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广播电视新闻评论(高等院校影视传媒书系)
18100700000007

第7章 广播电视新闻评论的传播渠道(1)

第一节 大众媒介的新传播时代

一、广播的传输方式

广播的传输方式即广播信息的传送形式。根据信息传送方式的不同,广播可以分为两大类:无线广播和有线广播。

(一)无线广播

无线广播即通过无线电波传送广播节目信息的传输方式。由于利用了无线发射的方式来传输音频信号,无线广播无须立杆架线,覆盖范围较广,性能稳定,扩容性强,音质清晰,从根本上解决了传统的有线广播布线困难、安装复杂、覆盖范围有限、扩容性差、音质模糊等问题。

要实现无线广播,首先要将声音信息转变为音频信号,其频率范围为16~20千赫。然后用音频信号去调制作为载体的载波信号,通过发射天线将调制后的信号形成无线电波辐射出去。载波的频率必须数倍于音频,称为射频。在同一地区内,各电台或各套广播节目都有指定的载波频率(如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第一套节目中波段为693千赫),听众根据载波频率的不同来选择自己需要的节目。

无线广播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可以分为多种类型。

1.调幅广播和调频广播

按照调制方式的不同,广播可以分为调幅广播和调频广播两种。

调幅广播( AM)即采用调幅调制方式的广播。使载波振幅按照调制信号改变的调制方式称为调幅,经过调幅的电波就是调幅波。它保持着高频载波的频率特性,载波的振幅随音频信号而变化。20世纪初的无线广播都是调幅广播,其优点是接收机比较简单,在服务区域内都能收到稳定的电波,无论是在山高谷深的地区还是在高楼林立的城市,都不会因多径反射而产生信号失真的现象。但缺点是射频频率低,容易受到雷电等自然噪声和人工噪声的干扰,并且不易消除。

调频广播( FM)即采用调频调制方式的广播。使载波的频率按照调制信号改变的调制方式称为调频,经过调频的电波就是调频波。20世纪40年代以来,调频广播得到迅速发展。与调幅广播相比,调频广播具有噪声小、声音的保真度高、音质好、抗干扰能力强等优点,特别适合于播送高保真度的音乐和语音广播节目。调频广播还可以把原声场中所感受的空间印象(即立体感)如实地传送给听众,以增加广播节目的感染力,因此目前的立体声广播一般都采用调频方式广播。当然,由于调频波系统的频带宽度比振幅调制宽得多,调频广播也不可避免地表现出传输距离短、有效性差等缺点。

2.长波广播、中波广播和短波广播

无线电波是一种电磁波,其频率越高,波长越短。因此,按照电波频率的高低不同,广播可以分为长波广播、中波广播、短波广播和米波广播等。

长波广播( LW)即使用频率为150~285千赫的无线电波进行的广播,其波长为2 000~1 050米,故称为长波。长波在我国没有用以广播业务,仅用作无线电通讯和导航业务。

中波广播( MW)即使用频率为300~3 000千赫的无线电波所进行的广播,其波长为1 000~100米。目前,我国采用的是1979年世界无线电行政大会的规定,中波广播的实际频段范围是526.5~605.5千赫,其波长为570~187米。中波广播均采用调幅方式,既可以利用沿着地球表面传播的地波进行传播,也可以依靠高空电离层反射的天波进行传播。由于无线电波碰到导体时会出现一部分电波被吸收、电波能量变弱的现象,白天以地波形式传播的中波因受到大地表面介质的吸收而传播不远,以天波形式传播的中波也因密度增大的电离层的强烈吸引而难以返回地面,于是就造成白天难以收到远处的中波电台。夜间,大气不再受阳光照射,电离层密度减小,导电性能变差,对电波的吸收作用也大大减弱,这时中波就可以通过天波的途径,传播到较远的地方,因此夜间能收到的中波电台明显增多。

短波广播(SW)即使用频率为2.3~26.1兆赫的无线电波所进行的广播,其波长为130 .43~11 .5米。传统的短波广播均采用调幅方式。由于短波广播频段范围内的地波衰减很大,不能形成有效的服务区,而该频段的电波在大气的电离层可以形成较稳定的反射,因此短波广播主要以天波形式传播为主。短波广播信号经电离层反射后,可以传播到几百甚至几千公里之外,故而可以用作国际间的广播或对边远地区的广播和节目传送。基于这一特点,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利用短波来进行全球范围内的广播。但由于高空电离层随时间、昼夜、季节而变化,这也使得短波广播的可靠性和稳定性较差,收听到的声音忽大忽小、时高时低。

超短波广播( USW)也称高频( VHF)波广播、米波广播,即使用频率为87~108兆赫的无线电波所进行的广播。我国的超短波广播均采用调频方式。超短波在传输特性上与短波有很大差别。由于频率很高,波长很短,绕射能力很弱,地面上的一般障碍物都对其有较大影响,加之地表对超短波的吸收很强,超短波广播一般不适于地波形式传播。同时,由于其能够直接穿透外层空间,高空电离层无法进行反射,超短波也不适于天波形式传播。因此,超短波主要依靠空间直射波进行传播,其传播距离最短,仅为直线视线距离。超短波的波长较短,所以收发天线尺寸可以较小。在短距离通信时,只需要配备很小的通信设备,因此超短波广泛应用于移动通信方式。与中波广播相比,超短波的优点是抗干扰性能较强,音质优美,最适于立体声广播。为了扩大超短波的服务范围,需要增加发射天线的高度,或者把发射台建在高山上。如果接收点超过视距,就必须依靠微波中继站进行转发。

(二)有线广播

有线广播是利用金属导线或光导纤维所组成的有线传输分配网络,将广播节目信号直接传送给用户接收设备的区域性广播传输方式。其传播通道可以利用专用的传输分配网络,也可利用电信传输网络和低压电力传输网络。

我国是世界上有线广播最发达的国家之一。早在1946年,我国就开始在部分地区调适安装有线广播。至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已全面形成了以县广播台(站)为中心,以乡(镇)广播站为基础,连接千村万户的农村有线广播网。

与传统的无线广播相比,有线广播使用有线光缆传输广播信号,从根本上克服了无线信号传输受覆盖区域、信号发射、障碍物干扰等因素影响音质不稳定的缺点,具有抗干扰能力强,可有效控制接收范围,传输频带宽,能构成双向传输系统等优点,具有独特的优势。因此,有线广播可以与无线广播互相补充,共同组成完整的广播传播网。

二、电视的传输方式

电视传输方式即电视信息的传送形式。根据信息传送方式的不同,电视可以分为三大类:无线电视、有线电视和卫星电视。

(一)无线电视

无线电视也称地面电视,是通过无线电波传输电视节目信息的传输方式。电视台通过讯号发射站和电视塔等设施,在大气层以无线电波方式发射讯号,观众不用连接有线电视接收线,只需要在房屋顶上装载天线接收讯号,就可以免费收看电视节目。在早期没有人造卫星的时代,世界各国的电视台大多以这种方式播放节目。尤其在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相当数量的低收入观众因可以免费收看无线电视而对其特别青睐,无线电视也因此成为这些国家或地区最广泛的电视节目传输方式。

早期无线电视所接收到的信号为模拟信号(模拟电视),而模拟信号容易受到天气及地形环境的影响,产生折射或反射的现象,因此会导致电视信号不稳定,电视画面产生雪花、残影等异常现象。普通用户只能通过调整天线的方向,或是改用具有梳形滤波器的电视机,来稍微改善电视画面质量。

近年来,许多国家和地区纷纷改用数字信号来传送电视节目,无线电视的接收与画面质量均有大幅度改善。但这仍然无法从根本上改变无线电视覆盖面相对较小、频道数量有限的缺陷。

在我国,由于传送效果与经济效益均不佳,无线电视在城镇和市区基本上已经被淘汰,改由有线电视替代。但在乡村及偏远地区,因有线电视工程施工困难,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仍主要依靠无线电波来传送电视节目信号,以确保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本省与本市的综合频道这三个频道的电视节目信号能够全面覆盖本地区。近年来,随着我国“村村通”工程的大力实施,这些地区的电视覆盖率明显提高,电视的收视质量也有了明显改善,无线电视信号已经变为填补缝隙的手段。

(二)有线电视

有线电视又称电缆电视,是利用金属导线或光导纤维所组成的有线传输分配网络,将电视节目信号直接传送给用户接收设备的区域性电视传输方式。

有线电视首先出现于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最初的系统是用在公寓大厦的共享天线电视。后来随着大功率宽频放大器技术的发展,出现了传输范围包括一个城市的电缆电视系统。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由于同步通信卫星的使用,全球许多国家的地区性有线电视传输网络已经逐渐发展成为全国性的有线电视传输网络,成为与无线电视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重要的电视传输系统。

我国的有线电视起步比较晚。1974 年,原中央广播事业局设计院等单位在北京饭店安装我国第一个共用天线电视系统,标志着我国有线电视的诞生。20 世纪80年代中期,少数企事业单位和中心城市开始以电缆方式建设企业或城域有线电视网络,但规模和范围都相对有限,传输的电视节目一般在10 套左右。1990年11月,国务院颁布实施《有线电视管理暂行办法》,这标志着我国有线电视进入了高速、规范、法制化的发展轨道。全国各大中城市开始广泛铺设电缆,短短十几年的时间就已经发展到相当普及和十分庞大的规模,发展速度惊人。据粗略统计,截止2010年底,经国家广电总局批准的有线电视台有1 300 多家,有线电视网络长度超过400万公里,有线电视家庭用户数超过1 .75亿户,占全球家庭用户数量的三分之一,规模居世界首位。

由于借助电缆和光缆进行电视信号的传输,有线电视与传统的无线电视相比,最大的优点就在于电视信号稳定,画面质量较高,频道资源利用充分,可以同时传送几十套电视节目供用户选择。尤其是随着数字信号压缩技术的进步,有线数字电视比原来的模拟电视更是显示出诸多优点:高清晰度的电视画面,优质逼真的音响效果,丰富多彩的节目内容,方便快捷的节目指南,电视观众的选择更加灵活自由。

(三)卫星电视

卫星电视是利用人造卫星来传送电视节目的传输方式。卫星电视的传输过程一般是,电视台通过卫星地面基站发射经过数字编码压缩的电视微波信号,由设置在赤道上空的地球同步卫星进行远距离接收,然后再把这些微波信号转发到地球上的指定区域,最终用户使用卫星天线将接收的信号通过解码器解码后,输出到电视终端以供收看。

卫星数字电视是近几年随着数字信号压缩技术的进步而迅速发展起来的。采用传统的模拟电视技术,电视图像的每行和每帧都要传送,即使行与行之间,以及帧与帧之间的变化相对较小。而数字电视技术传送的则是相邻的行与行、帧与帧之间的差别,然后把原来的电视图像完整地恢复出来。因此,与传统的模拟电视相比,数字电视的画面质量和音响效果都有较大程度的提升。同时,采用数字信号压缩技术后,通过卫星传送的电视节目比过去采用模拟技术传送的节目数量有了显著增加。一颗卫星上一般有20个转发器,每个转发器只能转播一个模拟频道,但却能同时转播6~8个数字频道,有效地提高了频道资源的利用率。所以,使用模拟电视技术,用户只能收看到几十个频道,而使用卫星数字电视技术,用户就可以收看到数百套电视节目。不仅如此,数字信号压缩技术还可以对电视节目信号进行加密处理,极大地保证了电视节目传输的安全。

在全世界范围内,卫星数字电视革命是1994年从美国的Direct TV公司开始的。它在全北美播出175个频道,首次使用DTH方式,将数字电视信号直接传送到用户终端,普通家庭只要使用较小的碟形天线就可以接收。在开播当年,用户数量已经超过80万户。到第二年,用户数量已经超过150万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