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通往智慧之路
18048800000015

第15章 后记

2007年仲夏,我从清华大学毕业到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工作,讲授的第一门课就是“当代哲学热点问题”。这门课没有教材的限制,讲授的内容非常广泛,每节课都可以基于自由的学术探索而作自由的发挥。当时我谈不上有任何教学经验,因而这个夏天的主要时间都用于备课。初秋时节,我第一次走上中国人民大学的讲台,给2005级哲学本科生讲授了这门课的第一讲“如何理解‘当代哲学热点问题’”。学生们的掌声与教学督导老师的肯定让我这次经历比较体面,我至今还记得这些学生参与课堂互动的情景。

后来,我陆续开设了很多课程,而且主要研究精力放在政治哲学和哲学原著方面。但也许是问题意识使然,我对“当代哲学热点问题”这门关涉当代哲学通论性质的课程一直很感兴趣,几乎每学年都开设这门课程。2009年仲春,我参加北京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选择的教学内容就是第一次走上讲台时讲授的“如何理解‘当代哲学热点问题’”,这次讲授得到了专家评委和学生评委的肯定,我获得了文科组一等奖、最佳教案奖、最佳演示奖。这对刚有两年教学经验的我来说,确实是难得又难忘的鼓励,其间旁听很多同仁的精彩讲授,让我学到很多教学技巧与方法,同时也引发了很多思考。最强烈的感受是教学无止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传播知识、传授能力,提升学生的价值观念,使学生以超越的情怀追求理想的人生,这个过程也增进教师的文化修养,教学的技艺与境界需要教师终生探索。

智慧乃人所爱之物,使智慧灵动起来需要思考,但人们的思考有很多差异。生活中所有的问题几乎都可以归于哲学问题,但人们对哲学问题的理解很难一致,我们只能提供一些“意见”,并借鉴其他思想者的意见而改进思维的形状。引导学生确立这种开放的视野,也是哲学教学的重要内容。柏拉图说:“教育非它,乃是心灵转向!”“课程”的拉丁语“currere”本意是奔跑的场地,哲学课程是思想奔跑的场地,哲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并非知识传播,而是思想碰撞与心灵对话。我对“当代哲学热点问题”这门课的定位是以“热点问题”为线索讲述哲学的当代理路,既注重介绍当代哲学的学科特征,又秉持通识教育或博雅教育(liberal education)的基本思路。没有灌输,倡导对话,每个学生都可以不同意我的观点,如果要表达自己的“意见”,随时可以举手示意我。来自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诸多专业的本科生因选修这门课程而走近当代哲学,他们在课堂上的发言表明自己对哲学有独特的理解,有些学生进而选修哲学原著课。教学相长,在帮助他们理解哲学的同时,我也获得了很多启发。

2011年春夏之间,教育部征集“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的选题,我申报了“当代哲学热点问题”,课程的名称与第一讲视频初版获得肯定。于是,这个夏天的很多午后又是在备课中度过的。当时的我不禁想起了2007年刚刚踏上讲台的情景,也不禁想起了2001年刚刚成为外国哲学专业研究生时的情景。四年的时间和十年的时间,对学术积累与教学经验来说,都远远谈不上丰富。更何况,让自己的讲述成为视频的历史“档案”,首先还需要勇气。因为听众对象不确定,所有的讲述都不可能满足每个人的需要,所以得有接受批评和质疑的思想准备。由于名为“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我不打算做过于通俗的讲解,这样才能还原大学课堂教学的实况。尽管视频的拍摄与剪辑总要有所包装,但是大学课堂内容不能低于大学的学术传播平台。尽管我赞成哲学大众化,但我始终觉得,哲学大众化的目的绝不是要将哲学游离于哲学之外。我知道,这样可能会使很多没有哲学基础的人看得不够兴奋,但是大学哲学课程不是流行音乐厅,也不是故事会,它是为了提高人们的哲学学养而存在的。

同所有视频文化作品一样,视频课永远都是遗憾的艺术。尽管可以在录制的现场与听众互动,但观看视频的人们是没有办法直接参与的,好在他们可以通过留言表达自己的看法。由于对哲学有不同的理解,由于文化素养千差万别,由于对教学风格有不同的认识,当然,由于我的教学与研究水平有限,网友们有鼓励,有建议,也有批评。这些有助于我今后进一步提高哲学教学与研究的水平。但我也注意到,有些留言与其说是对这门课的看法,可能不如说是对哲学境界的某种态度。这正是我在这门课上试图强调的问题,“哲学不能烤面包”,它不能直接给人们带来实际的利益,但我们需要确立超越当下的理想境界。在现实的生活中踏实进取,进而过上可能的生活,是人生不可缺失的思维方式。所以,尽管当代哲学家诉求实践的思维方式,但哲学的言说不可能与“现实”重叠,这种不够“现实”的言说绝不是没有意义的。在安静的时刻感受哲学的话语,未必浪费时间。据说,胡适先生当年在北大授课时,有个学生听得不耐烦,气冲冲站起来说:“胡先生不要讲了,你说的都是外行话!”胡适先生说:“我这方面确实很不行,不过,叫我讲完了可以吗?”我没有胡适先生的学识,我想说的是,未必要听完,但是在发表某种意见之前,请了解一点哲学,稍稍作些必要的反思,不要因不懂就不爽,或因为艰深就选择逃避可以吗?

2012年早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策划编辑余盛先生看过视频课前三讲之后与我联系,他对视频课的内容给予赞誉,问我能否作适当的补充之后,使之以文字的方式与读者见面。我与他素不相识,但他的诚恳打动了我,我暂时放下手头正在从事的研究,再次回到当代哲学热点问题的思路上来,还原并补充了视频公开课上六讲的文字,又根据以前的教学设计增加了六讲。目前这本书介绍了哲学的特质、功能与作用,概要阐述了形而上学(本体论)、哲学应用、公共性、文本解读、后现代解构、言说方式等哲学问题的当代学术关注,初步探讨了政治哲学、人生哲学、文化哲学、道德哲学(伦理学)、宗教哲学、语言哲学这些分支学科的概况与意义。当然,从本书所涉哲学热点问题的理论深度来说,本书还是比较浅显的,而且是不完整的,比如没有探讨知识论(认识论)、科学哲学、经济哲学、管理哲学、价值哲学领域的热点问题,这些还没有充分阐释的内容有些是我在以前的课程中没有涉及的,有些还需要假以时日整理改进,只好留待他日补充了。

本书即将付梓之际,又是仲夏时节,我想起了很多帮助我理解哲学教学特征的前辈学人,想起了很多扶持、引领我提高哲学教学水平的学术同仁。在这里由衷感谢在我读书期间辽宁大学哲学系和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各位老师对我从事哲学研究的点拨与启示,同时感谢在我工作以来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的各位老师和各位负责教务工作的同事对我从事哲学教学的支持和帮助。本书每章的主要内容此前均曾以论文的方式发表过,感谢《教学与研究》、《清华大学学报》、《云南社会科学》、《理论与现代化》、《理论与改革》、《党政干部学刊》、《新东方》等学刊编辑师友的斧正。感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余盛编辑为本书付出的努力。最后感谢我的爱人姚颖博士,她让我更好地理解淡定和从容对哲学教学与研究的意义,这种心态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底色。

臧峰宇

2013年仲夏于伦敦国王学院图书馆