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新论
18099800000030

第30章 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实践与策略(10)

一是在部分综合院校、工科类院校和师范类院校,美术学硕士研究培养是朝着多学科、综合性方向发展,但对美术学科建设重视度和资金投入度不够。有的学校部分核心课程师资力量缺乏,有的则是导师自身的带学生态度问题,致使部分研究生处于一种“散放”状态。

二是部分院校在研究生课程呈现“本科化”倾向。研究生教学本是建立在本科教学的基础之上,培养学生在本专业方向的一个深入性学习和研究。但在一些专业课程设置上还只是简单的传授基本美术知识,而完全忽略了研究生在美术上的学术研究、艺术创作等专门高级人才所具备能力的培养。

三是大多数院校在美术学研究生的培养上重“术”轻“学”。这种教育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和专业技能,而忽视了学生理论知识体系的建立和学术研究创新思维的培养。特别是专业艺术院校,由于其学校的专门性,缺乏了学科之间的内容交叉,部分学生更多的是关注本专业的技能训练和专业创作,或者是对美术流派或理论的某一“现象”的关注和研究,而忽视了整个理论体系的建构和对学科体系的深入研究。

四是对美术学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培养环节做得还不够,缺乏实践基地建设的持续性,尤其是在师范美术学的教学培养中,有的师范院校缺乏对学生教学能力和实际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而正是这种对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忽视,导致社会对美术学研究生的期望值与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认识存在偏差。

三、美术学硕士研究生教学体系建构的几点建议

从上面的教学体系现状分析,原有的教学体系在设置和具体内容上都有不足,特此提出几点建议,以供参考。

第一,美术学硕士研究生发展至今,各高校应坚持自身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加强自己的重点学科建设,扬长避短。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和发挥地方文化资源,建立具有地域性、特色性学科,确定正确的具有特色的培养目标和学科定位。

第二,部分院校尤其是一些综合院校,在美术学研究生的教学体系的构建中还处于一种摸索状态,应充分认识美术学科的专业性,加大美术学学科教学的资金投入,建立完整系统的教学体系和评估体系,使美术学教学得到良性发展。

第三,作为美术学科,在教授课程中,导师可根据本学科特点,采取多元教授方法,将教师主体型转向教学主导型。在教学过程中,拓宽学生的思维视野,培养学生学术研究兴趣,增强学生学术研究能力,最终达到美术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

第四,在美术学研究生课程设置上,应注意专业知识深入性,其教授的理论体系应建立在本科基础理论体系基础之上,不仅在内容上作横向层面的扩展,还应在内容上作纵向层面的深入研究,为研究生科研、创新活动提供了宽广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法创作。

第五,美术学科研究生的学位课程的理论类课程应具有前沿性、学科交叉性,能为研究生科研、创新活动提供宽广的理论知识体系范畴和研究方法,使得学生养成学术研究问题的思考,不断拓展提高自身的艺术文化修养,创作出具有较高深度的有价值的艺术作品和研究成果。

第六,真正将实践教学纳入整个研究生教学培养体系建构之中,加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拓展学生实践基地,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高层次人才。

四、结语

各高校应正视当前形势下教学体系建构中的出现的问题,扬长避短,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学习借鉴国内外有效的教学机制和教学理念,科学构建教学体系,建立长效的研究生教育质量监控与评估机制,担负其时代赋予给美术学硕士研究生新的历史责任,不断提高美术学学科自身建设,接受时代的挑战。

(作者:张然,丁月华)

枟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枠模块建构与教学内容的改革思路

一、教学改革的背景

高校研究生公共政治理论课枟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枠(以下简称“科社理论”)的教学改革近年来在全国各地高校开展已经很多年了。改革的主要趋势是:一是压缩该课程的教学课时。一般由原来的54学时压缩到30学时左右,有的学校甚至压缩到20学时以下,可见压缩幅度之大。如何在较少课时量的限制下教授完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基本理论、实践探索、经验教训以及历史规律,坚定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信仰,对任课教师来说是个巨大的挑战。二是鉴于教材建设的滞后与教学改革需要的矛盾,绝大部分高校一般采取专题讲座的方式,对教材内容进行取舍和二次加工,以克服教学课时减少带来的困境,达到少讲精讲的目的。

应当说,以上枟科社理论枠课程改革是符合当前我国高校研究生公共政治理论课改革趋势和研究生思想政治状况实际的。然而仍需要弄清楚以下几个的问题。

首先,要处理好教材内容与教学内容的关系。处理的依据是要明确研究生枟科社理论枠课程承担的使命是什么?它既是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信仰,同时也承担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素养的培养。对于研究生来讲,后者更为重要。因为任何信仰都是建立在对理论的科学把握上的,只有把理论讲透,才能说服人,只有说服人,才会教育人。因此,对枟科社理论枠的渊源和理论探究、实践探索的经验教训、历史规律的揭示进行系统讲授,学生才能从整体上进行把握。为此,在对枟科社理论枠教材进行取舍时,必须清楚地明确,哪些是该取的,哪些是可以舍的,哪些应详讲,哪些可略讲。

第二,要处理好教学内容与学生特点的关系。我们在将知识体系转化为学生的认知能力时,要遵循研究生的思想和心理特征,在教学中既要突出理论性和探究性,又要突出历史性和现实性。具体来说,对待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要突出每个知识的理论依据,引发学生对基本理论的学术探究,多在“为什么”上下工夫;同时,这些理论和观点是那个时代特定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在当时具有其历史的合理性,以此为基点,引发学生对今天社会现实的思考。为此,在教学中需要科学合理的设置一系列能激发学生思考的探究性题目,供学生课外进行思考和进一步研究。

第三,要处理好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检验的关系。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较为普遍的存在重教学过程轻学习效果检验的状况。具体表现为,教师一般精心设计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块,也精心组织教学过程,但鉴于种种原因,在检验学习效果的阶段就显示出较大的随意性。一般做法是期末让学生写一篇理论性文章上交,老师给一个分数就算合格了。至于学生是否是剽窃别人的或者是在网上下载的,还是请人代写的,一般没有深究。为了杜绝这种现象的发生,必须改革这种考核办法,设置科学可行、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以避免考试作弊的发生,只有这样才能检验出学生真实的学习效果。

鉴于以上的思考与分析,我们有必要对该门课程进行进一步的改革和探索。大体思路是:教学内容突出专题性和模块化,内容设计与思考题突出探究性和现实性,考核方式体现科学性和灵活性。为此,有必要从教学大纲制定的合理性、教学内容取舍的科学性、各模块之间内在的逻辑性、教学思考题的理论性和现实性、学生对教学改革的接受性、考核方式与学生成绩评定的科学性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对枟科社理论枠课程的教学改革做系统的研究和顶层设计。

二、教学改革的模块构成和内容设计

枟科社理论枠的教学改革首先要对整个教学体系进行系统整合,力求教学体系的完整性。为此,我们将整个教学体系进行模块化建构。所谓模块化,一方面是将整个教学体系分成专题内容讲授、延伸阅读书目、探究性思考题、教学效果考核四个大模块;另一方面又将教学内容根据其逻辑关系分成若干小模块,并注意处理好模块之间的衔接关系,并将阅读书目和探究性思考题模块穿插进每一教学内容模块之中。对于前三个模块的具体示例为:

第一专题 社会主义思想的渊源及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

一、“社会主义”一词的流变

二、空想社会主义的流派介绍

延伸阅读书目:

1.莫尔:枟乌托邦枠

2.马克思:枟共产党宣言(节选)枠

探究思考题:

1.空想社会主义的核心理念是什么?对我们今天有何借鉴意义?

2.我们该用什么观点和立场看待空想社会主义?

以上三个模块是基于“理论讲授———实践阅读———反思追问”的“认识———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路线而建构的。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已经不仅仅停留在“know (知道)”阶段,更要体现在“knowledge (知识)”阶段。我们常常把“知道”当作“知识”,其实英文中的“know”和“knowledge”是有很大差异性的。“lage”含有“领先”“引领”的意思,组合起来应该理解为“创新性的知道”才是知识。因此,老师的理论讲授阶段只是起到引导作用,学生延伸阅读书目是核心阶段,思考题的设计是学生的不断反思追问,在反思追问中联系实际寻求答案是最终归宿,对“知道”的升华才称得上“知识”。三者构成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以往我们教学的重点一般停留在理论讲授阶段,重在教师“教”,忽视学生“学”,造成学生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的后果。

在做完对教学体系模块的整体建构以后,接下来就需要对整个教学体系各板块的内容进行精心构造。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1.在讲授内容的设计上,突出精练性

鉴于教学课时数的限制,课堂教学内容不可能完全按照现有的教材体系展开,而是要对其进行二次加工和取舍,突出精练性。我们按照“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纵向与横向”的思路把讲授内容分为四大专题:

第一专题设置为“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根据社会主义发展的四次历史性飞跃(从空想到科学、理想到现实、一国到多国、从传统到现代的飞跃),从历史的维度展开对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学习。这一专题学习的是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即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完成的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这个专题的内容可以设置成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对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介绍和分析;第二部分就是马克思恩格斯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本专题的重点是要围绕“空想”和“科学”两个关键词展开,搞清楚为什么是“空想”,为什么是“科学”?以及“科学”的界定标准是什么?

第二个专题的是“苏联社会主义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安排这一专题是基于以下考虑:其一,本专题力图把科学社会主义的第二、三次飞跃贯穿其中,但如果把“一国到多国”的飞跃讲得太多,时间上既不允许,反而容易引起学生的思想混乱,加之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对后来的各国社会主义的影响巨大,讲解过程中理论重复较多。故在后面不再安排独立专题讲解,只需要在本专题中穿插一部分其他国家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其二,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对中国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影响深远,无论是正面的经验还是反面的教训,无论是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都对中国产生了巨大影响。比如列宁晚年的社会主义思想对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就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因此,我们就把重点放在关注苏联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的探索上。本专题的重点是要讲清楚苏联社会主义的理论发展和实践探索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有哪些?产生这些经验教训的原因是什么?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有何借鉴和启发?

第三专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学习的主要内容是着重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艰辛历程,介绍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几代领导人对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理论贡献。在设计本专题时,要处理好与本科阶段所开设的枟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枠课程之间的关系,既要与之衔接,又不能“重复昨天的故事”。内容上应当将重点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上,并揭示其内在的历史逻辑性。目的在于让学生认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生命力就在于必须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本国具体实践相结合。

第四个专题是“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与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此专题是整个讲授内容的最后一部分,也是学生关心的理论热点和现实话题。它所要回答的问题是:在当代资本主义出现新变化的背景下,“社会主义红旗到底能扛多久?社会主义向何处去”的问题。因此,它要告诉学生的是,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也印证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生命力;同时更进一步说明,当今资本主义仍然存在的诸多问题(如2008年的金融危机)表明,单靠资本主义制度本身,依然无法解决其内在矛盾,还必须回到马克思那里寻求答案,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信仰。设计本专题时,要立意高远,视野开阔,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放在整个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去审视,放在全球视野中去观察,放在与时俱进的时代中去发展,并从中揭示社会主义的核心理念,坚定社会主义的历史进步性,同时看到社会主义替代资本主义的长期曲折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