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简单逻辑学
18107600000004

第4章 我的非逻辑思维——这就是你的“逻辑”?太不靠谱了吧(3)

假如有人告诉你,一个复杂的问题只有两种做法或两种可能的解决方式,不要相信他。假如有人告诉你,只有一种做法,那他一定是错的。非黑即白的思考通常是错的,它使我们忽略处境的复杂,并打消我们寻找其他解决方式的想法。

就算不是全部,但至少有一部分纳粹党人认为,假如把犹太人杀光,德国的麻烦就解决了。他们觉得犹太人是德国所有问题的祸首。任何能思考的人,都能轻易看出这是不成立的。无论是犹太人还是其他种族、宗教、政治团体,都不可能为德国、世界或任何地区的所有问题负责。犹太人或其他团体或许要为某些时期的某些问题负责,但也应拿出跟特定问题或事例有关的证据来加以证明。

所谓证据,是指任何能指出真理的指标。证据有许多种,但最好的不外乎具体可见而能使人确信为真的证据。既然没有证据表明犹太人要为德国的所有问题负责,那么这个想法就是错的。而且,这个想法过度概括了犹太人,因为它假定每个犹太人都一样——这明显不能成立。犹太人因人而异,就跟我们一样。

无论如何,非黑即白的概括性陈述具有一种诱惑力,因为它们常包含一定程度的真理,但却非完整的真理。完整的真理需要考虑事实与证据,并且要耗费精力去思考复杂的问题,而不是那些过度简化的部分事实或证据。要想正确评估复杂观点与问题,就要懂得分析所有证据。

证据是什么?虽然只有简单五个字加上个问号,但却令我们不可小觑。假如你想成为理性的人,每当你听到有人以非黑即白的方式解答问题时,记得问自己证据是什么?证明事物为真的证据是什么?怎样确定证据是正确的?这类问题通常会暴露出问题的复杂性与解答的简化性。它们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在采取有益的行动或避免无益的行动之前,有必要进一步地思考与理解问题。

你真的认为,希特勒只是个残忍暴虐的纳粹恶棍,即便他有其他的美德,也无法掩盖他的罪行,相反地,丘吉尔与罗斯福则是完美的典型?事实上,人类太多样也太复杂,不可能完全符合这种呆板的分类方式。“人只有两种,不是完全不会犯错,就是从来不干好事”,这种说法跟我们的经验相悖。而且,世上没有人是完全始终如一的。在集中营里进行屠杀的纳粹分子,会在寒冷的天气里喂食饥饿的鸟儿。当然,善待动物的行为并不能弥补他们犯下的邪恶罪行。尽管如此,这些不值一提的慈爱行为证明,就算是最邪恶的人,也不会完全没有同情心的。复杂的事情无法简单地加以判断,复杂的人类亦是如此。

所以说,有时候保留、折中与妥协并不完全是坏事,我们应该避免视事物为非黑即白,避免不适当的推测与过度概括。

在生活中,我们不应轻视折中的说法,并且要对意见有所保留。对于爱情、婚姻、生孩子等个人事务,应保留自己的看法。假如我们需要对个人事务保留看法,那么对于伊拉克战争、修改婚姻法或政府选举等重大问题,我们更应保留看法。复杂问题不会有直接而简单的答案。盲目从众是不可取的,从众的结果可能会让你跌入万丈深渊。

复杂问题往往有许多解决方式,而不是只有一两种。而非黑即白的推论,根本无法考虑所有可能用来解决某个处境或问题的方式。只有试着跳出窠臼思考,我们才有机会找到超越现有哲学或理论之外的另类可行选择。避免简单的解答,并不是每件事都非黑即白,也不是每件事都“不用动脑子”。

极端的断言易遭攻击,适当的断言则不会。当一个人过度自信的时候,他就会延伸或简化自己的论证,并加以美化来赢得辩论。很明显,这种做法是错的,其本质就是非黑即白。认知真理是复杂的,只有勇于承认自己的解决方式不够完美,让自己远离非黑即白的诱惑,我们才能更接近现实,更接近真理。

感觉经验很靠谱

你一定不相信,一根并不粗壮的柱子,一根细细的链子,能拴得住一头千斤重的大象,可如果你去过印度和秦国的话,你就会相信了。当一个人凭感觉经验作出判断的时候,他就是那头大象。

大象为什么不挣脱呢?因为驯象人在大象还很小没有足够力气的时候,就用一根铁链将它们绑在水泥柱或钢柱上,不管怎么挣扎小象都无法挣脱铁链的束缚,于是小象渐渐习惯不再挣扎,直到长成大象,可以轻而易举地挣脱链子时,也没有想过挣扎。这是以感觉经验为依据的典型。

在生活中,有些人习惯于根据既往的经验来对事情进行逻辑论证,其实这种论证通常是不可靠的。仅靠经验决策,就会犯经验主义错误,导致严重后果。昆曲《十五贯》改编自《醒世恒言》中的《十五贯戏言成巧祸》,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无锡县肉铺老板尤葫芦借得十五贯本钱做生意,可他对女儿戍娟开玩笑说这是卖她的身价钱,女儿信以为真,当夜逃走。深夜,赌徒地痞娄阿鼠闯进尤家,为还赌债盗走十五贯钱并杀死了尤葫芦,过后反而诬告戍娟谋财杀父。

戍娟出逃后,与不相识的客商伙计熊友兰同行,邻人见到了他们,于是产生怀疑,而又发现熊友兰身上正巧带有十五贯钱,于是将两人扭送到县衙。知县对此并未详加审问,就断定戍娟勾搭奸夫、盗取钱财杀害了父亲,判他们二人死刑。

知县推理的逻辑是:“看她艳若桃李,岂能无人勾引?年正青春,怎会冷若冰霜?她与奸夫情投意合,自然要生比翼齐飞之意,父亲拦阻,因之杀父而盗其财,此乃人之常情。这案情就是不问,也明白十之八九了。”这知县判案的依据仅仅是一番“人之常情”,依据自己的经验主观臆断,他犯了先入为主的错误。

其实,人们的经验有些时候并不靠谱。人的经验基本上属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主体在跟对象发生实际的接触后,通过感觉器官产生的,它跟认识对象之间的联系是直接的,具有直接性。感性认识只能反映事物的具体特性、表面性和外部联系,而大部分情况下人们认识事物进行实践的时候,需要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是因为,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可靠,理性认识可以反映事物的本质、内在联系和规律。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的两个不同阶段,有着本质的区别,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中的一次飞跃。在生活中,只有要多一些理性认识,少以感觉经验为据,才能少犯非逻辑错误。

爱迪生曾让一位数学专业毕业的高才生计算灯泡的体积,这个高才生费了半天劲,几乎把他的平生所学都用上了,可还是没算出来。爱迪生说:“你为什么不转换一下思维,试一试别的方法呢?”这个高才生又费了半天劲,还是局限在他的数学计算的经验中。

见此情形,爱迪生有些生气地说:“你只要用水装满灯泡,再用量筒量出水的体积,不就算出灯泡的体积了吗?”此时,这个高才生才意识到自己的思维受到了局限,只知道拿以往测量规则容器的方法去测量这个梨形容器。

突破经验以后,他很容易就把那个形状奇特的器皿的容积算出来了。

很多时候,一件很简单的事情会因我们总是凭经验做事而变得复杂起来。全凭经验不仅会限制我们的思维空间,还会制约我们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让我们看不到希望,以至于带来很多失败和损失。

人们在进行经验逻辑推理的时候,常见的模式为:由于此种情况与彼种情况之间具有很大的相关性,因而常常同时出现,那么此种情况的具备也就意味着彼种情况也会出现。比如,看见一个人衣着华丽,就会判断他是个有钱人,与之相反,衣衫俭朴的人则被视为没钱人。这种逻辑为人们认识事物提供了一种便利的思路,而且往往是有效的,但是这种经验依据大多都是片面的,是不严谨的,所以假如仅凭这种经验来判断事情,很容易出现错误。

请听题:一位公安局长在路边跟一个大姐聊天,这时跑过来一个小孩,急冲冲地对公安局长说:“你爸爸和我爸爸吵起来了!”大姐问:“这孩子是你什么人?”公安局长说:“是我儿子。”

问:这两个吵架的人和公安局长是什么关系?

曾对100个人测试过这个问题,但是100人中只有两人答对了,并且这两个人都是孩子:“局长是个女的,吵架的一个是局长的丈夫,就是孩子的爸爸;另一个是局长的爸爸,就是孩子的外公。”

一个如此简单的问题,为什么成年人回答不正确,而孩子却很快就答对了呢?因为按照成人的固有经验,公安局长应该是男的,从男局长这条线索去推想,自然找不到正确答案;而孩子没有成人的经验,更没有固有经验造成的定型化,因而很快就能找到正确答案。

如果要克服经验对逻辑推理的困扰,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事物之间联系的复杂性,并同时意识到自身经验的有限性,更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进行推理判断的时候要有严密的逻辑依据,切忌先入为主,被感觉经验给忽悠了。

一厢情愿的思考

假设你驾驶着飞机,油表显示燃料不足了,你是选择落地加油或等着引擎熄火呢?还是找一些其他的解决方法呢?毋庸置疑,有的人会考虑很久,迟迟不能作出决定,真的有必要去花时间思考吗?

我想像嫦娥一样飞到月球上去,有时我还希望能下一场玫瑰花雨,但这些事都不会发生。想飞行,我必须搭乘飞船、直升机或飞机等科技发明,而这些发明建立在现实基础上。假如我试图实践幻想,挥舞双臂从大楼一跃而下,那我会性命堪忧。想欣赏玫瑰,我必须到公园,或是去朋友或邻居家的花园。恐怕到死,都不可能有下玫瑰花雨的那天。

这就是问题的所在。一厢情愿的思考会让人觉得快乐、温暖、惬意,但假如要在真实世界里付诸实践,就免不了会遇到阻碍:轻者给你带来不便,重者则会让你有生命危险。

当理性让位,一厢情愿的思考独占大脑,会发生什么事呢?假设身为飞行员的你,当你又一次看油表的时候,突然发现燃料快用完了。此时,飞行任务还有1/3,你会如何应对这个意外?

问题出现了,你该怎么办?一生中,每个人都会遇到几次极为重要的时刻。对此,我们通常有许多答案与选择,有的好,有的不好;有的有用,有的没用;有的能让我们安然无恙,有的却会带来灾祸。该选择哪一种?如何知道自己作了正确的选择?如何知道自己是对的?如何知道自己是以现实为根据,作出了最佳的选择?

思考其中一种选择:假定油表是错的,那继续飞行。这种思路假定飞机还有燃料,只是油表出了问题,因为从理论上来说燃料应该没用完。

这种思路有问题吗?据此而采取的行动妥当吗?答案是:行不通。咱们一起来分析一下:油表出错的可能性极低,它99%是正确的,因此,你很可能就要耗尽燃料。而飞行离不开燃料,一旦燃料用尽,飞机就会从高空坠落到地面,届时无法避免人员的伤亡,而这将会发生在你身上。你只能祈祷自己不会坠机,但假如情况果真如此,至少还有一点值得安慰,飞机不会爆炸,也不会起火,因为飞机上已没有燃料。

第二种选择是:完全不去在意燃料的问题,忽视它的存在,忘了这件事;你继续像之前一样凝视无际的蔚蓝天空,看着白云飘浮而过。这是典型的鸵鸟心态,即“眼不见为净”。鸵鸟遭遇危险时,会将头埋在沙里。它以为看不见问题问题就解决了,然而,问题仍纠缠着它,不会因为它的逃避而远离。现实不会只因为鸵鸟要它走开就走开:问题会留在原地,通常还会造成麻烦,有时甚至会害了它。假如确实有危险,那么鸵鸟最好选择逃跑、直接对抗或是采取任何可行的做法,而不是把头埋在沙里。

当你选择忽视危险时,危险并不会消失;通常它只会继续带来麻烦,而且是越来越多的麻烦。这也正是考虑与感知现实的重要性所在。

第三种选择是:假定油表是正确的,而且飞机不需要燃料也可以飞行;或者,假定你的飞机很特殊,消耗燃料的方式跟其他飞机不同。

无论是什么情况,继续飞行只会再一次对自己或他人,向现在或未来证明,飞机确实需要燃料才能飞行。同时也再次证明,当飞机耗尽燃料时,不管它是什么机型或由谁驾驶,都一样会坠落。是的,这就是现实原则,这就是规范现实情况的法则,没有方法可以回避,也不存在例外,对任何人都是一样的。你可能知道法则,也可能一无所知,但无论是哪一种,麻烦都会将不请自来。当用尽燃料之时,你只能坠机。

第四种选择是:做合理的事,依据现实采取行动,选择降落加油,先保住性命,第二天再继续飞行。

让我们进一步模拟飞行的例子,将它运用在你的个人生活上,你想起了什么?那些意想不到的状况、自欺欺人的想法以及其他阻碍,是否会限制你的能力,使你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复杂局势时,不能充分理解与适当反应?别急着否定,假如不会,那我们就不会在这里一起研究清晰思考、逻辑或科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