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若干问题研究
18054500000019

第19章 江泽民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2)

马克思的生产力理论,还特别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指出,人与自然的关系,实际上是人类社会和自然的关系,而不是人和外部世界的关系。人要生存,就必须从自然界中获取必需的物质生活资料,同时,人又是自然界的有机构成部分,人类所创造的一切文化都必须在人与自然的统一中展开。恩格斯也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所以“我们必须时时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统治者征服异族一样,决不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

列宁继承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科学生产力观,并在经历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基础上,对生产力的认识更加前进了一步。他指出,“只有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才能有可靠的根据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作自然历史过程”。

列宁认为,无产阶级政党在领导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夺取政权以后,首要的问题是发展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他说,在任何社会主义革命中,当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任务解决后,“必然要把创造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结构的根本任务提到首要地位,这个根本任务就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并指出,劳动生产率归根到底是使新社会制度取得胜利的最重要最主要的东西。为了完全消灭阶级,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只有经济高度发达,才能为共产主义的实现创造条件。

列宁还非常重视国家政权等上层建筑对经济发展的反作用,认为政治适应经济是必然要发生的,但是不会顺利地、简单地、直接地发生,而是一个有着复杂性和飞跃性的过程。所以,执政党应自觉地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来适时调整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使自己更好地为经济发展服务。对无产阶级政党来说,发展经济与巩固政权是二位一体的任务。

通过以上论述可以看出,马克思和恩格斯从探索社会基本矛盾发展规律的角度,系统阐述了科学的生产力论,列宁在继承这一科学理论的基础上,贴近俄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具体论述了俄国无产阶级在取得政权后如何发展生产力,发展经济的问题,所有这些,构成了完整、科学的历史唯物主义生产力理论。科学的生产力论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基石,也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理论基础。正是立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生产力观,江泽民明确提出“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的思想,这一重要思想,是结合时代特征的变化和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历史和现实所做出的科学结论,极大丰富和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生产力观。

(二)江泽民对先进生产力内涵的揭示

先进生产力的观点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历史唯物主义生产力观的丰富和发展。先进生产力范畴的提出,突破了过去人们讲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只关注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要求,而对生产力内在要素优化发展的要求关注不够的局限,这一范畴的提出实际上是对生产力的深层次的分析和概括。可以说,以往的历史唯物主义中所讲的“生产力”是一个整体综合的概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则把生产力做了性质上的划分,将先进生产力从生产力中划分出来加以单独的强调和研究,丰富和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

先进生产力范畴是基于对历史唯物主义生产力观的深刻把握,基于对我国生产力状况的科学认识以及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面临的来自世界范围内的挑战而提出来的。具体地说,所谓先进生产力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具有高素质的劳动者在先进的管理方式下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先进的生产工具从事生产活动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能力。先进生产力范畴的内涵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先进生产力是以科学技术为载体,体现社会生产发展新要求的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基本要素之一。在现阶段,生产力中的科学技术含量越来越高,这是先进生产力的突出标志,具体表现为劳动工具的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劳动者的科学技术、知识能力、总体素质越来越高,把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结合起来的经营管理活动的水平越来越趋向科学化。江泽民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给世界生产力及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极大的推动,未来的科技发展还将产生新的重大飞跃。”这一论述,不仅反映了当代世界先进生产力发展的潮流和趋势,而且揭示了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内涵和发展前景。

第二,先进生产力是可持续发展的生产力。历史上,对发展生产力与自然的关系的不同认识形成不同的生产力观。但以丧失自然界和谐发展为代价获得的生产力不是先进生产力,只能是落后生产力的表现,这种生产力正逐渐对自然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导致全球生态危机的出现。先进生产力必须是以自然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为前提和基础,即没有破坏的发展。它表现为不只是量的扩张,或生产规模的扩大,同时还是产业结构的优化,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增强。

第三,先进生产力是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的生产力。在先进生产力的推动下,生产者和生产组织从小农经济那种孤立封闭的状态走向专业分工不断深化,社会协作日益广泛和紧密的状态;实行比较细致的专业分工;使劳动者相对固定地专门从事某一种劳动,由熟练到完善,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在此基础上的社会协作,能更充分地满足人们的需要,创造日益增多的物质财富,带动经济从落后的小农经济走向工业化、现代化的发展道路。

(三)江泽民对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基本内涵的揭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仅提出了“先进生产力”的科学范畴,而且进一步提出了“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论断,这一论断的提出含有丰富的内涵。整体上看,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指生产力获得发展的条件,这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多种条件。具体来说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提高科技水平的要求。科学技术集中体现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对生产力各要素的变革有决定性作用。江泽民不仅多次使用“科技生产力”概念,提出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科技生产力的论断,而且提出科学技术是现代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和最主要的推动力量”,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动力,要求充分发挥科技生产力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巨大推动作用。江泽民的这些思想,明确表达了一种新的科技动力观,进一步确认了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生产力中的关键地位和作用。另一方面,科技的发展也进一步促使先进生产力打破地区、行业和国家之间的壁垒,不断满足生产社会化程度的需要。

第二,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目的的要求。先进生产力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因为先进社会生产力意味着人们能够用较少投入创造出更多的财富,可以更充分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同时先进社会生产力代表着生产者更高的素质、更大的力量,这本身就是人民群众的客观要求和利益决定的。再有,先进社会生产力能够给人们提供更多的自由时间,为他们更加全面地发展奠定基础。所以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目的,更好地发挥生产者的积极性。

第三,不断变革和完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要求。在先进生产力获得发展的诸多条件中,最根本的要求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同经济基础相适应,这样才能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坚实可靠的保障。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出现,只有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和社会主义的上层建筑,才最适应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而建立这样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正是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共产党人之所以要消灭私有制,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它是先进生产力发展的桎梏,从这个意义上说,只有共产党人才能真正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四)江泽民对社会发展根本动力理论的运用和发展

如前所述,历史唯物主义早已昭示了一条真理:即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进而决定一切社会关系,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和最根本的推动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在这一基本矛盾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从而成为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抓住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真谛,加以运用和发展,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理论观点,丰富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生产力观。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江泽民明确指出:“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尤其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这是对如何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所做的纲领性论述,为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好地带领广大人民发展先进生产力提供了理论指南。

第一,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正如江泽民所说的:“提高我们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要靠发展;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要靠发展;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履行我们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的国际责任,不断增强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也要靠发展。”现阶段,我们面临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重任,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而要加快发展,就必须遵循生产力发展的规律,把是否符合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作为检验我们各项工作的重要尺度,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坚定不移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为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开辟更广阔的途径。

第二,必须迅速提高我国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只有如此,才能更好地解决生产活动中人与物的矛盾,从而才能使生产力的发展由可能变为现实。正如江泽民指出的,“不断提高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群众以及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和创造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始终是我们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必须履行的第一要务”。

第三,必须注重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更有利的制度保障,而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又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突出表现,因此始终注意把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同掌握、运用和发展先进的科学技术紧密地结合起来,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不断用先进科技改造和提高国民经济,努力实现我国生产力发展的跨越,是我们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必须履行的重要职责。为此,我们要继续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加快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总之,江泽民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所强调的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既突出了先进生产力的决定作用,又蕴涵了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关系的能动作用,是中国共产党在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生产力原理,正确把握人类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站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前列,自觉地推动当代中国社会进步的生动体现。正像胡锦涛所指出的:“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这一基本原理的运用和阐发”。从而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生产力观。

三、江泽民对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深化

社会主义本质是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的核心问题。社会主义本质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属性和内在规定性,是社会主义社会区别于其他社会的根本标志,它贯穿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全过程,决定着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规律。在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论做出全新诠释和概括的基础上,江泽民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这一著名论断,明确了社会主义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把我们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高度,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

(一)江泽民对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认识反映了人的全面发展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理念

历史唯物主义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高扬人的主体地位,确定了人的全面发展和彻底解放的崇高价值目标,人的全面发展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