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董振堂传
18054700000045

第45章 后记

董振堂虽然牺牲70多年了,但他刻苦勤勉,追求光明,爱党爱国爱百姓的高贵品质和军事家的指挥才能以及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却永远留在人们心中。有一本全面反映董振堂将军光辉战斗一生的书籍,是多年来董振堂的战友、部下以及他战斗过的地方的人民群众的愿望,也是党史工作者的责任。

2009年初,中共高台县委常委、宣传部长王爱琴建议中共高台县委党史资料征集办公室主任蔺学伦撰写《董振堂传》一书。经过四年多的努力,编著作者数易其稿,完成了30万字的人物传记。在这一工作过程中,首先是省、市、县委领导对编著此书十分关注。中共甘肃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连辑题写书名,中共张掖市委书记陈克恭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市委副书记、张掖红西路军精神研究会会长万泽刚为本书作序,市县领导徐永成、余锋、鞠毅、杨成林、梁吉东对编著工作和出版印刷工作非常关注,郭生玺、姚天成、林斌、杨红光、丁尚义、邓礼做了大量协调工作。领导的希望和要求成了编著者做好这一工作的标尺和动力。其次,为编著工作提供书面资料和通过电话、电子邮件、QQ语聊、座谈走访等形式提供资料的有:董振堂的次子董用威(原石家庄棉纺七厂副厂长、总工程师)、侄子董光炳(原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某师师长、空军高射炮兵学校原校长);董振堂长子董光楹的儿子董乃煌(原河北省信息产业厅计划处处长)及其妻子武建华,董光楹之子董力、董强,女儿董军;董用威之子董健、女儿董乃乐;董振堂之女董光苔的丈夫陈凌,其子陈钒,女儿陈欣;邢台市委党史研究室副调研员王银翠,新河县委办公室副主任(分管党史工作)王建新,新河县委宣传部文艺科科长李连梅;宁都起义纪念馆退休老馆长曾庆圭及现任副馆长曾晨英父女;高台县已故老红军李茂华,王铭五的妹妹王萍,老红军符泽攀之孙女符晓云;原高台县委党校校长、离休老干部师笃文,原高台烈士陵园管委会办公室主任葛立新,高台县民政局副局长、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办公室主任高建智,高台县文化稽查大队队长(曾为高台烈士陵园讲解员)陈宜佳,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宣传研究教育科副科长王丽霞等。提供和拍摄图片资料的单位和个人有:中共高台县委党史资料征集办公室、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新河县委宣传部、石家庄市金大陆装饰有限公司、保定军官学校纪念馆、宁都起义纪念馆,蔺学伦、高建智、王三虎、闫应标、田玉龙、晓岗、胡有全、葛立才、蔺鹏、段进泓、周葵、付胜强、董用威、陈凌、曾庆圭、郎秀杰、郭晓芸、文静等。修改过文稿和提出修改意见的有:安永香、刘丹庭、曾庆圭、曾晨英、董用威、董光炳、陈凌、董乃煌、董力、蔡军、曹玉华、杨学龙、段进泓、王三虎、许红英等。第三,书稿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出版管理司分配到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审读。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提供了出版经费。在此一并表示诚挚的谢意。

有几个需要说明的问题:一是临泽到高台的距离。各种资料上说法不一,但实际上临泽县旧县城所在地蓼泉镇与高台县城的距离是22.5公里。二是高台东、西关财神楼离城门的距离。各种资料上说法不一样,现在原始建筑已荡然无存,但据相关资料提供的位置,编著作者实地勘察后认为大约如本书中所写350米和280米。三是许多资料上都载明宁都起义参加者中1955~1964年共有31位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军军衔,但实际上只有30位将军的名字,本书也只能照此来写。四是因缺少资料,有许多内容都是根据回忆录文章写的,尤其是一些事件发生的时间只能是根据多种材料相互佐证进行分析判断,做到更加准确,但不能保证一定正确。

由于编撰者水平有限,缺点错误在所难免,请同仁学者继续研究探讨,请熟悉这段历史、熟悉董振堂将军事迹的同志不吝赐教,使这部传记文稿若能再版时更加贴近历史的实际,使人物形象更加接近或达到传如其人。真如是,则编撰者幸甚,读者幸甚。

编委会

2013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