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血染湘江
长征开始时红5军团的编制如下:军团长董振堂,政治委员李卓然,参谋长刘伯承,政治部主任曾日三,中央代表陈云。全军团下辖第13师和第34师。第13师师长陈伯钧,政治委员罗华民,参谋长孟焕章,下辖第37团、第38团、第39团;第34师师长陈树湘,政治委员程翠林,参谋长王光道,下辖第100团、第101团和第102团。全军团共12168人,担任整个长征队伍的总后卫。
让董振堂率领的红5军团担任整个长征队伍的总后卫,是党中央、中革军委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以后慎重作出的决定。董振堂受过多年的专业军事训练,他所率领的部队身经百战,作战经验丰富,加之进入苏区后常到第1、第3军团学习,其指挥风格吸纳了林彪与彭德怀所长,既认真、细致,又果断、勇敢。在战火的磨砺中,董振堂与他所指挥的红5军团逐渐成熟起来,成为红军的一支生力军。在作战方式上,以打防御战见长。因此,担任后卫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红5军团的信任。
10月18日,第5军团从于都出发,踏上了漫漫征途。中央红军从瑞金出发,连续突破3道封锁线,一路西进。此时,蒋介石调动40万兵力,分5路布成前堵后追、左右侧击的态势,希望在湘江东岸与红军决战。在突破敌人前3道封锁线的战斗中,由于敌多采取“不拦头、不斩腰、只击尾”的作战方针,第5军团经常要面对数倍于己的追兵,打退敌人,摆脱纠缠,还得追赶主力。这其中尤以延寿阻击战最为典型。
当时中革军委纵队刚刚通过第2道封锁线向西前进,尾追的湘军和粤军从后面猛扑过来,企图吃掉红军后勤的辎重部队。第5军团只有2个师,而敌人是从两个方向打过来。情况紧急,董振堂与刘伯承经简短商议,决定由刘伯承率第13师在百丈岭一带构筑工事,阻击湘军;董振堂亲率第34师在南面的延寿阻击粤军。
由于地形险要复杂,红军后勤部队的大批骡马、辎重拥阻于延寿以西的山间小道上,行动十分迟缓,大批的敌人追踪而至,第5军团两个师不得不在两地摆开战场,拼死狙击敌人,以求得宝贵的时间掩护后勤部队安全脱离危险。
11月11日,国民党粤军陈济棠部2个师及2个独立旅和地方反动武装追至延寿,偷袭红军第5军团第34师。红军被迫退守下杨、寿水一线小山头,面临延寿江,背水一战。俯控延寿江的青石寨制高点至关重要,敌我双方反复争夺。敌人自恃强大火力夺占青石寨后,向延寿江边的红34师简家桥、寿水一线阵地发起猛烈的进攻,双方为每一处阵地、每一处制高点展开了你死我活的争夺,战斗进行得异常惨烈。董振堂了解情况后,亲自组织突击队,端着冲锋枪冲在最前头,硬是杀开一条血路,经过三天三夜血战,将敌人赶了出去,重新夺回青石寨,稳定了整个防线,掩护辎重队伍顺利通过。
第二天拂晓,敌人的炮击就开始了。敌人冲上来,很快被红军打下去,又冲上来,再被打回去。掩体、战壕等得而复失,失而复得。无休止的拉锯战,喊杀震天的白刃格斗,空前惨烈。
敌人犹如输红眼的赌徒,不惜血本组成敢死队、军官队,倾全力与红军生死一搏。坚守阵地的红34师也打红眼了,他们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顽强的革命斗志,给敌以大量杀伤,打退了敌人的一次又一次进攻。
之后,第5军团到了湘江。湘江又宽又深,由南向北,流经广西进入湘南。对岸有条与它平行的桂黄公路,敌人在这里修筑了140多座碉堡,封锁十分严密。这是敌人第4道封锁线。
11月28日,湘江战役全面打响。第5军团第13师第37团在文市东南的钩脑坳与追敌第23师展开了激战。
12月1日,这是军委纵队渡江的最后一天,也是战斗最激烈的一天。敌人在飞机大炮的支援下,更加疯狂地发起进攻。这天清晨,围追红军的国民党中央军周浑元部从北边扑了过来,李云杰部从东面压了过来,桂敌夏威部4个师从南面徐徐推进,红34师三面受敌。
董振堂亲临前沿阵地指挥战斗,他在动员中说:“同志们,考验我们的时候到了,红5军团能不能经得住考验,就要看这最关键的时刻。我们要发扬不怕牺牲,英勇战斗的精神,战胜强敌,一切为了苏维埃新中国,不惜流尽最后一滴血!”
第二天,国民党中央军向江东这支最后的阻击部队发起轮番的疯狂进攻,整个战场上炮声隆隆,硝烟弥漫,杀声震天。第34师全体指战员,发扬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同国民党军展开激烈拼杀,用刺刀、手榴弹打垮敌人整连、整营的一次又一次冲击,战士们前赴后继,英勇杀敌,其士气可谓惊天地而泣鬼神。军委纵队迟迟过不了江,这使董振堂十分焦虑,他命令部队死守阵地,以大战水口的拼杀精神,用大刀与敌人展开肉搏,坚决不能让敌人接近军委纵队。当红34师完成掩护任务后,已经被敌军阻隔于湘江东岸,西去的渡口和道路被敌军切断,部队处于国民党军的层层包围之中,形势极为严峻。
下午3时,师长陈树湘按照军委的命令沉着地指挥部队且战且退,于当日夜晚到达箭杆菁,准备经凤凰嘴涉水渡江。此时,部队尚有3000余人。
凌晨3点,总参三局的无线电收发报机终于搜索到第34师的电台信号,当王铮激动地将译电递到朱德手里的时候,身经百战的总司令阅后竟激动地黯然泪下:“了不起呀!陈树湘他们还在!第34师还在!他们仍在战斗!”
中午,敌人的又一次进攻刚被打退,师政委程翠林在电台旁被炮弹击中,壮烈牺牲。师长陈树湘靠在一个简易工事里,舔了舔干裂的嘴唇,缓缓解开棉袄的纽扣。此刻,他的心情难以言状,苦涩、悲壮、麻木都有。但有一点他十分清楚:必须拼尽全力突出重围,渡江争取追上主力部队,完成首长交给他的任务。
陈树湘挥动右手的马刀,庄严地向全师宣布了两个决定:“同志们,我们已经胜利完成了上级交给我们的任务。但是眼前,我们要突出去,突出去就是胜利。现在我宣布:一、将所有文件烧掉,寻找敌薄弱环节突围,到湘南开展游击战争;二、万一突围不成,誓为苏维埃共和国流尽最后一滴血!”
当时,湘江上漂满了战友们的尸体,鲜血染红了江水。过了江,毛主席拄着个棍子,见到董振堂就问:“第34师渡河了没有?”董振堂说:“第34师过不来了,他们大部分都牺牲了。”毛主席听后难过得哭了,董军团长也伤心地掉下了眼泪。因为第34师大部分是福建、江西这两个地方的人,都是苏区的,是由毛主席亲自组织的,叫少共国际师。周围站着第13师第37团卫生员黄太兴等一批刚从火线下来的红军战士,他们听说了这个痛心的消息以后,都失声痛哭起来。毛主席和董军团长伫立江边黯然泪下的一幕,永远定格在了在场指战员的脑海里!当初离开苏区时,苏区的人民是送了一程又一程,千叮咛万嘱咐让红军早点回来,可现在,出门不到3个月,3000多人说没就没了,那可是3000多人哪!
在湘江战役中,董振堂率部在蒋家岭、永安关、雷口关等地,浴血奋战数昼夜,终于阻住了十几倍于己的追敌,掩护党中央和中央红军主力安全渡过湘江。红5军团由1万余人锐减到不足5000人。
湘江一战,中央红军付出了空前惨痛的代价,由从江西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至3万多人。中央红军过前3道封锁线损失2万人,整个湘江战役损失3万人。担任后卫的红5军团第34师和红3军团第6师第18团被隔断在湘江东岸,孤悬江东,几乎全军尽没。红8军团第21师完全损失,第23师严重减员,整个军团不足2000人,被迫撤销建制。湘江战役之后,这附近有一种说法是“三年莫食湘江鱼”,悲壮惨烈程度可想而知。此役虽损失惨重,但中央红军毕竟还是渡过了湘江,赢得了战略上的胜利。湘江一战,血的事实宣告了“左”倾教条主义军事路线的彻底破产,使广大红军指战员对王明路线的怀疑、不满以及积极要求改变领导的情结达到了极点。
那天,第34师在师长陈树湘的带领下,再一次突出了敌人的包围圈。12月4日夜晚,部队撤到了观音山里的一个小村庄,但很快又遭到敌人的围追堵截。12月9日,成功突围的300余人辗转到达湖南道县的空树岩,后在上木岭一带遭保安军伏击,师长陈树湘腹部中弹,不幸被俘。
敌“追剿”军总司令何湘听说抓到一个红军师长,高兴得发了狂,命令他的爪牙抬着陈师长去向主子邀功请赏。陈师长趁敌不备,用手从腹部伤口绞断了肠子,壮烈牺牲,年仅29岁,实现了他“为苏维埃新中国流尽最后一滴血”的誓言。敌人残忍地割下了陈树湘同志的头,挂在了他的家乡长沙小吴门的城墙上。陈师长牺牲后,红34师余部100余人在参谋长王光道的率领下,转移至牛栏洞,整编为1个大队,由第101团团长负责指挥。后王光道因病情加重,就和另外几个伤员隐蔽下来养伤。其余部队转战于宁远、蓝山、江华、道县之间,开展打土豪、分谷物的活动,后来部队发展到300余人,还组建了3支游击队。直到1935年冬季,这支部队再次被国民党军包围,战至弹尽粮绝,大部英勇牺牲。至此,这支英雄部队的故事悲壮结束。
中央红军突破湘江之后,进入到广西东北部和湖南省接壤的兴安县西北部的瑶山地区,地图上叫越城岭,土名叫老山界。此山系五岭之一的越城岭主峰,最高海拔2142米,它不仅是广西第一峰,也是华南第一峰。
时红5军团只有第13师1个师的兵力,仍担任后卫,处境更加艰难。在掩护部队过老山界时,军团部上午还在千家寺指挥战斗,下午千家寺便被追上来的敌人占据了。尽管这样,军团长却充满着胜利的信心,鼓励干部战士说:“打后卫是党交给咱们的光荣任务。我们一定保持和发扬红5军团的战斗作风,不论遇到什么艰难险阻,一定要战胜它!”
董军团长的话像重锤敲击着战鼓,鼓舞着全军的士气,经过一个多月艰苦卓绝的斗争,护卫着红军主力部队进入了贵州省内。
12月14日,红1军团攻占黎平县城。在此期间,中革军委为充实作战部队,撤销了红8军团建制,所部全部编入红5军团,第5军团参谋长刘伯承调回军委,同时任命第5军团第13师师长陈伯钧接任军团参谋长,曾日三任军团政治部主任。
在刘伯承被贬担任5军团参谋长的这段时间里,董振堂仍然像往常一样,非常尊重自己的老上级,常常习惯地称他为总参谋长。
12月18日,在黎平召开了中央红军长征以来的首次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参加会议的有:博古、李德、周恩来、张闻天、朱德、毛泽东、王稼祥等。会议经过激烈的争论,肯定了毛泽东提出“西进贵州”的正确主张。并对博古、李德等人坚持的“入黔东,与红2、6军团会合”行动方针进行了批评说服。
此后,大部队继续西进,而此时尾追之敌穷追不舍。一次,殿后的第5军团遭敌兵追赶,加之长途跋涉,人困马乏,弹药缺乏,几次阻击冲杀均未见效。董振堂令大刀队手持手榴弹埋伏在山腰的草丛中,而令一部分持枪的士兵故意暴露在山顶上,装作战斗结束将要撤退的样子。敌人发现后,一窝蜂似的冲上山。待敌人冲上半山腰,董振堂一声令下,手榴弹像一颗颗流星似的向敌人飞去,顿时敌人被炸得血肉横飞,阵营大乱。董振堂趁势率部队追击,猛打猛冲这股受惊的敌人,追击10余里,变被动为主动,有力地掩护了主力部队顺利西进。
长征以来,董振堂率红5军团殿后,环境十分险恶,处境险象环生,既要行军又要打仗,董振堂身背盒子枪,率领英勇的红5军团指战员,边走边打,对战士无微不至地关怀,对敌人秋风扫落叶般地打击,真是一副英武不屈的雄姿。当时红5军团的同志画了一幅宣传画,画下的文字是:董振堂同志他平时一只手欢喜叉腰,一根短棍于是离不了,一支手枪是一刻钟都不会离身的,他非常和气!
二、阻击黔境重兵
横断山,路难行;敌重兵,压黔境。
战士双脚走天下,四渡赤水出奇兵,
乌江天险重飞渡,兵临贵阳逼昆明……
这首家喻户晓的《四渡赤水出奇兵》正是红军此时此刻的真实写照。歌词作者萧华曾为红5军团第15师政委。作为红军长征总后卫的红5军团,面对的是国民党几十万尾追而来的正规军,承担着多么重要的责任,承受着多么大的压力,是可想而知的。
1934年12月下旬,部队到达贵州黄平县。黄平是一座山城。俗话说,贵州地无三尺平,天无三日晴,人无三分银。这里山岳连绵,瘴气弥漫,巍峨险峻,好像一道道天然屏障,易守难攻。于是,上级决定在这里进行几天短暂的休整。
第5军团军团部设在城内一家普通的小院子里。一天下午,董振堂正蹲在地上洗衣服,第37团团长王彦秉和政委谢良来找他请示工作,一见他洗衣服,谢政委便说:“首长工作这么忙还自己洗衣服,为什么不让警卫员帮忙呢?”
董振堂安顿他俩坐下,笑着说:“洗衣服是一种有益的劳动,既可以休息脑子,又可以锻炼身体。再说,警卫员既要行军打仗,又要站岗放哨,也很辛苦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