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课堂教学策略与艺术
18099500000004

第4章 导引篇(4)

教学艺术有助于培养教师的威信。威信是教师从事教书育人工作的重要条件,很难相信一个让学生不佩服的教师,其课堂上讲授的内容能够为学生所信服,特别是担任人文类学科教学的教师,这方面的要求则更高。构成教师的威信有三个要素:一是知识权威。这是凭借自身的智力所确立的威信,教师具有渊博的学识,能熟练地传道、授业、解惑,教学能力强,教学水平高。二是师爱的化身。这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凭借情感上的沟通、交流,特别是对学生的那一腔爱所树立起来的威信。三是人格魅力。教师言行举止,音容笑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教师要有完备的人格、高尚的品格、幽默的风格、师表的规格。

教学艺术有助于形成教师的教学风格。教学风格是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逐渐培养起来的教学风格,而其中起作用最大的是则是教学艺术,一个教学艺术比较低,只有靠模仿他人的教学案例过日子的教师,一般是很难形成属于他自己的教学风格的。没有个性化风格的教师是不会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的。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是优秀教师所追求的一种目标,也是其一生所追求的教学境界。每个教师都用毕生精力去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但这种风格却不是刻意追求的,而是用辛勤汗水浇灌的。当教师神采奕奕,口若悬河,惟妙惟肖地在三尺讲台尽情表演时,就自觉不自觉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这种教学风格一旦形成就要受到同事和学生的交口称赞,教师在这种风格形成的过程中会产生自我陶醉。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每当看到学生全神贯注、聚精会神地听自己讲课时,教师内心会产生一种其他人所没有的愉悦心情,以至达到一种忘我的境界。这时教学不再是教师的负担、学生的厌恶,而是双方都达到一种至高无上境界的精神享受。(何茂勋,1996 )

课堂教学艺术,从本质上来说,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实现教学目的而表现出来的教学艺术风格和特色。它是体现在每一个具体的基本教学环节之中,课堂的教学环节也是展示其教学艺术的场所。本书主要是从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来选择研究的对象,主要包括导入新课的艺术、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艺术、课堂教学高潮的设置艺术、课堂教学提问的设计艺术、课堂教学结尾的艺术、课堂教学设疑的艺术、课堂教学板书设计艺术、作业的设计艺术及课堂突发事件的处理艺术等方面。

课堂教学改革实践的回顾与思考

自2001年起,国家在中小学推行新课程改革已经超过十年,随着贯彻落实国家枟教育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枠,中国教育正处在一个新的改革活跃期,以促进教育公平和提高教育质量为主,追求好的教育、理想的教育。21世纪教育研究院等机构于2011年曾做过一个关于“教师对课改的评价”的网络调查,在多项调查结果中,有两个数据形成鲜明对比:对新课改理念的认同度高达74%,而对课改的满意度只有25%。理念认同度高,是因为课改核心理念和方向反映了教师们的心声。(余慧娟,2012 )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确定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将学生的生命活力从追求分数的“牢笼”中解放出来,使课堂成为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综合概括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社会生活能力、质疑能力的“操练场”。(雷振海,李炳亭,等,2011 )多种媒体都把视角聚焦于历时十年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既说明了对基础教育的特别关注,也说明了基础教育对于我们国家和民族事业发展的重要地位。我们今天回顾课堂教学改革十多年的实践,试图从课堂教学改革、教学策略制订、提高课堂教学艺术的角度探讨规律、特点和发展的趋势。

课程改革更新了课堂教学的理念

2001年颁布并实施的枟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枠提出了一系列的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这些课程改革目标的实现,不仅要求对于教育理念进行变革,更要求课堂教学策略进行改革,并用经过更新过的教育理念指导课堂教学的实践。

以学生发展为本:明确了课堂教学改革的宗旨

本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努力改变长期以来“学科本位”“智育第一”“升学为主”的教育模式,促进教育模式整体上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贯穿本轮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这一基本的价值取向预示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价值转型。(钟启泉,2003 )

明确把“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作为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不仅对于完成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有着特殊的意义,对于开展课堂教学策略的改革也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为了一切学生,要求我们制定教学策略、讲究教学艺术的时候,不仅要求在心目中必须有学生,而且还要考虑对班级的所有学生负责,既要注意到那些在处于第一层次的“精英”,也要关注中下层次的大多数。特别强调在教学实践中引入分层教学的策略,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能有所进步。好多学校还有意识地进行所谓“生本课堂”的教学改革,让学生为主体的理念渗透到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把“发展”作为教学改革的关键词,体现着本次课改所提出的“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口号,学校教育、课堂教学作为培养人才的平台,不为学生的发展考虑,而只为提高考试分数和个人、班级、学校的排名,实质上是教育的异化。为了学生的发展,则要求每一位教师在设计、实施教学策略、方案时,都应该用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作为标准进行评估。

坚持教育回归生活:使课堂教学和训练充满活力

生活化的教学要求虽然提了许多年,但是,都是停留在课题研究和报纸杂志的论文上面,即使一些有志者在这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然而,由于应试教育的压力,那些研究成果、有价值的实践经验往往被沉重的课业负担所淹没。“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等体现生活化要求的内容。一是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意把教学内容与生活相结合。教材上的内容是要兼顾到不同区域特点、不同生活环境中的学生的要求,不可能把一地一时的某些地方生活原版地搬进教材,而学生的生活又是丰富多彩的,建立一个教材与学生生活的链接,则成了教师在课堂教学策略制定、教学方案设计的主要任务。二是要求学校和教师充分挖掘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教学资源。一方面要在设计教学时从考虑使用生活中鲜活的材料,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思考问题;另一方面把教学和训练的内容推广到生活实践中去,引导学生把书本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是要求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学生创造联系生活的空间。通过社会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劳动实践、信息技术等方面的实践渠道,让学生结合课堂上学习的内容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提高,在生活中创新。

重视实践能力培养:使教育教学更好地为创新服务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为了一切学生发展”“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核心任务所在,这也是我们国家的教育和西方发达国家教育相比,显得短腿的地方。“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教育部,2001 )是课改的明确目标,旗帜鲜明地把实践能力培养作为教育教学的中心任务。

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在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的现代社会生活中,这方面实践能力的培养更具有现实意义,学生如何在浩如烟海的信息中获取对于自己的发展有价值的内容,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现实。为了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既要求教给学生工具书使用、目录检索、关键词搜索等方法,还要联系实践教会学生运用浏览、筛选、复制、整理、储存等方面的技术和技巧,让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在做中学、用中学。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此作为教学改革的目标来实现,在课前教学活动的安排、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开展、训练项目的筹划和落实、课后实践活动的组织等方面,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条件,并使用相配套的评价机制进行促进。

倡导学习方式变革:推动课堂教学的全面改革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地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地探究学习,是这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学习。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也为学习化社会的建设创造条件。

自主性学习,是相对于“被动性学习”“机械性学习”,是学习者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实际,在自主性学习活动之前自己确定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挑选学习内容、做好学习准备、选择学习方法,在学习活动中能够对学习进展和学习方法作出自我监控、自我反馈和自我调节,在学习活动后能够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

合作性学习,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在教师的指导下或由数个同学自发地组成合作学习小组,小组内容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通过合作性学习培养合作精神、交往能力、创新精神、竞争意识、平等意识、承受能力,激励学生通过合作把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参加,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合作和协作,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学习成绩。

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围绕某一或某些探究课题,在学生自愿、主动参与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猜想或假设,在课堂学习到的理论指导下,运用科学的方法对问题进行研究,在探究过程中获得创新实践能力、构建新的知识体系。探究性学习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合作能力、研究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除了上述这些对于课堂教学策略和实践产生重要影响的新的教育理念之外,本轮课改还提出了一些要求教学中重点关注的理念: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程;课程评价应能促进学科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正确把握学科教育的特点;在教育中体现民主精神等。特别是近年来在强调教育公平的背景下,教学中的民主化理念显得更有价值。一方面要求教师转变自己的角色,成为学生平等中的首席,成为学习的朋友;一方面要改革课堂教学策略,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变“书中学”为“做中学”,畅通与学生“对话”的渠道,全面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课程改革引发课堂教学策略和艺术的变革

促使课堂教学产生深刻的变化

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课堂教学是学校生活最基本的构成部分,关系着学生的发展和成长。因此,课堂教学改革要注意两个方面的关系与整合:一方面是知识体系的内在联系、多重关系,以求整合效应;另一方面是学生生命活动诸方面的内在联系、相互协调和整体发展。改变了课堂教学中常见的忽视学生的情感、态度、心理状态与能动性现象。

强化了学生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核心是尊重学生、爱护学生、相信学生、培养学生。知识是认识的结果,更是认识的过程,是探索知识形成的过程,只有充分调动学生自觉积极探索知识的能动意识才能获得知识。教师的主导作用应是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学习心理规律和认知结构特点创设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创造性地实现教学目标的课堂教学方法和结构,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能够享受到获得成功的喜悦。

体现教会学生学习的观念。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人类面临着科学技术加速发展和社会经济结构急剧变化的挑战,世界各国进入了经济的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这实际上是高科技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教师在教学中注意把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人作为目标。把“教会学生学习”作为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教学生学会探求知识、发现知识、掌握学科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培养探索精神和解决问题能力。

改变单一的教学策略,教师课堂教学行为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