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春色:改变农民命运的实验
1806300000038

第38章 文化的自觉(2)

佘树林笑了,摆摆手道:“不用担心,政府有补助政策哩,凡是自愿集中建房的农户,按人头每人给予6000元的补助,除此之外,对农民原有的房屋、林地等还按有关标准进行补偿。”他举了个例子,“村民叶玉忠家4口人单是补助款便得到了2.4万元,青苗和林地又补偿了8000来元,他家利用拆除旧房的砖、瓦等材料还节约了一部分开支,按每个人建35平方米新房计算,4口人建造140平方米新房,每平方米的成本是400元左右,实际的费用大概是5万来元。仔细算算账,叶玉忠自己只掏了不到1万元……”

佘树林自己也是在这年住上新房的,140平方米,个人筹款部分仅仅2万来元。

统规自建新社区让农民真正改善了居住条件,但最初有的村民担心政府许的愿不能兑现,全村400多户中只有70多户自愿参加,后来随着各种补助政策的落实,迅速增加到170多户。一期工程完工后,村民们看见这170多户真的住上了漂亮、方便的楼房,便纷纷要求启动二期工程。“二期工程住房质量进一步提高,完全是清一色的连体别墅。用不着动员,很快便有180来户自愿加入。如今袁山区95%的村民都进入集中居住的社区了。”

村民集中居住后,袁山村通过“金土地工程”,对土地进行了整理(包括对田、水、路、林、村、房进行综合整治),从而增加了耕地660多亩,通过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又完成了对集体建设用地、耕地和林地等的权益确定,并进行了全村的确权颁征工作。确权后,全村将1000多亩土地进行了流转,交给农业产业化企业发展了青花椒种植基地,种植青花椒、核桃、樱花等经济作物,租金是每年每亩600元,3年后视情况再调整。村民可以到种植基地打工,取得打工的收入。

袁山村附近已经有了砖厂、芒硝矿和獭兔养殖等企业,因此年轻力壮的人已经全部实现了就业,许多家夫妻俩都参加了工作,而到种植业除草、施肥、采摘的多是五六十岁的老人。

佘树林热心地陪我去参观村里的产业。在花椒树地边我看见了一群正在采摘花椒的村民,都是老年人。林忠伟老大爷一面采摘着花椒一面笑呵呵地对我说:“摘花椒活路不重,30元一天,也可以计件,1元钱1斤,一天可以摘20到40斤……中午如果不回家,企业还可以给碗方便面哩。”

林忠伟大爷已经68岁了,他的工资是每天30元,看上去,他对这个工作很满意。

我顺便询问了佘树林家的收入情况,他回答道:“我家除流转了一部分土地外,还留下了1亩8分田,种了谷子和芋头。儿子在开运输车,媳妇在企业开卷扬机,11岁的孙子在九年制学校接受义务教育,现在他们都住到县城里去了。我、老伴儿和88岁的老娘留在了袁山社区。老娘多年前便患上了严重的白内障,当时没有医保,也没有钱治疗,造成一只眼睛失明。但是近年来由于生活条件改善,老人家的身体竟一天比一天好,她喜欢赶场,赶场时来回走七八里路都不觉得累。老伴儿除干点自家的农活外,有时也到公司去摘花椒,一天可以挣二三十元。我自己主要的挣钱方式是到鱼塘抓黄鳝。鱼塘边的黄鳝长得很肥,往往一条有半斤甚至一斤重,一天可以抓两三斤,每斤卖二三十元,一年可以捕捉八个月……”

“鱼塘的主人不反对你抓黄鳝吗?”我诧异地问道。

“他们欢迎我哩!鱼塘边的黄鳝是专门吃小鱼的,鱼塘的主人巴不得我把它们都抓光!”说到抓黄鳝,佘树林的眼睛里便满是笑意。

除了这些收入外,村民们还享有社会保障。佘树林说:“我们的医疗保险已经由村集体统一购买了,养老保险由政府发下的耕保基金支付,耕保金每人每年700多元,全家一年2000多元,全部转入购买养老保险,听说以后年满60岁的老人,国家每个月还要另外补助五六十元……现在我们吃的、住的都解决了,没得忧愁,日子过得很快乐了!”

袁山社区除老年人外,也有个别年轻人因为要照顾年幼的孩子没有去企业打工,27岁的何秋菊就是其中之一,佘树林特地陪我去她家访问。

年轻的何秋菊留着披肩长发,穿着合身的T恤衫,说话轻声细语。她在家里也没有闲着,除了把自己100多平方米的住房收拾得窗明几净、纤尘不染外,还负责在社区里打扫卫生,每月可以领到700多元的工资。除此之外,曾参加村上丝网花培训的她又利用闲暇时间做丝网花,仅此一项一年也有两三千元收入。她家花瓶里插的蝴蝶兰和墙上挂的十字绣,都是自己创作的。她高兴地告诉我:“老公在芒硝厂打工,每月有2000多元,土地有租金,医保村集体帮我们买了,养老有耕保基金,真的没啥困难了……”

真是希望的田野、甜蜜的生活啊!

我参观的最后一站是袁山社区的獭兔养殖基地,前面已经涉及,这里就不赘述了。

据佘树林介绍,目前袁山社区的发展并未止步,在书记李伟的努力下,已经引进了旅游公司,开始启动乡村旅游建设项目,争取实现第一、第三产业联动;除此之外,还准备再引进一批无污染、用工多、易培训、信誉好的企业来建加工点。普兴镇已经建立了社区劳动力就业管理机制,对适龄劳动力进行统一的技能培训,促进社区居民就近、就地就业。现在的袁山社区全部劳动力都已经顺利就业,在开始吸收外地的人员就业了。

◆“国际健康新城”和“汉斌武馆”

温江区的永宁镇目前已经是著名的“武术之乡”,按照规划还将是未来的国际健康新城。

永宁是川西坝子上典型的“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地方,“清水河临足,芙蓉花拂面”,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渠道纵横,长期以来以种植水稻和大蒜为主,这里有成群的鸡、鸭、鹅、兔,有几十万头猪、大量奶牛和满池塘的游鱼,被称为“牛奶之乡”“小家禽之乡”和“大蒜之乡”。温江大蒜本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但自推行统筹城乡发展以来,大蒜在永宁的对外宣传中已经退居次要地位了。

如今的永宁已经出现了这样的诗句:“欲问皇城今何在,请到芙蓉古城来。”“皇城”指的是成都市中心曾有过的皇城,现在的天府广场附近;而“芙蓉古城”却是永宁镇近年来新出现的集居住、旅游、休闲度假、投资于一体的大型复合式旅游地产项目。芙蓉花是成都的市花,后蜀的都城在成都,帝王孟昶曾下令在成都的城墙上广植木芙蓉,环城40里春、夏、冬一片苍翠,而在深秋,芙蓉盛开,到处是一片灿如锦绣的花海,于是成都有了“芙蓉城”和“蓉城”的美名。“芙蓉古城”便是源于这个典故而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了。

在推行城乡一体化建设中,距成都中心区仅8公里、处于温江—郫县—都江堰国家级生态示范区腹心地带的永宁,融入了成都市的“10分钟经济圈”,眼看邻近的成都高新西区迅速崛起,永宁决心摆脱传统的小城镇发展轨迹,走出一条崭新的道路,便决定利用自然优势,结合现代人注重养生和健康的特点,把永宁打造成一座集休闲、娱乐、居住、旅游、养生为一体的“健康新城”。

以规划为龙头,永宁在资金十分紧缺的情况下,不惜花费巨资聘请了深圳戈兰德战略研究所的专家们为永宁镇进行了整体战略规划,以后又请来四川省规划设计院做出了详细规划,在全省开了乡镇请专业公司做城镇规划的先河。

为改善基础设施,永宁镇开创性地采用了BT(建设、转让)、BOT(建设、经营、转让)等共同开发模式,筹措了大量资金。仅2005年投入基础设施的资金就达2.2亿多元,短短三四年间就建成了包括高速公路在内的各级公路150多公里,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投入700多万元改善了学校的硬件设施,建立了包括幼儿、普教、成教和特教在内的教育体系。为吸引农民向城镇集中,特地为拆迁农户修建了芙蓉家苑,可供1600多户居住。芙蓉家苑由著名的规划院设计,专业的物业公司管理,小区内亭台楼阁、小桥流水,广场上还有喷泉和雕塑,俨然是一个现代文明小区。

温江区和永宁镇雄心勃勃的目标是,要在这里建设一座“成都国际医学城”。联合国际一流的美国HZS公司,永宁镇围绕成都市发展现代高端服务产业和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目标,打破行政区划,精心拟订了医学城的规划并付诸实施。永宁建立医学城这种发展模式,在国内还属首创。

新的定位和新的目标,引起了国内外医疗保健行业的巨大兴趣,中央军委投资3亿元援建的四川省八一康复中心已经动工建设;高科技企业博奥生物医学应用中心已经建成;投资6亿元,汇集数家特色医院的医疗服务集中发展区和投资3亿元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永宁分院,都已完成;此外,计划投资5亿元的成都阜外心血管病医院,以及总投资10亿元的美国ICT(成都)肿瘤诊疗中心等20余个来自国内和美国、德国、泰国、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等地的项目或已经签约,或设计规划已经基本形成……

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永宁镇建设了极富韵味的中医健康养生产业园。这是中医药的传播、展示、交流中心,也是国内第一个以中医健康养生为主题,融国医交流、生态观光、寻医养生、康复旅游为一体的产业园区。

远远看去,这座棕黑色的建筑外形十分特别,极像打开了的书卷。走进去,一种浓浓的文化气息便扑面而来。这里的建筑物是中国院落式的,但又突破了传统,在古色古香的典雅中巧妙地融入了时尚的气息,非常漂亮。色调以庄重、大气的棕色、米色和黑色为主,摒弃了大红大绿和金碧辉煌,带来了特有的雅致和安静。园内有潺潺流水的生态水渠,有松、竹、兰、梅和桂花,疏影横斜,绿影婆娑。

园区里有“神农田”,灵感自然是来自“神农尝百草”的传说了。田里种植了许多中药材,集药田观光、生态休闲、科普教育、科学研究于一体,既可以作为中医药材的研究基地,又构成了独特的风光,漫步其间,自会得到许多知识也会产生和别的旅游景点不同的感受。

园区里有“本草园”,命名来自伟大的药学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本草园内有各种特色药膳,旅游者不但可以大快朵颐,还可以亲自体验手工制药,听取驻园专家讲解养生之道。

园区内还有“千金方”,这是一个名医荟萃的地方,既有名医名馆,又有药膳食疗,还有可以居住的客栈,有心人可以在这里寻医问诊。

而“纵横经”呢,则是园区的高端餐饮与会展商务的中心,既可以进行医术交流,也可以围绕中医中药开展各种商务活动。

可惜的是,我去参观时,园区一期工程刚刚完工,各种功能还不完备,也就只能看看皮毛,不能很好地感受中医文化的博大精深了。

永宁镇不仅在兴建国际医学城,大力发展医疗健康产业,而且养生文化已经深入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永宁镇隆兴场社区被称为“武术之乡”,在社区汉斌武馆前的广场上,每天早上都会自发地聚集着一两百个身穿红色练功服的老百姓,有人用练功剑练剑术,有人跳健身操,有人打太极拳或五禽拳,成为永宁镇一道靓丽的风景。免费教授大家的是镇上汉斌武馆的馆长张汉斌。

汉斌武馆的墙上有两个大字——武魂,馆里陈列着“十八般武器”,还有许多奖牌。馆长张汉斌个子不高,但体格壮实,四方脸黑里透红,长而浓密的头发像艺术家一样在脑后扎成一条马尾辫,是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一开口便说:“我曾在美国居住了4年。”

自幼便喜欢武术的张汉斌出生于武术世家,属峨眉派,北京举办奥运会时中央台曾拍摄的“火龙拳”,就是峨眉派的代表拳种。张汉斌算是火龙派的第五代掌门人了。张汉斌家四代习武,祖师爷在学习峨眉武功的基础上又曾拜少林派为师,在军队里担任过总教官,新中国成立前参加过成都武术界的“打金章”——这是类似打擂台的一种武术比赛,新中国成立后还曾教过武功。

55岁的张汉斌,幼年时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的苦日子,后来又遇到了“文化大革命”,只上了两年初中就不得不辍学。他13岁开始当学徒学手艺,泥工、木工、篾工、雕工都干过。17岁起他曾三次报名参军,每一次都是因为“政审”被搁下,为此,他不知道哭过多少次……

俗话说“穷不习武”,但贫穷的张汉斌却憋了一口气,只是拼命练武。

直到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后,张汉斌的命运才有了转变——温江举办农民运动会,由于找不到合适的参加人选,乡里的团支书灵机一动,便推荐他参加表演火龙拳,想不到这次表演竟拿了个全县第一。从此小有名气的他便先后被选派参加了四川省举办的“蓉城擂台赛”“川西擂台赛”等赛事,多次获胜。在川西擂台赛获得金牌后便在武术界崭露头角,以后多次被邀请到深圳、海南等地表演。1989年张汉斌正式挂牌成立了汉斌武馆,之后也拿到了更多的奖项,在一次中国举办的国际武术比赛中竟得到了第三名。但拿奖并不意味着能挣到钱,因此武馆在经济上仍然很窘迫。

1995年张汉斌的家乡永宁镇向他伸出了援助之手,镇政府免费把原先的电影院交给武馆,作为练武的场地。

2002年美国旧金山的功夫杂志社为庆祝成立10周年,特邀请全球的武术界人士参加,成都市有关方面推荐张汉斌去。张汉斌去了后便逐渐萌发了一个想法——挣美金修建自己的武馆,于是以“特殊人才”的身份申请移民。鉴于他曾在国际武术比赛上得过第三名,他的申请被批准了。

从此,张汉斌便像当年的李小龙一样,到公园、武馆甚至警队里去教授武术。移民后他的生活仍然充满艰辛,为了多挣一点钱,曾当过搬运工、下过煤矿采煤……

四年后,张汉斌带着“发展中国武术”的决心和辛苦挣来的几十万美元回到了故乡,在永宁镇租地2.8亩,自己设计、自己施工,历时三年建成了汉斌武术馆。这样的武术馆目前在川西还没有第二家。

中国武术有少林、武当、峨眉三大派。峨眉派吸收了少林、武当两派的精华,成都目前已经有七八十个门派、100多种拳法了。张汉斌认为,为健身就要练内功,但目前许多人在这方面做假,有的还在电视上炒作,这种良莠不齐的现象非常令人担忧。因此,张汉斌曾忧心忡忡地说:“我们这一代不发展,中国武术就完了!”他认为,中国武术有几千年的传统,包括拳、兵器、气功各个方面,博大精深,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宝贵。

至于怎样发展武术呢?张汉斌也有许多想法。他说:“现在的社会太好了,为发展武术创造了条件。”因此他想依靠政府的支持,让武术与健身相结合,在永宁镇组织健康协会,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他还想在镇上修建一座武术博物馆……而目前鉴于永宁镇还没有一家像样的旅馆,他希望随着城乡统筹的发展,永宁镇的“绿色走廊”能够尽快出现,多一些旅馆、饭店等配套设施,为前来习武的人提供便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