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明德善道: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18099400000033

第33章 党性作风建设篇(6)

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基于承认和保证人类社会存续的理念,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初始的具有柔性特征的准则与规范,旨在限制或倡导人们的行为。道德具有认识、调节、教育、评价以及平衡五个功能。道德往往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起判断行为正当与否的作用。不同时代与不同阶级,其道德观念都会有所变化。道德存在的目的是直接关系到人们了解并掌握基本的为人之道,在此基础上,形成正常完善的人格,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理想。从目前所承认的人性来说,道德即对事物负责,不伤害他人的一种准则。一个道德沦丧、缺失的国度,不可能有快速、持续、健康发展的经济,也不可能有社会的正常发展、基本社会秩序的存在。[1]

从国家高级官员贪污腐败到企业老总不顾消费者利益,再到教师、医生的灰色收入,无不说明职业道德严重缺失。我国当前的发展中面临着这样一种困境:一方面,我国经济发展离不开市场经济体制。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而从世界各国发展的历史来看,市场经济是发展生产力的最好的方式,也正是因为如此,党的十四大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的原则却又严重影响着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的根基———社会主义道德,而这反过来最终又将影响生产力的发展。本文通过探讨市场经济原则对社会主义道德的冲击,力图找到一条既能发挥市场经济的优势以发展生产力,又能缓解市场经济思想对道德的负面影响以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解决思路。

一、市场经济原则对道德的负面影响

市场经济是一个制度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它是对“个人主义与不负责任的制度化,买者与卖者除了对自己负责外,对任何事都不负责,即使是不得已对对方负责,也是为了更好地对自己负责。富有的卖者如果只是由于买者有需要而削价供应,那是‘不经济的’;富有的买者如果只是因为卖者贫穷而付超额的价格,也是‘不经济的’。如果进口货物比较便宜,而买者却宁愿买国产货物,那也是‘不经济的’。他对国家的国际收支不负责任,也不要求他负责任”。“因此,毫不奇怪,如果经济思想充斥整个社会,即使单纯的非经济价值,如美、健康、清洁等,都只能证明在‘经济的’情况下才能存在下去。”[2]市场经济常常把贪婪、追逐利润、防范戒备奉为教条,主要表现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因此,市场经济一方面具有解放生产力的巨大作用,另一方面,又对道德具有严重的负面影响。

1.产权原则对道德的负面影响

在市场经济中,个人权利不受侵犯是制度功能的一种最基本的道德标准。市场承认人们进入市场时所拥有的财产权的道德性,但是进入市场的人们所拥有的财产并不一定都是道德地获得的。道德性存在问题的财产权经过市场交换后转变成道德性得到承认的财产。并且,市场经济优胜劣汰的原则会导致两极分化,财产的继承权导致人们在财产上的极大的不平等。

2.分配财产的公平原则对道德的负面影响

按照市场经济原则,人们根据自己对社会的贡献而参与社会财富分配。人们财产的分配是通过盈亏机制实现的。在市场上盈利意味着财富的增加,在市场上亏损则意味着财富的损失。市场交换不断使某些人盈利和某些人亏损,从而实现着财产的不断分配。按照分配财产的公平原则,只要进入市场的人们盈和亏的机会是均等的、公平的,盈家是因其经营有道、商品适销对路,亏家是因其经营无道,其商品不适销对路,则说明财产分配是公平的。这种应得的公平原则只是理论假设,获得盈利者未必是因为对社会、对他人作出了福利贡献和他们的能力造成的。人们通过市场获得财富的许多前提未必公平。在市场上,人们有时靠运气获得并保持财富,有时靠投机、猜测和极不合理的投资决策而大发“横财”,有时又是靠诸如贪婪、奸诈等道德上不值得赞扬的品性而获得财富,其获得财富还常常受其父母的经济和社会地位的影响。因此,市场分配财富的原则可能会引导人们通过各种有害于社会及他人的投机取巧手段来获取财富,造成道德堕落。

3.市场的利益原则对道德的负面影响

利益是市场主体从事经济活动的原动力。市场体系推动着人们树立一种功利主义的道德观念,推动人们用功利原则作为评价人们行为和社会体制道德与否的标准,认为凡是有利于人们获得和扩大功利的行为和社会体制都是道德的。在这种原则下,效率、效益等和利益有关的指标都直接成为道德标准,市场通过利益机制最大限度地把人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但是,人们对自己利益的追求如果不断膨胀起来,就会走上极端的利己主义的道路。市场在培养人们功利性道德观念的同时,也为极端利己主义提供了滋生的温床和条件。并且,市场的功利原则还忽略了人们功利目标之间、个人功利目标和社会功利目标之间的差别和矛盾,人们追求自己利益的活动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有利于他人的福利及社会总福利的提高。在利益机制的推动下,人们还把他人、社会作为实现自己利益的手段,甚至通过牺牲他人和社会的利益来实现自身追求的利益,因此市场倡导的利益原则在道德上是有严重缺陷的。

4.市场的竞争原则对道德的负面影响

市场作为一种竞争机制起着选择作用,使那些在竞争中获胜者得到发展,而使那些失败者被淘汰。通过竞争可以使人们发展出一些极有价值的品质,如独立、勤奋、想象、创造、勇敢、自律,使一些人成为优秀的企业家、经营管理人才。但是,市场竞争也使人们发展出诸如阴险、狠毒、狡诈和不择手段等应该在道德上加以反对和谴责的习性,即使亚当·斯密等一些最著名的市场维护者也都承认市场确实使人们滋生着某些令人们在道德上讨厌的品性。

5.市场的自由原则对道德的负面影响

市场交换是由当事人的自由意志决定的,他们在交换过程中缔结契约的时候也是作为自由的、法律上平等的人进行的,市场要求可以自由出入市场,市场不承认上述经济关系之外的种种非经济性的人身依附关系,因此市场培育着人们的自由和解放的道德观念。人们在市场上的自由是建立在商品交换的基础上的,但市场在把供求双方联系起来的同时又把供求双方隔离了开来,人们只能依靠市场行情寻求交换对象。市场行情所提供的信息往往是不完全的、滞后的,有时甚至是虚假的,人们在这种信息导引下失去了交换的自由。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相互关系上的独立性是以对商品的占有为前提的,人们之间的关系表现为物与物之间的关系。商品的价值主宰着人们的命运,商品从人们的使用对象上升为人们崇拜的对象。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拜金主义就成为某些人的价值观念,无限地追求物质财富就会成为某些人的人生目的,享乐主义就会成为某些人的生活态度,他们就成为物质财富的奴隶,这就是马克思讲的异化现象。

二、处理好五大关系,消解市场经济原则对社会主义道德的负面影响

市场经济在解放生产力方面的巨大作用已经由20世纪以来各国的实践所证明,分析市场经济原则对道德的负面影响的目的并不在于彻底否定市场经济,而在于消解其负面影响。消解市场经济原则对社会主义道德的负面影响需要处理好下列五大关系,以社会主义原则改造市场经济原则。

1.处理好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这三种利益之间的关系

市场经济原则对社会主义道德负面影响集中表现在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冲突。市场确立的产权原则、分配原则、利益原则、竞争原则和自由原则,在带来效率的同时,极容易导致利己的个人主义对道德造成冲击。而与生产资料公有制相适应的社会主义原则则强调利他的集体主义,要用集体主义原则改造市场原则。这就要求要处理好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的关系,在宏观层面上侧重于保护和尊重个人正当的、合法的利益,将人们对自己正当利益的追求、维护同极端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区别开来,认真贯彻按劳分配、等价交换、有偿服务的原则。在微观层面上,在保护自身正当权益的同时,要倡导个人对集体、对国家的奉献精神,提倡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做到权利和义务相结合、义利相结合、奉献和报酬相结合。

2.处理好统一性和差别性的关系

市场经济条件下决策机制是个人分散决策,强调差别性。社会主义国家在所有制上奉行生产资料公有制,决策机制趋向于集中决策。与之相适应,在道德上强调统一性。要处理好统一性和差别性的关系,一方面承认个人生活上的多样性,共同富裕和富裕程度上的差别性,具体价值观念上的差别性,承认人们在才能、个性、习惯、气质、爱好、思想、收入、消费上的不同和差别。另一方面,要强调社会主义的共同目标,形成共同信念,形成凝聚力。个人不但要为自身价值实现而努力,还要为共同目标而努力奋斗。要变市场经济原则下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为社会主义原则下的“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消解市场经济原则对社会主义道德的负面影响。

3.处理好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的关系

市场经济原则下,人们的自由是以财富的占有为前提的,对财富占有的欲望很强烈,物欲很容易被放纵。相应地,人们重视物质价值而轻视精神价值。当人们异化为物欲的奴隶后,道德也随之沦丧。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生产资料公有制,意图之一就是从根本上防止两极分化,从而防止人异化为物质的奴隶。在思想上,相对市场经济原则就更看重精神价值。用社会主义原则改造市场经济原则,就是要树立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相结合的原则,对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在人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功能作出正确的道德评价,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财富,控制物欲。

4.处理好竞争和合作的关系

竞争机制是市场经济的动力机制,通过竞争机制,优胜劣汰,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市场经济原则下,为了生存而竞争,竞争是残酷的、灵活的。在这种残酷的竞争状态下,卷入其中的人们只能被动地参与,谁都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谁都缺乏安全感,导致道德沦丧的恶性竞争也就难以避免。在社会主义原则下,生产资料公有制确立的意图之一是使总供给和总需求实现常态的平衡,这就需要强调合作。以社会主义原则来改造市场经济原则下的竞争机制,处理好合作与竞争的关系,鼓励公平竞争,反对恶性竞争,将竞争和合作都作为发展的手段,树立既做竞争对手又做合作伙伴的观念。

5.要处理好理想和现实的关系

市场经济原则重现实,社会主义原则重理想,应将二者结合起来,重视理想、信念在提高人们精神境界方面的道德功能,提倡道德理想和理想道德规范,注意将它们和普遍的实践的道德规范区别开来。在提倡社会主义的道德原则的同时承认市场经济的道德原则。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道德规范体系必定是由多元多层次道德规范组成的有机整体,它反映着不同主体的正当利益,反映着不同主体的不同的道德追求,承认对不同主体应该有不同的道德规范即承认道德主体的多元性,在道德标准上必定是多级多层次的。

三、道德建设的具体方法建议

市场经济原则对道德的负面影响是客观存在的,它对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作用也是不可否认的。我们不能因噎废食,要发挥其积极作用;同时,加强道德建设消解其负面影响。道德建设的具体方法建议如下:

1.教育灌输

良好道德的养成需要依靠教育来灌输、培养和树立。教育灌输就是要在各个教育层次对全体公民有目的、有系统、经常反复地进行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的教育,使大家形成良好的习惯,将道德规范自觉地作为自身的行动准则。在教育体系中,可安排修身方法课程,将我国传统的修身方法诸如“日三省乎吾身”“慎独”等传授给学生。结合学雷锋、学先进强化全体公民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奉献意识。灌输的方法通常有两种,一是强制性灌输,如印发道德手册、组织集中学习讨论并进行考核;另一种是诱导性教育,如开展讲座、研讨、文娱节目等。

2.环境熏陶

把道德建设作为一项长期的培养教育工作,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环境,树立以遵守道德为荣、违反道德可耻的风气,形成人人讲道德、按道德规范办事的良好风气。舆论作为营造环境气氛的重要手段,需要在宣传导向上把握好方向,防止黑天鹅事件(即因一个事件而否定原来的判断)对道德的伤害。事实证明,舆论宣传上发生的黑天鹅事件对道德的伤害非常大,对救人反被诬陷的大肆渲染导致人们竟然都不敢扶摔倒的老人了,对一个郭美美事件的炒作导致对整个慈善事业的信任危机。当代社会,媒体深度介入了人们的生活,它们是重要的环境因子。但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它们也是“经济人”,往往为了吸引眼球获取经济利益而不惜伤害道德环境。因此,掌控好媒体,管好媒体的舆论导向是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