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简单逻辑学
18107600000016

第16章 解密逻辑思维——改进思维方式,挤出大脑里的豆腐渣(3)

收敛思维法是把广阔的思路聚集到一个焦点,从不同来源、不同材料、不同层次中寻找出一个正确答案。它对于从众多可能性的结果中迅速做出判断、得出结论是极为重要的。我们经常见到的,从多个答案中选择出一个正确答案,从多种方案中选取一种最佳方案都是收敛思维的运用。简而言之,就是把所有因素都集中到一起来分析、解决问题。公安人员破案时,从各种迹象、嫌疑人中分析作案人和作案事实,也是在运用收敛思维法。

一般来说,收敛思维的运用可分为3个步骤:

(1)收集掌握各种相关信息。

多方收集和掌握跟目标有关的信息,越多越好,这是运用收敛思维的前提。具备了这些信息,才可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2)对全部信息进行分析和筛选。

通过对收集到的各种信息进行分析,把重要的信息保留下来,淘汰无关的或关系不大的信息。

(3)客观地、实事求是地得出结论。

在分析和筛选后,对重要的信息进行抽象、概括、比较、归纳等,从而找出它们共同的特性和本质的方面,进而得到答案。

在实践中,具体做法通常有3种:目标识别法,间接注意法和层层剥笋法。其中,最主要的是目标识别法,确定搜寻目标,继而进行认真观察,做出判断,找出关键所在,围绕目标定向思维,目标的确定越具体越有效。

◎思维的应用

日本人对大庆油田的了解就是通过目标识别法。首先,从中国画报刊登的铁人王进喜的大幅相片上推断出大庆油田位于东北三省偏北处,因为相片上的王进喜身穿大棉袄,背景是遍地积雪。接着,他们又从另一幅肩扛人推的照片,推断出油田距离铁路沿线很近。他们从《人民日报》的一篇报道中发现一段话,“王进喜到了马家窖,说了一声:‘好大的油海啊,我们要把中国石油落后的帽子扔到太平洋里去!’”据此,日本人判断,马家窖就是大庆油田的中心。

大庆油田哪一年开始产油了呢?日本人判断:1964年。因为王进喜在这一年参加了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假如不出油,王进喜应该不会当选为人大代表的。

此外,日本人还准确地推算出大庆油田油井的直径大小和大庆油田的产量,通过分析《人民日报》一幅钻塔的照片和《人民日报》刊登的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把当时公布的全国石油产量减去原来的石油产量,简单之至,连小学生都能算出来——日本人推算出大庆的石油年产量为3000万吨,跟大庆油田的实际年产量相差无几。

依据这些情报,日本人很快就设计出适合大庆油田用的石油开采设备。当我国政府向世界各国征求开采大庆油田的设计方案时,日本人成功中标。

日本人了解大庆油田的过程就运用了收敛思维,他们没有采取秘密刺探的手段,仅从中国的官方资料上就查明和推算出所需的各种情报。另外,日本人搜集秘密情报的思维方法异于常人,他们是沿着一条由微见著的思路搜集有价值的公开情报信息,这种搜集信息的方式尽管简单易行,但却要求信息分析人员具备较高的思维素质和洞察力,能够迅速分辨什么信息有用、什么信息无用,哪些信息为真、哪些信息为假。

“一战”时,德法交战,德军就曾通过对一只猫的间接注意,判断出了法军司令部的所在地。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和德国交战时,法军的一个旅司令部在前线构筑了一座非常隐蔽的地下指挥部。指挥部的人员深居简出,极其隐秘。不幸的是,他们只注意了人员的隐蔽,而将长官养的一只小猫给忽略了。德军的侦察人员在用望远镜观察战场时发现:每天早上八九点钟左右,在法军阵地后方的一座土包上都会有一只小猫晒太阳。

德军依此判断:

(1)这只猫不是野猫,因为野猫不会在白天出来,更不会在炮火隆隆的阵地上出没;

(2)猫的栖身处就在土包附近,那里很可能是地下指挥部的位置,因为周围无人居住;

(3)根据仔细观察,这只猫是非常名贵的波斯品种,在打仗时还有兴趣带高级宠物的绝不会是普通的下级军官。

据此,他们判定那个掩蔽点就是法军的高级指挥所。随后,德军集中六个炮兵营的火力,对那个方位实施猛烈袭击。事后查明,他们的判断很正确,他们成功摧毁了一个法军地下指挥所。

发散思维:突破思维定式的束缚

心理学家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圈,问大学生这是什么?他们的回答很一致:“这是一个圆。”而幼儿园的小朋友则给出了各种各样的答案:“太阳”、“皮球”、“镜子”……也许大学生的答案跟图形更相符,但跟幼儿园孩子相比,他们的思维显然不够活跃。

◎逻辑学常识

发散思维,又叫做扩散思维、多向思维或辐射思维,指从同一个思维出发点开始,沿着各种不同的途径去思考,寻找多种不同答案的思维过程和方法。

发散思维法的特征就是在思维过程中充分调动想象力,突破原有的思维,从一点向四面八方扩散,沿着不同方向、不同角度进行思考,通过知识、观念的重新组合,探求更多更新的答案、设想或解决办法。如“一题多解”、“一物多用”等,都属于发散思维。

进行发散思维首先要找到发散点,只有找到了“发散点”,才能进行灵活、新颖的思维发散。一般来说,发散点主要有以下8个方面:

(1)材料发散。

以物品的构成“材料”为发散点,构想出获得该材料特有功能的各种可能性。比如,曲别针有什么用途?除了可以夹纸片之外,因为它是金属制品,还可以用来导磁和导电等。

(2)功能发散。

从某事物的功能出发,设想它的多种用途。比如,铅笔有什么作用?可以写字,可以做尺子画直线,笔芯还可以润滑……

(3)结构发散。

以某事物的结构为发散点,设想出利用该结构的各种可能性。比如,折叠桌子给我们带来了很大方便,那么这种折叠的结构还能运用在其他哪些事物上呢?可以是折叠椅子、折叠床、折叠自行车等。

(4)形态发散。

从事物的形态出发,设想出利用某种形态的各种可能性。比如,利用红颜色可做什么,办什么事?可以想出很多,如红灯、红旗、红笔、红衣服、红鞋子……

(5)组合发散。

以某事物为发散点,尽可能多地把它跟别的事物组合成新事物。比如,橡皮和动物组合,成为动物形状的橡皮;橡皮和香味组合,成为带香味的橡皮;椽皮与铅笔组合,成为带橡皮的铅笔。

(6)方法发散。

从某种方法出发,设想出利用方法的各种可能性。比如,要过河,可采取什么途径?坐船、搭桥、游泳、涉水,假如结冰了还可以直接在冰面上走过去……

(7)因果发散。

以某个事物发展的结果为发散点,推测出造成该结果的各种原因,或者由原因推测出可能出现的各种结果。比如,杯子为什么碎掉了?是因为结冰胀破的;水为什么结冰了?是因为天气太冷了……

(8)关系发散。

从某一事物出发,尽可能多地设想出它跟其他事物的各种联系。比如,火跟木头的关系。火可以烧木头,木头点燃了可以变成火……

发散思维具有以下4个特点:

(1)流畅性。

即思维的自由发挥,指在短时间内生成并表达出尽可能多的思维观念,以及较快地适应和消化新的思想。流畅性反映的是发散思维的速度和数量,它跟机智密切相关。

(2)变通性。

指克服头脑中某种自己设置的僵化的思维框架,按照某一新的方向来思索问题的过程。变通性需要借助横向类比、跨域转化、触类旁通等思维方式,以便使发散思维沿着不同的方面和方向扩散,并表现出丰富的多样性和多面性。

(3)独特性。

指人们在发散思维中做出不同寻常的异于他人的新奇反应的能力,它是发散思维的最高目标。

(4)多感官性。

除了运用视觉思维和听觉思维,发散思维还充分利用其他感官接收信息并进行加工。而且,发散思维还跟情感有密切关系。假如思维者能够想办法激发兴趣,产生激情,把信息情绪化,赋予信息以感情色彩,就可以提高发散思维的速度与效果。

对大部分成人来说,由于对很多事物都已经习以为常了,所以很少会再去仔细推敲,并因此形成许多思维上的定式,甚至是“误势”。而那些能克服这种生活的习惯和思维的定式的人,往往能成为生活的强者。富兰克林正是冒着生命的危险获得了雷电的奥秘,伽利略也正是顶着亚里士多德传统理论的巨大压力提出“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物理定论。同样,我们也要摒弃固有的思维定式的束缚,以积极的心态去认识和获得一个全新的世界。

◎思维的应用

一个犹太人走进纽约花旗银行的贷款部,像贵族一样坐了下来。

见这位绅士很神气,穿着又很华贵,贷款部的经理不敢怠慢,赶紧招呼:“先生,我能为您做些什么?”

“哦,我打算借些钱。”犹太人说。

“可以啊,你要借多少?”经理听了非常高兴。

“1美元。”犹太人回答。

“就需要1美元?”经理怀疑自己听错了。

“是的,只借1美元,可以吗?”犹太人问。

“可以,当然可以。但是,无论您借多少钱,我们都需要担保,而且这个担保要超过您借的钱数。”经理热心地介绍着。

“喏,好的。这是50万美元,做担保够了吧?”犹太人边说边从身边的皮包里拿出几摞钞票放在写字台上。

“当然够了!不过,你确定就借1美元?”经理不太放心地问道。

“是的。”犹太人接过了1美元,就准备离开银行。

经理越想越困惑,就追上去拉住犹太人问:“先生,请等一下,我想知道你有50万美元,为什么只借1美元呢?如果您想借30万、40万美元的话,我们也会考虑的。”

“啊,是这样的,我来贵行之前,已经问过数家银行,他们保险箱的租金都非常昂贵。而您这里租金却很便宜了,一年才花6美分。”犹太人回答。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原来,这名犹太人不是来贷款的,而是来此地办事,由子身上带了那么多现金不方便,想让银行暂时帮忙保管一下。为了既省钱,又减少麻烦,他想了很多办法:他想过存钱,可存钱取钱肯定要点钞,这是比较麻烦的;他也想过租用保险箱,但是问了好几家银行租金都很贵。于是,他才想到用50万美元作为抵押去贷1美元。这种做法不仅省去了存钱取钱时的麻烦、租用保险箱的费用,而且还是法律允许的。

约翰刚刚16岁。在暑假即将来临的时候,他对父亲说:“爸爸,我不要整个夏天都伸手向您要钱,我要找个工作。”

父亲从震惊中恢复过来之后,对约翰说:“好啊,约翰,我会想办法给你找工作,但是恐怕不容易,现在失业的人太多了。”

“您没有弄清我的意思,我并不是要您帮我找个工作。我要自己来找。还有,请不要那么消极。尽管现在工作难找,我还是可以找到工作,毕竟找到工作对有些人不是难事。”

“哪些人?”父亲带着怀疑问。

“那些愿意动脑筋的人。”约翰回答说。

约翰在“事求人”广告栏上仔细寻找,找到了一个非常适合他专长的工作。广告上说找工作的人要在第二天早上8点钟到达42街的一个地方。约翰并没有等到8点钟,而在7点45分钟就到了那儿。可是,他发现已有15个男孩排在那里,他只是队伍中的第16名。

如何才能引起特别注意而竞争成功呢?这是他很着急的问题。

约翰告诫自己,只有一件事可做——动脑筋思考,在真正思考的时候,总是会想出办法的。因此他进入了那令人既痛苦又快乐的程序——思考。很快约翰想出了一个办法:他拿出一张纸,在上面写了几句话,然后折得整整齐齐,走向秘书小姐,恭敬地对她说:“小姐,请你立刻把这张纸条转交给你的老板,这很重要。”

秘书是一名老手,假如他是个普通的男孩,她就可能会说:“算了吧,小伙子。你回到队伍的第16个位子上等吧。”但是,他不是普通的男孩,秘书凭直觉感到,他散发出一种自信的气质。秘书收下了纸条。

“好啊!”她说,“让我来看看纸条的内容。”她看了不禁微笑了起来。她马上站起来,走进老板的办公室,把纸条递给老板。老板看了也大声笑了起来,因为纸条上写着:

“先生,我排在队伍中第16位,在您没有看到我之前,请别急着做决定。”

约翰有没有得到工作?他当然得到了工作,因为他小小年纪就学会了动脑筋。一个会动脑筋思考的人总能把问题解决好。

类比思维:有比较才有创新

通过两个(或两类)对象的比较,找出它们在某一方面(特征、属性和关系)的类似点,然后把其中一个对象的其他有关性质移植到另一个对象中去,这就是类比思维。所以说,类比思维是一种在比较中寻求创新,从特殊到特殊的思维方法。

◎逻辑学常识

类比的双方可以是同类的,也可以是不同类的,甚至可以是毫无关联的,但在两种事物的交界边缘上,往往可以取得创造性的突破。通过类比思维,在类比中联想,从而升华思维,同时兼具模仿与创新。运用类比法常会产生新的发现和发明。

常见的类比思维方法主要有以下3种。

(1)形式类比。

形式类比又可分为形象特征、结构特征和运动特征等。

有一位日本母亲,她儿子生病了,见儿子躺在床上无法使用笔直的吸管喝水,只能用勺子喂,她心里非常难受。于是,她开始琢磨如何能让儿子躺着也能喝到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