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边宠边吼育英才
18107100000010

第10章 宠”孩子最讲究章法——不要以“爱”的名义误读孩子的行为(3)

这么说来,当家长面对孩子的种种“自私”行为时,大可不必急于给孩子贴上“小气”、“自私”、“霸道”的标签,也千万不要强迫孩子在他人面前表现出大方的一面,而是要学会理解并接纳孩子对于分享私人物品会感到困难这一正常反应,耐心等待孩子按部就班地成长。要知道,当家长不知所措或是眉头紧皱的时候,孩子正在用语言来感受“我”与他人分离的快乐,正在用行动告诉我们:我长大了,我的自我意识增强了,我开始独立思考了,我敢于尝试了。

不过,也有一些孩子不愿意分享,“自私霸道”的一面是另外一些原因引起的。

从孩子所处的生活环境来看,大多是独生子女,缺乏与同伴交往的机会,不知如何与人友好相处,也不会与别人分享。另外,很多家庭把孩子摆在家中最重要的位置,对其有求必应,说一不二,这样极易加深孩子的“自我中心”,使其头脑中只有“你”、“我”、“他”等概念,导致孩子说话做事时,往往只考虑自己的意愿、忽视他人的感受。这种情况下,家长应该引导孩子让他明白和别人分享是有爱心、与人友好的表现,这样才会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家长还应帮助孩子学会遵守“轮流”“等待”等规则,比如,在公园里轮流玩秋千时,家长要事先告诉孩子“谁先拿到谁先玩儿,后来的小朋友要等待”这样的规则。

从父母言行对孩子的影响来看,无论孩子做什么,如果家长总是用“自私”这类负面词评价孩子。时间久了,孩子就会认为自己就是这样的人。可是,家长的这种做法很可能会导致一个当初也许并不那么自私的孩子真的成为一个“自私”的孩子。教育心理学上有一个“标签效应”,意思是说,当一个孩子被贴上了某个名称或是标签时,他就会作出相应的自我印象管理,无形中让自己与标签达成一致行为的现象。具体到“自私”这个问题,如果孩子从小被身边最亲近的人贴上这样的标签,他们就会产生强烈的自我意识,成为大人期望他成为的人。

此外,孩子的自私表现也是因为模仿成人。他们对成人的行为看在眼里,听在耳中,记在心上,如果父母自己自私霸道,孩子久而久之也会耳濡目染。所以,作为家长,一定要先检查自己是否以身作则。请记住:要想孩子学好,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家长做得好孩子才能学得好。

让人抓狂的秩序敏感期

笑笑两三岁的时候,明显进入了秩序敏感期。下面就先列举几个事例吧。

一天早上,我和笑笑一起从三楼走到一楼。当时,不知是谁在搬家,楼梯过道上堆满了杂物,笑笑执意要自己下楼,因为楼梯上的杂物实在太多,我怕笑笑被绊倒,就一直抱着他走到一楼。最后,当我费劲地把笑笑放下来的时候,他却不干了,坚持要再回到三楼,重来一次。我知道,笑笑的秩序规则又来了,在他的世界里,被抱下楼根本不算下楼。于是,我只好顺着笑笑的意思,让他从三楼的第一个台阶一个接着一个地走了下来,这样,笑笑的小脸才露出满意的笑容。

一个周末,我们一家三口驱车去海边玩。炎热的太阳照得海边的沙滩温热极了,我们只好把外套脱下。后来,天色转阴,还刮起了一阵凉风。笑笑爸这几天有些感冒,咳嗽了两声就随手将我的外套披在肩上。

这时,刚刚还玩得不亦乐乎的笑笑突然停下手里的“工作”,赶忙朝爸爸走去。只见他拉了拉披在爸爸身上的我的外套,带着命令的口吻说:“爸爸,脱下来!”笑笑爸没有照做,依旧披着我的外套。这可急坏了笑笑,甚至都要哭出来了。

笑笑这一突如其来的表现,让我联想到他最近一段时间的种种表现,一番分析判断后,我认为这一定是秩序敏感期在作祟。于是,我轻声跟笑笑爸爸嘀咕了几句,告诉他,这是孩子在秩序敏感期的一种表现,我们顺着他就好了。后来,笑笑爸照我的意思,脱下了外套,笑笑才肯罢休,然后,带着满意的笑容又去搭建他那“沙的王国”去了……

也许,在你身边,也有着这样一个只要事情不合自己心意,就会固执地要求“重来”的宝宝。他们坚持每样东西必须归其“主人”所有,别人不得动用,他们不仅不愿分享自己的物品,家里其他人的物品也不能随意交换使用。他们坚持每个举动必须按照一定的程序,或是按自己的设计来完成,如果别人忽略了他们的要求,或是没有理解他们的意图,他们就会固执地要求“重来一遍”。他们坚持拿到手里的食物或是其他物品必须是完整无缺的,哪怕是画画的纸撕破了一点点,他们也会伤心不已,要求再拿一张完整的。

然而,当大人面对这些不可理喻的宝宝时,往往会有这样的质疑,孩子怎么变固执了?孩子怎么这么不听话?孩子为什么总和我“作对”?进而武断地对孩子的种种行为乱下定义,误以为孩子“小气”、“惯坏了”、“成心找碴儿”、“简直是无理取闹”,对孩子的行为不理不睬,甚至批评、斥责孩子的情绪反应。

其实,这是孩子的秩序敏感期到了。通常,孩子的秩序敏感期出现在2~4岁,而且呈螺旋式上升,一般呈现三个阶段:先是会因为秩序受到破坏而哭闹,但一旦秩序恢复就能平静下来;之后,当孩子的自我意识开始萌芽,就会为维护秩序而大声说“不!”在最后一个阶段,孩子会为了维护秩序而变得愈发执拗,如果发现有违反秩序规则的事情,就要求一切都得重来一次。可以说,处于秩序敏感期的孩子,对于秩序的完美,简直有着一种近乎顽固的追求。比方说,当他们看到爸爸用了妈妈的杯子,就会坚持让爸爸换回自己的杯子;当他们看到妈妈穿了爸爸的拖鞋,就会坚持让妈妈把拖鞋“还”给爸爸。

可以说,在孩子的世界里,一旦谁使用了别人的物品,他就会认为“秩序”被打乱了,并会为此而“强行干涉”。如果家长没有给予及时恰当的回应,只会破坏孩子的秩序感,阻挠孩子对标准和完美的追求,让孩子变得更加焦虑,跟你拗着干,甚至还会因此而焦虑、哭泣。

事实上,在每个孩子的心里,天生就具有一种强烈的秩序感。这种秩序感是孩子安全感的来源之一,是他们对于事物做出准确分辨与判断的基础,也是他们建立道德意识的奠基石。在秩序期的孩子,坚持谁的东西就是谁的,每样东西都必须物归原主,他人不得动用,而一旦孩子所熟悉的“秩序”被打乱了,他们就会感到无所适从。其实,孩子早在襁褓期的时候,已经开始要求周围的事物必须有固定的秩序了,比如,当原先放在书桌上的照片被挪到餐桌上了,他们就会感到不安,甚至莫名地哭闹,这一切只是因为“秩序”被打破了。

那么,当我们做家长的意识到孩子正处于秩序敏感期的时候,又该做出怎样的反应呢?我认为,下面几个要领就很关键。

首先,家长要理解并尊重儿童秩序感敏感期的特殊要求,并尽量满足他们对事物固定秩序与完美无缺的追求。

其次,家长要给孩子安排规律的生活。比如,在固定时间吃饭、洗漱、讲故事、睡觉,等等,这种规律的生活会给孩子带来安全感,有助于他们遵守规则。同时,孩子的生活用品和玩具都要有固定的摆放位置,除了孩子的卧室、游戏室外,客厅里也要有一片专属于他的空间,而且每个地方都要摆放一个柜子来放置孩子的物品,而且是固定的。

再次,当孩子因为某个“秩序”被破坏而表现得不安或哭闹时,家长要平静地陪伴孩子,倾听他并与之共情,然后,协助孩子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对于孩子“重来一遍”的要求,家长最好是抽出一些时间,按照孩子的设计重新来一遍,否则的话,你很可能要花费更长的时间来平息他的不安情绪。

此外,家长不宜将玩具放在一个篮子里。如果家长事先把玩具放在一个篮子,你会发现孩子每次玩耍的时候,总会把它们全部倒出来,因为只有这样,他才能找到自己想玩的。要知道,孩子每次玩玩具时,只是想玩其中的一两种而已。如果大人继续要求孩子玩完以后再收拾好所有玩具的话,孩子多数情况下会表现得非常“不讲理”,因为在他们看来,“我只玩了其中的一个”。所以,孩子的玩具一定要分类放置,为他们提供一个有序的玩具环境的同时,也有利于孩子秩序感的形成。

总之,面对孩子在敏感期的种种反应,作为家长,要学会满足孩子的需求,这种满足不是惯着他,也不是纵容他,而是要学会配合孩子,帮助他们顺利度过秩序的敏感期。

喜欢自言自语

笑笑4岁多的时候,能够比较自如地与别人会话和对话,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要求、愿望和意见,也能把自己看过的、听过的事情,自己的体验和意图连贯地告诉别人。但是,就在笑笑的语言能力进一步发展的时候,我发现了这样一个现象:他常常会“自言自语”。比如,笑笑会一边做游戏,一边嘴里嘀嘀咕咕。“小鸭在水里游泳,小鱼游来了。”这种自言自语的伴奏直到游戏结束才停止。我知道这属于游戏言语,是一种行动的伴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