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边宠边吼育英才
18107100000005

第5章 什么样的父母才是好父母——特别管教特别爱(2)

然而,一旦回到现实,很多父母就会渐渐淡忘自己当初的诺言。直到有一天,当孩子的行为再次“教育”了我们,才让我们想起了那个诺言。让我们还以这位妈妈为例,当她两岁的宝宝因为喜欢的玩具被压坏了就冲她大吼大叫,甚至将能抓到的东西使劲往地上砸的那一刻,她一下子醒悟了,从宝宝的身上,她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原来,这位妈妈的脾气一直很糟糕,每当什么事情惹她生气了,就不由自主地想大发雷霆。她很担心,自己的这个坏毛病会传染给孩子,就在这时,她猛然间觉醒了,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从那以后,每当宝宝惹她生气了,她就会先到一边做个深呼吸,缓冲一下坏情绪。然后,尽量用柔和的语调和宝宝说说话。虽说一开始的时候,她也觉得很勉强,很难开口。但是这位妈妈知道这是正确的方法,她知道只要自己迈出这第一步,结果就会大不一样,于是,她坚决地对自己说:“为了孩子,我一定要改变!”事实证明,在这位妈妈的坚持和努力下,在孩子日后的成长过程中,没有留下过任何的遗憾。当父母自己改变了,孩子的改变就很自然。因为父母的心态决定着孩子的明天,为了孩子更加健康地成长,就和孩子一起成长,为他们提供一个快乐成长的园地吧。

除了理念和个性上的成长,与孩子一起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做父母的也有了很多学习知识和技能的好机会。在我看来,这些好机会无论对父母,还是对孩子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我身边常有这样一些父母,一提起孩子学琴,他们就会叫苦连天,看样子似乎在孩子学琴的过程中,除了逼着孩子练琴就没有别的。其实,家长的痛苦,对孩子来说也未尝不是痛苦。而孩子之所以会产生厌学情绪,原因就在于练习过程中的孤独和无意义。

回忆起笑笑练琴的经历,我从来没有对他大吼大叫过,反倒使了很多“小心计”。笑笑四岁半时,我发现他在幼儿园只要一见老师弹钢琴就会非常专注地看着。于是,我收集了好多钢琴班的培训资料,几番了解后,终于选定了一家。

和别的没有音乐基础的妈妈不一样的是,我决定和笑笑一起学习,一起练琴。说起这个初衷,还颇为无奈:“我要是不懂,就没法辅导啊。”为此,我又继续选择了“一对一”的那种教学模式,尽管这么做的费用会高很多,教的频率也只有每周一次,但是事实证明,和孩子共同学习的确能够更好地帮助孩子。笑笑毕竟年纪还小,有时候会记不住老师讲的内容,这时,我便负责做记录,时间长了,老师讲解的时候,如果笑笑还有不明白的地方,我也会用更简单的话再讲一遍。

和笑笑一起练琴,除了能辅导他之外,也会让他感觉动力十足。有时候,我不想练了,笑笑还主动要求练习呢,甚至还会学着大人的语气警告我说:“妈妈不练,我也不练。”“小家伙”跟我较劲,我还有理由不练吗?当然,有了妈妈这个对手之后,笑笑每次练习都非常认真。

总之,在和笑笑一起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这个家庭不仅因为孩子学习钢琴而提高了音乐素养,全家人也享受到了共同成长的快乐。

面对孩子,教育者切忌思想不统一

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教育者总是存在分歧,不能达成一致。

一天晚饭后,我和笑笑爸坐在沙发上,看着最近邻居们茶余饭后纷纷议论的一部电视连续剧,因为笑笑幼儿园放暑假,跟爷爷奶奶回老家去了,所以,这是我们难得的消遣。当我们正经八百地刚刚坐下,就被剧情吸引住了。

画面中,是一个很平常的家庭晚餐,眼看饭菜都摆好了,小主人公伊伊偏嚷嚷着要出去玩(这一点倒是挺像我们笑笑)。

这时,伊伊爸从厨房里端出最后一道菜,看到孩子不懂事地在客厅中央哼哼唧唧,“咣当”一声就把碟子重重地放在了桌上,紧接着,这位“男主妇”就没好气地说了句:“没吃晚饭,不许下楼!”看着这一大桌子的饭菜,的确挺辛苦的,这一点,我和笑笑爸都是感同身受啊,如果我们费尽心思地张罗了半天饭菜,孩子又不给面子的话,难免会有点小情绪。而伊伊哪肯听,继续发他的小脾气。伊伊爸没理他,自己坐在餐桌旁,闷声吃着,吃完就一屁股坐在沙发上看电视去了。

这时,伊伊妈下班回来了,孩子见到妈妈,就像抓到救命稻草一样,又哭又发脾气。此时,从吃饭点到现在已经过去两个多钟头了。伊伊妈于心不忍,赶忙凑到孩子身旁,哄了又哄,可是,一点用都没有。后来,伊伊妈想顺着儿子,干脆带他下楼玩一会儿再上来吃饭。可是,伊伊爸就是不同意,还说,出去了又会缠着买零食,晚饭还吃不吃啦?这时,伊伊哭叫得更厉害。

从之前的剧情来看,伊伊爸最近工作有些不顺,心情比较差,看到伊伊这么不可理喻,再也忍不住了,拿起茶几上的杂志就朝孩子的屁股拽过去。

尽管站在一旁的伊伊妈知道,伊伊爸只是想吓唬一下孩子,确实没有真打。但是,看到伊伊边用手捂着屁股,边喊“爸爸”那副让人心疼的样子,伊伊妈终于忍不住了,跟伊伊爸“唇枪舌战”了一番。后来,这一家子,打也打了,吵也吵了,伊伊也老实了。

看到这里,我和笑笑爸不约而同地舒了一口气,刚好到了插播广告的时间,我们才得以转移一下注意力,排挤掉这种负面情绪带来的不利影响。这时,一向大大咧咧的笑笑爸爸突然冒出一句很有深度的话,每个孩子天生就是一个外交家啊,他们总是善于在矛盾的教育观念中钻空子。只要你一转身,他做的就是另一套,甚至与你背道而驰。

听他这么一说,我也感慨起来,是啊,孩子似乎从小就会找一种趋利避害的办法,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好像天生就有一杆秤——谁宠我,就听谁的,跟谁亲;谁管我,就不搭理谁,不跟他亲。话刚说完,我又顿了一下,不由得感叹道:唉,孩子的这种行为其实也并非天生,身边的每一位教育者,才是真正的言传身教者啊。但是,这些言传身教者的立场又是那么不一致,就像一群蜜蜂围着孩子嗡嗡直叫。孩子要去玩,爸爸不让去,妈妈又同意他去;孩子要看电视,爸妈不同意,可是爷爷奶奶却答应了。

在三代同堂的家庭,如果孩子由老人带的话,总会把对儿女的爱加倍倾注到晚辈身上,诚然,我们常说爱的教育永远是必要的。但是,这种爱里包含了溺爱,而且老人还容易把一些世故的生存哲学灌输给晚辈。也许,突然有一天,你会惊讶地发现孩子竟然用奶奶教的一套来对付爸爸妈妈了。这种做法不免让爸妈感到措手不及,无可奈何,“嘿,翅膀硬了,管不了你了!”而另一方面,在教养孩子的时候,父母的教养方式也常常会出现双重标准。就如故事中的伊伊爸扮演的是板着脸,甚至是动拳头的“红脸”,而伊伊妈则扮演着时时处处安慰孩子,为了孩子甚至会跟“红脸”父亲争吵的“白脸”,其实伊伊爸妈的这一行为很容易使孩子误入歧途。

我们常说,在一个家庭里,教育者对孩子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应该保持统一,不能一个让孩子这样,一个让孩子那样,更不能爸爸认为这样对,妈妈却认为这样不对,或是家长中的一方联合孩子与另一方作对,这样的话,不仅孩子会觉得无所适从,不明白是非曲直,也容易让他们助长与大人作对的“歪风”。

那么,教育者的思想又该如何做到统一呢?简单地说,就是需要教育者事先做好沟通工作。当一位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家中其他成员都应表露出支持的态度,要默契配合,不让孩子发现内部有何分歧,即使某个成员教育不当,也不要当即否定,而是要背着孩子统一思想,统一方法,这样才能让孩子感觉到真正的爱。

同样,如果孩子由保姆带,你也必须跟保姆沟通好,让他了解孩子有哪些习惯,当然也要了解孩子的不良习气,跟保姆一起讨论教育方法。要知道,家长需要受教育,保姆也需要,做到这些,才能谈得上怎么教育孩子。望子成龙,适可而止

哪个家长不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成龙成凤?这种人皆有之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然而,现实生活中,总有不少家长在教育孩子时面临这样那样的困惑,为什么我给孩子报了那么多的兴趣班,他却没一点兴趣?为什么我每天陪着孩子上学读书,他却显得非常厌倦?为什么我的孩子学习成绩越来越好,脾气却越来越坏?

在我看来,当父母无私地为孩子付出时,会自然寻求一种心理补偿,那就是孩子必须努力回报,为家长争面子。于是,孩子哪怕是在休闲的兴趣与爱好中,也会被父母融入竞争意识,一定要在众人中表现得格外出类拔萃,结果,这么做只会把原本简单的娱乐放松、陶冶情操的乐趣转变成了一种求生的压力。这么看来,家长的“望子成龙”是当今社会对孩子无休止施压的心理根源,这种欲速则不达的做法反而帮了倒忙。

在我国多子女的家庭里,父母对孩子的期待会被自然地分类,对于能力强的孩子,父母对他们的期待会大一些;对于能力弱的孩子,很可能就会迁就一些。另外,子女在家庭中的排行不同,父母对其心理期待也会有所不同。一般来说,家里的老大处于一个特殊位置,从小承担的责任较多,被关注得也较多,发展比较好。老二常常期待超越老大,赢得父母的关注,所以,如果家里的老大很优秀,那么,老二的心理压力一般都会很大。老三与以后的中间子女,如果他们不是特别地优越或是捣蛋,父母给予他们的关注与期待总会少一些,他们自身也会有一种被排挤出局的感觉。而家里的老幺呢,却是家庭的宠儿,他们从小被父母过多关爱,内心幼稚,行为最易离经叛道。至于现今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他们的心理特征可以说是既像老大又像老幺,在他们的身上背负着父母对后辈的所有期待与娇宠,而且父母因孩子引发的欣喜感和挫败感也会表现得更为强烈。

然而,人有不一样,花有千样红,家长针对自己孩子的能力有一个恰当的认识,并给予恰如其分地引导,才是最关键的。

记得很久以前,我做过这样一场有关心理咨询与家庭教育的讲座,当时我为现场的数百名家长们设计了这样一个小测试。在多媒体屏幕上是一组图片:一堆小石头、一块大石头、一堆细沙、一桶清水以及一个空桶。我向在场的家长提问:“如果由你来决定选用上面的任意材料,可以是石头、细沙或水,也可以只用一种材料,来填满空桶,你们会怎么做呢?”

听了我的解释,家长们纷纷尝试用各种办法去填满空桶。这时一位家长首先站起来说:“先把大石头放在里面,然后是小石头、细沙,最后是清水,我觉得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把桶装满。”之后,又有不少家长踊跃发言,答案也是形形色色。对于这些家长的说法,我没有肯定,也没有否定。

最后,我笑着说:“其实用什么来填、怎样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做好基础工作。因为桶最薄弱的部分在底部,只要把底部基础建坚实了,怎么填就是你自己的事情了。”听了我的这番话,家长们显然疑惑了,我又接着解释道:“其实,这个小测试的结论和家庭教育是一个道理,孩子的成材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而作为家长,我们最该做的是把孩子的成材基础打好,而这个基础就是孩子的心理健康。”所以,维护好孩子的心理健康,才是家长在家庭教育中首先要做好的事情。

不久前,在网上看到这样一则新闻,标题是“少年博士为什么会退学?”大概情况是这样的:在南方某省有一个少年天才,小学三年级时,他就学完了全部初中课程;六年级时,读完了所有高中课程;13岁时,这位少年便进入了一所外地有名的大学,成了一名大学生。得知这一喜讯后,他的父亲更是辞掉工作,离家陪读,全力指导他的学业。然而,大二那年,就在周围人都以为这位少年天才能够顺利完成学业,成为一名年轻有为的人才时,学校却通知家长,让他们把孩子接回去。校方的解释是:你们的孩子不仅行为怪异,生活不能自理,而且在与人交往方面,其行为表现也简直与七八岁的孩子没有区别。然而,当这位少年天才面对心情焦虑的家长时,却显得神情自若,因为,在他心里,学习都是为了家长,退不退学无所谓。现在他学不动了,所以伤心的只是家长。看看,这就是当今我们家庭教育的弊病,家人的全力支持以及百依百顺不仅培养了一个学业上的天才,也造就了一个长期处于溺爱与期待中的“傻”孩子。

如果一个家庭的教育方式严重违背孩子的心理发展规律,就会出现偏差,孩子的发展方向也会出现问题和偏差。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特有的自然规律,植物有植物的规律,动物有动物的规律,人类也有人类自己的规律,家庭教育和学习也离不开一定的规律,如果不遵从规律,只想着按照自己的愿望办事,那无异于拔苗助长。

总之,如果父母不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强制进行某些专长训练,苛刻地要求孩子;或是将孩子置于家庭显著位置,一切围着孩子转,极易给孩子造成巨大的心理负担。反倒是,不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子女,让孩子任意发挥他的潜能,并通过积极的引导,才会使他们成为一个有个性、有才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