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思想是建立在正确分析时代特征的基础上的。同样在战争与革命的时代,十月革命以前,世界还处在资产阶级革命的时代。十月革命的胜利开启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世界革命由此进入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正是把中国革命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相结合,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才抓住战争与革命这一时代主题,科学地回答了在一个以农民为主体的国家里如何进行革命的问题。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下,科学认识革命的领导权问题,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更是一个事关中国革命的性质和前途的重大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的历次中国革命之所以没有取得彻底的成功,缺乏一个先进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是其根本原因。而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不仅是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相区别的重要标志,而且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离开了工人阶级的领导,要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是不可能的。”而坚持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一个重要的时代依据是十月革命所开辟的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中国的革命由此属于新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属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正是由于有了工人阶级及其先锋队组织——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的革命面貌才焕然一新,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毛泽东思想也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这一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科学分析时代特征而提出的。邓小平对时代特征做出了许多新判断。这些新判断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密切相关。邓小平理论正是依据时代主题的转换和时代发展的阶段性,确立了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依据时代条件和时代的中心任务,科学概括了社会主义本质和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理论;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和时代经济基础的变化,积极探索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依据当今世界的开放性特征,积极探索我国的对外开放理论。总之,邓小平理论对当今时代的矛盾、主题、条件和经济基础及总体国际形势,都进行了深刻的正确分析,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正确解决了我国所面临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奠定了可靠的理论基础,从而使邓小平理论带有鲜明的时代精神和显著的时代特征。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是以科学分析时代特征为重要依据的。江泽民认为,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下,当今时代的特征呈现一些新特点:“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江泽民着重分析了经济全球化趋势及其对中国发展的影响,指出,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谁也回避不了,都得参与进去,问题的关键是要辩证地看待这种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既要看到它的有利一面,又要看到它的不利一面。这对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尤为重要;中国既要敢于又要善于参与这种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并学会趋利避害。江泽民还强调指出了世界多极化的趋势,认为世界正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以广大发展中国家崛起为重要特征的多极化将是一个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历史趋势。正是出于对党所处的时代特征的把握,江泽民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此加强党的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面进展。
科学发展观顺应了当今时代的发展潮流,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经验的深刻总结和高度概括。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增长奇迹,但由于过分重视追求经济增长、忽视环境保护和能源资源节约,一些国家出现了经济结构失衡、生态环境恶化、社会发展滞后等一系列问题。世界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认识到,发展绝不仅仅是经济的增长,而应该是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应该是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可持续发展。正是以科学判断这一时代特征为依据,以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抓住新世纪新阶段以来国际局势风云变幻的复杂国际形势,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理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又一次创造性发展。
(三)认真回答时代课题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既包括内容的时代化、形式的时代化,也包括话语体系的时代化。时代的发展会产生新的时代课题,马克思主义时代化要求马克思主义者勇敢地面对时代的挑战,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去回答、分析和解决时代课题。这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基本内容。
在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中国社会的变革面临着为什么革命、怎样革命的时代课题。能否应对和科学回答这一时代课题,关系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时代化,更关系到近代中国的前途和出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着眼于这一时代课题的回答,从中国的历史状况和现实状况出发,深刻研究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中国革命的规律,创立了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这一理论,系统回答了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革命的动力、革命的对象等一系列问题,反映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客观规律,构成了毛泽东思想中独具特色的内容,标志着毛泽东思想达到成熟。
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我国要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同样要回答时代和实践所提出的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课题。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所走过的道路看,从1957年下半年开始,由于对世界战争危险和革命形势估计严重脱离实际,特别是没有看到世界经济的发展以及科技革命对全球的影响,使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屡屡犯“左”的失误。这种时代观主要表现为国内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未能有效利用相对稳定和平的国际环境,集中精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丧失了宝贵的发展机遇。显然,对时代主题把握不准,自然也谈不上对时代课题的正确回答。相反,准确把握时代主题,认真回答时代课题,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兴起的根本原因,并由此促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不断发展。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时代课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发展战略、外部条件、政治保证、领导力量、依靠力量、祖国统一等一系列问题上,进行了系统的思考与回答,不断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新的时代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实现着时代化。
(四)引领时代发展潮流
时代潮流是指特定时期历史发展的总体方向和必然趋势。引领时代发展潮流是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又一客观要求。马克思主义是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从毛泽东思想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将长期指导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马克思主义及中国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发挥指导实践的作用,根本原因在于理论自身的先进性、科学性,在于理论能够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客观上要求马克思主义能够立足时代前沿,引领时代发展潮流。
引领时代潮流要有世界眼光。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先进的、开放的思想理论体系,在其丰富和发展过程中,它一直吸收着人类各民族优秀文明成果。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需要将中国置于世界格局之中来考量,既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也要善于吸收不同文明中科学进步合理的成分,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生机活力。
引领时代潮流要有发展眼光。世界是不断变化发展的,要引领时代潮流必须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毛泽东思想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革命走向胜利,就是因为这一理论在革命时期能够以发展的眼光认识和解决革命中的问题。从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到对抗日战争发展阶段及前途的预测,再到新中国的建国筹划,都反映了这一理论的发展眼光。也正因如此,毛泽东思想才成为引领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理论,中国共产党也由此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也是把握住了当今世界各国求和平、求发展的时代趋势,并且不断发展着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问题的回答,并以此促成共识,凝聚力量,引领社会发展。
引领时代潮流要积极应对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挑战。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与发展,充满了同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做斗争的经历。在当代各国交流日益广泛的背景下,马克思主义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民主社会主义、自由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种种思潮在不同程度上考验着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过时论”、“马克思主义失败论”、“马克思主义学派论”等种种质疑之声也在考验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合法性。马克思主义要引领时代潮流,就需要弘扬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精神,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方向,从而积极应对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挑战。
四、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要求
把马克思主义与大众化结合在一起作为一个独立的概念提出,是党的十七大报告的理论贡献之一。但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特质决定了自这一理论诞生之日起,这一无产阶级以及全人类追求解放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就开始了它的大众化进程。当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内涵有着不同的规定性和指向性。就基本要求来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意在强调马克思主义由深奥到通俗、由抽象到具体、由外在理论到内化为大众精神信仰的过程。这一过程要求实现理论的通俗化、具体化和现实化。
(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力求通俗化而避免庸俗化
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首先要实现理论的通俗化。马克思主义通俗化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前提。马克思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要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掌握和接受,必须在其话语和表现形式上要通俗化,符合群众的习惯,以生动形象、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思想。对此列宁曾经指出,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最高限度的通俗和简单明了,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最高限度的通俗化。
理论通俗化首先要求理论表述应具有民族性特征。一种先进的思想理论,只有与各自的民族心理、民族文化、民族历史传统和现状相结合,才能真正融入该民族之中,最终转化为该民族的思想要素和精神动力。当年,黑格尔在讲到“哲学德国化”时曾强调:“一个民族除非用自己的语言来习知那最优秀的东西,否则这东西就不会真正成为它的财富,它还将是野蛮的。”对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而言,黑格尔的如上论述同样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毛泽东强调要形成“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其要义就在于用中华民族的语言来习知马克思主义这一“最优秀的东西”,从而使其真正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的财富。应该说,同作为本源的马克思主义相比,马克思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在理论表述上已经较为充分地实现了语言的民族性。接下来的问题主要是,理论界和宣传界在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如何将这一理论化、系统化的理论用本民族所熟知的语言和形式表达出来,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更加具有新鲜活泼的、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的风格和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