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党的发展战略步骤思想的贡献突出表现在:第一,对新“三步走”目标的表述更为准确和科学。党的十七大报告将新“三步走”中第二步的“翻两番”目标由“总量”变为“人均”,提出:“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二〇二〇年比二〇〇〇年翻两番。”这一目标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第二,强调以统筹兼顾作为实现党的发展战略步骤的根本方法。指出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第三,丰富了落实党的发展战略步骤的途径。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反复强调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同时,还提出与之相配套的五条具体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中国特色新兴工业化道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党的十八大则从道路、制度、理论体系相统一的角度,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问题。这显示出,我们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框架越来越清晰,具体路径越来越明确。
(五)发展战略步骤理论演进的启示
纵观党的发展战略步骤理论历史发展我们深悟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至关重要的一点是党在不同时期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并带领全国人民积极而又稳妥地为实现该战略而奋斗。由此,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要在新的世纪里取得更辉煌的业绩,必须一如既往地坚持以下几点:
首先,必须始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的一项基本原则,也是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根本点。实践表明,确立可行性的现代化战略发展步骤,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要是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否则,便会犯主观主义的错误。
其次,必须把科学发展生产力作为中心任务。这是杜绝工作中各种空想因素的前提条件。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只有生产力发展了,才能为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基础。我们前两步战略目标的提前胜利实现靠的是发展,我们要顺利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也要靠发展,社会主义必须把科学发展生产力作为贯穿其始终的中心任务。
再者,必须把维护人民利益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人民群众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主体,只有把国家改革和建设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结合起来,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使人民群众觉得有前程、有奔头、有信心,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有效地扩大内需,拉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这样我国现代化发展战略步骤才能真正得以贯彻落实。广大人民已经切身感受到前两步战略目标的实现所带来的巨大变化,在实现第三步发展目标的过程中将获得更大的利益。
最后,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地勇于创新,善于发展。发展战略步骤事关发展的全局,必须随实践的发展不断丰富新的内容。另一方面,发展战略与策略不同,它具有宏观性、长远性和根本性的特点。因此,在战略的实施过程中,还需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情况,将每一阶段的战略任务具体化。只有如此,才有可能有效地实现我们的既定目标,而具体化本身也是对理论的创新、完善和发展。党的发展战略步骤理论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在以后的实践过程中,还应不断及时总结经验,不断促进党的发展战略步骤理论的科学性、实践性。
四、胡锦涛对“三农”理论的新贡献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根本问题。“回顾我们党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程,可以清楚地看到,正确认识和处理农民问题,始终是决定党的事业胜利发展的一个根本问题。”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续高度重视三农问题。2003年1月,胡锦涛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为了实现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更多地关注农村,关心农民,支持农业,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开创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新局面。”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一系列加强“三农”工作的理论观点,概括起来看主要有如下三个方面:
(一)发展农业的新思路:农业产业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了显著提高。实现了主要农产品供给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基本平衡的历史性转变。但是,我国农业依然是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基础脆弱的状况并没有根本改变,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尚未彻底消除,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依然较弱。
农业产业化是解决当前农业发展突出矛盾的重要手段,是增强我国农业发展后劲的战略选择。胡锦涛指出,农业产业化“是促进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业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措施”,“我们将不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明确提出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重点转向农村,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作出了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战略决策。
农业产业化关键是提高农业科技含量。科学技术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关键,而农业科技水平还不高是影响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因素。基于此,胡锦涛指出,要“加强农业科技研究和推广,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此,我们要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增加对农业科研的投入,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要按照强化公益性职能、放活经营性服务的要求,加快改革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要推进农村金融改革,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加强农村市场建设,发展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增强市场的服务功能;根据需要发展农产品行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改革农业科技推广体制,加快农业科技转化,推进农业产业化,提高农业竞争力。我们必须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加快实现农业产业化。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农业发展的必然方向和趋势。
(二)繁荣农村的新举措:农村城镇化
城市与乡村、工业与农业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走城市化道路是世界各国走向现代化的共同规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但与同等发展水平的国家相比,仍然低十到二十个百分点。城乡二元结构长期得不到调整,带来一系列不利于经济发展的后果,这要求我们必须加快农村城镇化的进程。
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经济实力。2004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指出,我国现在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指出,综观一些工业化国家发展的历程,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在这个发展阶段,统筹城乡发展成为我国社会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就是要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和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用,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
提高城镇化水平,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面。我们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要以现有的县城和中心镇为重点,科学规划,加快小城镇建设。要把发展小城镇同乡镇企业和农村服务业相结合,引导和鼓励乡镇企业和农村服务业向小城镇集中,加强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建设,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2002年11月十六大明确提出,必须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思想。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党中央明确提出了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并强调这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2007年十七大报告中再次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党的十八大强调:“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这是对新时期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战略性要求,有利于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镇化的进程。
在发展方略上,实施农村城镇化发展方略,就是要把农村和城镇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统筹协调,形成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机制。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把消除二元经济结构、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缩小工农及城乡差别、加快城镇化建设,作为深化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和任务。农村城镇化已成为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加快国家现代化的重大方略。
(三)富裕农民的新途径:农民非农化
把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世界各国走向现代化的共同规律。在统筹城乡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农民非农化就是要培育新型农民。
农民非农化首先是要使农民尽快富裕起来。农民收入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是我国当前重大的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增加农民收入,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作为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来抓。2003年,围绕推进农村全面小康建设,首次提出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要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采取综合措施,努力增加农民收入”。明确规定国家新增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此外,中央每年连续出台一号文件推动农民增收,完善各项支农政策,把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作为中央的首要工作。同时,政府精简机构,推进税费改革,确保从根本上减轻农民负担。2003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意见,进一步提出了农村税费改革的基本思路:把农业税纳入法制化轨道。2005年12月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郑重决定:自2006年1月1日起废止于1958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条例,这意味着在中国延续了2600多年的古老税种退出历史舞台,标志着农村改革开始进入综合改革的新阶段。
其次,农民非农化是指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这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也是联系和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桥梁和纽带。胡锦涛指出,要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出发,按照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方针,为农民进城务工人员创造有利条件。要善待农民工,清理对农民工的歧视性政策,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城市要在技术扩散、产业转移等方面,全力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再次,农民非农化关键在于培育新型农民,为此必须加强农村教育。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对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实行两免一补政策,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用两年时间全部免除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义务教育。为提高农村广大农民的文化知识,推进科教兴农战略,党中央决定实施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以及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总之,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引导农民在城镇化过程中走向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
综上所述,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形成了新时期具有中国特色的“三农”理论,有力地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准确地把握这些思想,对于持续发展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五、胡锦涛对国家安全观的新贡献
国家安全观是国家安全利益、安全关系和安全活动的集中体现,是制定国家安全战略的思想先导。它随着国家发展不同阶段表现出不同的内涵。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结合新的国际局势和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高度关注国家生存和发展利益,提出了一系列国家安全思想,丰富和发展了党的国家安全观。
(一)提出要构建和谐世界,创新了国家安全观的理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渐形成了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核心的新安全观,有效地维护了我国国家安全,也对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作出了贡献。在此基础上,胡锦涛根据对时代进步所带来机遇的把握以及对新世纪人类面临严峻挑战的回应,提出了“和谐世界”理念。这是对“新安全观”等重要国家安全思想的直接继承和拓展,也是中国内政与外交、国际大局与国内大局相统一的必然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