只好让阿凡提继续刮脸。阿凡提又问:“老爷,您要胡子吗?”

财主心想,这次不能再上当了。于是连忙说:“不要!不要!一根也不要!”

“好,不要就不要。”阿凡提说着,“唰刷”几刀把财主的胡子也刮了下来,利索地甩到地上。

财主本来剃的是光头,如今连眉毛、胡子都没有了,整个脑袋光溜溜的,像个大肉球。见此情形,财主气得从椅子上跳起来,大骂道:“阿凡提,你这混账东西,你怎么把我的胡子也刮下来啦!”

阿凡提不慌不忙地说:“高贵的老爷,这是您吩咐的:不要胡子,一根也不要。您瞧,我就把它刮下来扔到地上了。”财主气得目瞪口呆,挥袖而去。

“眉毛要吗?”财主以为是问“眉毛要留在脸上吗”,所以才会回答“要”,但阿凡提故意说脸上不要,手里要;后来,阿凡提又问“胡子要吗”,财主这次长了个心眼,连说“不要”,意思是说“手里不要”,但阿凡提又给偷换成“嘴上不要”。于是,不管财主怎么回答,都不能避免被阿凡提“忽悠”的命运。

错误类比,说蠢话的政治家

人类就是如此奇怪,宁可在错误知识的误导下白忙一场,也不愿承认自己无知;宁可被自以为知道但实际上却是错误的观点所蒙蔽,也不愿承认自己不知道。于是,人们宁可去相信政治家的蠢话,也不愿去思考那些错误的类比。

那些高明的政治家经常利用错误类比作政令倡导。如果你不相信的话,那我们一起来探讨几个相当荒谬的类比吧。

一名来自农业州的美国国会议员说:“这项720亿美元的农业补贴计划能够促进粮食生产。粮食就像钱一样,多多益善。”

这项补贴计划能不能促进粮食生产,需要用时间来证明,而非仅靠断言。而由于这项计划的目的,是补贴农民金钱,让他们减少粮食产量,以免供给过剩,导致农产品价格暴跌,因此很难想象它是怎样促进粮食生产的。仅靠断言是行不通的,因为它会让我们远离真相走向错误。

那么类比呢?粮食真的跟钱一样吗?

人人都可以吃粮食,但只有精神病患者会把钱吞下去。粮食会腐烂,而金钱不会。为什么说粮食多多益善呢?难道农业补贴计划不是为了预防谷贱伤农吗?你当然可以吃下一大堆粮食,但你会成为胖子。

不知你是否听过政府与船的类比,它一直让我困扰不已,我想你也一样。先看看下面这段诗,然后试着分析这个类比是如何联结上真实世界,假如两者间有联结的话。

啊,船长,我的船长!我们可怕的航程已经结束,

我们的船经历了惊涛骇浪,赢得了我们寻求的奖赏。

港口近了,我已听见钟声,我听见人们在欢呼,

千万只眼睛盯着我们的船,我们的船威严而又勇敢;

可是,心啊!心啊!心啊!

啊,一滴滴殷红的血在流下,

在甲板上,我的船长已躺下,

他浑身冰冷,已然死去。

上面的诗句引自惠特曼的《草叶集》,表现了诗人对林肯遇刺的感受,惠特曼景仰林肯,认为他的死是国家莫大的损失。诗是一回事,只要一首诗能表达情绪与情感,那它就是好诗,而明确的思想是另一回事。从广义来看,惠特曼将林肯比做船长,但是林肯并不是船长;他将美国政府比做船,一艘国家之船。也许有人会说,这是谚语中常说的“国家之船”。这个类比有什么不妥吗?

就一首诗来说,它没什么问题;但作为事实,它不可能为真,只能是错误类比。它引领我们远离真实走向虚假,并模糊现实而沉迷于幻想。

尽管这首诗诚挚而真切,但它却缺乏真理所必要的清晰观察。这是诗意固有的瑕疵,有鉴于这些瑕疵可能误导我们,我们必须仔细加以检视,而当这些概念被政治目的利用时,我们必须进行抗议。

尼克松总统经常对新闻界宣称:“我是驾驶国家之船的船长。”他对媒体说:“媒体与民众都不需要知道我终止越战的秘密计划,身为船长,我知道该带领大家到何处。”意思是说,大家都要乖乖闭嘴,顺从并遵守他的命令,不许质疑他的判断,因为他就是大家的船长。

然而,我们该听他的话吗?我们该遵从总统,当他是船长吗?这个类比有问题吗?这个类比引致的行为,是否会产生不利的结果?

人们后来才知道,尼克松的确有不少秘密计划。1969年,他授权秘密轰炸柬埔寨,并且持续时间长达4年。投掷的炸弹总数有539129枚,几乎有50%的炸弹是在战争结束前半年投掷的。柬埔寨的古灌溉系统大半遭到摧毁,大片的稻田化为焦土,数以万计的柬埔寨人被炸死。这么做有什么意义?我们为什么要在这里提及呢?

我希望借此说明政府秘密行动可能出现的后果,并证明把总统当成船长而盲目遵从可能是错的。尼克松结束越战的秘密计划,简单理解就是撤退。到底被抹掉的录音带中录了什么内容,我们可能永远也不会知道,但我们可以确信,这个秘密计划应该不是什么好东西,否则为什么尼克松要抹掉呢?

重点不是秘密计划,而是把总统想象成船长、把政府想象成船是一种错误类比,它很可能导致严重乃至于可怕后果。

为什么它是错误类比?我想,你应该已经想出好几个反对的理由来了,将政府比做船是缺乏证据的事实。它只是断言,需要填充大量的证据才能使人信服。它太简单,简单到可能是错的,跟统治国家相比,开船简单得多。它之所以是错误类比,在于政府并不是船,政府既不能浮在水上,也不能将自己的人民送到公海的某个地方。此外,船也做不了政府会做的事,如征税、宣战等。假如政府不是船,那总统是不是船长也就没有关系了。即便他是船长,也跟总统职位无关,因为政府不是船。事实上,总统与船长的权力地位截然不同。总统权力要受国会、最高法院的制约,而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还要受新闻界和舆论制约。而在公海上,船长是一船之主,拥有绝对的指挥权,他说的话就是法令。他不受任何人制约,虽然他跟所有人一样,要受风和天气等自然力制约。

总统希望被当作船长的主要原因在于取得绝对的指挥权,如此便能如同船长一般叱咤海上。这正是尼克松想要的,而他也得到了,但尼克松并没有得意很长时间,他滥用权力的事实很快就被揭穿了。而他的错误实在太严重,因此只能主动辞去总统职位。

林肯是个有理性的人,如果看到惠特曼的诗,他会认为这个比喻不仅溢美,还有点古怪。他可能会讽刺地说:“我拿到的是律师执照,不是船长执照。此外,我只上过一次船,而且晕船非常厉害。”

这些错误类比不过是政治家的奇想,人们被不合逻辑的类比所蒙蔽,进而远离真理走向错误。更糟的是,它们全是错的,全犯了思考上的错误,于是人类的进步与理解受到了限制。经过一次又一次的教训,我们终于发现,这些论证完全是缺乏根据的。

胡说八道的广告

知名电影明星正在使用某品牌的产品,这最多只能说明有人付钱请她代言,明星的身份并不能为产品本身提供保证。而明星拿的报酬越多,她的代言就越可能带有偏见,而我们也越不应该相信这则广告。

大多数人都了解,一些广告可能并不合理。广告不合理的原因很多,但这里我们把重点放在广告的过度概括上。假如想让概括合理,那它的基础必须建立在证据上,而证据必须包括公平的样本,而并不是刻意挑选的例子。很明显,大部分广告都隐含缺乏保证的概括。

以某种香皂为例,所谓广告中隐含的概括,即指我们也应该使用这种香皂。电影明星的代言并不能提供给我们购买这种香皂的合理论证。假如数千名消费者满意这种香皂,只有少数人不满意,则它可能大卖且获得好评,但一个电影明星的代言并不足以产生这种效果,因为她不能代表广大的消费者。此外,严格来说,如果不是因为过度概括,广告根本不能适用到我们身上。它可能适用于电影明星,但因为我不是电影明星,因此对我不适用。这类广告的巨大吸引力源于大众希望自己能像电影明星一样,或至少能在生活起居方面跟他们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