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多忙也能做个好父母
18103600000006

第6章 忙中善思考——避免陷入爱的误区(1)

我们是大人,怎么辛苦、怎么拼搏都是应该的,再苦也不能苦了孩子。

为孩子的成长,我们可以说是牵肠挂肚,操碎了心,可是结果却事与愿违。

早教班好处不少,别人家的孩子都去了,我们的孩子更不能输在起跑线上。

……

如果你不想让忙碌的工作与生活把自己折磨得心力交瘁,如果你不想让忙碌带来的烦躁扰乱自己的思绪,在教养孩子的时候出现错误的方法或是言行,那么,从孩子小的时候起,从点滴生活中,就坚持理智的家庭教育吧。总有一天,你会因此而受益。

只有先教育好自己,才能教育好孩子

有句话说,父母是原文件,时间是复印机,而孩子则是复印件。父母对孩子进行教育之前,一定要先审视自己是怎样的原件,而你又想看到怎样的复本。也就是说,只有先教育好自己,才能教育好孩子。先让我们来做一个小测验,看看你是不是一个善于教育自己的好父母?

你常对孩子说“你真笨”、“你好呆”。

你认为父母做错事,不需要向孩子承认错误。

你常觉得很多事情孩子都做不好,忍不住想帮他。

不懂得尊重孩子的隐私权。

经常是失信于孩子。

喜欢在孩子面前说三道四。

习惯性地把工作上的灰色情绪带回家。

在孩子面前总会说:“真不知道为什么生了你这么一个不听话的孩子。”

如果别的孩子比你家孩子表现得优秀,你会很不舒服。

你常常放下自己的事,先处理跟孩子有关的事。

如果你勾选的在5个以上,说明你是一个不善于教育子女的“好”父母。

也许,看到这里你会嗤之以鼻:做父母,谁不会?我迁就他、满足他,哪怕是惩罚他,都是在教育他,帮助他成长。但是,你却忽略了一点,这样的“努力”对孩子来说,可能并不合适,甚至是适得其反。看看下面几个现实生活中的真实片段,相信你便会有所醒悟了。

故事一:

自从家里有了小宝宝,馨馨爸妈就把全部精力都放在这个小女儿的身上。即便工作再忙,他们也像孩子的闹钟一样,永远不会忘记告诫馨馨:“要乖乖地做个好宝宝。”而且,无论是在馨馨学爬、学走路、学跳的哪个阶段,他们都会全神贯注地观察馨馨的每一个举动,甚至在馨馨“行动”之前,就已经“贴心”地为她排除掉各种可能的障碍,而一旦馨馨有什么动静,馨馨爸妈便会立刻发出一连串的关切:“不要碰着了”、“小心头”、“不要去那里”……最后,直到馨馨终于可以上床入睡了,馨馨爸妈才会放下一颗操劳的心。不过,这也仅仅是暂时的,因为只要天一亮,他们又要打起精神,继续开始扮演“好”父母的角色,而他们唯一的目的就是希望馨馨未来的成长都能“一帆风顺”。

故事二:

一次期末考试,妙妙一脸的不高兴,一问才知原来语文只得了六十六分。家人让她找原因,妙妙想了想,说了一大堆理由:考题太偏,题量又大;老师感冒了,上课声音比以往小;同桌上课老说话,打扰她听讲。听了这么多客观理由,家人忍不住问:“你怎么不从自己身上找找原因?”妙妙却把小脖子一梗,理直气壮地说:“我不觉得自己有什么问题。”

看着孩子的态度,父母着实有些困惑。思来想去,爸爸终于开口了:“我觉得孩子有这样的态度,根本原因在你身上。”“我?我怎么了?”坐在一旁的妈妈急了。

原来,妙妙妈妈单位在评职称,妈妈的条件都够,本以为会评上,可是结果却落选了,指标给了另一位同事,这让她很受打击,脾气变坏不说,经常是当着孩子的面,跟老公抱怨不停,总是牢骚满腹。女儿受此影响,心里也觉得如果出现问题,可以用抱怨的方式来解决。

也许,你属于故事一的父母类型,善意地认为身为父母就应该为孩子做任何事,有时甚至可以舍弃自己的兴趣、喜好,这样你才会问心无愧。殊不知,这样的教育方式会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养成依赖的习惯,也会剥夺孩子建立自信与培养独立的机会。

也许,你属于故事二中的父母类型,经常在孩子面前抱怨工作,从表面上看似不会有什么影响,但是父母亲的处世态度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子女的成长,久而久之,对其人格、性格、心智等都会造成很大影响。

当然,这样的故事还不胜枚举,但是有一点是需要我们每一位理智的父母记住的:只有先教育好自己,才能教育好孩子。

善于教育自己的父母知道,父母不仅是孩子的启蒙老师,还是孩子的终身老师,除了要教孩子课本知识外,还要教孩子课外知识,而兼顾好这两点,对培养一个品德高尚、有健康人格、能够适应社会的人是非常有意义的。

善于教育自己的父母知道,父母的一言一行,无论美丑善恶,孩子都会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学在身上。要知道,孩子天生就是一个超级模仿者,而父母就是他们模仿的第一个对象。我们没有办法想象,一个举止粗俗、没有教养的父亲或母亲的孩子会是温文而雅、落落大方的。

善于教育自己的父母知道,父母就是孩子的好朋友,要懂得珍爱孩子、信任孩子、尊重孩子,与孩子平等对话,做孩子的知心朋友。

善于教育自己的父母知道,父母必须对孩子进行民主管教。只有民主型管教才能使孩子形成独立、爽直、亲切、协作、善于社交、社会适应性强等好性格。

所以,当你还在为怎样教育孩子而一筹莫展的时候,不妨静下心来问一问自己:我是不是一个善于教育自己的好父母?切记:教育孩子之前先教育好自己,这样才能避免陷入爱的误区。

为“忙爸忙妈”支招

好的父母,才能教育出好的孩子。

父母与其千方百计地找教育方法,不如从自身做起,言传身教往往更有效。

家长只有先做个能管住自己行为的家长,才能管好孩子。

“替孩子”等于“害孩子”

如果问你:在这个世界上,最长的路是什么?恐怕答案莫属人生之路。然而,在这条漫长的人生之路上,每个人又都有着各自的使命。那么,父母的使命又是什么呢?——做孩子的知心朋友,陪孩子走一程,而一味地“替孩子”只会“害孩子”,或许留给你的仅剩下顾虑与苦恼了。

也许,有的父母会有这样的疑问: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当他们请求家长的帮助时,我们又该怎么办呢?

学会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尝试、去体验、去锻炼,久而久之,在一次次的尝试与体验中,孩子自然就会有生存的本领,抗风险的能力,当他们远走高飞的那一天来到时,你的心中也会满是欣喜与祝福。

有这样一个小男孩,在他上小学的时候,常常会遇到自己解不开的难题。

一次,有一道难题把这个小男孩搞糊涂了。

“爸爸,这道题怎么解呀,我怎么总算不对?”儿子边写作业边问在电脑前加班的爸爸。

“哦,这道题是挺难的,爸爸算术不好,你解不出来,我就更解不出来了。你好好研究研究,爸爸相信你一定能解出来!”一旁的爸爸“为难”地说。

没一会儿,这个小男孩兴奋地说:“爸爸,我解出来了!”

爸爸笑了笑,立刻说道:“我就说儿子比我强嘛!”

又一次,又一道难题把这个小男孩给搞糊涂了。

“爸爸,这个字怎么写啊?”儿子边写作业边问正在修改广告方案的爸爸。

“你查查字典吧,我也不记得了。”爸爸边忙手里的工作边对男孩说。

只见男孩独自走到书柜前,翻出一本厚厚的字典认真地查了起来。

只过了一会儿,这个小男孩就兴奋地喊:“爸爸,我会写了!”

在以后的学习中,这个小男孩只要遇到难题就很少问爸爸,因为他知道问爸爸也是白问。而更为奇怪的是,更多时候反倒是爸爸在问他:“儿子,你说这个标题好不好?”“儿子,你说这个成语,爸爸用的对不对呢?”

后来,这个小男孩从大学一直念到博士,不仅学业出色,而且从小培养的独立思考、独立解题的能力,让他在日后的职场中表现十分出色,深得领导的赏识和器重,人际关系也非常融洽。

很显然,这位孩子是幸运的,因为他的爸爸没有为他包办一切,而是鼓励他自己去解决问题,而这位爸爸也是幸福的,因为在他的引导下,他的孩子一步步学会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

然而,遗憾的是,生活中很多职场爸妈却忘记了自己“陪”孩子的使命,反而喧宾夺主,把“陪”变成了“替”,把“配角”当成了“主角”。孩子参加兴趣班,替孩子选兴趣;孩子去春游,替孩子在车上“抢”座位;孩子念小学了,替孩子收拾书包、背书包;孩子要考大学了,替孩子选学校、选专业;孩子念大学了,替孩子扛行李、收拾床铺。无怪乎人们常说,只要孩子有点什么事情,最忙乎的就是家长。

殊不知,当家长包办一切的时候,就会剥夺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久而久之,当孩子习惯了这种轻而易举便能获得答案的做法时,便会产生“不劳而获”的侥幸心理,逐渐失去自我思考、刻苦钻研的习惯,当然,也就无法领略到通过自身努力获得成就感的那份喜悦与激动,恐怕这样的情形是任何家长都不愿意看到的吧。

有这样一个小女孩,在她上幼儿园的时候,全家人经常会在周末带她去公园游玩儿。

每当妈妈看到花,总会笑着对女儿说:“宝宝,这是菊花。看它的花是黄色的哦!”

看到远处风车在转,爸爸总会用手指着远方,对女儿说:“宝宝,你看,那是风车哦。”

而爷爷也采取这一套方案,发现鸽子了,也会连忙大叫一声:“宝宝,天上有鸽子在飞。”……

表面上看,家长这么做是在向孩子传授知识,实际上,没等孩子自己发现,家长就急不可待地把看到的事物指出来时,却真真实实地剥夺了孩子自我探索的乐趣,也局限了孩子整体观察的能力。缘何良苦用心反倒最终陷入了教育的误区,当我们感慨这件憾事的时候,更需要有这样的自问。

高尔基曾说:“爱孩子,母鸡也会,但是教育孩子,则需要技巧。”其实,在这种时候,家长不妨等孩子对某个事物特别关注时再开口说话,当然也要注意,不要直接告诉孩子这是什么,那是什么,而是多采用问句的方式一点点地引导孩子学会观察。比如,当孩子看花的时候,你可以这样问:“宝宝,你是在看这个吗?”“上面有什么呢?”“宝宝,花是什么颜色的呢?”

总之,请父母亲记住这句话:千万别因替孩子而害了孩子,否则你将后悔不及的。

为“忙爸忙妈”支招

你可以替孩子一时,你却不能替孩子一生。

在孩子的人生路上,与其送他一双名牌鞋,不如送他一双能走路的脚。

许多事情是父母替不了的,孩子的生活,最终得由孩子自己去面对。学会放手,才能真正放心。

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聪明的父母都知道“要陪孩子成长,不要替孩子成长”这个道理。

孩子不是银行卡,父母不是ATM机

现代社会,双薪家庭不断增加,为了养家糊口不得不辛苦工作着,这样忙爸忙妈们陪伴孩子的时间就非常有限,久而久之,心中就会产生一种“愧疚感”。出于一种补偿心理,他们往往会用钱来弥补对孩子缺失的亲情,希望孩子能用钱去买自己需要的东西,减轻因缺少父母的照顾而出现的心理不平衡。

其实,忙爸忙妈的这种做法是完全不正确的,孩子不是银行卡,大人也不是ATM机,用钱来代替陪伴,这是职场爸妈在家教过程中犯下的一个极不理智的错误。

志航是一个很可爱的小男孩。他的爸爸经常出差,妈妈工作也很忙,所以,在他很小的时候,就要习惯着自己照顾自己。当身边的小朋友被爸爸妈妈接送的时候,他早已学会在脖子上挂上家门钥匙和公交卡,自己坐车上下学了。当身边的小朋友被爸爸妈妈带去游乐场玩乐的时候,他只能独自在家看电视,或是上网玩儿游戏。

其实,这些事情志航父母都看在眼里,没有太多的时间陪孩子,甚至连最起码的给孩子做顿可口饭菜的小事也做不到,一想起这些,志航爸妈就感觉非常愧疚。

为了弥补这种时间上的亏欠,志航父母在钱的方面就大方了起来。每当志航父母带儿子去购物时,常会抱着这样的心情:“这个东西不算贵,就买给孩子吧,何必因为这点钱委屈了孩子。反正家里两个人赚钱,经济上没有太大压力。”

就这样,别的孩子有什么,志航就有什么,别的孩子没有的东西,志航也是第一个会拥有。看着孩子沉浸在这份快乐中时,志航父母在这件事上更是达成了一致意见:“平常我们俩为了工作,都没有办法好好陪孩子,既然用钱可以弥补一下,终究也是件好事嘛。”

渐渐地,父母对孩子的消费行为简直到了放纵的态度,以至于后来,志航都说不出自己还有什么没吃过的东西,还有什么没玩儿过的玩具。

也许,对志航父母而言,他们找到了一种弥补自己愧疚感的好方法,不过这样的行为早已深深地影响了孩子一生的消费心理,更为严重的是,这种看似无忧无虑的生活环境就像一颗定时炸弹一样,随时都会爆发巨大的危害。

多年后一次同学聚会上,一向成熟干练、气质高雅的志航妈妈,如今却伊人憔悴,而提起儿子志航更是眼泪汪汪。她向昔日好友诉苦说:“当年我们夫妻俩工作那么拼命,就是为了能给孩子创造好的生活条件,希望他能心满意足,乖乖地上学,不让他吃苦。可是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志航升初中后,开始出现厌学情绪,学习成绩一落千丈,很多时候,常和我或他爸爸要了钱就逃课。好不容易托关系把他送进重点高中,没多久就跟我们提出想辍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