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幸福心计学:改变命运就要从心修炼
18104500000003

第3章 言谈技巧妥得好人缘——圆通处事,才能处处招人喜欢

“模糊表态”,不给他人留话柄

在公司中,同事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你和他们表面上可能相处得很好,而实际上却不是你想象的那样美好。可能会有人想方设法地让你在工作中出错,好让自己在老板面前有机可乘,受到老板的表扬和赏识。也可能有人会忌妒那些在公司中表现比较优秀的同事,想联合你在他们背后做一些有损他们利益的事情,其实是拿你当枪使,陷你于不利。

遇到这种类似情况的时候,你可以适当地装傻或拒绝。如果有人询问你的工作情况,和他说一下大概就可以了,不必把每一个细节都告诉他,这样既回答了他的问题,也避免落入是非的漩涡。在有人想要联合你去打压另外一位同事的时候,最好是拒绝他,即使那位同事没有要利用你的意思,这样做也是不合情理的,而如果他是在为你设计陷阱,你的拒绝就帮你逃过了一劫。

孟颖公司的老板决定从几名中层经理中选拔一位副总,销售部和人事部经理是两位候选人,他们都在公司工作了很多年,对公司做出了很多贡献,也有胜任副总工作的能力和丰富经验。公司是通过投票的方式决定谁当选,所以,在选拔信息公布了之后,两人便开始在公司中明里暗里地各自拉选票。孟颖是刚刚到公司上班的新人,是负责项目研究的经理。销售部和人事部两位经理都来和她谈过自己的竞争优势,还有当选之后要如何如何地对她等一系列有关投票的事情。

由于对公司人事方面还不是很熟悉,聪明的孟颖并没有表明自己的立场,而是对他们说:“对不起,我刚到公司,通过其他同事的介绍,我知道你们都是前辈,都有胜任副总的能力,但是,投票的工作即将展开,我不可能对你们都有一个非常全面的了解,如果只凭我对表面印象就对你们下结论,无论对你们哪一个都是不公平的,为了对你们负责,也对公司负责,我决定向老板申请弃权,希望两位能体谅我的处境。”两位经理也是明事理的人,觉得她说得很有道理,就没有再对她“纠缠”。

在这种情况下,孟颖只能坚持自己的立场,因为她是新员工,不像老员工那样在平时的工作中就已经表明自己的立场了,两位同事都想利用这一点来拉拢她,壮大自己的“实力”。如果孟颖这时候没有保持自己的立场,而是随意地选择一位,无论她选择的是当选了的还是没当选的,都会让她在以后的工作中为难。

社会生活中类似于孟颖的情况,是经常发生的,这时你要特别小心处理,处理不当往往会被人利用,被别人当枪使。这在职场中发生的概率比较大,因为你与同事之间的竞争是最大的。如果碰到这种事情,你一定要有自己的立场,否则你很有可能会被人利用,在职场中“生存”不下去。

在关乎多方利益时,就要模糊表态,最好是保持中立的态度。比如,有几位同事因为某种原因发生争执,闹得不可开交,成为公司的焦点,这时,肯定会有人过来问这问那,想知道你对此事的看法,这就需要你在平日里尽量减少与他们的联系,把联系的工作交给秘书。这样即使有人向你问一些问题,你大可以用“不清楚”来回答,避免了不必要的麻烦。

我们遇事的时候一定要冷静,要学会装傻、学会拒绝、学会藏锋,在不好表明态度的时候,保持中立。但是,不要做两面派,两面派更会得到同事的排挤,在竞争中最容易受到伤害,要根据自己的切身利益慎重考虑,找准自己的立场。只有这样,你才能在职场中站稳脚跟。

切记不要锋芒毕露,让人觉得你对他产生了威胁而采取一些对你不利的行动。面对一些敏感问题时,也要模糊地表态,不让任何人抓住你的把柄。

让他的“不”难说出口

一个人在说话时,如果一开始就说出一连串的“是”字来,就会使他整个身心趋向肯定的一面。这时全身呈放松状态,容易造成和谐的谈话气氛,也容易放弃他自己原来的偏见,转而同意对方的意见,让他心里的“不”字说不出口。

美国电机推销员哈里森,讲了一件他亲身经历的有趣的事。

有一次,他到一家新客户的公司去拜访,准备说服他们再购买几台新式电动机。不料,刚踏进公司的大门,便挨了当头一棒。

“哈里森,你又来推销你那些破烂了!你不要做梦了,我们再也不会买你那些玩意儿了!”总工程师恼怒地说。

经哈里森了解,事情原来是这样的:总工程师昨天到车间去检查,用手摸了一下前不久哈里森推销给他们的电机,感到很烫手,便断定哈里森推销的电机质量太差。因而他拒绝哈里森今日的拜访,推销更是无门啦!

哈里森冷静考虑了一下,认为如果硬碰硬地与对方辩论电机的质量,肯定于事无补。他便采取了另外一种战术,于是发生了以下的对话:

“好吧,斯宾斯先生!我完全同意你的立场,假如电机发热过高,别说买新的,就是已经买了的也得退货,你说是吗?”

“是的。”

“当然,任何电机工作时都会有一定程度的发热,只是发热不应超过全国电工协会所规定的标准,你说是吗?”

“是的。”

“按国家技术标准,电机的温度可比室内温度高出42℃,是这样的吧?”

“是的。但是你们的电机温度比这高出许多,喏,昨天差点把我的手都烫伤了!”

“请稍等一下。请问你们车间里的温度是多少?”

“大约24℃。”

“好极了!车间是24℃,加上应有的42℃的升温,共计66℃左右。请问,如果你把手放进66℃的水里会不会被烫伤呢?”

“那是完全可能的。”

“那么,请你以后千万不要去摸电机了。不过,我们的产品质量,你们完全可以放心,绝对没有问题。”结果,哈里森又做成了一笔买卖。

哈里森的成功,除了因为他的电机质量的确不错以外,还因为他利用了人们心理上微妙的变化。

很多人在与他人谈判的过程中总是先让对方说“不”,这样一来会导致他接下来不停地说“不”。如果我们能运用一下“心计”,让对方先说“是”,而把他心里的不字抹掉,那会大大增加谈判的成功率,也就是说,如果要使你的意见被别人同意,你必须使对方一开始就说“是”。让他同意你的观点,被你的思维所吸引,让他心里的“不”难说出口。

要想使对方的“不”字难以说出口,就要让他常说“是”,有两点要特别引起注意:

第一,一定要创造出让对方说“是”的气氛,要千方百计避免对方说“不”的气氛。因此,提出的问题应精心考虑,不可信口开河。

例如,一位推销员与顾客之间发生了一场对话:

“今天还是和昨天一样热,是吗?”

“是的!”

“最近通货膨胀,治安混乱,是吗?”

“是的!”

“现在这么不景气,真叫人不知如何是好!”

这一类问题虽然很正常,不论推销员如何说,对方都会回答“是的”,好像已经创造出肯定的气氛,可是注意他说话的内容,却制造出一种让人无心购买的否定悲观的气氛。也就是说,顾客在听到他的询问后,会变得心情沉闷,当然什么东西也不想购买了。

第二,要使对方回答“是”,提问题的方式是非常重要的。什么样的发问方式比较容易得到肯定的回答呢?最好的方式应是:暗示你所想要得到的答案。

所以,在推销商品时,不应问顾客喜不喜欢,想不想买。因为你问他“你想不想买”、“喜不喜欢”时,他可能回答“不”。因此,应该问:“你一定很喜欢,是吧?”

当你发问而对方还没有回答之前,自己也要先点头,你一边问一边点头,可诱使对方做出肯定回答。

如果要使你的意见被别人同意,你必须使对方一开始就不能说出“不”字来,而让其一直说“是”。当你发问而对方还没有回答之前,自己也要先点头。

背后夸赞,喜悦更多

懂得做人的一个重要细节就是切莫在背后说人是非,而是要在背后称赞他。一个人说别人的好话时,当面说和背后说是不同的,效果也会不一样。你当面说,人家以为你不过是奉承他、讨好他。当你的好话在背后说时,会被人认为是发自内心的,不带个人动机的。除了能给更多的人以榜样的激励作用外,还能使被议论者在听到“传”过来的好话后,更感到这种赞扬的真实和诚意,从而在荣誉感得到满足的同时,增强了上进心和对说话者的信任感。

设想一下,若有人告诉你,某某在背后说了许多关于你的好话,你能不高兴吗?这种好话,如果是在你的面前说给你听的,或许适得其反,让你感到很虚假,或者疑心对方是否出于真心。为什么间接听来的便会觉得特别悦耳动听呢?那是因为你坚信对方在真心地赞美你。

喜欢听好话似乎是人的一种天性。当来自社会、他人的赞美使其自尊心、荣誉感得到满足时,人们便会情不自禁地感到愉悦和鼓舞,并对说话者产生亲切感,这时彼此之间的心理距离就会因一句好话而缩短、靠近,自然就为交际的成功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德国历史上的“铁血宰相”俾斯麦为了拉拢一位敌视他的议员,有计划地在别人面前说那位议员的好话。俾斯麦知道,那些人听了自己对议员说的好话后,一定会把他的话传给那位议员。后来,两人成了无话不说的朋友。人往往喜欢听好听的话,即使明知对方讲的是奉承话,心里还是免不了会沾沾自喜,这是人性的弱点。一个人听到别人说自己的好话时,绝不会感到厌恶,除非对方说得太离谱了。作为一门学问,说好话的奥妙和魅力无穷。然而,最有效的好话还是在第三者面前说。

我们平常的谈话实际上有百分之九十是在闲聊。那种品质恶劣的人,话题总是以议论人及诽谤人为中心,或者通过指责别人的不是来抬高自己。这种人正是自尊心极低的人,他没有真本事去表现自己,只有借助于挑别人的短处来提高自己的身价。

玉华的公司长期和外贸公司合作做生意。外贸公司的大胖子徐经理可以说是他们的财神爷。一天,在公司里,玉华极力劝说徐经理和他们扩大贸易范围,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没能成功。徐经理刚一走,玉华就恼羞成怒地说:“你们看徐胖子,往公司大门口一站,蚊子都只有侧着身子才能飞进来;他那条短裤,肯定是他老婆用两个米袋子改的。”此时,徐经理正好回来拿包。虽然旁人不断给玉华使眼色,但她越说越得意,全然没注意到徐经理正在自己后面。过了一会儿,玉华才发现人们都不笑了,一回头,恰好看到徐经理涨得发紫的脸,玉华当时的那种尴尬劲就甭提了。旁人赶紧打圆场:“玉华这个家伙,就是嘴巴讨厌。”玉华也急忙赔着笑脸道歉,说自己喜欢开玩笑。徐经理当时没吭一声就走了。之后,虽然玉华多次请徐经理吃饭,想方设法赔礼道歉,但关系始终恢复不到以前的样子,合作生意也因此少了很多。这就是背后说人坏话的代价。

做人做事有这样一条规则:判断别人时你自己也被别人判断。一个经常说别人坏话,挑别人短处,指责别人错误的人,只会让人感到其爱挑剔而难以与其相处,让人感到其品质恶劣而对其厌烦。如果你总是认为这个也不好,那个也不行,人人都有问题,那么只能说明你自己不善于与人相处,自己有问题。别人正是通过你对别人的判断,来断定你的为人。

在现实中,我们往往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当父母希望孩子用功读书时,采用当面教训孩子的方法,很难获得预期效果。但是,假如孩子从别人嘴里知道父母对自己的期望和关心,父母在自己身上倾注了很多心血时,便会产生极大的动力。又如,当下属的人,平时上司在自己面前说了很多勉励的话,但还是没有多大感触,但当有一天从第三者的口中听到了上司对自己的赞赏后,深受感动,从此更加努力工作,以报答上司对自己的“知遇”之恩。多在他人面前去说一个人的好话,是使你与那个人关系融洽的最有效的方法。

在背后赞扬别人,能极大地表现说话者的“胸怀”和“诚实”,有事半功倍之效。背后说别人的好话,远比当面恭维别人说好话的效果好得多。

言之有度,“量好尺寸”再说话

古人在谈及人生和历史的经验教训时,多次谈到这样一句话,即:“君子慎言,祸从口出。”就是说,作为一个君子,不要对事妄加评说,有些事自己心里明白就行,有些话能不说就不说。话说多了,往往会有失误。

我们也总是被这样教导,说话要注意方式,有时候话说得多了且方式不对,听的人就可能会觉得厌烦。在日常的沟通中,一定要注意话要说得少且巧,让听话的人轻松接受你的意见或者建议,而不至于产生厌烦的感觉。

宋朝益州有个叫张咏的人,听说寇准当上了宰相,便对其部下说:“寇准奇才,惜学术不足尔。”这句话一语说中了寇准的弱点。原来张咏与寇准是至交,对寇准的劣势自然比较清楚,为了能帮老朋友及时改掉这个缺点,张咏很想找个机会劝劝寇准多读些书,他毕竟身为宰相,其作为关系到天下的兴衰,学问理应更多一些。

恰巧不久,寇准因为一些事情到了陕西,而刚刚卸任的张咏也从成都到这里。他乡遇故知自然格外高兴,寇准专门设宴款待,二人畅饮了一番。相聚过后在郊外送别临分手的时候,寇准问张咏:“何以教汝?”张咏对此其实早已有所考虑,正想借此机会劝寇准多读一些书,话刚要出口,又觉得现在的寇准已是堂堂的朝中宰相,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毕竟身份悬殊,他怎么好直截了当地说一个宰相没有学问呢?于是张咏略微沉吟了一下,慢条斯理地说:“《霍光传》不可不读。”

当时听到这句话,寇准并没有立即明白张咏说这话的意思。回到相府,寇准立刻找出《汉书·霍光传》,从头到尾仔细地阅读了一遍,当他读到“光不学亡术,谋于大理”时,突然明白了老友的意思,于是自言自语地说:“此张公谓我矣!”(意思是:这大概就是张咏要对我说的话吧!)

当年霍光任大司马、大将军要职的时候,地位就相当于宋朝的宰相,他辅佐汉朝立下了很多功劳,但是因为学问不高,受圣人的熏陶不足,难免不明事理。霍光的这些特点与寇准有某些相似之处,张咏说《霍光传》不可不读的意思其实就是想借此书告诫寇准多读一些书,多明一些事理,以便更好地辅政朝纲,因而,寇准读了《霍光传》之后很快便明白了张咏的用意。

反过来想一想,如果张咏的话说得太直,对刚刚出任宰相的寇准来说,面子上肯定不好过,而且这话传出去还会影响寇准的形象。张咏了解寇准是个聪明的人,便简单地给了一句“《霍光传》不可不读”的赠言让其自悟,让当朝宰相愉快地接受了建议。

毕竟,恭维的话谁都爱听,你对人说恭维话,如果恰如其分,适合其人,他一定十分高兴,对你产生好感。最奇怪不过的,越是傲慢的人,越爱听恭维话,越喜欢受你的恭维。有的人义正词严,说自己不受恭维,愿听批评,这是他的门面语,你如果信以为真,毫不客气地批评他的缺点,他心里一定老大不高兴,表面上未必有所表示,内心却十分不安,对于你的感情,只有降低,决不会增进。试看古来犯颜直谏的忠臣,有几个不吃苦头,汲黯是汉朝出名的直人,武帝是汉朝有名的贤君,汲黯说他“内多欲而外施仁义”,武帝深觉不欢,汲黯因此终生不得意,所以善于说话,是处世的本领,是成功的因素。

由此可见,做人欲常立身,就不能不注意话留三分,低调谨慎。因此,在说话办事的时候,要记住这样一个原则:在任何地方和场合,开口之前必先三思,一定要注意所说话语的内容、意义以及措辞、声调和姿势,做事的方法和时机。在什么场合应该说什么话、怎么说,在什么时候做什么事、怎么做,都是值得加以研究的。

古人曰:“话说多不如少,唯其是勿佞巧。”意思也就是说,多说话不如少说话,说话要恰当无误,千万不要花言巧语,张扬不抑。因此,说话要分清场合、对象和时机,且不可一吐为快而招致祸端。

帽子戴得巧,要求好达成

古时候,为了显示自己的身份和地位,官宦商贾常常戴着一顶漂漂亮亮的帽子。由此引申出了“高帽子”的概念,就是指人们当面说他人的奉承话。

清朝才子袁枚20多岁的时候,就被任命去某地当知县,赴任前,袁枚去老师那里告辞。老师问他:“官不是那么好当的,你年纪轻轻就做上了知县,有什么准备啊?”袁枚说:“并未做什么特别的准备,只是带了一些高帽子,准备见人就送一顶,因为人人都喜欢戴高帽子啊!”老师一听,不高兴了:“为官要正直,亏你还读了那么多书,怎么也搞这一套呢?”袁枚马上回答:“老师的话很对,可请老师您想想,当今这个世界上,像老师您这样不喜欢戴高帽子的人,又有几个呢?”

听到袁枚这么一说,老师马上就转怒为喜。于是,师生欢欢喜喜地告别了。

袁枚从老师的家里出来后,就感慨地说:“我准备的100顶高帽子,还没到任,就已经送出去一顶了。”

给人“戴高帽子”就是恭维他人、赞美他人,人人都需要来自他人的赞美与欣赏,因为这能满足人们的自尊心。常言道“礼多人不怪”,一般来说,人们对于他人赠送的“高帽子”总是来者不拒、乐于接受的。古往今来,能有几个人不喜欢戴高帽呢?

市里召开政府工作会议,新来的秘书小吴知道,这是结识各位领导的天赐良机,当然不可错过。于是小吴早早来到会场入口处等候各位领导。

赵局是坐专车奥迪A6来的,小吴上前打开车门:“风光、风光,多让人羡慕啊!”

钱局则是坐出租车来的,小吴迎上去:“潇洒、潇洒,一招手就有车,不用麻烦司机,还来去自由。”

孙局比较年轻,骑辆自行车就来了。小吴说:“廉政、廉政,都像您这样,老百姓还有啥抱怨的。”

李局是走着过来的,小吴热情地打招呼:“时尚、时尚,现在好多富贵病都是缺少运动,坐车坐的!”

在一边观看多时的周局见小吴巧舌如簧,便成心为难小吴:“我可是爬着来的,你怎么说呢?”小吴立即竖起大拇指:“哎呀,这么多局长里面,就您最稳当哟!”

恭维话人人爱听,高帽子人人爱戴,如果给对方送的高帽子恰如其分,适合其人,那么他一定十分高兴,对你肯定就有印象、有好感。所以,学会给人戴高帽子,是扩大、增强自己人际关系网络的一个好办法。

不过高帽虽好,尺寸也得合乎规格才行,过重的高帽是不明智的。如何给人戴一顶漂亮、合适的高帽子,却是大有讲究,不是随随便便送一顶就可以的。要知道,高帽子送得好就是“赞美”、“称颂”、“欣赏”,送得不好,则就是“阿谀”、“献媚”,等等。

1.“高帽”必须戴到对方的长处,恭维的话要坦诚得体

人是喜欢奉承的,即使明知对方讲的是奉承话,心中还是免不了会沾沾自喜。

奉承别人首要的条件,是要针对别人的长处,要有诚挚的心意及认真的态度。轻率的说话态度,很容易被对方识破,而产生不快的感觉。

2.背后称颂比当面赞扬效果更好

这是至高的技巧,在各种恭维的方法中,在背后颂扬人,是最使人高兴的,也是最有效果的了。

如果有人告诉我们:某某人在我们背后说了许多关于我们的好话,我们会不高兴吗?这种赞语,如果当着我们的面说,或许会使我们感到虚假,或者疑心他不是诚心的,为什么间接听来的便觉得悦耳呢?因为那是赞语。

3.高帽要慎戴,不能乱戴

对于不了解的人,最好先不要深谈。要等你找出他喜欢的是哪一种赞扬,才可进一步交谈。最重要的是,不要随便恭维别人,有的人不吃这一套。

高帽首先要让人相信和接受;其次是美丽高雅,不能俗不可耐;再者便是不可过白过滥,毫无特点。

给人戴“高帽子”就是恭维他人、赞美他人。人都是感情动物,被别人赞扬时,都会露出喜悦的神情。尽管知道他的赞美有些夸大,但是心里仍然会非常的高兴。我们在生活中所说的赞美话,实质上就是人与人交往中的润滑剂,让人们能够更融洽地相处。但是我们也要注意,高帽虽好,尺寸也得合乎规格才行,滥做过重的高帽是不明智的,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在恭维中给对方提要求

当一个小孩怕疼,不愿意打针的时候,如果父母哄着他:“你真勇敢!小朋友们都不如你勇敢!”这个小孩就真的以为自己是最勇敢的人,而不再抗拒打针。你承认了他的勇敢,他就会勇敢给你看。

好听的话,小孩爱听,大人也爱听。你想让对方怎么做,就把对方标榜成一个什么样的人。如果一个人在另一个人眼中是无所不能的,那么,他就会尽量表现出自己的无所不能。

王妮请了一位保姆,便打电话给保姆的前任雇主,询问了一些情况,得到的评语却是贬多于褒。

保姆来的这天,王妮对她说:“我打电话请教了你的前任雇主,她说你为人老实可靠,而且煮得一手好菜,唯一的缺点就是理家比较外行,老是把屋子弄得脏兮兮的,我想她的话并非完全可信。你穿得很整洁,人人可以看得出。我相信你一定会把家里照顾得井井有条,同你人一样整洁干净。你也一定会同我相处得很好。”

保姆听到王妮这样说,下定决心一定要好好表现,结果,她们果然相处得很愉快,保姆真的把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而且工作非常勤劳。

在保姆正式开始工作之前,王妮就给她戴上了一顶高帽。“煮得一手好菜”、“相信你一定会把家里照顾得井井有条”、“你一定会同我相处得很好”。这些话保姆当然爱听,因为是对她的赞赏和肯定,而对于王妮来说,她的目的不一定是赞赏保姆,而是对保姆提出自己的期望和要求。当保姆知道自己在王妮心中是这样的好印象之后,她会尽力做到最好,使这种好的形象一直维持下去。

老子说:“美言可以市。”意思是说如果一个人善于驾驭语言,便可以用来交换自己所需要的东西。这句话的意义便体现于上述生动的故事中。会说话的人,必定是擅长“美言”的人。

“没有什么你办不成的事!”

“这件事只有你才能完成!”

“我知道你是个责任心很强的人,所以完全相信你!”

“你是我最好的朋友,你绝对不会让我失望,对吧!”

这些话听起来是在恭维对方,实际上是在给对方提要求。其实,这一点,你明白,对方也明白,只不过对方甘愿在你的赞美声中装糊涂。

然而,在恭维他人的时候,很多人常常言过其实,让人感觉受到愚弄,这样就适得其反了。比如,对一个相貌平平的女孩,为了跟她套近乎,你说她是美若天仙;对一个不懂专业的人,为了让他多做事情,你说他是个天才,对方显然不会高兴。这样,只能表明你是一个口是心非、虚伪的人。

在恭维中给对方提要求,是一种社交技巧。想让对方怎么做,就朝那个方向恭维他,这样可以满足他被赞美、被崇拜的心理,更重要的是,他会不遗余力地为你办事,努力达到你所恭维的境界。

他人的短处莫碰触

耻笑讥讽的语言是一把双刃剑,在伤害别人的同时,也会伤害到自己。古人云:“唇齿之伤,甚于猛兽;刀笔之烈,惨于酷吏之刑。”

《韩非子·说难》篇中曾对龙作了如下描述:龙的性情非常柔顺,人们可以和它亲近,甚至可以把它作为自己的坐骑。然而,它的喉下有一块长约尺许的逆鳞,如果有人触摸了它,那么它必然会发怒,以致伤人致死。

其实,岂止龙有自己的忌讳之点,世界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忌讳,也就是常说的“短处”。鲁迅笔下所描绘的阿Q、孔乙己、祥林嫂都是我们大家所熟悉的人物,他们虽然性格各异,但都有最怕人触动的“短处”。

阿Q最怕的就是有人说他头上的疤,谁要是犯了这个忌讳,他准会去找人家拼命,小D就曾为此领教过他的拳脚。孔乙己遇到别人揭他的短,他便涨红了脸,强词夺理、竭力争辩。祥林嫂的忌讳是她曾嫁过两个男人,这是她精神上最大的负担和面子上最大的耻辱,她捐过了门槛后,动手去拿供品,但四婶大喊一声,使她旧病复发,精神崩溃了。

人们之所以有忌讳,怕别人揭自己的短处,说到底是自尊心问题。怕脸面上过不去。所以,你若想获得朋友,就一定不要触碰他们的短处。

古代有一则故事,说的是有一个叫鱼子的人,生性古怪,对人尖酸刻薄,总好揭人短处并以此为乐事。有一天,朋友们坐在一起吃酒,其中一个叫吴丑的因老婆管得太严厉而不敢多喝。鱼子便吵吵嚷嚷地说:“你们知道吴丑为什么不敢吃酒吗?是他的老婆管教得太严了,有一次,吴丑喝醉了酒,还被老婆打了几个耳光呢!”吴丑被鱼子当众揭了短处,恼羞成怒,拂袖而去,大家不欢而散。

生活中像鱼子这样的人不乏其人,他们似乎认为,只有揭了别人的“短”,才足以证明自己的“长”,以此来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孰知这样的结果只能使人们对他们避而远之。

大凡具有一定修养、品德高尚的人是从不揭人之短的,这样的例子在历史上比比皆是。人们对于自己的忌讳,通常极为敏感。由于心理作怪,往往把别人的无意当成有意,把无关的事主动与自己相联系。有时,你随口谈一点什么事,也很可能被视为对他的挖苦和讽刺,正所谓“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因此,我们不仅应避免谈论别人的忌讳之点,同时也应注意不要提及与其忌讳之点相关联的事物,以免造成对方的误会,以致使他的自尊心受到无谓的伤害。

在日常生活中,诸多言辞并不是我们非说不可的,因此,既没有必要唇枪舌剑,也没有必要信口开河。有些话语,说得多了,不但不会获得任何好处,反而会招来许多是非。

曾有一段时间,有家酒店的饭菜质量非常差。一天,夏先生第一次到这家饭店用餐,在用餐的过程中,望着难以下咽的饭菜,她让服务员把酒店的总经理请来,并对其说道:“你们的饭菜不错,而且花样繁多。”听到她的话语,总经理感到尤为高兴,但在内心深处,他又充满着无限困惑——米饭仅仅只有一种,又何来花样繁多呢?或许是夏先生看透了他的心思,则笑着解释道:“您看,既有生米粒,又有熟米粒,还有半生不熟的米粒,这不是花样繁多吗?”总经理愣了一下,随后又不好意思地笑了起来,并吩咐服务员立即为夏先生更换饭菜。从此以后,在总经理的严厉监督下,这家酒店的饭菜质量得到较大改观,深受食客的好评。

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批评别人是一门艺术。很多人可能立足点和出发点是好的,但由于不注意批评的艺术,没有把握好分寸,往往导致无谓的误解和争端,进而影响批评的效果。因此,批评者都要记住这样一个道理:把握好批评的分寸,不羞辱他人,婉转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这样的批评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在与人谈话的过程中,切记莫要让人听出你有丝毫傲气、瞧不起人的感觉。即使你在事业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或拥有一些特殊优势,也不能自以为高人一等,时时摆架子,只图自己痛快,而不顾他人的感受,否则迟早会由于失语而殃及己身。

选好时机再说话

说话是一种艺术,也是一门学问。学问深了,就会受益匪浅;学问不深,就要处处碰壁。古人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说话也是如此,话不在多,点到就行;话不在好,时机对就行!

掌握好说话的时机,是每个人必修的一门课程,因为如果你说的不是时候,即便你的话再好,再动听,也起不到作用,相反,还会给你带来负面的效果。因此,要学会根据对方的性格、心理、身份以及当时的氛围等一切条件,考虑自己说话的内容。

人们经常能看到这样一幕:一个人在那里口若悬河,可是对方却是紧锁眉头,对他说的话题根本不感兴趣,即便对方一直在夸奖他,到最后,无奈之下,可能会找个借口偷偷地溜掉。这就是一个时机问题了,不管一个人说话的内容有多么精彩,如果时机掌握不好,也无法达到有效说话的目的。如果你想让对方愿意听你讲话,或者接受你的观点,你就得学会选择适当的时机说适当的话。犹如一个参赛的棒球运动员一样,即便他有良好的技术、强健的体魄,但是如果他没有把握住击球的那个决定性瞬间,偏早或偏迟,棒就落空了,比赛也就输了。

因此,时机对一个想让自己变得优秀的人来说是非常宝贵的,但何时才是“决定性的瞬间”,怎样才能判明并及时抓住时机,并没有一定的规则,主要根据谈话时的具体情况而定,比如说对方的心情、当时的环境等一系列的因素。

另外由于交谈双方的阅历不同,对事物的认识也就不尽一致,观点的分歧、碰撞、交锋在所难免。因此,在这种时候说好话,就得根据对方的阅历和对事物的认识作相应的调整。比如说一个阅历不高、对事物认识比较浅显的人,对他说好话就必须符合他相应的水平,不能说大话,不能说空话,否则,对方就会认为你是在拿他开涮;相反如果是一个高阅历、对事物有着自己的认识的人,就必须用一些高层次的好话来满足对方的虚荣心,这样也就能给对方留下一个比较深刻的印象。但是这一切的前提都是在适当的时机才能这么做,不能在对方心情不好,甚至是工作不顺利的时候去说,那样只会适得其反。

最后要注意的是,在交谈过程中每个人都有表现欲,同时也有被发现、被承认、被赞赏的内在心理需求。因此,在和对方交谈的时候,一定要满足对方的心理欲望,不能一味地跟对方说好话,适当地留一点空间给对方慢慢地品味。

如果你只热衷于表现自己,而轻视他人的表现,对自己的一切津津乐道,而对他人的一切不屑一顾,就势必造成自吹自擂、自我陶醉的不良印象,最终好话也就变成空话了。

在现代这个商业社会,更是要懂得怎样说话,怎样说好话,以下有一则故事可以作为前车之鉴。

乔治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鼎鼎有名的大亨,资产超过10亿美元。某年,他与商业伙伴戴维从加州飞到某大城市,准备在那里投资建厂,因此,他需要寻找合作伙伴。经过多方努力,3天后,乔治终于坐到了谈判桌前,和他谈判的对象是某一大型企业的领导。这位领导之所以能坐到谈判桌前,就是因为他的精明能干和通晓市场行情的本领令乔治颇为欣赏。特别是当乔治听了这位领导对合资企业的宏伟设想后,他似乎已看到了合资企业的光辉前景。可是正准备签约的时候,忽听这位领导又颇为自豪地侃侃而谈道:“我们企业拥有2000多名职工,去年共创利税700多万元,实力是绝对的雄厚……”

听到这儿,乔治立刻呆滞了,他暗暗地掐指一算:700万元人民币折成美元是90余万,一个2000多人的企业一年才赚这么点儿钱;而且,这位领导居然还表现得十分自豪和满意,看来合作以后这个企业肯定会令乔治非常失望,因为离自己预定的利润目标差距实在太大了。还好合同还没有签,于是,乔治决定立即终止合作谈判。

眼看马上就要到手的投资就这样飞了,原因仅仅是因为一句话,而且还是因为一句好话。试想如果那位领导当时能保持一下安静,那么这事不就成了吗?

好话并不是什么时候都适用,也不是什么时候都能给自己带来好处,而是要看时机。时机对了,那就是力量;时机不对,就成了阻碍!

话不在多,点到就行;话不在好,时机对就行!好话并不是什么时候都适用,也不是什么时候都能给自己带来好处,而是要看时机。

将语言“软化”后,再说出来

说话是一个传递信息的过程,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把话说好,不仅关系到说话者本人能否准确、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而且还在于你所表达的思想、信息,能否为听众所接受并产生共鸣。也就是说,把话说好,关键在于能否把话说到别人的心窝里,打动人家的心弦。

富兰克林在自传中有这样一段话:“我在约束自己言行的时候,在使我日趋成熟,日趋合乎情理的时候,我曾经有一张言行约束检查表。当初那张表上只列着十二项美德,后来,有一位朋友告诉我,我有些骄傲,这种骄傲经常在谈话中表现出来,使人觉得盛气凌人。于是,我立刻注意到这位友人给我的忠告,并且相信这样足以影响我的发展前途。随后我在表上特别列上虚心一项,以专门注意我所说的话。现在,我竭力避免一切直接触犯或伤害别人情感的话,甚至禁止使用一切确定的词句,如,‘当然’、‘一定’等,而用‘也许’、‘我想’来代替。”

深圳电车模范售票员王苹不但具有全心全意为乘客服务的热情,而且还有暖人肺腑的语言。温暖的话语,使她深深打动乘客的心弦,使她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她是怎样工作的呢?有一天,车上的乘客很多,而这时又上来了一位抱小孩的妇女。于是王苹同往常一样对乘客们说:“哪位同志给这位抱小孩的女同志让个座儿。”但她连讲两次,无人响应。王苹没有着急,缓缓地站了起来,用期待的眼光看了看靠窗口的几位小伙子,提高了嗓音:“抱小孩的那位女同志,请您往里走,靠窗坐的几位小伙子都想给您让座儿,可就是没有看见您。”话音刚落,“呼啦”一声,几位小伙子都不约而同地站了起来让座。这位女同志坐下以后,光顾喘气定神,忘记对让座的小伙子道谢,小伙子面露不悦的神色。王苹看在眼里,心中明白,她忙中偷闲,逗着小孩子说:“小朋友,叔叔给你让了座儿,你还不谢谢叔叔。”一语提醒那位妇女,连忙拍着孩子说:“快谢谢叔叔,快谢谢叔叔。”那小伙子听到“谢谢叔叔”时,连声说:“不客气。”王苹的几句话为什么产生这么大的魔力?因为她了解人们的自尊心,只有充分理解人们的自尊心,才能把话说到人家的心窝里。

美国著名的哲学家詹姆斯曾经说过:“人类天性的至深本质就是渴求为人所重视。”从某种意义来说,人类正是凭着寻求自尊的激情,才造就了古往今来千千万万的丰功伟绩。

我们与人说话,要想把话说到心窝里,就要理解人们的合理需要,爱护人们的自尊心,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在谈话的时候就要经常注意“转换角度”,即善于站到对方的立场上,从对方的观点来观察问题。

如果在社交活动中不能根据交际对象的心理,选择恰当的语言形式,挫伤他人的自尊心,后果又将如何呢?

祁文云心地善良,待人热情,常常给人以最无私的帮助,可是周围的人却有些厌恶她。这是为什么呢?原来祁文云在社会交往中违背了言语交际所应该遵循的原则。所以,虽然她主观愿望很好,结果却适得其反,事与愿违。熟人、同事、朋友之间为增进友谊而交际,说话“随便”一点儿本无可非议。但是,这种“随便”应该掌握一定的分寸,有一个限度,因为每个人心灵中都有自己神秘的一隅,交谈时,应该照顾对方的自尊,以免使人陷入难堪的境地。祁文云却完全不考虑这些,她对一位因发胖而羞赧的女同事高声宣布:“哟,你又长膘啦?你爱人净弄什么给你吃,把你喂得这么肥啊?”发出这一串语言信号时,祁文云本没有恶意,可是,这些话语无疑激起了对方的反感以至恼怒,使双方原本亲密的感情发生裂变,不仅达不到亲近的交际目的,而且极大地拉开了双方的心理距离。

说话是人类最简单、最直接的表达方式,说话在交往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沟通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自己说话的语气和场合,说话不仅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为人处世的智慧。如果你说的话过于尖锐和刻薄,只会让人心生厌烦,达不到想要的表达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