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明德善道: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18099400000010

第10章 思想文化建设篇(9)

1.人具有社会性

正如《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所述,“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不可能是脱离一定社会关系的纯粹抽象的人”。[7]列宁在“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前加上了“一定具体历史条件下”的定语,这正是马克思所说的“在其现实性上”一语的真实含义。即是说,人的本质只能由“一定具体条件下”的“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来规定;而人的“社会关系”也不是某种社会关系,而是“一切社会关系”,包括物质、精神、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如生产关系、阶级关系、家庭关系、朋友关系等。

2.人具有实践性

马克思指出,“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自觉的活动”。[8]这里讲的“自由自觉的活动”即劳动实践。马克思的“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看法,也是以“人的本质是劳动实践”为理论前提的。

3.人具有主体性

马克思认为,人始终是主体,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主体性是指人作为活动主体在对客体的作用过程中表现出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新性,其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人的最本质属性。正因为人的主体性,人的类本质才是一种自由自觉的活动。马克思指出:“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自觉的活动。”[9]而劳动正是这种本质的内在规定。

4.人具有历史发展性

马克思认为,人是历史的人,其本质是历史的本质。社会关系不是固定不变的,人的本质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他指出:“各个人借助进行生产的社会生产关系,是随着物质生产资料、生产力的变化而变化发展的。”[10]这样,由社会关系的总和所决定的人的本质也不会永恒不变,必然随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而不断变化发展。

总之,马克思对人的几种属性的论述是其人的本质理论的核心,是进一步理解人的本质“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重要依据。任何人都有社会性、实践性、主体性、历史发展性几个不同侧面的规定性,几者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了“现实的人”的本质。

二、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观是“以人为本”理念的逻辑起点

“以人为本”虽然并未在马克思著述中被明确提出,但从其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来看,其中蕴涵着丰富的“以人为本”理念。人的本质观为“以人为本”提供了必要性论证和内涵支撑,为坚持以人为本提供了方向性指引。

第一,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观为“以人为本”理念提供了必要性论证。他指出,人之所以能够作为“和动物区分开”的“万物之灵长”而存在的群类,关键在于人的“自由自觉活动”,社会必须创造各种条件为人的自由自觉活动服务。说到底就是以人为本,把人当作目的和一切工作的归宿。对于作为各种社会关系总和的个体,也是如此。作为存在于社会中的个人,他要寻求个体本质力量的丰富和发展,要求社会为之提供以人为本的环境和条件,要求成为社会历史的主体和目的,要求个人价值得以体现和发展。可见,正是为了人的本质的实现和发展,才要求我们在各项工作中做到以人为本。

第二,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观为“以人为本”理念提供了内涵支撑。人除具有自然属性外,更具有区别于一般动物的社会性和实践性,正是社会性和实践性使人从动物界中提升出来。从马克思人的本质观可以得出人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和目的的结论。人始终是社会发展的主体,离开人就无所谓社会的发展;人也应是社会发展的目的,社会历史的发展归根结底是为了人。因此,社会历史的发展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对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作用给予重视,对人在社会发展中的目的地位给予肯定,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时确立人性化的尺度,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促进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服务。总之,一切工作围绕人,服务于人,为了人的发展。

三、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观中“以人为本”理念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马克思主义对人的本质的深刻认识,是哲学上对人所作的最高层次的思考,为我们科学地认识人、教育人提供了正确视野,而其中所蕴涵的“以人为本”思想,也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坚持以人为本的目的是参与促进人的本质的生成,而人的本质的生成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引导人的内心世界,改变人的思想状况和思维方式,提升人的修养和道德境界,参与构建人的精神家园,它是人的本质生成和发展的灵魂。离开思想政治教育,无论个体还是社会的发展都是不健全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应做到以人为本,把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作为终极目标。

第二,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应注重现实性和针对性,关注人所处的社会关系和环境。由于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大学生作为社会成员,无疑被社会打上了各种或深或浅的思想烙印,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在社会影响的基础上进行的。社会影响较学校教育具有广阔性、即时性、暗示性等特点,而大学生所具有的无固定职业和社会责任、价值取向不稳定、心理求新求异等特点,使得社会影响在大学生中容易产生“一拍即合”的传播效应,继而内化为思想意识,这种由社会影响而形成的思想意识也成为学生对学校教育进行评价的参照系。

在社会的动态发展中,总的来讲,积极影响居主导地位,但当今社会环境的多元化对大学生品德的形成也不乏消极影响。市场经济在对个性发展与个人价值的实现给予充分满足的同时,也诱发了拜金主义、个性泛滥、个人主义;对外开放在引进先进科技和管理经验并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外来腐朽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在打破地域限制、扩宽人的视域的同时,也给某些文化霸权主义者倾销错误的文化意识、进行恶意政治宣传开了方便之门。这些消极现象,容易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不利影响。这是因为大学生正处于学生存、学做人的关键时期,对社会和人生的各种价值观正处于“试误”和引导形成阶段,缺乏科学的判断能力。个人需求发展的超前性与自我满足能力发展的滞后性形成强烈反差,此时,恰恰是社会上那些最具诱惑性的事物最易满足其即时、庸俗的感官快乐的时候。可见,必须充分重视社会环境对大学生品德形成的影响,加强防范教育,提高其辨别力,及时进行转化教育,通过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教育抵制消极因素的影响,加强积极因素的作用。

第三,人的实践性决定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实践活动,应注重实效性。首先,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实践活动,始终参与了人的本质的生成和发展,这是由人的实践性决定的。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和改造人类主观世界的实践二者共同构成了实践的内容,而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改造其精神世界的实践,为人的本质的形成提供了教育保障。一方面,因为人的实践性和社会性既统一又相互矛盾,人的社会性反映为社会性需要,受实践能力和实践关系的制约;人的实践性反映为实践性需要,受社会关系等条件的影响。二者往往不能协调一致,种种矛盾使人困惑,反映在认识和行动上便产生了各种思想问题和行为偏向。要解决二者冲突,最根本的是靠实践手段调整现存社会关系以满足人的需要。但实践又离不开思想调控,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对思想的引导。没有思想调控,社会就无法运行,人的本质的实践性和社会性也无法和谐统一。另一方面,人具有实践性,能够有目的地进行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活动,人能够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主动吸收教育主体发出的思想信息,调控内心世界,改变既有思维方式,提升精神境界。其次,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归根结底要由人的实践来检验,教育者必须善于在实践中了解教育对象,从具体生活中把握教育对象,通过实践有效地开展教育活动。单纯灌输或只重形式等不以人为本的教育方式,必然导致教育实效性大打折扣。因而,教育者应寓灌输于活动,寓事理于实践,通过现实教育,使受教育者模糊认识变得清晰,过激思想得到纠正,实现社会规范向内心信念的转化。应引导教育对象投身社会实践,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在实践中做到知行统一,促进人的本质的完善。

第四,人的主体性和历史发展性决定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工作应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积极为大学生的自我塑造与发展创造条件。人的本质决定了人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主体地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体是学生,是为了学生的利益。思想政治教育并不否认学生的需要,而是要使学生认识到整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统一,正确对待二者的矛盾,引导其在不损害他人、集体、国家利益的前提下实现个人利益。从该原则出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求我们不能把学生看成消极被动的教育对象,而必须认清学生的主客体二重性,尊重其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加强主体性教育,促进大学生的自我塑造与发展。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观为我们坚持以人为本提供了方向性的指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以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观中“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为出发点和归宿,从而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参考文献:

[1][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207 ,34 .

[2]马克思.哲学的贫困[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64.

[3][4][7][8][1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5 ,514 ,86 ,1 ,6 .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 .

[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85 .

(张蕴,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外国语言文学系,讲师)

腾讯微博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

王玉娥

当前,微博作为新兴的自媒体平台,受到网民的强烈推崇,用户数呈现出“爆发”式增长。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 )发布的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2011年上半年,我国微博用户数量从6 311万快速增长到195亿,半年增幅高达2089%,在网民中的使用率从138%提升到402%。需要指出的是,在微博用户暴涨过程中,手机微博的表现可圈可点,手机网民使用微博的比例从2010年年末的155%上升至34%。据有关调查资料显示,大学生拥有博客的比例是763%,仅次于即时通信(887%)和电子邮件(814%)。据相关资料显示,QQ为中国目前使用人数最多的即时通信软件,目前其注册用户超过10亿,活跃用户超过2亿。作为青少年网民中的一个重要群体,98%以上的大学生都有自己的 QQ号码,有的学生甚至有2 ~3个QQ号码。在3 G带来的手机上网热潮下,青少年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显著增长。手机已经成为中国青少年第一位的上网工具。腾讯微博作为三大主流微博之一,依靠强大的腾讯QQ平台,与其他两种主流微博(新浪微博、搜狐微博)相比有更强的普遍性和应用性。如何充分利用腾讯微博的功能与特性构建高校主流思想政治教育新渠道,便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一、腾讯微博的发展及其主要特征

腾讯微博是由腾讯推出,提供微型博客服务的类 Twitter网站。它是一个集信息即时发布、交流于一体的网络平台。用户可以基于微博系统,通过各种终端,如手机、网页、即时通信软件(如QQ、MSN )等多种媒介随时发布、获取自己感兴趣的信息,是移动互联网时代媒介融合的新产物。最早的微博系统是埃文·威廉姆斯(Evan Williams)于2006年开办的推特(Twitter)网站。2007年,国内兴起了以“饭否”“做啥”“叽歪”为代表的与“推特”类似的微博网站,但由于管理及政策方面的诸多复杂因素,此类网站的发展在2009年进入低谷。在经历了最初的摸索和调整阶段之后,2009年8月国内门户网站中新浪最先推出了微博服务。2010年春季,搜狐、网易、腾讯等几大门户网站迅速跟进,也开通了微博服务,微博这一舶来的产物成为了时下的热门话题。由于腾讯微博绑定了QQ号,就大学生来讲,拥有QQ号的人十有八九都会开通腾讯微博,通过它来抒发自己的情感或与人进行思想交流,因此,相比其他主流微博,腾讯微博必然成为大学生的主流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