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广播电视新闻评论(高等院校影视传媒书系)
18100700000022

第22章 广播电视新闻评论的基本模式(4)

(主持人)“神圣休战”延续了1 000多年,使古代奥运会摆脱了战争的困扰,成为和平与友谊的盛会,这对现代奥运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56年,澳大利亚墨尔本第16届奥运会,当时处于分裂状态的东、西德国被组织到一支队伍里,共用一面有着奥林匹克五环的黑红黄三色旗;1964年第18届东京奥运会,组委会选中了广岛原子弹爆炸日出生的一个年轻人做圣火的运送者,以向受害者表示敬意和呼唤世界和平;2000年,在澳大利亚悉尼奥运会上,朝鲜和韩国运动员也在统一的旗帜下联合入场……人类对和平的祈愿贯穿了整个奥运历史。

2008年奥运会即将在北京举办,全世界的目光都将聚焦在崛起的中国,中国也将向世界展示“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和平期盼。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院长颜纯钧教授表示:

【录 音】(颜纯钧)一次成功的奥运会对一个国家来讲,是很好的形象传播过程。举办一次成功的奥运会,对于我们中国在世界范围内塑造自己的形象、改变自己的形象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机遇。让奥运会变成全球、全世界人民的节日,这个期许实际上是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在获得2008奥运会举办权的时候,当时在争取的时候我们的基本观念,争取到之后,也是我们实现的一个目标。

(主持人)对中国人来说,作为一个正视历史、不忘却历史,但是更有宽阔民族胸怀的大国国民,更应该树立正确的爱国主义观,更应该在2008奥运会举办的过程中去配合奥运组委会、配合中国政府倡导的和平理念。福建2008年奥运火炬手李姗姗将在明年参与圣火的传递,同时她也在传播着人类和平的种子:

【录 音】(李姗姗)我想体育竞技它有两个目的,一是追求更高、更快、更强;另一个其实就是促进世界和平,让所有的人参与到体育当中来。如果真的在球场上对特定国家喝倒彩的话,那么可能达不到相应的目的,反而会影响到我们国人的形象。所以,我觉得既然我们是在一个开放的中国,就应该用这种开放的心态去面对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国家,去接纳和包容他们。

(主持人)听众朋友,爱国主义的旗帜要高举、民族精神要发扬。但是面对赛场上的国外和平使者,用喝倒彩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的情感,我们认为这是狭隘的民族情绪的宣泄,绝不是爱国主义情怀的表达。我们真诚地希望,在今后在国内外赛场上、在明年的奥运会上,我们的观众会用掌声为国内外的所有运动员鼓励、喝彩!和平的赛场需要更宽广的民族胸怀,每位到中国比赛参加奥运会的选手都是我们的朋友,我们要让全世界记住北京奥运的掌声,记住中国的掌声!

(福建广播影视集团广播都市生活频率 2007 年9 月23 日播出。)

(二)座谈连线式

相比起对话式评论来,座谈连线式广播评论更能发挥主持人、嘉宾、记者及被访连线者的即席评论能力。对话式评论是事先准备好文字评论稿,经编辑和排练形成的模拟真实对话表演;而座谈连线式评论则是主持人或嘉宾事先打好腹稿或写一个提纲,顺着思路或形势临场直接评论的过程。通常的座谈式评论是几位座谈者同处演播室,面对面一起交流意见。但现如今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要能同时让所以相关的人集中到同一时空就非常困难,并且谈话节目的现场也不能同时容纳很多的谈话者(造成人多口杂的混乱场面),座谈连线式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主持人和到场的嘉宾在演播室,议论的过程中连线身在异地的嘉宾(或记者专线),还可以专门设定群众热线拨打参与讨论,即打破了时空的界限,也增加了节目的资讯多元渠道的趣味感。议论过程中专线和热线不断收取信息和意见,推动讨论的进程,既有互动又有观点,很好地调节了整个节目的节奏。

譬如,从1999年开始的全国上下合校、并校狂潮,使得高校规模大幅度盲目扩张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就这一事件发表了题为《高校扩张,隐忧凸显》的广播评论。

案例

《高校扩张,隐忧凸现》

新闻片头导语:(略)

(主持人)迅速的扩张增加了社会的教育资源,人们受高等教育的概率在上升,可以说成效显著。同时,高校扩张过程中积累的问题正逐渐显现。在扩张中,级别的提升、形象的提升往往比质量的提升来得更快。

随即,新闻评论的话筒像接力棒似的一条一条专线传递下去。

【记者口播】各位听众,我是记者杨路。我在吉林长春向您报道。2000年6月,原吉林大学与吉林工业大学、白求恩医科大学、长春科技大学、长春邮电学院4所学校合并。2004年8月,吉林大学又兼并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需大学。目前,吉林大学在校全日制学生超过6万人。就在校学生人数而言,成了国内综合性院校中的“龙头老大”。

【记者口播】我是记者陈秉科。从去年以来,媒体就盛传聊城大学以天价建造了中国第一豪华校门。记者在现场看到,这座大门直线距离一百四五十米,两层楼高,整体弯成弧形。从正面看过去,大门共56根柱子,形成27个门洞……(渐隐)

【记者口播】各位听众,我是记者申玉彪,我在四川成都报道。成都理工大学是一所工科院校,除了原有的工科专业外,学校近年来还设立了商学院、文法学院、外国语学院、艺术传播学院、影视学院等。……由于学科建设趋同化,高校之间出现了互相争夺生源、争夺师资的现象,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

【记者口播】我是记者杨博。在广州市小谷围岛上,有一个占地面积18 平方公里、建筑面积230万平方米、四面环水,拥有起伏的地形、连绵的水岸、15万在校学生的一个新城市。这就是被当地教育部门称作“国内运作最好的大学城”———广州大学城。而在这一繁华的背后,入驻的10所高校总额120亿元到200亿元的银行贷款也堪称全国之最。

(主持人)近些年在高校的合并扩张中,好像是每个学校都想办成哈佛、牛津,都想办成北大、清华。小的做中、中的做大、大的再大。理想虽好,但并不现实。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合并扩张的“1+1”,未必都能得到大于2的高效益。

【出录音】(吉林大学校长助理)(付景川)中国的合校,它的动机和它的思路是无可挑剔的,但是忽略了现有高校的基础。

(记 者)不是学校自发的行为?

(付景川)对,它更多的是政府行为,就是为了做大、做强。

(吉林大学某青年教师)数学式的相加,只能达到量的突破,并没有质的改进,并且在质上,有一些负面的因素。

……

节目播出时,短信平台上听众发言也相当踊跃。在节目中有报道,有评论,报道中所披露的事件冲突感强;评论时,问题抓得很准,客观公正,掷地有声。[13]

对于一个好的谈话节目,谈话的参与者需要同时达到以下两种要求。

第一,主持人要求有统筹全局的能力,保证谈话过程不会偏离核心轨道,还要让观点和见解在争执和辩论中(争执与辩论碰撞出来的火花常常会成为节目最精彩的部分)逐渐向一个方向升华,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

第二,嘉宾需要选择健谈型、善于交流和挖掘话题的人才,并且嘉宾与嘉宾之间应当有所区别,各人有个人的自我特色,避免听众产生参与者们都是某种观点和后台的“吹鼓手”或“傀儡”的厌烦感。嘉宾的个性是节目迅速抓取观众注意力的首要因素,他们富于个人色彩的语言表达、观点意见是其个性的主要表现形式,也是谈话类新闻评论节目的重要资源。

由于脱离了稿件和表演的因素,座谈连线式评论就把主持人和嘉宾推到了评论的第一线,敏捷的思维和语言的控制力就显得尤为重要。既要保持自我强烈的评论风格和独特的视角,但也要时刻把握评论的尺度和当前的时事政策。畅所欲言固然重要,但是体察到媒体的舆论导向功能和社会影响效果,把握政策导向,可以说是做好谈话类广播节目的基本要求。

在演播室中,谈话情况分为两种,一种是主持人和到场嘉宾在演播室的即席评论,另一种是记者在新闻现场的即时评论。演播室讨论的议题通常比新闻发生的时间晚一些,主持人和嘉宾能够有或多或少的时间差来捋清思路;而记者在新闻现场作出的反应必须迅速、准确,直面事件当机立断地来评论,就更加考验脱口评论的能力。现在更多的情况下,记者现场传回新闻事件到演播室,由主持人和嘉宾来作出即时评论,把现场的谈话、思考时间压缩得更短,以此来提高节目中新闻评论的效率。

三、电视谈话体评论

(一)电视谈话体评论节目的基本环节

在世界信息多样化的今天,受众的需求已不仅仅局限于了解“世界是什么样”,而更多的是追求“世界为什么会是这样”“我该在这个世界怎样”。他们不仅需要有很好的倾诉渠道,而且需要一种“权威的声音”来进行引导……电视谈话体评论节目因此而出现。该类节目通过实践传播和面对面交流,使得观众在观看电视评论节目的过程中产生了一种心理上的参与感,观众不再是被动地观看,而是积极地参与到节目中,满足了观众对电视新闻节目新的审美需求。

从节目结构来看,电视新闻谈话体评论节目由“谈什么”“谁来谈”“在哪谈”“怎么谈”四个环节构成。

首先,“谈什么”体现在节目的选题上。《新闻会客厅》制片人包军昊曾说:“谈话节目的瓶颈在策划环节,谈话节目的龙头是选题,策划是谈话节目生命力的源泉。”[14]可谓“题好一半文”,这是很有道理的,好的选题是电视谈话体节目成功的重要前提。世间瞬息万变,新闻事件每分每秒都在世界的各个角落发生,并以卫星发送的速度24小时不间断播出。同时,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全国各级电视台谈话类节目将近200个之多。这说明我们的观众并不缺乏新闻的信息量,他们缺乏的是对新闻事件的选择和深入。谈话评论节目播出之前有很多问题要事先去思考:这个事件是大家应该关注的吗?这个事件是真实的吗?有哪些媒体在关注这个事件?态度有什么不同?这个新闻为什么会发生?它会影响到什么?公众对这个事件做出的反应是什么?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反应?这些反应反过来会影响这个新闻下一步的发展吗?诸如此类。确立了准确的谈话话题,手握遥控器的人们才会被吸引停留,而不是随意选择、频频换台,接下来评论特色才能在谈话中得以有效地发挥。同时,话题的选择必须要有导向性,所选的话题能够配合当前形势,突出重点。

其次,“谁来谈”就是主持人和嘉宾的选择了。1996年3月16日,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节目开播,鉴于嘉宾的选择搭配、主持人风格定位与现场组织策略等,它被称赞为“中国电视说话方式的根本变革”。电视谈话体评论谈话参与者的选择,一方面可以参考广播谈话体评论的一部分要求,另一方面还要追溯谈话体本身这个载体。电视谈话节目的英语原文为“TV Talk Show”,其字面的意思是“电视交谈的展示”,港台电视从业人员则音义结合地译为“电视脱口秀”。它给人的直觉突出了电视主持人“脱口而出”的语言机敏和较多的表演色彩,不但声音相近而且也颇为形象生动。对于电视谈话节目来说,主持人是节目的核心元素,“主持人若不得力,节目的档次、品位就会被拖下来;反过来,主持人得力,就有助于提高节目的档次和品位”。[15]许多电视谈话节目是以主持人的名字命名的,譬如《一丹话题》《小崔说事》。在整个节目过程中,主持人的名字反复多次出现,以强化其在观众心目中的地位。因为主持人实际上是节目的商标,主持人的风格往往就是一个栏目的风格,是形成一个电视谈话节目自身独特品格的最重要元素。另外,还应当注意一些细节,善于采用充满人情味的表达方式,把嘉宾带入谈话的状态,让谈话者有宾至如归的感觉,把自己想要说的都说出来。到这个程度,节目已经成功了一半。总体上说,电视谈话体评论节目的基本特点就在于“谈”,它是特定的谈话人选在相对固定的谈话环境中,进行有针对性的讨论。因此,参与谈话人员的选择、主持人的驾驭能力及节目的定位等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还需从整体出发去权衡各个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