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保教知识与能力辅导用书
18101600000047

第47章 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6)

④语言简洁明了。不要写行为发起人,如“师:……幼:……”,因为这是计划,不是活动过程的现场记录。也不要把事先预想到的现场会出现的情况都写入计划,如“幼儿回答:图片上有……”,甚至有评价语“小朋友真能干!”等。因为,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向活动,活动计划只是教学活动前的预设,应留有一定的空间供幼儿在活动中生成和发展,同时教师要根据现场幼儿的情况反馈,及时地作出反应和调整。

⑤保证每个环节的有效性,求精而不要求多,如果环节过多、环节过快,则可能致使教学活动变成走过场,而每个环节儿童都只能是浅尝辄止。活动过程的环节之间一定有自身的、具有领域特性的逻辑联系,前一个环节一定是后一个环节的铺垫,后一个环节一定是前一个环节的延展或提升,切忌大杂烩,把活动设计成“拼盘”,初看热热闹闹,仔细一看,则什么都没有。

为了更好地说明幼儿园活动设计方案中的具体问题,在这里,我们来比较两个活动案例,案例1是修改前的活动设计,案例2是修改后的设计。

案例1

小班科学活动:魔术瓶

一、活动目标

1.尝试玩色,观察颜色的变化,认识不同的颜色。

2.对颜色的变化产生好奇。

二、活动准备

1.透明的塑料瓶(如矿泉水瓶等)每人一个(在瓶盖里面分别放上红、黄、蓝、绿、紫、橙等水粉颜料)。

2.贴有多种颜色标记的筐若干。

三、活动过程

1.教师变魔术,激发幼儿兴趣。

老师今天带了一个特殊的瓶子,它会让水发生变化。现在老师这里的瓶子里的水是什么颜色? 我们让它变、变、变!

水变成什么颜色了?

2.幼儿尝试操作,观察水颜色的变化,探究原因。

老师现在给你们一瓶水,你先看看是什么颜色的,摇一摇,看看水的颜色发生了什么变化?

猜一猜,是什么原因?

3.老师讲解颜色变化的秘密,引导幼儿观察两种颜色混合后水的颜色。

原来瓶盖里有颜料,两种颜色混合以后水的颜色就变了。

说说你的瓶子里的水变成了什么颜色?这种颜色是怎么变出来的?

4.幼儿再次操作,感受不同颜色混合后的变化并分类。

告诉老师原来水是什么颜色?后来变成了什么颜色?是和什么颜色混合呢?我们来分一分,把一样颜色的放在一起。

分析:颜料混合后的颜色变化是本次活动的主要内容,活动名称的定位是科学,但目标和过程却缺乏科学的属性。首先目标一没有突出领域特点,更多的是美术活动的知识点,目标二则是一个虚设的目标,因为儿童本来就对颜色的变化会好奇。其次,活动过程中先是让孩子猜,这样没有依据、没有经验的猜测是毫无意义的,科学毕竟不是魔术,不能让孩子瞎猜。而在让孩子实验的过程中,并没有更多的支持策略来引导对色彩变化的观察与比较。最后的分类环节也并不能对幼儿感知色彩变化的元素与过程有所提升。玩色是一个观察和实验相结合的科学活动,而小班幼儿本身缺少对颜料混合后色彩变化的经验,同时他们的观察一般还在感知水平,目的性比较差,因此活动的重点应放在体验和观察上,难点是颜色变化的比较,如黄和红混合变成橙色,黄和蓝混合会变成什么颜色?只有引导幼儿在体验的基础上观察、比较,才能真正获得科学探索活动的乐趣。调整后的方案如下:

案例2

小班科学活动:魔术瓶

一、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发现两种颜料颜色混合后颜色的变化,初步感知不同颜料混合后的效果。

2.能用语言描述颜色的变化过程。

二、活动准备

1.透明的塑料瓶(如矿泉水瓶等)每人一个(在瓶盖里面分别放上红、黄、蓝、绿、紫、橙等水粉颜料)。

2.每人一张白纸,各种颜色笔每人一支。

三、活动过程

1.教师演示,引导幼儿观察瓶子里水的变化。

(1)教师演示,引导幼儿观察

老师今天带了一个特殊的瓶子,它会让水发生变化。现在这个瓶子里的水是什么颜色?我们让它变、变、变!

水变成什么颜色了?

(2)教师讲解颜色变化的秘密。

原来瓶盖里有颜料,两种颜色混合以后水的颜色就变了。

(原来的水是红色,瓶盖里的颜料是蓝色,摇一摇,变成了紫色。)

2.幼儿操作,观察水颜色的变化。

老师现在给你们一瓶水,你先看看是什么颜色的,瓶盖上有标记表示瓶盖里是什么颜色的颜料,摇一摇,看看水变成了什么颜色?

3.引导幼儿讨论,用语言完整表述。

启发提问:

(1)你的水是怎么变的呢?

(2)原来是什么颜色?和什么颜色混合?变成了什么颜色?

(3)为什么原来是红颜色的,有的变成了紫色,有的变成了橙色呢?(红色怎么变出了紫色和橙色?)

4.幼儿再次操作,并图画自己的实验过程。

老师这里还有很多瓶可以变颜色的水,你们再试试看。这次我们玩过以后,请你把刚才用什么颜色混合变成了什么颜色画到纸上(教师示范图画)。

延伸:老师还准备了很多颜料在区角里,小朋友可以试试看,把你的发现告诉老师和小朋友。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幼儿园教育活动包括五大领域,五大领域的内容又有各种类型,不同类型的活动设计都有其相应的模式,这些模式虽然不是固定不变的,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种类型活动的特殊性。教师需要反复揣摩、实践和反思,才能做到进退有度、挥洒自如。

活动方案举例

案例1

大班音乐活动: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第一乐段)

一、活动目标

1.感受小提琴悠扬的琴声,感受乐曲的优美、舒缓。理解蝴蝶翩翩起舞的音乐形象。

2.随乐曲自由做蝴蝶飞舞的动作。

3.享受同伴一起听音乐,随音乐结伴游戏的快乐。

二、活动准备

1.《梁祝》录音磁带,录音机。

2.蝴蝶在花丛中飞舞的录像画面,用以配音乐。或教师用纸蝴蝶教具表演(纸蝴蝶教具:大小、色彩似真蝴蝶,用一根细金属丝作支撑。操作时,教师用手指捏住金属丝末端,不停搓动,使纸蝴蝶产生动感,像是在飞舞)。

3.小提琴一把。

三、活动过程

(一)引出课题

1.(出示提琴)谁知道这是什么乐器?听听小提琴的声音是怎样的(教师拉琴,使其发声)。

2.今天,我们一起来听一首小提琴独奏曲,名字叫《梁祝》。请小朋友仔细听,听听音乐里好像有谁,在干什么?听完后说说自己的感觉。

(二)欣赏音乐

1.完整欣赏音乐一遍,初步感受音乐的性质、内容。

启发提问:

(1)听了这首音乐心里觉得怎么样?

(2)音乐中好像有谁,在干什么?

2.结合录像或教师演示教具,再欣赏一遍。

现在请小朋友再听一遍音乐,一边听,一边看着老师表演,一边想象蝴蝶随着优美的音乐在美丽的花丛中飞舞的样子。

3.完整欣赏音乐第三遍,用身体动作表达对音乐的感受。

现在请小朋友自己找到空的地方,跟着音乐的节拍,自由地做蝴蝶飞的动作。注意做出最优美的动作,因为音乐是很美的,蝴蝶飞的动作也是很美的。

4.随音乐结伴游戏。

现在请小朋友去找一个好伙伴,自己商量扮演什么角色,蝴蝶或者是花?听到音乐起来了,“蝴蝶”就绕着“花儿”飞舞,“花儿”就做开放的动作。(一遍后,相互交换角色再表演。)

(三)随音乐做蝴蝶飞的动作出活动室,结束。

请“美丽的蝴蝶们”跟着好听的音乐,一起飞到花园里去吧!

(四)日常生活中,继续欣赏该音乐,也可欣赏其他小提琴独奏曲,如《梦幻曲》等。

案例2

小班美术活动:梧桐树叶真漂亮

一、活动目标

1.尝试用手印画的方式来表现树叶的形态,进一步感受梧桐树叶的特征。

2.初步感受梧桐树叶色彩的多样性,喜欢梧桐树。

3.学习用手掌搓揉颜料,体验颜料印染的乐趣。

二、活动准备

1.黄、绿、棕色颜料若干,小勺若干,护衣每人一件,抹布若干。

2.给展板贴上白纸,做有几棵梧桐树的轮廓。

3.梧桐树课件、背景音乐。

三、活动过程

1.教师播放“梧桐树”课件,引导幼儿欣赏梧桐树。

提问:

梧桐树是什么样的?

树叶有哪些颜色?你们看到树叶在哪里呢?

2.教师示范手印画画法。

(1)(出示梧桐树的轮廓图)这里有几棵梧桐树,可是只有树干,没有树叶,我们一起来做树叶吧。

(2)(教师示范)用小勺从小碗里盛出一些颜料,再把两只手合起来搓一搓,揉一揉,手掌和手指上都要有颜色,然后在纸上印一印。

3.幼儿作画。

现在请小朋友在梧桐树的树枝上印树叶,颜料少一些,一小勺就可以;如果想换颜料,可以用抹布把手掌中的颜料擦掉。想一想,你可以把小树叶印在哪里?

(1)尝试体验

(2)一阵大风吹过,梧桐树叶会怎么样呢?

(3)幼儿再次印树叶:有的飘在天空中,有的飘在半空中,还有的飘落到地面上。

4.欣赏作品,树叶游戏,结束。

现在请小朋友们一起来欣赏印满树叶的梧桐树。老师是大树,小朋友们做树叶,听音乐我们来做树叶的动作。

树叶慢慢飘下来,它们要休息了。

练习与思考

一、设计题

1.请根据《路上的车》设计一则大班教育活动方案,领域自定。

2.设计中班美术活动《打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