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边宠边吼育英才
18107100000025

第25章 走出“苦口婆心”的说教——让学习成为一件轻松的事(2)

笑笑三四岁的时候特别迷《天线宝宝》,每天从幼儿园回来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视看《天线宝宝》的光盘,只要天线宝宝一出场他就开始蹦蹦跳跳。笑笑看的时候,还特别喜欢模仿天线宝宝的声音和动作。比如,当他喝奶的时候不小心把奶洒到身上了,会学着《天线宝宝》里小波的口气说:“糟糕……”看了《天线宝宝》洗盘子的故事,他也会把玩具盘子放到水中洗,还学着天线宝宝说:“把泡泡冲干净!”

其实,笑笑不满一岁的时候,就已经是《天线宝宝》的忠实粉丝了。半岁左右,只要大人跟他说“天线宝宝打电话”,他就会拿起天线宝宝形状的玩具电话,摆出一副打电话的样子。两三岁时,大人带他出去,只要看到天线宝宝的标识或是画册,就会激动得冲上去,用手去点去抓,有时还会可爱地走到跟前亲一亲、抱一抱。不仅如此,当家里有小邻居来做客时,笑笑也会和小伙伴们在一起看《天线宝宝》,小家伙们叽叽喳喳地说个不停,兴奋得不得了。

就在我陶醉于孩子天真灿烂的表情时,其中一位小朋友的家长却在一旁自言自语,我是多么想让自己的孩子看些能够学到些东西的节目啊,可是,他偏偏对天线宝宝感兴趣。很显然,这种家教方式又陷入了管教的误区,在没有了解孩子的心理状态,尤其是孩子的发展状态下就擅自干涉孩子的成长曲线,甚至替孩子决定一些事情,这些家长的爱很可能又会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羁绊。

其实,两三岁的孩子之所以喜欢看天线宝宝,是因为天线宝宝是孩子气的,语言是孩子气的,行为是孩子气的,故事情节也是孩子气的。人类或是动物的审美有一种相似性法则,那就是喜欢像自己的人,而恰恰是因为这样的法则,所以,人类喜欢人类,猩猩喜欢猩猩,生命的体系才不至于混乱。

换句话说,既然孩子喜欢自己能够理解的事物,那么,做父母的就应该用孩子能够理解的幼稚化声音和孩子气的想法去和孩子交流沟通,从长远来看,这样的教养方式才能极大地促进孩子的心智发展。

记得笑笑小时候,当我们跟他玩捉迷藏时,他总是藏在同一个地方,如果用成人的眼光来看,很容易联想到这孩子怎么这么笨啊,怎么总是藏一个地方,但是在孩子心里,这却是一个游戏规律,不藏同一个地方就不符合游戏规律了。有了这一层理解,当我们与笑笑在一起玩耍时,总是为他提供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让他自由发挥。其实,成长中的孩子,他们的意志同父母的意志很容易产生矛盾。越是这种情况,做家长的就越要学会理解孩子成长的需求。实际上,这意味着孩子要成长,要照他自己的意志去成长。

然而,现实生活中,偏偏有这样一些父母,他们总是喜欢用成人的语言和姿态去引导孩子,甚至采取一些硬性措施逼迫孩子快速发展某方面的技能。虽说在这种教养方式下长大的孩子,在小的时候,看起来似乎会比同龄孩子“聪明”一些,但是从长远来看,这些孩子的智力多半不如同龄孩子却是一个无须争议的事实。

有这么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文化水平不高的家长为了弥补内心的缺憾,会无意识地鼓励孩子成人化,使其呈现出智力上的聪明;文化水平较高的家长往往更愿意接受孩子按照自然的方式健康成长,而结果却是后者的孩子远比前者要聪明得多。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呢?对于2岁以前的孩子来说,他们的智力是以直觉体验为中心来发展对世界的认知模型的,这个年龄的孩子没有线形逻辑,没有准确的判断和推理,也没有理性的思考,而语言也不是孩子智力渴求的对象。可以说,对自然万物的知觉能力才是这个年龄段孩子心智发展的中心。

让我们再把视线转移到天才这类特殊人群,在他们身上,有这样一个共同现象:这类人群的早期语言能力其实都不是很好,但是恰恰是因为没有语言的限制,所以,他们对世界的感觉系统才能够维持一个较高的敏锐度。像牛顿、爱因斯坦、霍金等大科学家,他们的成就不是因为书读得多,而是他们保持着敏感的知觉能力和对事物盎然的兴趣。事实上,真正的智力是人类对存在的知觉能力,而不是学到的科学与知识。这么说来,在孩子小的时候,激发他们对大自然的兴趣,接受他们愿意自己探索新鲜事物的意愿,这才是促进孩子智力发展的好方法。

在这方面,我从来不会以“宝宝太小,带出去不安全”或是“工作太忙,哪里有时间带宝宝出去”为理由,而是尽己所能地为笑笑提供充分的户外活动时间。其实,笑笑满1个月后,就经常跟随大人到户外活动了。我始终认为包罗万象的大自然是孩子认识世界最好的一本天然的教科书,当孩子身处既有红花绿树,又有鸟鸣鱼游,既能看到蓝天白云,也可看到河流清溪的世界中时,他的视觉、听觉、嗅觉和触觉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刺激,而这些刺激不仅能促进孩子视觉和听觉的健康发育,对孩子的智力开发也是大有益处的。

不过,不少身处大城市的家长,由于工作忙,时间总是不够,常常把各种事情都排在孩子前面,自然也少了亲子在一起的嬉戏玩闹时光。即便好不容易和孩子在一起了,这些家长又往往心不在焉,不去理解孩子,不去欣赏孩子想要欣赏的东西,不去用心倾听孩子的心声和感受。尽管我们家长都知道给孩子爱,让他充分享受到爱,会对孩子的一生有很大影响。但是事情总是这样,说原则的东西、抽象的东西,我们都觉得容易,反倒,越是生活的事情、具体的事情做起来就越不容易。这么看来,我只能说作为家长,一定要先摆好自己的位置,你连怎么做父母都没有搞明白,就谈教育孩子的问题只能是本末倒置。

当然,我和笑笑爸也并非每周都有空带孩子出去玩,为此,我们会提前在家里营造一种大自然的氛围。比如,在我家阳台就养了很多种类的绿色植物,平时闲来无事时,一家人就会聚在这里,既陶冶了情操,又增长了知识。除此之外,家里的大自然元素还有很多,“潜伏”在鱼缸里的从海边捡回来的贝壳、插在可乐瓶中的新鲜花束,这些小摆件在增添生活情趣的同时,也极大地发展了笑笑的感知觉。如果你没有时间在户外活动,也可以像我一样把大自然带回家。

是爱分数还是爱孩子

每个人在他的学生时代几乎都被灌输过这样的思想:好好学习,考个好分数(好学校)。某种程度上,我们甚至可以说“学习”和“考试”就如一对孪生姐妹,学习就是要考试,学习就是为了考试。在不少家长的观念中,受教育更是和考好分数、上好学校划等号。

曾经有人做过这样一个统计,小学生在六年的学习中要经历多少次考试?通常,小学阶段的学习科目有6~7科,每科都要进行单元测验,到一定时间,还有期中和期末考试,有的学校还有“月考”、“抽考”等名目繁多的测验。总之,一个学期下来,每个小学生要参加大大小小的考试有20次之多,而且这还不包括教师随机进行的模拟考试。这么算来,每个小学生平均每周要有一两次的考试。可以说,每个孩子只要进入小学,就能深刻地体会到考试要远远比知识的掌握、能力的积累、情感和品德的养成重要得多,俨然,考试已经压倒了一切,学习就是为了考试,考试也自然成了学习的终极目标。

在小学阶段,除了名目繁多的各种考试以外,还有一个现象,那就是“标准答案”。要考试自然就要评分,要评分就要有评分标准,那么,什么是评分标准呢?答案就是“标准答案”。在某次小学生的考试试卷上有这样一个问题:“雪化了以后是什么?”一位学生答:“是水。”和标准答案一样,回答正确,老师判满分。可是,当老师看到另一位学生答“是春天”的时候,却判错,扣了分,理由是与“标准答案”不相符。

记得笑笑念三年级的时候,做过这样一道题,请修改病句:“天津是中国的三大城市。”笑笑是这样修改的:去掉“三”字,于是,句子变成了“天津是中国的大城市”。可是,老师却说:“错了。”理由是标准答案是:“天津是中国的三大城市之一。”笑笑的修改有错吗?从事实上说,天津的确是中国的大城市,而且从语法上说,主谓宾都有,一个也不缺。

现如今,这类事例在真实的教学中可以说是屡见不鲜。可是,就在老师自信满满地按照所谓的标准答案给孩子评判分数时,却无形中扼杀了他们的创造力、想象力以及探索精神。孩子为了获得一个高分数,不得不学会死记硬背,不得不按照老师和标准答案的要求完成填鸭式的学习,结果呢?令人遗憾又可悲的是,在接下来的漫长学习生涯中,这些鲜活的生命一点点地失去了宝贵的学习品质,于是,原本是一个个个性迥异的孩子,却被条条框框打造成了“唯标准答案”的书呆子、考试机器。

还记得在一次数学考试中,笑笑只考了56分,在考试前的那段时间,他一连几天发烧感冒,只好卧床在家休息,而就在笑笑生病在家的那段时间,数学课刚刚讲了新知识,等他调理好后,又恰好赶上每月一次的月考,知识没有掌握好,考试自然也就不理想。不过,在我眼里,这“56分”说明孩子已经掌握了能够获得“56分”成绩的知识,说明这“56分”的题目是笑笑已经接受并理解了的。所以,我并没有批评和斥责他,为什么只考了56分,而是尽量给予他更多的安慰和肯定,并真诚地告诉他,“你表现得很棒,你把掌握的知识都发挥出来了,妈妈很为你骄傲。”在我的安慰和鼓励下,在接下来的一次月考中,笑笑的数学成绩一跃由之前的“56分”提高到“96分”。

让我们不妨想一想,早在家长送自己的孩子上学之前,恐怕无一例外都这么想:我送孩子去学校是为了学知识、接受教育、全面发展,而不是让他变成考试的机器、学习的奴隶。然而,不知不觉中,如果孩子的考试成绩未能达到家长心中预期的分数时,一些失望的家长就会表现出唠叨、冷淡、粗暴这些情绪。很显然,这些家长正在为“学习就是为了考试”呐喊助威,而他们自己也一不小心地成了学校应试教育的“帮凶”。

在我看来,孩子考试失利时,作为家长首先要稳住情绪,帮助孩子重新树立信心,多支持他、多鼓励他,千万不要说一些奚落、责备、丧气的话。其次,家长自身一定要淡化考试和分数意识,并引导孩子不要太看重考试成绩。

在我们家里,每当笑笑的考试成绩出来后,我和笑笑爸从来不会过分看重分数,更不会拿自己孩子的成绩和别人孩子的成绩作比较。在这方面,我一直认为如果过分看重考试分数,过分在分数上和别的孩子进行攀比的话,对孩子以后的发展势必会产生消极的影响,会让孩子活得很累,而且性格也会变得偏激。不过,正如人并非十全十美一样,笑笑的考试成绩也有不很理想的时候,这种时候,我并没有像好多家长表现的那样,看到孩子成绩不理想,尽管没有责怪的话语,但是内心的焦灼不安依然还是溢于言表,我知道,这种反应反倒会增加孩子的压力。实际上,我们经常会告诉笑笑分数只是检验这一阶段的学习掌握的情况,并不能代表其他,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为了拥有知识,更好地发展自我。

在我们正确积极的引导下,笑笑从入学起就从未厌烦过学习,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也逐渐激发了他的上进精神,并且培养了他的豁达性格。更令人欣慰的是,在学业的问题上,笑笑从一开始就很有目标,而且我也深信他最终会收获理想的果实。

兴趣班,上还是不上

最近几年,各种兴趣班火爆至极,而且学龄前儿童俨然已成为主力军。很多4岁以上的孩子参加一个或多个兴趣班早已不再是新闻,而且就连两三岁的孩子也会争先恐后地报班,甚至于,有时候,还会出现一个孩子同时赶场多个兴趣班的情况。不过,如果问问这些家长朋友,恐怕绝大多数都不知道自己的孩子有什么兴趣、上这样或那样的兴趣班有何利弊。下面这几个故事就很有代表性。

娟娟是笑笑的小邻居,刚满4岁,上幼儿园中班,平日里,娟娟妈妈看到周围很多家长都接二连三地给自己的孩子报了各种各样的兴趣班,有学钢琴的、有学美术的、有学舞蹈的,还有学英语的,一向不愿意给孩子施加压力的她开始有点举棋不定了,“毕竟女孩子嘛,多些艺术修养还是好的”。话虽这么说,可是娟娟妈妈还是有顾虑,孩子小小年纪就背上这么重的压力,到底好不好呢?后来的一天,我和娟娟妈在小区相遇,她告诉我,看到周围很多孩子都报了钢琴班,所以,她也给娟娟报了一个。跟我料想的一样,娟娟妈的解释是,不管宝宝喜欢不喜欢,既然大家都学,那么我们也学。看得出,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危机感让她觉得很惶恐,无奈之下,只好索性给孩子随便报了个班。

关于娟娟妈妈的做法,我想说的是,作为家长,当然不能对孩子不加管教、听之任之,但是如果凡事都替孩子做主的话,又很可能会压制儿童天真烂漫的童心,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产生不利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