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明德善道: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18099400000037

第37章 学生素质建设篇(2)

3.手机全媒体信息传播的实时互动性,有利于及时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信息传播的实时互动是媒体互动功能能否真正发挥作用的关键。手机全媒体可以突破现有互联网固定性制约,真正实现随时随地点对点或点对面的信息传播,显著提高信息传播的实时互动性,使受教育者不仅是网络信息资源的消费者,同时也是网络信息资源的生产者和提供者。正如尼葛洛庞蒂所说,“信息不再被‘推给’消费者,相反,人们(或者他们的电脑)将所需要的信息‘拉出来’,并参与到创造信息的活动中”。这样非常有利于及时反馈和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进而有针对性地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4.手机全媒体信息传播的连续性和整合性,有利于丰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手段和方式

手机全媒体具有固定互联网的特点,可以提供从“以前”到“现在”的连续信息和资料,供人们反复查阅和多人同时查阅。在云计算和数字化的互联网媒体技术支持下,手机全媒体信息之间呈现相互叠加、高度融合、自由转换的传播状态,成为更加具有包容性和发展潜力的集信息源流平台、信息交流平台和大众传播平台于一体的信息分享平台,整合了各种传播主体、传播技术、传播平台、传播方式和传播流程,成为一种崭新的独特优势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载体,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工作更直接、更深入、更具有感染力,有利于丰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方式和手段。

三、手机全媒体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面临的新挑战

手机全媒体具有信息获取快、传播快、更新快、跨地域传播等特性,随之而来的是,信息传播的可控性差、虚拟性强、传播技术的复合性和快速变革性突出,容易产生信息泛滥、舆论失控、西方文化霸权强化等负面因素,给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带来新的挑战。

1.手机全媒体信息传播的可控性差,容易削弱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正面功效,放大“信息失范”的负面影响

手机全媒体是一种自由的、万向的、互动的传媒平台,网上信息的自由流动越来越脱离国家的控制,而独立成为“数字化王国”。传统的“控制中心”,现在已经变成为互联网上的一个“节点”。信息传播呈现“时间无屏障”“空间无屏障”和“资讯无屏障”的特点,为民众的自由表达无疑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当然也使舆论调控更加的艰难,很容易让一些落后、腐朽的思想和文化,甚至西方推行的各种反社会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以及格调低下的各种信息通过手机媒体大肆传播,严重腐蚀大学生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念,给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认知带来负面影响,加大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舆论导向的难度。如果手机全媒体在监管技术和机制方面适应不了发展要求,很容易放大其自身的这种“信息失范”的缺陷和负面影响,甚至引发信仰危机。

2.手机全媒体信息传播的虚拟性强,容易使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虚幻化”和“表层化”

云计算技术的飞速发展,将有助于克服移动互联网现有的移动终端处理能力弱、网络带宽相对较小等局限性,成为未来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催化剂,为手机全媒体的发展带来全新的驱动力。手机全媒体将逐步转变为一个综合性信息采集、传播、娱乐平台,具有“网络+终端+应用”的全媒体功能,从根本上改变人的认知方式、学习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等。越来越多的学生可能沉迷于虚拟的环境,存在于“虚拟时空”之中,不知不觉地丧失了独立性知觉,从而失去理性和自我,导致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学习方式、学习能力和人际交往等的异化,形成不愿调研,不愿思考,不愿读书,却爱长时间地网上“围观”,随心所欲地查找和阅读各种无深度的快餐文化和八卦传闻,获得听觉和视觉的满足等不良习惯,极大地限制大学生进行深层次思考,容易使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虚幻化”和“表层化”,严重削弱我国大学生的判断能力、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给国家和社会发展造成巨大的危害。

3.手机全媒体信息传播技术的复合性和快速变革性,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理念和师资队伍建设带来新挑战

手机全媒体是正在集传统媒体如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和电讯网等于一身的移动互联网络平台。其信息传播技术、传播主体、传播方式等具有前所未有的复合性,可以随时随地在看“电视”时“翻开”“电视”里的“报纸”,在读“报纸”时“摁亮”“报纸”中的“电视”。信息的接受者、消费者,同时也可能是信息的制作者、发布者,并且技术更新一日千里。大学生接受新生事物往往比教育者更快更好。然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工作者对手机媒体这一新的信息平台的掌握、熟悉、运用及其创新能力与想象能力的发挥,将决定整个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过程中对于手机媒体的认识、使用和发展程度。对目前的教育理念、教育机制、教育环境和师资队伍建设带来新的挑战,需要及时进行具有前瞻性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四、以发展手机全媒体为契机,提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渗透力和整合力

1.更新传播理念,打造定位传播和全面传播相结合的手机全媒体信息交流平台,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传播的先进性与广泛性的统一

社会意识形态的传播效果从某种角度来说,直接决定其传播的影响力、渗透力和整合力。事实上,在人们的思想意识里,历来不存在真空地带,不同意识形态往往同时在对民众进行争夺。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得到人们尤其是大学生的了解、认识和认可,也需要具有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新的传播理念、传播机制和传播平台。手机全媒体是报刊、广播、电视、有线电视、互联网等在移动互联网络平台上融合共生后的集大成者,已经超越了工具性手段,正在消解传统社会传播体系中的固定“中心”,是一种个性化信息传播载体。它以分众为传播目标,以定向为传播效果,真正实现“所有人对所有人”的全天候无限制传播平台。手机全媒体对意识形态传播的冲击和挑战可能是全方位的,所以,必须更新传播理念,充分重视手机全媒体信息传播的特性,采取定位传播和全面传播相结合,形成一整套科学、合理、灵活的传播机制,努力整合、开发手机应用平台,构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新载体,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工作注入新内涵,让权威、准确、正面的意识形态信息准确、及时、有效地传播到大学生群体中去,迅速为大学生所接受、所掌握、所信仰。

2.拓展教育空间,建构虚拟生成与现实发展相结合的教育新模式,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建构的创新性与批判性的统一

手机全媒体在云计算的强力驱动下,使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界限变得更加模糊,实体的现实与虚拟的现实混合在了一起,“虚拟时空”成为一种客观的存在方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也应趁此拓展空间和渠道,努力建构虚拟生成与现实发展相结合的教育新模式。一方面,将手机全媒体纳入价值观教育建构的总体格局,以传统节日、历史事件、先进人物、现实焦点等为契机和切入点,开展有针对性的价值观教育;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手机全媒体的优势,开设“手机论坛”“手机微博”“手机团员之家”“手机党支部”“手机校园管理信息系统”等,对学生关心的焦点新闻、政治事件、文化观点和其他困惑的问题,在旗帜鲜明地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借助手机全媒体虚拟生成的优势,进行虚拟与现实的“零距离”的心灵沟通,在平等互动、真诚交流中启发思维、碰撞思想,从深层次影响学生的思维方式、行为认知,不断增强大学生特别是大学生党员的全局意识、主流意识和使命意识。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判断力和健康的媒介批评能力,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建构的创新性与批判性的统一。

3.整合网络民意,倡导高扬主旋律与尊重多样化相结合的价值规范,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科学导向性与思想包容性的统一

毛泽东同志曾精辟地指出:“主义譬如一面旗子,旗子立起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才知所趋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在价值层面的本质规定,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是实现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推动力量,在所有价值目标中处于统帅和支配地位。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树立的一面旗帜,必须高扬的主旋律。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之魂。同时正如歌德所说,“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之树是常青的”,手机全媒体比任何其他信息平台都具有更加空前的传播技术和传播方式的复合性。思想的交流与碰撞更加频繁。这更加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有一种能够把许多不同的价值观念整合在一个思想体系之内,充分地反映、涵盖、容纳社会上大部分人的利益、愿望和要求,动员起最广泛的社会力量,推动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的“海纳百川”式的包容性,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科学导向性与思想包容性的统一。

4.探索教改新路,升华互动启发与教化灌输相结合的教育机制,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发展的开放性与整合性的统一

毛泽东同志曾指出:“掌握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如果这个任务不解决,党的一切政治任务是不能完成的。”离开了宣传教化活动,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很难真正为群众所认识、所掌握,并发自内心地认同。所以马克思指出,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这就需要教育者主动进行宣传、教化和灌输,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指导人们进行社会实践的价值准则和坚定“信条”。但是在手机全媒体时代,作为信息的接受者、消费者,同时也可能是信息的创造者、发布者,传统传播体系中的固定“中心”日益被消解。因此,要根据手机全媒体普及率高、互动性强、集成度高的优势,主要采取平等、自由、透明的互动启发式教育方式和教育机制,让大学生学会从众多信息中进行比较、判断、甄别,并作出正确的选择。在互动启发式教育和开放式探讨交流中,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把各种有益的思想、理念进行有效地整合,由此使社会上的一切积极力量产生强大的向心力、凝聚力,共同推进经济社会的和谐健康发展,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发展的开放性与整合性的统一。

5.强化党员示范,探索知行结合的教育新路径,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价值目的性与人民主体性的统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一种观念形态,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标准的价值观念体系和理论表现形式,是对当代中国重大现实关切的逻辑应答。要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价值目的性与人民主体性的统一,需要探索知行结合的教育新路径,让理论认知充分融入实践之中,坚持实践性和人民主体性,做到以人为本,做到民生发展与意识形态教育相结合。让共产党员(包括大学生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成为广大民众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模范,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社会各阶层的感召力、辐射力和渗透力。

参考文献:

[1]尼古拉·尼葛洛庞蒂.数字化生存[M].胡泳,范海燕,译.海南:海南出版社,1997:78 .

[2]毛泽东.毛泽东早期文稿[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0:554.

[3]道格拉斯·C.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58 .

[4]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94.

(邓昌军,重庆第二师范学院通识教育部,讲师)

关于高校校园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思考

周平

一、高校校园媒体的主要形式和特征

目前,校报、校园广播、宣传栏、有线电视、校园新闻网已成为高校校园的主流媒体,在校园内构建了字、形、声、色兼备的立体宣传系统,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校报

校报是高校党委的机关报,也是当前校园媒体中管理最为规范、新闻效果最佳、发展最为成熟的一种媒体。高校校报作为高校校园主导媒体之一,以其图文并茂、深度报道、时事评论和便于反复阅读见长。它的不足之处在于出版周期相对较长,大多是半月刊或旬刊,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传播的效果。

2.校园广播

校园广播也是最早出现的校园新闻传播主体,具有短、平、快的优势,能够达到时效性和有声传播的较好结合。目前各高校大多设有校园广播,每天定时播出节目,丰富了师生的校园文化生活。但由于管理和体制方面的原因,校园广播始终是较为松散的一种校园媒体形式,其采编人员、播音员和主持人一般由大学生担任,从而使节目质量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同时还受到有线电视的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