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保教知识与能力辅导用书
18101600000016

第16章 学前儿童的发展(12)

幼儿期是儿童个性开始形成的时期,是因为这时期个性的各种心理结构成分开始发展,特别是性格、能力等个性心理特征和自我意识已经初步发展起来,同时,各种心理活动不仅已经结合成为整体,而且表现出明显的、稳定的倾向性,形成个人的独特性。每个儿童在各个不同场合、情境,对不同的事件,都倾向于以一种自身独有的方式去反应,表现出自己所特有的态度和行为方式。

在幼儿期,儿童个性只能是形成的开始,或是个性初具雏形。直到成熟年龄(18岁左右),个性才基本定型,而且在个性定型以后,还可能发生变化。

三、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

(一)自我意识的概念

自我意识指个体对自己所作所为的看法和态度,包括对自己存在以及自己对周围的人或物关系的意识。自我意识有两个基本特征:分离感和稳定的同一感。

分离感即能认识到自己不同于他人,是心理上的独立。同一感则是指对自己的认识是稳定而一致的,即认识到自己的持续存在。

幼儿期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要体现在自我评价、自我体验及自我控制三个方面。自我评价就是一个人在对自己认识的基础上对自己的评价。自我体验是一个人通过自我的评价和活动产生的一种情感上的状态,如自尊心、自信心、羞愧感等。自我控制反映的是一个人对自己行为的调节、控制能力,包括独立性、坚持性和自制力等。

(二)学前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阶段和特点

1.自我感觉的发展(1岁前)

儿童由1岁前不能把自己作为一个主体同周围的客体区分开到知道手脚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是自我意识的最初级形式,即自我感觉阶段。

2.自我认识的发展(1—2岁)

孩子会叫妈妈已经把自己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来看待了。“点红实验”告诉我们,脸上被点了一颗红点的儿童中,15个月以后的儿童会对着镜子去抠红点,而之前的儿童没有这种行为,说明他已开始知道自己的形象,这是儿童自我认识发展的重要标志。

3.自我意识的萌芽(2—3岁)

自我意识的真正出现是和儿童言语的发展相联系的,掌握代名词“我”是自我意识萌芽的最重要标志,准确使用“我”来表达愿望时,这标志着儿童的自我意识产生。

4.自我意识各方面的发展(3岁后)

在知道自己是独立个体的基础上,逐渐开始了简单的对自己的评价。进入幼儿期,孩子的自我评价逐渐发展起来,同时,自我体验、自我控制已开始发展。

(三)幼儿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控制的发展

幼儿期自我意识各方面的发展有个基本的规律,即3—4岁期间,儿童自我评价发展迅速;4—5岁期间儿童的自我控制发展迅速,而自我体验的发展相对较平稳,趋于渐变状态。

1.自我评价发展的趋势

(1)从依从性的评价发展到自己独立评价。幼儿最初的评价来源于他人,如3岁儿童在回答自己是好孩子的原因时说:“妈妈说我是好孩子”或“老师说我是好孩子”。而大班幼儿已经有了自己独立的评价,如“我吃饭很快”或“我不和别人打架”等。幼儿对成人对他的评价逐渐持有批判的态度。如果成人对他的评价不符合他的实际情况,儿童会提出疑问或申辩,甚至表示反感。

(2)从对个别方面的评价发展到对多方面的评价。幼儿早期的自我评价一般比较笼统,较多只从某个方面或局部对自己进行评价,以后逐渐向比较具体、细致的方向发展,作出比较全面的评价。儿童的自我评价表现出多面性,如“我是好孩子,客人来了我主动问好,我上课发言好,帮老师……”等。

(3)从对外部行为的评价向对内心品质的评价过渡。在行为评价上,较小年龄儿童主要是对外部行为作评价,如说“我是男孩”“我很乖”等还不能深入到内在品质的评价。到中大班幼儿的自我评价涉及一些内在品质,但不属于真正的对内在品质的评价。如一个6岁幼儿说自己是好孩子,因为“我不撒谎,上课坐得好,我不欺负小朋友”。

(4)从具有强烈情绪色彩的评价发展到根据简单的行为规则的理智评价。幼儿往往不从具体事实出发,而从情绪出发进行自我评价。如当问孩子谁画的画漂亮时,绝大多数孩子都会说自己的好,而事实并非如此。幼儿对美工作品作比较评价时,当幼儿知道是老师的作品时,即便作品质量比自己的差,幼儿总是评价老师的好。到了4岁左右,孩子开始能够初步运用一定的行为规则评价自己和他人行为的好坏。

2.幼儿自我体验的发展

(1)从初步的内心体验发展到较强烈的内心体验。

(2)从受暗示性的体验发展到独立的体验。

3.幼儿自我控制的发展

(1)从主要受他人控制发展到自己控制。

(2)从不会自我控制发展到使用控制策略。

(3)儿童自我控制的发展受父母控制特征的影响。

四、气质

(一)气质概念

气质是指一个人所特有的、主要是生物决定的、相对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平衡性、灵活性和指向性。与其他个性心理特征相比,气质和人的解剖生理特点具有最直接的联系,具有较突出的生物性。儿童生来就具有个人最初的气质特点,同时,气质与其他个性特征相比,具有更大的稳定性。

气质具有相对稳定性,但环境、教育等因素也会使气质发生一定的变化。幼儿期气质特点中兴奋性普遍增长。在生活环境的约束下,有时会出现“气质的掩蔽现象”,即儿童表现出来的气质特点并不是本身的气质的特征。成人要根据儿童个体的表现及与环境的适应程度等方面加以甄别。

(二)气质分类

1.传统气质类型分类

传统上根据神经类型活动的强度、平衡性及灵活性的不同,在日常生活中,一般将人的气质划分为四种类型: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及抑郁质。

胆汁质:精力旺盛,表里如一,刚强,易感情用事。

多血质:反应迅速,有朝气,活泼好动,动作敏捷,情绪不稳定,粗枝大叶。

粘液质:稳重有余而灵活性不足,踏实但有些死板,沉着冷静但缺乏生气。

抑郁质:敏锐,稳重,多愁善感,怯懦,孤独,行动缓慢。

2.托马斯—切斯气质分类

托马斯、切斯根据活动水平、生理机能的规律性、反应强度、反应阈限等9个维度对从出生到3岁前儿童的气质类型进行划分,划分为三种类型:

容易型:大多儿童属于这一类,约占75%。这类婴儿吃、喝、睡、大小便等生理机能活动有规律,节奏明显,容易适应新环境,也容易接受新事物和不熟悉的人。他们情绪一般积极、愉快,对成人的交流行为反应适度。由于他们生活规律、情绪愉快,且对成人的抚养活动提供大量的积极反馈(强化),因而容易受到成人最大的关怀和喜爱。

困难型:这类孩子约占10%。他们时常大声哭闹、烦躁易怒、爱发脾气、不易安抚。在饮食、睡眠等生理机能活动方面缺乏规律性,对新食物、新事物、新环境接受很慢,需要很长的时间去适应新的安排和活动,对环境的改变难以适应。他们情绪总是不好,在游戏中也不愉快。成人需要费很大力气才能使他们接受抚爱,很难得到他们的正面反馈。

迟缓型:这一类孩子约占15%。他们的活动水平很低,行为反应强度很弱,情绪总是消极而不甚愉快,但也不像困难型婴儿那样总是大声哭闹,而是常常安静地退缩、畏缩、情绪低落,逃避新刺激、新事物,对外界环境、新事物、生活变化适应缓慢。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他们会对新刺激缓慢地发生兴趣,在新情境中能逐渐活跃起来。

(三)气质对儿童心理活动和行为发展的意义

1.气质对智力有影响,气质对性格有影响

气质不能影响儿童智力发展水平,但影响智力活动的方式。例如多血质幼儿的智力活动速度一般比粘液质儿童的速度要快而更灵活些。

性格发展中往往受个体气质特点的影响,如抑郁质的儿童更容易养成谨慎、踏实的性格特点。而胆汁质的儿童则更容易养成坚强、情绪表达激烈的性格特点。

2.儿童气质影响父母的教养方式,从而影响儿童的个性发展

有研究发现,儿童的气质类型对父母亲的教养方式有较大影响。母亲对待不同类型的孩子的行为方式是不同的。其中,孩子的适应性强、乐观开朗、注意持久,其母亲的民主性表现突出,最有利于孩子的发展。而影响母亲教养方式的消极气质因素包括:较高反应强度(如平时大哭大闹)、高活动水平(如爱动、淘气)、适应性差及注意力不集中等。可见,儿童自身的气质类型,通过父母亲教养方式而间接影响自身的发展。因此,父母和教师平时要注意孩子的气质特点,同时,还要避免儿童气质中的消极因素对自己教育方式的影响。

3.对不同气质特点的儿童,可以有针对性地培养

了解了孩子的气质特点,可以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发扬其气质中的长处,培养良好性格,同时,防止不良品质的产生。

对胆汁质的孩子:培养勇于进取、豪放的品质,防止任性、粗暴。

对多血质的孩子:培养热情开朗的性格及稳定的兴趣,防止粗枝大叶、虎头蛇尾。

对粘液质的孩子:培养积极探索精神及踏实、认真的特点,防止墨守成规、谨小慎微。

对抑郁质的孩子:培养机智、敏锐和自信心,防止疑虑、孤独。

五、性格

(一)性格的基本概念

1.概念

性格是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惯常的行为方式中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稳定的态度和惯常的行为方式是统一的。人对现实的态度决定其行为方式,而惯常的行为方式又体现着人对现实的态度。

2.结构

人的性格是非常复杂的,它是由各种各样的性格特征有机结合组成的统一体。具体包括性格的态度特征、性格的意志特征、性格的情绪特征和性格的理智特征。

性格的态度特征表现在人对现实态度方面的特点。包括①对社会、集体和他人的态度(集体主义、同情心、诚实、正直等);②对工作和学习的态度(勤劳、有责任心、认真、创新性等);③对自己的态度(谦虚、自信等)。

性格的意志特征表现在人自觉调节自己行为方面的特点。由以下四方面组成:①对行为目的的明确程度(冲动性、独立性、纪律性等);②对行为的自觉控制水平(主动性、自制力等);③在长期工作中表现出来的特征(恒心、坚韧性、顽固性等);④在紧急或困难情况下表现出来的特征(勇敢、果断、镇定、顽强等)。

性格的情绪特征表现在人受情绪影响的程度和情绪受意志控制的程度。包括:①情绪的强度(是否易受感染及反应强度);②情绪的稳定性(波动与否);③情绪的持久性(持续时间长短);④主动心境(愉快与否)。

性格的理智特征也指个体的认知风格。分别表现在四个方面:①感知(观察的主动性、目的性、快速性及精确性);②想象(想象的主动性和大胆性);③记忆(记忆的主动性和自信程度);④思维。

(二)学前儿童性格的发展

1.婴儿期

婴儿期是个性的萌芽期,在气质特点的基础上,在于周围环境的互动模式中,儿童表现出了最初的性格差异。主要表现在合群性、独立性、自制力、活动性等几个方面。

2.幼儿期

在原有性格差异的基础上,幼儿性格差异更加明显,并越来越趋向于稳定。但总的说来,幼儿的性格发展相对于小学和中学的儿童更具有明显的受情境制约的特点,家庭教育、幼儿园教育对孩子的性格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同时,幼儿的性格具有很大的可塑性,行为容易得到改造。

在儿童性格差异日益明显的同时,幼儿性格的年龄特征也越来越明显,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活泼好动。活泼好动是幼儿的天性,也是幼儿期儿童性格的最明显特征之一,不论是何种类型的幼儿都有此共性。

(2)好模仿。幼儿喜欢模仿,看什么学什么,这一方面是本能,另一方面与儿童能力水平有关,通过自觉与不自觉的模仿,儿童习得了大量的人类心理特质。模仿性强是幼儿期的典型特点,小班幼儿表现尤为突出。

(3)好奇好问。幼儿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主要表现在探索行为和好奇好问,这与他们知识经验贫乏有关。好问,是幼儿好奇心的一种突出表现。

(4)喜欢交往。儿童进入幼儿期后,在行为方面最明显的特征之一是喜欢和同龄或年龄相近的小伙伴交往。

(5)好冲动。幼儿性格在情绪方面的表现就是情绪容易变化,自制力不强。思想比较外露,喜形于色。应该注意到的是幼儿的性格虽有共同性,每个个体又是不同的。教师应认识到每个儿童的差异,因材施教。

六、能力

(一)能力的概念及类型

1.概念

能力是指个体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能力通过人的活动体现出来;反过来,能力又是成果完成活动的条件,能力高低直接影响活动的效率;而且,完成一种活动往往需要多种能力的组合。

2.类型

(1)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一般能力指大多数活动所共同需要的能力。一般能力以抽象概括能力为核心。特殊能力指为某项专门活动所必需的能力,又称专门能力。它只在特殊领域内发挥作用,是完成有关活动不可缺少的能力。

(2)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模仿能力是指仿效他人的举止行为而引起的与之相类似活动的能力。创造能力是指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如科学发现、文学创作等,这些更需要创造能力的参与。创造能力是在模仿能力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