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广播电视新闻评论(高等院校影视传媒书系)
18100700000062

第62章 广播电视新闻评论评析(10)

(王岳川)我是比较悲观的乐观主义者。怎么说呢?我曾经想过这个问题。我去过云南的丽江,那么多老外跑到云南丽江去看什么呢?难道是去看比纽约更豪华的大厦吗?去过比巴黎更美好的夜生活吗?去吃比东京更好吃的日本料理吗?不是。他们去发现一种人类丢失的精神。曾经有一个美国人看见一个老太太从早晨开始在那晒太阳,他就不理解。他说我们每天的时间非常忙碌,你那么闲悠悠地生活,有意义吗?为什么不可以快点呢?老太太没有什么文化,就说,小伙子别着急呀,前面就是坟墓啊,慢慢走啊!这说明什么呢,一种生存的法则,一种生存的智慧,它是不一样的。很多时候我们学会了很多生活的技巧和法则,丢掉了生存的智慧。也许东方不能够为这个世界的竞争、抉择提供更多的生产力和机件,也许东方不能够为整个世界弱肉强食提供一种基本的伦理价值,但是它在21世纪的崛起,可以促进人类的思考,就是说汉字文化圈的崛起是必然的。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当我们的经济,我们的GDP已经相当高的时候,如果经济、科技进一步发达,我想提出的问题是,当我们中国已经非常强盛的时候,我们的文化还剩什么呢?如果说我们今天所有的文化都是“拿来”的,那个时候我们才发现,我们的“输出”是一手硬、一手软。从这个角度看,我为什么叫作带有更悲情的、更悲观的乐观主义者呢?它包括两点:第一是中国人的文化自觉。这个文化自觉要铁面无私地批判我们过去腐朽没落的东西,不能够“红肿之处艳若桃李”,绝对不可以。同时,也要提倡对西方强势文化的文化透视能力。就是说要像美国青年人听了老太太的话一样突然大悟,当头棒喝,打破西方的那种单一的、线性的文明观。

人类发展有两条线,我称之为“十字架”。一条叫作横轴:过去、现在、未来,换成今天的概念叫作“前代”和“现代”“后现代”。因此,“追新”“逐后”变成今天每个现代人的努力和方向,所以拼命地努力努力,这叫作“超越”,包括赶超英美,都是这种思路。但是要注意到人类还有一个纵轴,纵轴的最下端叫作“功利境界”,中间叫作“艺术境界”,最高叫作“天地境界”。如果一个人终其一生只知道是从过去到现代到后现代,那一个人可能是走遍了天涯海角,他都不知道什么叫幸福,什么叫感动,什么叫心醉。相反,得到一种超越功利境界的艺术境界,超越艺术境界的天地境界,我们就知道今天的美女作家没有超过李清照,也没有超过屈原。艺术不是说新的就是好,而是好就是好。[49]

从上面的对话,我们可以看出,王岳川教授倡导的“发现东方”,是以中国人作为发现的主体,用一种文化自觉的意识对中国文化的传统进行批判的同时,对西方文化进行理性吸收,并在此基础上向西方输出中国文化中优秀的文化理念。同时,参与到全球文化交流与互动的过程中,占据跨文化传播的主导权。与此同时,王岳川对人类发展的横轴和纵轴的分析,某种程度上是在建议电视机前的观众,只有超越功利境界达到艺术境界,甚至天地境界的人生才能感受到幸福,也就是他讲到的故事———忙碌的美国人被丽江晒太阳的老太太“当头一棒”的“彻悟”:人生的价值除了物质层面的追逐以外,还要有生命意义和生命智慧的思考。

对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的文化问题的关照,我们还可以看中央电视台《新闻1+1》2012年11月2日播出的《同“肝”共苦的爱情》,节目讲述了两个关于爱情的故事。故事之一是一对离婚的夫妇,妻子离婚两个月后,得知丈夫肝硬化中晚期,并伴有新生小肝癌,需要尽快进行肝脏移植,就毅然复婚并捐出自己的肝,挽救了丈夫的生命。故事之二是“爱情天梯”的女主人公徐朝清去世。1956年8月,19岁的重庆江津区中山古镇高滩村村民刘国江,与比他大10岁的寡妇徐朝清相爱。为躲避闲言碎语,刘国江带着徐朝清私奔进海拔1 500米的深山老林。为了能让妻子和孩子方便走出大山,刘国江一辈子都忙着在悬崖峭壁上凿石梯通向外界,直到2007 年其去世前,已凿出6 000多级“爱情天梯”。通过对这两个故事的讲述,评论员白岩松在节目的最后,针对社会普遍流行的对爱情和婚姻家庭的失望,提出了他的看法:“专栏作家魏英杰写了一句话很有意思,‘在一个小三上位,商学院成婚介所的年头,那些私守一生、相依为命的故事更让人感到温馨’。这可能就是今天接连两个爱情的故事,让我们觉得可以相信爱情的一个重要的理由和社会背景吧,但是其实这一切都不重要。我特别想说的是这样的一段话,千万不要因为别人的分手或者离婚,你就打算不相信爱情了,其实,那跟你有什么关系吗?如果你把握住自己的眼前,真正地去爱你正在爱的人,那么你就完全可以相信爱情,并且给更多人信心。”[50]节目播出之后,很多网友纷纷留言,“我再一次相信爱情了”,很好地说明了广播电视文化新闻评论在个人日常生活中的文化思考中的引导作用。作为中国目前知名的电视新闻评论员,白岩松对电视新闻评论员的评论风格提出过看法:“这不是英雄的时代而是平民的时代;这不是喜欢表演的时代,而是喜欢自然的时代;不是故事的时代,而是讲述的时代。”[51]所以,关注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用一种自然的、朴素的视角,去思考并提出能够提升普通人的文化素养的文化品味是我们评析具体评论作品的重要指标。

第六节 广播电视体育新闻评论评析

一、体育新闻的定义

从新闻事业的发展历史来看,体育新闻是伴随着大众化的报纸产生而发展的, 1883年,美国报业大亨约瑟夫· 普利策买进著名的纽约《世界报》后,为了提高报纸的发行量而增加体育新闻的内容,获得读者的认可,从而推动了体育新闻的发展。当时的体育新闻,主要是对美国的体育比赛进行预测,并提供最新的赛事报道。从信息论的角度来看,信息是减少不确定性的东西,而体育新闻在赛事报道中要求有专业预测和评论,这些预测和评论都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受众对于赛事的不确定性。综合来看,体育新闻就是新近发生的或正在发生的体育事实的报道,其中也包括一定数量的对体育赛事的预测和评论。[52]

基于对体育新闻定义的理解,我们来看广播电视体育新闻评论的定义。广播电视体育新闻评论就是评论员综合运用声音、画面等手段,对体育领域中以及体育领域相关的最新变动的事实,尤其是针对新近发生或正在发生的重大体育比赛、体育界关注的热点问题等向一定范围的广大受众作出分析并发表意见、表明态度。[53]实际上,体育新闻报道中对体育赛事的预测,也是一种评论,换句话说,体育新闻报道与其他新闻报道的区别就在于,体育新闻报道是一种“报道体育事实+体育赛事评论”的报道模式,所以,广播电视体育新闻评论主要有三种呈现方式:一是在体育报道中对赛事的预测和评价;二是在体育赛事的转播过程中的评述;三是体育赛事过后的述评。

二、我国广播电视体育新闻评论的发展

1955年4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开设了体育专题节目《体育谈话》,1958年改名为《体育运动》节目。1956 年,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开办了《体育爱好者》专题节目。1958年底中央电视台《体育爱好者》节目开始不定期播出,1960年1月,该节目成为中央电视台的固定体育节目,每周二、五播出。体育比赛的转播也是广播电视体育新闻评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第一次电视体育实况转播是在1958年6月,中央电视台转播了“八一”男女篮球队对北京男女篮球队的表演赛。因为技术设备的原因,当时电台和电视台合用一个呼号,人员也是合在一起工作的,所以,同一个体育解说员为电台的听众解说比赛的同时,还要为电视机前的观众分析赛程。[54]

20世纪80年代,中国人在竞技体育比赛中的获胜(如中国女排的五连冠)契合了民族振兴、国家强盛的国人心理,推动了中国专业体育频道的产生和发展。1980年、1982年,中央电视台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先后成立了体育部。进入21世纪,尤其是随着足球世界杯和奥运会的转播,广播电视体育专业频道迎来了新的发展期。2002年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推出了全国第一家专业体育电台———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体育广播。2004年后,上海和广东等地也相继推出了专业的体育广播频率。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则是在1995年1月1日正式开播,广东、上海等地也推出了专业的电视体育频道。[55]

体育评论员是广播电视体育新闻评论的主体,我国的广播电视体育新闻评论员的发展可分为三个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中期,代表人物是宋世雄。美国奥林匹克运动委员会主席勒罗伊· 沃克尔曾经这样评价:“在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国家,宋世雄先生为把体育节目带给这里的男人、女人和儿童做出了贡献。36年中,他是中国人民的眼和耳;他是世界上最受人尊敬的国际广播电视体育节目主持人之一。”[56]沃克尔把宋世雄比喻为中国人民的眼睛和耳朵,从一个侧面说明当时体育信息的传播渠道主要是广播,宋世雄更多承担的是体育解说员的任务。20世纪80年中期到90年代中期,代表人物是韩乔生和孙正平。这个时期是处于体育赛事实况转播的发展阶段,观众不再是“听”比赛,而是“看”比赛,要求体育解说员向体育评论员转变。20世纪90年代末期到现在,广播电视体育评论进入专业化评论的发展阶段,国内比较知名的体育评论员有梁宏达、黄健翔、张斌、刘建宏、唐蒙等。[57]

三、广播电视体育新闻评论评析

体育是健康与美的结合,挑战征服、公平竞争、团结协作是体育运动的价值标准,参与或观看体育比赛,帮助人们更好地建构个人价值,引导人们更好地理解权利、自由和尊严,从而收获乐观、自信和友爱。广播电视体育新闻通过声音和图像的传播,可以再现,甚至是直播体育比赛,营造一种观看者与体育事实“直接且亲密”的关系,充分调动了受众的感觉器官,并在很大程度上控制着他们的情感,因此广播电视体育新闻的特点有娱乐性、情感性、象征性、规定性和文学性等特征。[58]广播电视体育新闻评论往往是伴随着体育新闻事实的发生而进行的评述,所以,娱乐性、情感性、象征性和文学性等特征同样存在。但是评论的要求是科学分析和理性判断,评论的目的是给予受众对具体的体育新闻事实的正向引导和认识,所以在情感性和理性、文学性和专业性方面,广播电视体育新闻评论员需要找到适度表达的方式和合理平衡的技巧。

(一)情感性与理性的把握

广播电视体育新闻评论的一种存在方式是在比赛过程中,对比赛相关信息的旁征博引,穿插比赛队员的背景情况、比赛双方技能技术的介绍等方面的分析和评价,再借助声音和画面,诉诸观看者的听觉、视觉、触觉、嗅觉,甚至包括观看者的思维系统,从而充分调动起观看者的情感,打动他们的心灵,让他们跟随评论员为成功而喜悦,为失败而悲伤。所以说,广播电视体育新闻评论是一种极具情感性的评论方式。譬如,黄健翔在在2006年北京时间6月27日凌晨,意大利队在2006年德国世界杯八分之一决赛中对阵澳大利亚队比赛时的一段带有着强烈情感色彩的解说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

案例

《黄健翔2006年德国世界杯八分之一决赛的激情解说》

“点球!点球!点球!格罗索立功啦!不要给澳大利亚人任何的机会!伟大的意大利的左后卫,他继承了意大利的光荣的传统!法切蒂、卡布里尼、马尔蒂尼在这一刻灵魂附体!格罗索一个人,他代表了意大利悠久的光荣传统!在这一刻,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不是一个人!……托蒂!托蒂面对这个点球。他面对的是全世界的意大利球迷的目光和期待!……球进啦!比赛结束啦!意大利队获得了胜利!淘汰了澳大利亚队!他们没有再一次倒在希丁克的球队面前!伟大的意大利!伟大的意大利的左后卫!马尔蒂尼今天生日快乐!意大利万岁!”

“伟大的意大利,意大利人的期望,这个点球是一个绝对理论上的决杀。绝对的死角,意大利队进入了八强!这个胜利属于意大利,属于卡纳瓦罗,属于布冯,属于马尔蒂尼,属于所有热爱意大利足球的人!”

“澳大利亚队也许会后悔的,希丁克在下半时他们多一人的情况下打得太保守、太沉稳了,他失去了自己在小组赛的那种勇气,面对意大利悠久的历史,他失去了他在小组赛中那种猛扑猛打的作风,他终于自食其果。澳大利亚队该回家了,也许他们不用回遥远的澳大利亚,他们不用回家,因为他们大多数人都在欧洲生活,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